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不知身是客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jinyi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底蕴深厚的连州,自古便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融之地,无数文人墨客被贬于此,抑郁之情难于宣泄,唯有寄情于山水,留下了无数珍贵的诗文、遗迹。这些外来移民们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同时也被连州秀美的风光、淳朴的民风深深地吸引,他们忘记了客人的身份,陶醉在这山水之中,将连州当作故乡去深深热爱。这其中为连州贡献最大的要属唐代著名文学家、诗豪刘禹锡了。
  诗豪与连州的不解之缘
  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连州迎来了一位从京都贬来的刺史,他就是一时名噪长安域,人称“诗豪”的刘禹锡。
  这次被贬可称得上是“二进宫”了,在此之前,刘禹锡便因为政治改革触犯了权势利益,本已被贬赴连州,途中改成谪往湖南朗州(今常德),当了9年司马。好容易盼到了皇帝大赦,召他回了京师。仿佛冥冥中命运早已安排,时隔不久,性情耿直、锋芒毕露的刘禹锡再次作诗影射权贵,惹得对方恼羞成怒,游说皇帝称刘禹锡“挟邪乱政,不宜在朝”,把他贬到比朗州更远的连州任刺史。就这样,壮志难酬的刘禹锡最终还是来到了连州。
  身处化外之境,政治抱负无法施展,满腔壮志难酬,按理说刘大人惟有长歌当哭了,可他并没有这么做,与以往那些要么深居简出,要么鱼肉百姓的地方官不同,这位刘大人不但认真治理政事,还很注意深入了解民情民风。有了被贬朗州的经验,他不再囿于失志而愁闷,开始主动接触民间,观察社会,察访山川地形、气候民俗,兴趣无所不至。
  他和农民交朋友,了解农桑耕种,写下了以劳动农民为题材的《插田歌(并引)》。他还深入瑶民生活,仔细观察瑶民日常生活的细节,就连当地瑶民上西山围猎,这位刘大人也饶有兴趣地跟去凑热闹。
  他先后写下了《莫瑶歌》、《蛮子歌》、《连州腊日观莫瑶猎西山》等,为后人展示了1000多年前居住在粤北山区瑶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历史上描写少数民族生活的诗句寥若晨星,像刘禹锡这样描述具体、视野开阔的诗作显得尤为珍稀。直到今天,这些诗作仍具有研究瑶族历史的宝贵价值。这是刘禹锡留给广东的一笔民族学遗产。
  
  纵意山水天地间
  
  连州气候宜人,自古便是岭南地区难得的宜居之地,山川秀美,景色宜人,刘禹锡便多次携友登高,指点江山,抒发胸中豪情,也留下了“剡溪若问连州事,惟有青山画不如。”这样的诗句来赞美连州山水景致。
  连州石钟乳自古出名,据《连州志》记载,刘禹锡任连州刺史时在《连州刺史厅壁记》中赞美连州的石钟乳:“山高而秀,灵液渗漉,故石钟乳为天下甲,岁贡三百铢。”历代地方官都把石钟乳作为进贡朝廷的物品。
  如今,神秘瑰丽的地下河,千姿百态、瑰丽奇绝的石钟乳,已成为连州标志性的景观。
  被贬连州,刘禹锡的感受是十分复杂的。一方面,他只身偏处岭南,内心失望、怨愤、孤独。另一方面,他发现并欣赏着连州的山河之美、生活之美。他常走入市井,探问农耕,教泽黎民,闲暇间邀友览赏风光,歌咏感怀,对连州倾注了无限的深情。
  刘禹锡在海阳湖上增添了不少亭榭景点,如吏隐亭、切云亭、玄览亭。他常常流连其间,并写下《海阳十咏》。
  燕喜山是刘禹锡最喜欢的地方。在这里,秀竹茂林间峻崖嶙峋,登高而望,数百亩海阳湖一平如镜。湖中翠荷盈盈,渔舟荡漾。他为此由衷赞叹“天下山水,非无美好”,他选择在燕喜山的高崖上修筑了吏隐亭,一则便于游人休歇,二则寄寓了自己的感怀。
  到了元代,吏隐亭逐渐败落,仅留存下基座和石刻亭名。今石刻字迹已风蚀湮没不可辨,但崖面刻字仍清晰可见。遗址现存于连州中学内,上世纪90年代连州中学开发研究燕喜文化,于1998年秋循址重修了吏隐亭,新立碑刻《吏隐亭述》及刘公诗文,另碑刻了《重修吏隐亭记》。
  
  兴学重教开化连州
  
  刘禹锡对连州的最大贡献,莫过于重教兴学,教泽州人。虽然以宰相之才被贬连州,但刘禹锡并未沉沦,他登台讲学,教化州人,带动连州文化进入兴盛时期。在他的精心培育下,元和十二年间,连州出了第一个进士刘景。
  他怀着兴奋的心情写下了《刘景擢第》:“湘中才子是刘郎,望在长沙住桂阳,昨日鸿都新上第,五陵少年让清光。”之后,刘景之子刘瞻又高中进士,后来成为唐朝宰相。
  此后数百年,连州名人辈出,文化教育之辉煌一时凸显于岭南文化之中,相继有陈拙、张鸿、黄损、邓洵美、孟宾于等十数位诗人名闻于世。及至北南两宋,又接续出现了进士72人。
  据史载,连州历史上共有进士138人,登进士第者,既有名列前茅的,又有兄弟同中的,还有公孙三代相继登第的。更令连州人引以为豪的是:唐宋时期,广东科举场上盛誉“连州科第甲通省”,连州的开化和发展,刘禹锡可谓功不可没。
其他文献
这期我们荣幸地采访了第16届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的秘书长黄忠彩先生和中国民族学学会副秘书长色音教授,他们分别从第16届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的筹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不同角度诠释了大会“人类、发展与文化多样性”的主题。  本期的《焦点》·风土中国,讲述的正是人类一个个依附着生命和历史印痕的故事。  地域无疆,历史永恒,在中国的各个角落,到处都流传着生命的不老传说。西域的都城干阗,深埋在浩浩
期刊
对旧物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日渐浓厚,每到一个城市,我总喜好去探访那里的博物馆和古玩市场。博物馆的陈列品大多乃稀世珍宝,它展诉着人类生命进程中的文明,无奈总有一层厚厚的玻璃隔着,只能远观而不能近赏;古玩市场就不同了,各种文物古董、珍品古玩,随意地摆放在集市地面上,琳琅满目,大件的有需五六人合力才能搬动的巨型石雕,小件的有钻石链坠等,应有尽有,你可以随意鉴赏把玩、酌情购买。  旧物总能激起人类心底怀旧
期刊
北方人入川,惊异川中无屯子、村庄而只有市街形态的聚落场镇。此真可谓“旁观者清”,一下就看准了四川传统村镇形态和北方乃至全国不同之处。为什么会在四川出现这种景况?显然,它是地域辽阔的中华版图多元文化,多社会因素构成的人文地理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区域建筑及文化现象,更是惟巴蜀地区独有的空间现象。    截然不同两重天——巴蜀地区无自然聚落现象范围    清代初期,清朝在四川疆域上作了很大调整,把明代所辖
期刊
(“被遗忘的边城”专辑图片由连州市旅游局等提供封面图片为连州第三届国际摄影比赛金奖作品,作者为李保明 )
期刊
我国将承办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2009)世界大会。筹备和开好这次大会,对于广泛宣传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和我国民族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展示我国各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推动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此,《焦点》·风土中国杂志社记者专访了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世界大会筹委会秘书长黄忠彩(以下简称黄)。  《焦点》: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以下
期刊
马王堆出土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地图,这是一张东汉长沙国的驻军图。在这张地图中,岭南只标注了两处地名:封中和桂阳。据考证:封中,即现在的肇庆的封开县,桂阳即现在的连州。  提起连州,现在可能已是鲜为人知了,然而,当我翻开尘封的史籍,顺着历史的轨迹,去寻找这座2000多年前进入古人坐标的城市时,我不禁震惊了:中国许多历史重大事件都能在这里找到鸿踪陈迹。  2200多年前,秦始皇派军队“过骑岭,下连江”,
期刊
连州是三省交界的边城,这是种被叫作“鸡鸣三省”的地方。过去,北面五岭巍迤,重峦叠嶂;而南面只有湟水一条对外通道,水急、山高、峡险,人们祖祖辈辈被困守在边远的大山里,上苍没有赐于他们“闯关东”和“走西口”那样的机会和条件。有没有出过湟川三峡,是当地看一个人是否见过世面的标准。  我去湟川,是在今年的二月中旬。游艇突突地响了几声就开航了。湟川两边是石灰岩喀斯特地貌,峰峦耸立,山山相连。山坡山偶有飞泻的
期刊
图/连州市旅游局    未近连州,先望见山,那群山藏在薄雾里,起伏着温柔的曲线。行得近了,又见一汪碧水,似玉带般环着山峦,舒展着柔媚的蜿蜒。  诗豪刘禹锡曾评价连州山水“惟有青山画不如”,刚近山脚,漫山满野的绿意便扑面而来,人也仿佛一步步地迈入了画中。  近黄昏时,远远地望见了群山谷地间的那座城,在夕阳的余晖中,那城慵懒、闲适地安静着,若一位安详的妇人。在山水的环抱中,享受着夕阳的抚慰。  这,便
期刊
朱岗古村落保存得亦相当完整,透过每一个窗根,坐在窗边做针线的仿佛仍是记忆里年轻的姑娘,可是头发分明已经花白。那么今夕又是何年?  曾经有人说过,古镇和古村是时间激流里的一块礁石,让我们可以暂时立足。而最重要的是,他们不是沉寂的空壳,而是生动的历史和生活。今天,我们寻着历史的足迹,来到了这里。让我们放轻脚步,小心翼翼地不要惊醒古村落里先人的灵魂,来细细地观赏散落在连州大地上朱岗村落里一息尚存的文脉。
期刊
庐水绕前溪,南唐元戎隐居地;  风山枕后尘,北宋御史旧故里。  这是一个处处散发着古代出将入相、文治武功的华夏古文化的村庄,一幢家庙、二条古街、三间祠堂、四座门楼……行走于丰阳古村间,靠近那屹立数百年的门楼庙堂,历史沧桑隔空而来,南唐元帅昔日沙场折戟的落寞仿佛清晰可感。一座座气派辉煌的古建筑恍若是这位征南元帅、御史大夫赫赫声名的写照,纵然归隐,到底雄心不已。    一个哀婉凄迷的故事    丰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