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底蕴深厚的连州,自古便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融之地,无数文人墨客被贬于此,抑郁之情难于宣泄,唯有寄情于山水,留下了无数珍贵的诗文、遗迹。这些外来移民们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同时也被连州秀美的风光、淳朴的民风深深地吸引,他们忘记了客人的身份,陶醉在这山水之中,将连州当作故乡去深深热爱。这其中为连州贡献最大的要属唐代著名文学家、诗豪刘禹锡了。
诗豪与连州的不解之缘
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连州迎来了一位从京都贬来的刺史,他就是一时名噪长安域,人称“诗豪”的刘禹锡。
这次被贬可称得上是“二进宫”了,在此之前,刘禹锡便因为政治改革触犯了权势利益,本已被贬赴连州,途中改成谪往湖南朗州(今常德),当了9年司马。好容易盼到了皇帝大赦,召他回了京师。仿佛冥冥中命运早已安排,时隔不久,性情耿直、锋芒毕露的刘禹锡再次作诗影射权贵,惹得对方恼羞成怒,游说皇帝称刘禹锡“挟邪乱政,不宜在朝”,把他贬到比朗州更远的连州任刺史。就这样,壮志难酬的刘禹锡最终还是来到了连州。
身处化外之境,政治抱负无法施展,满腔壮志难酬,按理说刘大人惟有长歌当哭了,可他并没有这么做,与以往那些要么深居简出,要么鱼肉百姓的地方官不同,这位刘大人不但认真治理政事,还很注意深入了解民情民风。有了被贬朗州的经验,他不再囿于失志而愁闷,开始主动接触民间,观察社会,察访山川地形、气候民俗,兴趣无所不至。
他和农民交朋友,了解农桑耕种,写下了以劳动农民为题材的《插田歌(并引)》。他还深入瑶民生活,仔细观察瑶民日常生活的细节,就连当地瑶民上西山围猎,这位刘大人也饶有兴趣地跟去凑热闹。
他先后写下了《莫瑶歌》、《蛮子歌》、《连州腊日观莫瑶猎西山》等,为后人展示了1000多年前居住在粤北山区瑶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历史上描写少数民族生活的诗句寥若晨星,像刘禹锡这样描述具体、视野开阔的诗作显得尤为珍稀。直到今天,这些诗作仍具有研究瑶族历史的宝贵价值。这是刘禹锡留给广东的一笔民族学遗产。
纵意山水天地间
连州气候宜人,自古便是岭南地区难得的宜居之地,山川秀美,景色宜人,刘禹锡便多次携友登高,指点江山,抒发胸中豪情,也留下了“剡溪若问连州事,惟有青山画不如。”这样的诗句来赞美连州山水景致。
连州石钟乳自古出名,据《连州志》记载,刘禹锡任连州刺史时在《连州刺史厅壁记》中赞美连州的石钟乳:“山高而秀,灵液渗漉,故石钟乳为天下甲,岁贡三百铢。”历代地方官都把石钟乳作为进贡朝廷的物品。
如今,神秘瑰丽的地下河,千姿百态、瑰丽奇绝的石钟乳,已成为连州标志性的景观。
被贬连州,刘禹锡的感受是十分复杂的。一方面,他只身偏处岭南,内心失望、怨愤、孤独。另一方面,他发现并欣赏着连州的山河之美、生活之美。他常走入市井,探问农耕,教泽黎民,闲暇间邀友览赏风光,歌咏感怀,对连州倾注了无限的深情。
刘禹锡在海阳湖上增添了不少亭榭景点,如吏隐亭、切云亭、玄览亭。他常常流连其间,并写下《海阳十咏》。
燕喜山是刘禹锡最喜欢的地方。在这里,秀竹茂林间峻崖嶙峋,登高而望,数百亩海阳湖一平如镜。湖中翠荷盈盈,渔舟荡漾。他为此由衷赞叹“天下山水,非无美好”,他选择在燕喜山的高崖上修筑了吏隐亭,一则便于游人休歇,二则寄寓了自己的感怀。
到了元代,吏隐亭逐渐败落,仅留存下基座和石刻亭名。今石刻字迹已风蚀湮没不可辨,但崖面刻字仍清晰可见。遗址现存于连州中学内,上世纪90年代连州中学开发研究燕喜文化,于1998年秋循址重修了吏隐亭,新立碑刻《吏隐亭述》及刘公诗文,另碑刻了《重修吏隐亭记》。
兴学重教开化连州
刘禹锡对连州的最大贡献,莫过于重教兴学,教泽州人。虽然以宰相之才被贬连州,但刘禹锡并未沉沦,他登台讲学,教化州人,带动连州文化进入兴盛时期。在他的精心培育下,元和十二年间,连州出了第一个进士刘景。
他怀着兴奋的心情写下了《刘景擢第》:“湘中才子是刘郎,望在长沙住桂阳,昨日鸿都新上第,五陵少年让清光。”之后,刘景之子刘瞻又高中进士,后来成为唐朝宰相。
此后数百年,连州名人辈出,文化教育之辉煌一时凸显于岭南文化之中,相继有陈拙、张鸿、黄损、邓洵美、孟宾于等十数位诗人名闻于世。及至北南两宋,又接续出现了进士72人。
据史载,连州历史上共有进士138人,登进士第者,既有名列前茅的,又有兄弟同中的,还有公孙三代相继登第的。更令连州人引以为豪的是:唐宋时期,广东科举场上盛誉“连州科第甲通省”,连州的开化和发展,刘禹锡可谓功不可没。
诗豪与连州的不解之缘
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连州迎来了一位从京都贬来的刺史,他就是一时名噪长安域,人称“诗豪”的刘禹锡。
这次被贬可称得上是“二进宫”了,在此之前,刘禹锡便因为政治改革触犯了权势利益,本已被贬赴连州,途中改成谪往湖南朗州(今常德),当了9年司马。好容易盼到了皇帝大赦,召他回了京师。仿佛冥冥中命运早已安排,时隔不久,性情耿直、锋芒毕露的刘禹锡再次作诗影射权贵,惹得对方恼羞成怒,游说皇帝称刘禹锡“挟邪乱政,不宜在朝”,把他贬到比朗州更远的连州任刺史。就这样,壮志难酬的刘禹锡最终还是来到了连州。
身处化外之境,政治抱负无法施展,满腔壮志难酬,按理说刘大人惟有长歌当哭了,可他并没有这么做,与以往那些要么深居简出,要么鱼肉百姓的地方官不同,这位刘大人不但认真治理政事,还很注意深入了解民情民风。有了被贬朗州的经验,他不再囿于失志而愁闷,开始主动接触民间,观察社会,察访山川地形、气候民俗,兴趣无所不至。
他和农民交朋友,了解农桑耕种,写下了以劳动农民为题材的《插田歌(并引)》。他还深入瑶民生活,仔细观察瑶民日常生活的细节,就连当地瑶民上西山围猎,这位刘大人也饶有兴趣地跟去凑热闹。
他先后写下了《莫瑶歌》、《蛮子歌》、《连州腊日观莫瑶猎西山》等,为后人展示了1000多年前居住在粤北山区瑶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历史上描写少数民族生活的诗句寥若晨星,像刘禹锡这样描述具体、视野开阔的诗作显得尤为珍稀。直到今天,这些诗作仍具有研究瑶族历史的宝贵价值。这是刘禹锡留给广东的一笔民族学遗产。
纵意山水天地间
连州气候宜人,自古便是岭南地区难得的宜居之地,山川秀美,景色宜人,刘禹锡便多次携友登高,指点江山,抒发胸中豪情,也留下了“剡溪若问连州事,惟有青山画不如。”这样的诗句来赞美连州山水景致。
连州石钟乳自古出名,据《连州志》记载,刘禹锡任连州刺史时在《连州刺史厅壁记》中赞美连州的石钟乳:“山高而秀,灵液渗漉,故石钟乳为天下甲,岁贡三百铢。”历代地方官都把石钟乳作为进贡朝廷的物品。
如今,神秘瑰丽的地下河,千姿百态、瑰丽奇绝的石钟乳,已成为连州标志性的景观。
被贬连州,刘禹锡的感受是十分复杂的。一方面,他只身偏处岭南,内心失望、怨愤、孤独。另一方面,他发现并欣赏着连州的山河之美、生活之美。他常走入市井,探问农耕,教泽黎民,闲暇间邀友览赏风光,歌咏感怀,对连州倾注了无限的深情。
刘禹锡在海阳湖上增添了不少亭榭景点,如吏隐亭、切云亭、玄览亭。他常常流连其间,并写下《海阳十咏》。
燕喜山是刘禹锡最喜欢的地方。在这里,秀竹茂林间峻崖嶙峋,登高而望,数百亩海阳湖一平如镜。湖中翠荷盈盈,渔舟荡漾。他为此由衷赞叹“天下山水,非无美好”,他选择在燕喜山的高崖上修筑了吏隐亭,一则便于游人休歇,二则寄寓了自己的感怀。
到了元代,吏隐亭逐渐败落,仅留存下基座和石刻亭名。今石刻字迹已风蚀湮没不可辨,但崖面刻字仍清晰可见。遗址现存于连州中学内,上世纪90年代连州中学开发研究燕喜文化,于1998年秋循址重修了吏隐亭,新立碑刻《吏隐亭述》及刘公诗文,另碑刻了《重修吏隐亭记》。
兴学重教开化连州
刘禹锡对连州的最大贡献,莫过于重教兴学,教泽州人。虽然以宰相之才被贬连州,但刘禹锡并未沉沦,他登台讲学,教化州人,带动连州文化进入兴盛时期。在他的精心培育下,元和十二年间,连州出了第一个进士刘景。
他怀着兴奋的心情写下了《刘景擢第》:“湘中才子是刘郎,望在长沙住桂阳,昨日鸿都新上第,五陵少年让清光。”之后,刘景之子刘瞻又高中进士,后来成为唐朝宰相。
此后数百年,连州名人辈出,文化教育之辉煌一时凸显于岭南文化之中,相继有陈拙、张鸿、黄损、邓洵美、孟宾于等十数位诗人名闻于世。及至北南两宋,又接续出现了进士72人。
据史载,连州历史上共有进士138人,登进士第者,既有名列前茅的,又有兄弟同中的,还有公孙三代相继登第的。更令连州人引以为豪的是:唐宋时期,广东科举场上盛誉“连州科第甲通省”,连州的开化和发展,刘禹锡可谓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