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理工科学生学习的大学物理常常是一门最基础的课程,但该课程的应用性和思考性比较强。本文根据大学物理的教学方式方法特点,从怎样培养高水平和高素质的人才出发,最终达到提升学生们创新思维的整体水平并加强他们创新动手能力,在大学物理的教学内容、结合素质教育教学方法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大学物理 素质教育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2-0181-02
高校的大学物理教学首先必须执行党的教育大方针,根据大学物理的教学方式方法本身的特点实行行之有效的改革,把培养学生们的爱国奉献精神、敢于冒险探究、富有创新性的科学研究心态和科学研究方法作为根本目标。当然大学物理的教学结合素质教育是改革重点,最终达到提升学生们创新思维的整体水平并加强他们创新动手能力。
一、把物理学发展史内容作为教学部分
将经典的物理学史作为课堂的启发,从著名人物探索的失败到成功能让学生深刻的对世界价值观、人生观有一个思考,明白现实与理想的差异,知道前人为了探知真理而付出的牺牲和贡献,进而让学生自己加强文化和科学素质教育。以史为鉴,科学的艰难前进和探索十分的不容易,为了物理学的信念,精神上要不畏艰难的去追求真理。明白国外和国内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差异,我国经历过技术路后被挨打的情况,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每一位学生都要树立起以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努力钻研物理学知识,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发展尽自己最大的贡献。从宏观层面对物理学规律的发展有一个先后的顺序的了解,前人奠定的基础才造就了后人的发扬光大和升华。将物理学发展史的内容作为教学部分,借鉴古人的研究思路,研究前人从最早自然发现的问题或者现象一直到解答该问题或者现象所使用的方法和思想,这对理工科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是一个有效的提升,对学生的科学和文化素质,十分有益。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富有创新思维以及合理猜想的能力
物理相对来说枯燥无味,抽象思维很重,所以以前各高校主要是传统式应试教育,课堂只是照本宣科,这种旧教学方法普遍存在。近几年来为了根据国家提倡素质教育要求,相对课程的种类和课程的形式多元化。教师是学生思路迸发的提供者,不在照本宣科,倡导学生课堂根据问题去思考去探知。这就要求物理教师要除了有以前传道、授业、解惑还要起引导作用让学生根据问题主动去学习。在这种教学下可以借鉴外国的优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最终中西融合,达到最好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想要培育出高素质和高水准的人才,必须使用高效的教学手法,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引导让学生们养成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问题,结合实际去思考问题,通过科学的方法去分析问题,最终能够独自解决问题。该思维对探知未知事物尤为重要。高校物理教学中辩证方法有很多种,选择科学的方法能打破思维局限和人为设置的障碍,科学的大胆猜想,将猜想、独立思考、创新思维成为一种习惯。
三、主动思考和学习创新
从大环境下的应试教育,学生在高中时代以及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被动式学习,而培养高素质和高水准人才是需要主动式学习,所以要给予改正。高校物理教学的改革就要从此出发,首先要让学生们主动去思考问题,因为什么而思考,只有主动思考了才会发现问题的所在地,根据问题知道去学习什么样的知识,根据這些来大胆假设出自己的猜想。学生能大胆猜想,物理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的猜想中提出可以解决问题的点数,鼓励让学生根据点数主动去思考,寻找思想的碰撞点,这能最大程度让学生学习创新而不局限于课本那套旧有的死板方法,演绎和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只有不断去启发和引导学生才是物理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物理教学本就是一个难点,只有一定的教学内容和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才能让问题清晰起来,才能找出一条思路,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经典物理和近代物理作为基础理论的条件下,对未知事物提出合理的假设问题,理论依据要充分,运用实验加科学方法辩证的给予最终答案。教师要点中学生问题的关键点,抓住问题的核心,忽视问题的表面无关点,给学生指出一条清晰正确地思考道路,让学生去沿着正确的思绪按照科学的方法得到结果,只有这样,慢慢的学生才会富有创新学习的精神和能力,才会成为顺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和高水准人才。
总而言之,高校物理教学的改革和素质教育要相互结合,在重视基础的理论知识以及基本的研究方法上,要让主动思考成为常态,能提出合理的问题和大胆的猜想,分析这些问题形成自己的解答思路,最终通过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的研究方法得到答案。
参考文献:
[1]徐桂媚,李锋,沈洪涛,王力虎,潘福东,胡君辉,梁维刚. 教育改革形势下高校物理实验虚拟仿真教学发展趋势研究[J]. 广西物理,2016,(02):25-28.
[2]贾鹏,陈铀,彭志华. 高校大学物理教学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探讨[J]. 科技资讯,2014,(30):196.
[3]谢秀美.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4]赵本立.关于在高校物理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思考[J].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03):81-82.
【关键词】大学物理 素质教育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2-0181-02
高校的大学物理教学首先必须执行党的教育大方针,根据大学物理的教学方式方法本身的特点实行行之有效的改革,把培养学生们的爱国奉献精神、敢于冒险探究、富有创新性的科学研究心态和科学研究方法作为根本目标。当然大学物理的教学结合素质教育是改革重点,最终达到提升学生们创新思维的整体水平并加强他们创新动手能力。
一、把物理学发展史内容作为教学部分
将经典的物理学史作为课堂的启发,从著名人物探索的失败到成功能让学生深刻的对世界价值观、人生观有一个思考,明白现实与理想的差异,知道前人为了探知真理而付出的牺牲和贡献,进而让学生自己加强文化和科学素质教育。以史为鉴,科学的艰难前进和探索十分的不容易,为了物理学的信念,精神上要不畏艰难的去追求真理。明白国外和国内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差异,我国经历过技术路后被挨打的情况,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每一位学生都要树立起以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努力钻研物理学知识,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发展尽自己最大的贡献。从宏观层面对物理学规律的发展有一个先后的顺序的了解,前人奠定的基础才造就了后人的发扬光大和升华。将物理学发展史的内容作为教学部分,借鉴古人的研究思路,研究前人从最早自然发现的问题或者现象一直到解答该问题或者现象所使用的方法和思想,这对理工科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是一个有效的提升,对学生的科学和文化素质,十分有益。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富有创新思维以及合理猜想的能力
物理相对来说枯燥无味,抽象思维很重,所以以前各高校主要是传统式应试教育,课堂只是照本宣科,这种旧教学方法普遍存在。近几年来为了根据国家提倡素质教育要求,相对课程的种类和课程的形式多元化。教师是学生思路迸发的提供者,不在照本宣科,倡导学生课堂根据问题去思考去探知。这就要求物理教师要除了有以前传道、授业、解惑还要起引导作用让学生根据问题主动去学习。在这种教学下可以借鉴外国的优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最终中西融合,达到最好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想要培育出高素质和高水准的人才,必须使用高效的教学手法,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引导让学生们养成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问题,结合实际去思考问题,通过科学的方法去分析问题,最终能够独自解决问题。该思维对探知未知事物尤为重要。高校物理教学中辩证方法有很多种,选择科学的方法能打破思维局限和人为设置的障碍,科学的大胆猜想,将猜想、独立思考、创新思维成为一种习惯。
三、主动思考和学习创新
从大环境下的应试教育,学生在高中时代以及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被动式学习,而培养高素质和高水准人才是需要主动式学习,所以要给予改正。高校物理教学的改革就要从此出发,首先要让学生们主动去思考问题,因为什么而思考,只有主动思考了才会发现问题的所在地,根据问题知道去学习什么样的知识,根据這些来大胆假设出自己的猜想。学生能大胆猜想,物理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的猜想中提出可以解决问题的点数,鼓励让学生根据点数主动去思考,寻找思想的碰撞点,这能最大程度让学生学习创新而不局限于课本那套旧有的死板方法,演绎和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只有不断去启发和引导学生才是物理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物理教学本就是一个难点,只有一定的教学内容和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才能让问题清晰起来,才能找出一条思路,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经典物理和近代物理作为基础理论的条件下,对未知事物提出合理的假设问题,理论依据要充分,运用实验加科学方法辩证的给予最终答案。教师要点中学生问题的关键点,抓住问题的核心,忽视问题的表面无关点,给学生指出一条清晰正确地思考道路,让学生去沿着正确的思绪按照科学的方法得到结果,只有这样,慢慢的学生才会富有创新学习的精神和能力,才会成为顺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和高水准人才。
总而言之,高校物理教学的改革和素质教育要相互结合,在重视基础的理论知识以及基本的研究方法上,要让主动思考成为常态,能提出合理的问题和大胆的猜想,分析这些问题形成自己的解答思路,最终通过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的研究方法得到答案。
参考文献:
[1]徐桂媚,李锋,沈洪涛,王力虎,潘福东,胡君辉,梁维刚. 教育改革形势下高校物理实验虚拟仿真教学发展趋势研究[J]. 广西物理,2016,(02):25-28.
[2]贾鹏,陈铀,彭志华. 高校大学物理教学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探讨[J]. 科技资讯,2014,(30):196.
[3]谢秀美.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4]赵本立.关于在高校物理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思考[J].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03):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