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应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鉴于此,在语文教学特定的环境中让“特殊情感”的学生寻求发泄,满足他们的需求,让“特殊性格”的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即语文教育应重视和培养“双特”生,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一、文章阅读中彰显“双特”
阅读是读者和作者、作品的对话过程。作者通过自己对生活和人生的体验,把自己的心理、意识和性情熔铸 在作品中,在这个对话过程中,读者在"本我"的支配下认识了自我,并受作者及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感召和影响,灵魂受到洗涤和净化,促使了人格的健全和完善。因此,首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心理、情感需要确立学习的方向,用自己独到的领悟去阅读材料,呈现不同的阅读体验。教师应关注和尊重学生的自我设计,自我控制的个性化阅读。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其次要认识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的个性不同决定着他们对作品的阅读感受、情感的呈现方式也将不同。如有的学生喜欢表演,将自身的情感和对作品的感受酣暢淋漓地表现出来,但或许他又是不善言辞的;有的学生喜欢表达,将阅读的心得通过流畅优美的语言体现出来,或许他又不擅长表演;有的学生喜欢朗读,正如《心声》中的主人公李京京一样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个性差异,允许不同学生的不同阅读表现。再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心理情感和创造性见解。情感是个性的组成部分,创造性见解是超越自我的最高形式。学生在阅读隽永的作品时,心理情感也无不在与作者、作品进行对话交流。读朱自清的《背影》,从作家深情的追忆中,触摸到作者和父亲深沉的爱,学生在情感解读中走进了作家,也走进了现实家庭沉淀着的生活。如对《孔乙己》的主题的理解,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上,还可以从小人物的人情冷暖和死读书等多元化的理解上。创造性阐释的同时,培养了自己的独特心理,体验了创造的乐趣,完善了自我的个性。
二、学生写作中凸显“双特”
新课程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提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里提出了"根据日常生活需要"的要求,认为写作是“学生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后进行表达的过程”。为此,作文能力的培养应切实注重写作与生活的联系,充分考虑“特殊心理或情感”和“特殊性格”,让他们走进生活,在生活的广阔空间里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抒写自己的情怀。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一要给学生舒展性灵的空间,给学生人身自由和精神的自由,以利于他们发挥个性,表达自由。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以有不同文题、题材、体裁、主题,只确定目标、话题,明确要求,让学生自主命题,自选角度,自由选材,少扣政治标准。学生在没有来源的压力下方能放飞思维和梦想,挥洒自己的情感和个性。二要给学生需求和欲望。需求是创作的原动力。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认为:当人的物质生活和人身安全得到满足时,又渴望得到爱的需求,人格的尊重以及自我价值的展现。学生在接触各色的人和事后产生的各种感受都积蓄在心里。他们在特定的教学氛围里,在教师开放的引导下可能会将这种情感,心理,甚至个性喷薄而出,以求发泄和满足。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要求学生写生活中的父亲,有位学生这样写道:在我离家上学的那一刻,父亲捏着一叠钱从屋里走出来,站在我面前说:“小心带着,一到校就把学费交了,余下的自己用。”接着便把钱转到左手,用右手的食指和拇指在舌头上蘸了蘸,两眼盯着钱,便一张一张地数了起来。他那双关节粗大,满是老茧的大手在钱的飞跃中不停地抖动着,一遍过后,又沾了些口水再数一遍父亲撩起我的衣角,仔细检查着我的口袋是否有缝隙,安下心后才把钱放进我的口袋,再用手在口袋外边按了按,叮嘱我说:“路上小心点。”多么真切的情感啊,感人肺腑的细节在需求的支配下如涓涓细流流淌在读者的心中,又怎不令人感动呢?学生在需要中作文,在情感的勃动中抒写人性中的真善美。三要给学生创作的灵性。冰心曾说过:“能表现自己的文字,是创造的,个性的,自然的,是充满了特别的感情和趣味的,是心灵的笑语和泪珠。”作文是个性的劳动。教师在评判这种劳动时,应重视学生自我价值的凸现。如教《我的叔叔于勒》时,我们不仅仅体察到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罪恶,还应看到社会主义社会同样也有类似的现象,学生在作文里抒发对金钱的向往和追求的思想,我们不能毫无理由地扼杀。因而应鼓励学生大胆写“我”,写出一个独抒心灵的“自我”。把握其灵魂,肯定其人格,做到写非他写,情非他情,人格非我莫属。
三、综合性学习中突出“双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用)》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只有确立了学生是综合性学习的主人,学生才会运用自己独特的心理积极探索自然,用自己张扬的个性了解真实、缤纷的世界,用自己的情感体验触摸他人的心弦。这正是综合性学习的价值所在。一是内容上求活: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力求考虑那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家庭和社会生活能吸引学生眼球焦点、热点问题贴近学生实际的内容。挖掘本地有特色的资源作为内容。这些内容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相符,较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能让学生产生特殊的情感和个性的需求。如围绕“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九年级上期)的主题,我们开展了《说说家乡先烈》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由于贴近了学生的实际,学生有话可说,有路可探,有法可想,写出了《三封先烈伴我行》的文本,读完之后让人欣慰,让人感叹。既拓宽了教材资源,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对塑造学生的性格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二是过程中求实:计划方案中师生协商,共同探讨每一过程的突出性,搜集整理中注重考虑学生的差异和地区的差异;展示过程中善于创设情境,给学生一自信的表达,讲究真情实感的流露,讲究鲜明的个性特色;评价过程中强化自我评价,注重小组互动,力求让学生内心情愫发泄出来,让学生的特殊个性得到张扬。三是创意中求新: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应尽可能的让学生直接接触社会,深入生活,广泛运用网络媒体、书籍等,学习的新领域,思想的更新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尽可能用广阔的视野,新颖的活动方式,灵活多变的开展综合性学习,以此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独具魅力的健康个性。
语文教师应让我们语文课“保鲜”起来,为“双特”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悦、和谐的学习环境,真正达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目的。
(责任编辑:谢先国)
一、文章阅读中彰显“双特”
阅读是读者和作者、作品的对话过程。作者通过自己对生活和人生的体验,把自己的心理、意识和性情熔铸 在作品中,在这个对话过程中,读者在"本我"的支配下认识了自我,并受作者及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感召和影响,灵魂受到洗涤和净化,促使了人格的健全和完善。因此,首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心理、情感需要确立学习的方向,用自己独到的领悟去阅读材料,呈现不同的阅读体验。教师应关注和尊重学生的自我设计,自我控制的个性化阅读。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其次要认识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的个性不同决定着他们对作品的阅读感受、情感的呈现方式也将不同。如有的学生喜欢表演,将自身的情感和对作品的感受酣暢淋漓地表现出来,但或许他又是不善言辞的;有的学生喜欢表达,将阅读的心得通过流畅优美的语言体现出来,或许他又不擅长表演;有的学生喜欢朗读,正如《心声》中的主人公李京京一样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个性差异,允许不同学生的不同阅读表现。再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心理情感和创造性见解。情感是个性的组成部分,创造性见解是超越自我的最高形式。学生在阅读隽永的作品时,心理情感也无不在与作者、作品进行对话交流。读朱自清的《背影》,从作家深情的追忆中,触摸到作者和父亲深沉的爱,学生在情感解读中走进了作家,也走进了现实家庭沉淀着的生活。如对《孔乙己》的主题的理解,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上,还可以从小人物的人情冷暖和死读书等多元化的理解上。创造性阐释的同时,培养了自己的独特心理,体验了创造的乐趣,完善了自我的个性。
二、学生写作中凸显“双特”
新课程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提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里提出了"根据日常生活需要"的要求,认为写作是“学生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后进行表达的过程”。为此,作文能力的培养应切实注重写作与生活的联系,充分考虑“特殊心理或情感”和“特殊性格”,让他们走进生活,在生活的广阔空间里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抒写自己的情怀。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一要给学生舒展性灵的空间,给学生人身自由和精神的自由,以利于他们发挥个性,表达自由。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以有不同文题、题材、体裁、主题,只确定目标、话题,明确要求,让学生自主命题,自选角度,自由选材,少扣政治标准。学生在没有来源的压力下方能放飞思维和梦想,挥洒自己的情感和个性。二要给学生需求和欲望。需求是创作的原动力。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认为:当人的物质生活和人身安全得到满足时,又渴望得到爱的需求,人格的尊重以及自我价值的展现。学生在接触各色的人和事后产生的各种感受都积蓄在心里。他们在特定的教学氛围里,在教师开放的引导下可能会将这种情感,心理,甚至个性喷薄而出,以求发泄和满足。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要求学生写生活中的父亲,有位学生这样写道:在我离家上学的那一刻,父亲捏着一叠钱从屋里走出来,站在我面前说:“小心带着,一到校就把学费交了,余下的自己用。”接着便把钱转到左手,用右手的食指和拇指在舌头上蘸了蘸,两眼盯着钱,便一张一张地数了起来。他那双关节粗大,满是老茧的大手在钱的飞跃中不停地抖动着,一遍过后,又沾了些口水再数一遍父亲撩起我的衣角,仔细检查着我的口袋是否有缝隙,安下心后才把钱放进我的口袋,再用手在口袋外边按了按,叮嘱我说:“路上小心点。”多么真切的情感啊,感人肺腑的细节在需求的支配下如涓涓细流流淌在读者的心中,又怎不令人感动呢?学生在需要中作文,在情感的勃动中抒写人性中的真善美。三要给学生创作的灵性。冰心曾说过:“能表现自己的文字,是创造的,个性的,自然的,是充满了特别的感情和趣味的,是心灵的笑语和泪珠。”作文是个性的劳动。教师在评判这种劳动时,应重视学生自我价值的凸现。如教《我的叔叔于勒》时,我们不仅仅体察到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罪恶,还应看到社会主义社会同样也有类似的现象,学生在作文里抒发对金钱的向往和追求的思想,我们不能毫无理由地扼杀。因而应鼓励学生大胆写“我”,写出一个独抒心灵的“自我”。把握其灵魂,肯定其人格,做到写非他写,情非他情,人格非我莫属。
三、综合性学习中突出“双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用)》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只有确立了学生是综合性学习的主人,学生才会运用自己独特的心理积极探索自然,用自己张扬的个性了解真实、缤纷的世界,用自己的情感体验触摸他人的心弦。这正是综合性学习的价值所在。一是内容上求活: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力求考虑那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家庭和社会生活能吸引学生眼球焦点、热点问题贴近学生实际的内容。挖掘本地有特色的资源作为内容。这些内容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相符,较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能让学生产生特殊的情感和个性的需求。如围绕“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九年级上期)的主题,我们开展了《说说家乡先烈》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由于贴近了学生的实际,学生有话可说,有路可探,有法可想,写出了《三封先烈伴我行》的文本,读完之后让人欣慰,让人感叹。既拓宽了教材资源,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对塑造学生的性格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二是过程中求实:计划方案中师生协商,共同探讨每一过程的突出性,搜集整理中注重考虑学生的差异和地区的差异;展示过程中善于创设情境,给学生一自信的表达,讲究真情实感的流露,讲究鲜明的个性特色;评价过程中强化自我评价,注重小组互动,力求让学生内心情愫发泄出来,让学生的特殊个性得到张扬。三是创意中求新: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应尽可能的让学生直接接触社会,深入生活,广泛运用网络媒体、书籍等,学习的新领域,思想的更新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尽可能用广阔的视野,新颖的活动方式,灵活多变的开展综合性学习,以此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独具魅力的健康个性。
语文教师应让我们语文课“保鲜”起来,为“双特”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悦、和谐的学习环境,真正达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目的。
(责任编辑:谢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