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遗留的珍宝,体现出手工作坊式生产、学徒式教育和定点式营销等诸多特征。在非遗文化尝试进行产业化改革时,以往使用的模式变成禁锢发展的阻碍,使得它无法进行产业化改革,需要接纳全新的要素、技术以及形式,最终转变成文化创意行业的重要部分。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创意行业的对接模式是值得人们深入分析的。
随着世界多元化的逐渐形成,我国开始大量接受世界各种各样的文化,很多现代的、时尚的、潮流的文化涌入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极大的冲击。很多年轻人对我国非遗文化更是缺乏兴趣,也就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日渐消亡,但是这样才凸显了它的稀缺和珍贵,非遗才具备文化资本的经济属性,两者因此就产生一定的关联性,所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结合在一起也就成为一种可能,并且这种可能还具有非常广泛的前景。
一、创意性非遗数字博物馆
当前,我国大量的博物馆在处理馆藏品时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问题主要体现在储存物品和收藏保护上。因此,要利用文化创意的形式对其进行创新研究,这是有着很强创新性的。例如,采用数字化的形式保护非遗文化,在博物馆中建立数字馆,采用录像、录音、拍照等多种技术方式。另外,还可以应用数字化储存技术,采用多媒体的形式进行再现,使用仿真方式呈现古代技艺的完整操作环节,在虚拟过程中表现出非遗的真实形态和完整流程。除非遗数字博物馆以外,博物馆还要充分利用数字读物,数字读物内容丰富,可以为有关人员提供资源。传统非遗纸质读物主要是可直接查看的非遗历史文化资源、画册、期刊等,大多数使用纸或类似材质作为载体。而数字读物是借助数字化技术方式编写、创造、披露的具备阅读价值的数字内容以及呈现相关内容的电脑或电子设施。例如,把《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成数字化形式,界面设计主要使用360°旋转展现传统建筑,利用张合拆组建筑等节目,直接再现明清建筑的设计特色,详细呈现其中的细节。
二、创意性非遗体验馆
非遗体验馆是最近兴起的创意呈现模式,重点是亲自感受,在旅游行业发展进入高潮的现在,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同时也是可以让大众感知美和体会美的一种新方式。听传承人讲故事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人们可以在手艺人的引导下学习创作作品,了解遗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遗产。从感知到传承,长久以来,流传的技艺和文化成为人们触手可及的事物。现在,不同地区的民间非遗体验馆不断增加。廊桥在古代文人墨客的手中衍生出数不胜数的爱情传说,或唯美,或凄惨。但是,泰顺廊桥不管是在规模、结构,还是建筑形式、保护效果上,都是我国罕见的。溪东桥畔的非遗展示馆主要使用静态呈现与动态展演相融合的形式,主要表现木拱桥建造方式、药发木偶戏等具有泰顺特征的遗址,也成为人们感悟泰顺优秀文化,感知非遗价值的主要方式。
三、创意性非遗体验式旅游
旅游事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存在共生关系的。这里强调的是文化创意旅游和传统意义上的观光旅游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这种模式是未来的主流模式,把创意作为形式,把技术作为基础,把市场作为方向,寻找多样化旅游载体,创造产业合作系统,加快城市与地区文化事业的改革。文化创意旅游的重点是充分发掘地区文化遗产,高效使用地区文化资源。非遗具有的文化价值无法直接通过物质产品呈现给受众,因此要通过文化创意的形式,借住旅游资源以此形成非遗文化的旅游潮流,深化旅游者对文化的感知与理解,引发他们对某个地区独特文化的认可。非遗和文化创意旅游事业的结合通常有以下几个方式,即建造非遗创意城市、产业园区、艺术保护区和特色街区等。
非遗旅游开发模式较多,在主体不断增多时,也出现了全新的形式,如观赏型、体验型、感知型和深层型等,从普通形式的旅游到文化价值消费,旅游行业的深度不断拓展。从主题式旅游形式、实地村落浓缩形式、模拟景观再现式形式,到节庆式旅游表现形式、公园式创新形式,近期也出现了实景舞台形式、情景体验形式,在最近的发展过程中,非遗文化和旅游开发结合的理论内容更加丰富,相关实践活动随之增加。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要全面思考以下两点。一是政府扶持,其在整个文化事业中的主要任务是掌控正确的方向,提供初期投资,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二是非遗手艺人和创意人才的培育,要全面激发两者的积极性。
四、创意性非遗平台化发展
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扬的基础是文字与图片,通过欣赏者的想象进行感知,手艺人的制作过程不会被欣赏者看到,因此即便创作出的作品让人惊叹,人们也无法直接了解其真实情况。手艺人也许独自生活,也许不为人知,因此探访他们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将他们集中在某个平台进行交流与互动就要花费更多的時间。例如,“民间”APP共有一千多名技艺者和平台签署合约,而大众只要进入APP,就可以了解平台中包含的“手工客”“创意设计”“音乐人”“文玩客”等模块,该平台为各行各业的手艺人提供认证和才艺展现。其中,顾客可以借助平台和喜欢的目标人物进行深入沟通,缩减中介流程,可以向手艺人购买产品,由平台为两者的交易提供保障。互联网突破以往媒介的限制,“民间”APP是非遗继承、发扬手工艺的重要渠道,可以让更多的传统作品进入大众视野中,为消费者提供视觉体验、文化体验,只要发图,就可以轻松寻找到想要的创意作品。网络让传统工艺和消费者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促进非遗文化事业的发展。
五、结语
非遗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的组合并非不可能,相反,这是极为有可能的,也是未来发展的一种潮流。非遗与文化创意可以通过旅游空间实现结合,传递非遗文化,使得非遗文化适应新时期的社会需求,赶上时代潮流,让人们对非遗有更为深入的认识。
(唐山市群众艺术馆)
作者简介:刘亚楠(1990-),女,河北唐山人,本科,助理馆员,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随着世界多元化的逐渐形成,我国开始大量接受世界各种各样的文化,很多现代的、时尚的、潮流的文化涌入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极大的冲击。很多年轻人对我国非遗文化更是缺乏兴趣,也就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日渐消亡,但是这样才凸显了它的稀缺和珍贵,非遗才具备文化资本的经济属性,两者因此就产生一定的关联性,所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结合在一起也就成为一种可能,并且这种可能还具有非常广泛的前景。
一、创意性非遗数字博物馆
当前,我国大量的博物馆在处理馆藏品时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问题主要体现在储存物品和收藏保护上。因此,要利用文化创意的形式对其进行创新研究,这是有着很强创新性的。例如,采用数字化的形式保护非遗文化,在博物馆中建立数字馆,采用录像、录音、拍照等多种技术方式。另外,还可以应用数字化储存技术,采用多媒体的形式进行再现,使用仿真方式呈现古代技艺的完整操作环节,在虚拟过程中表现出非遗的真实形态和完整流程。除非遗数字博物馆以外,博物馆还要充分利用数字读物,数字读物内容丰富,可以为有关人员提供资源。传统非遗纸质读物主要是可直接查看的非遗历史文化资源、画册、期刊等,大多数使用纸或类似材质作为载体。而数字读物是借助数字化技术方式编写、创造、披露的具备阅读价值的数字内容以及呈现相关内容的电脑或电子设施。例如,把《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成数字化形式,界面设计主要使用360°旋转展现传统建筑,利用张合拆组建筑等节目,直接再现明清建筑的设计特色,详细呈现其中的细节。
二、创意性非遗体验馆
非遗体验馆是最近兴起的创意呈现模式,重点是亲自感受,在旅游行业发展进入高潮的现在,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同时也是可以让大众感知美和体会美的一种新方式。听传承人讲故事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人们可以在手艺人的引导下学习创作作品,了解遗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遗产。从感知到传承,长久以来,流传的技艺和文化成为人们触手可及的事物。现在,不同地区的民间非遗体验馆不断增加。廊桥在古代文人墨客的手中衍生出数不胜数的爱情传说,或唯美,或凄惨。但是,泰顺廊桥不管是在规模、结构,还是建筑形式、保护效果上,都是我国罕见的。溪东桥畔的非遗展示馆主要使用静态呈现与动态展演相融合的形式,主要表现木拱桥建造方式、药发木偶戏等具有泰顺特征的遗址,也成为人们感悟泰顺优秀文化,感知非遗价值的主要方式。
三、创意性非遗体验式旅游
旅游事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存在共生关系的。这里强调的是文化创意旅游和传统意义上的观光旅游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这种模式是未来的主流模式,把创意作为形式,把技术作为基础,把市场作为方向,寻找多样化旅游载体,创造产业合作系统,加快城市与地区文化事业的改革。文化创意旅游的重点是充分发掘地区文化遗产,高效使用地区文化资源。非遗具有的文化价值无法直接通过物质产品呈现给受众,因此要通过文化创意的形式,借住旅游资源以此形成非遗文化的旅游潮流,深化旅游者对文化的感知与理解,引发他们对某个地区独特文化的认可。非遗和文化创意旅游事业的结合通常有以下几个方式,即建造非遗创意城市、产业园区、艺术保护区和特色街区等。
非遗旅游开发模式较多,在主体不断增多时,也出现了全新的形式,如观赏型、体验型、感知型和深层型等,从普通形式的旅游到文化价值消费,旅游行业的深度不断拓展。从主题式旅游形式、实地村落浓缩形式、模拟景观再现式形式,到节庆式旅游表现形式、公园式创新形式,近期也出现了实景舞台形式、情景体验形式,在最近的发展过程中,非遗文化和旅游开发结合的理论内容更加丰富,相关实践活动随之增加。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要全面思考以下两点。一是政府扶持,其在整个文化事业中的主要任务是掌控正确的方向,提供初期投资,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二是非遗手艺人和创意人才的培育,要全面激发两者的积极性。
四、创意性非遗平台化发展
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扬的基础是文字与图片,通过欣赏者的想象进行感知,手艺人的制作过程不会被欣赏者看到,因此即便创作出的作品让人惊叹,人们也无法直接了解其真实情况。手艺人也许独自生活,也许不为人知,因此探访他们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将他们集中在某个平台进行交流与互动就要花费更多的時间。例如,“民间”APP共有一千多名技艺者和平台签署合约,而大众只要进入APP,就可以了解平台中包含的“手工客”“创意设计”“音乐人”“文玩客”等模块,该平台为各行各业的手艺人提供认证和才艺展现。其中,顾客可以借助平台和喜欢的目标人物进行深入沟通,缩减中介流程,可以向手艺人购买产品,由平台为两者的交易提供保障。互联网突破以往媒介的限制,“民间”APP是非遗继承、发扬手工艺的重要渠道,可以让更多的传统作品进入大众视野中,为消费者提供视觉体验、文化体验,只要发图,就可以轻松寻找到想要的创意作品。网络让传统工艺和消费者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促进非遗文化事业的发展。
五、结语
非遗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的组合并非不可能,相反,这是极为有可能的,也是未来发展的一种潮流。非遗与文化创意可以通过旅游空间实现结合,传递非遗文化,使得非遗文化适应新时期的社会需求,赶上时代潮流,让人们对非遗有更为深入的认识。
(唐山市群众艺术馆)
作者简介:刘亚楠(1990-),女,河北唐山人,本科,助理馆员,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