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期两天的全市新上岗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终于结束,在欣喜于这些新上岗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同时,心底也泛起一丝对“青年老教师”的担忧。
工作不到两年的小王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偏多,我几次在教学视导中与她交流:“为什么总要在课堂上跟学生抢话语权呢?”这次,我发现她在课前做了充分准备,不仅将教案与学案分开设计,还将自己学校里学生分组的实验仪器及药品带到现场。然而,事与愿违。如果这节课真能立足学生实验并拓展延伸,肯定是一节精彩、灵动的完美课堂。可是设计科学的学生分组实验,在课堂上只是昙花一现,所有的实验不是为课堂教学服务,似乎只是为了博得评委的得分。尽管课堂有小组讨论,也有交流展示,却总给人一种T台走秀的感觉。
来自民办学校的小冬老师,整个课堂更是从头讲到尾。无论是重点突出,还是考点突破,这节课确实让人無可挑剔,可以说是面面倶到,但一节课居然没有一个学生举手回答问题,即使是被老师点名作答的两位学生,答案也是一个无效、一个低效。
在12节优质课中,居然有8节课是拖堂完成,最后不是匆匆结束,就是没有课堂小结。全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在我市铺开已有多年,可总有些教师舍不得放下自己在课堂的话语权。尤其是一些老教师总怕学生在课堂上听不懂,一个问题反复讲解。有些问题,学生的回答已经十分明确了,教师却还在反复强调。
针对“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满意程度”情况,我曾在全市近三万名初中生中做过多次问卷调查,结果有92%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讲得过多,这种课堂不仅令人疲倦,甚至让人厌烦。尤其是一些学生本来已掌握好的知识,教师再反复强调,无疑是浪费学生的有效时间。
教师独霸课堂话语权其实是“不放心”的表现。首先是对学生不放心,唯恐自己讲得不到位、不全面,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很多时候,教师关注的是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把握,考试分数高低似乎与学生学习质量成正比。其实,培养学习能力远比灌输课本知识更为重要,因为这种能力会影响学生一辈子。
其次是对自己不放心,总怕课堂一旦放开,会出现一些教学预设之外的“事故”,导致课堂失控。真正的课堂不是静若止水的单一聆听,也不是“五分加绵羊”的温驯服从,而应该是思想与灵魂的相互碰撞。在调查中,有学生这样说:“我们通过自己学习、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得到的知识,远比老师讲给我们的知识牢固得多。”更何况就算是课堂偶尔失控又如何,无非促使教师课后多些反思而已。
社会发展需要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种全方位、保姆式的“满堂灌”,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了一个知识“接收器”。当学生有很多知识来不及理解时,教师总是说:“先记下来,以后慢慢就会知道。”久而久之,学生就习惯于坐在课桌后,等待教师“灌输”知识,自己不需要操心,也不愿操心。这种学生一旦步入社会,又何谈创新能力呢?
这种现象解开了我的另一个困惑: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在课堂上举手回答的人越来越少。一方面,教师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将知识全部灌输给学生,根本来不及让学生举手回答、讨论,因为这太“浪费”时间了。另一方面,学生也知道,不管自己举不举手,反正教师都会回答自己刚才提出的问题。即使有学生举手回答了问题,教师也总会不放心地重复一遍。长此以往,肯定不会有学生愿意做这种“无用功”,去影响“老师的课堂”。
老师,您在呵斥社会上缺失创新人才时,您在抱怨“课堂上举手的学生越来越少”时,真的应该考虑一下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切不可好心办坏事。
(作者单位:大冶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
工作不到两年的小王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偏多,我几次在教学视导中与她交流:“为什么总要在课堂上跟学生抢话语权呢?”这次,我发现她在课前做了充分准备,不仅将教案与学案分开设计,还将自己学校里学生分组的实验仪器及药品带到现场。然而,事与愿违。如果这节课真能立足学生实验并拓展延伸,肯定是一节精彩、灵动的完美课堂。可是设计科学的学生分组实验,在课堂上只是昙花一现,所有的实验不是为课堂教学服务,似乎只是为了博得评委的得分。尽管课堂有小组讨论,也有交流展示,却总给人一种T台走秀的感觉。
来自民办学校的小冬老师,整个课堂更是从头讲到尾。无论是重点突出,还是考点突破,这节课确实让人無可挑剔,可以说是面面倶到,但一节课居然没有一个学生举手回答问题,即使是被老师点名作答的两位学生,答案也是一个无效、一个低效。
在12节优质课中,居然有8节课是拖堂完成,最后不是匆匆结束,就是没有课堂小结。全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在我市铺开已有多年,可总有些教师舍不得放下自己在课堂的话语权。尤其是一些老教师总怕学生在课堂上听不懂,一个问题反复讲解。有些问题,学生的回答已经十分明确了,教师却还在反复强调。
针对“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满意程度”情况,我曾在全市近三万名初中生中做过多次问卷调查,结果有92%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讲得过多,这种课堂不仅令人疲倦,甚至让人厌烦。尤其是一些学生本来已掌握好的知识,教师再反复强调,无疑是浪费学生的有效时间。
教师独霸课堂话语权其实是“不放心”的表现。首先是对学生不放心,唯恐自己讲得不到位、不全面,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很多时候,教师关注的是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把握,考试分数高低似乎与学生学习质量成正比。其实,培养学习能力远比灌输课本知识更为重要,因为这种能力会影响学生一辈子。
其次是对自己不放心,总怕课堂一旦放开,会出现一些教学预设之外的“事故”,导致课堂失控。真正的课堂不是静若止水的单一聆听,也不是“五分加绵羊”的温驯服从,而应该是思想与灵魂的相互碰撞。在调查中,有学生这样说:“我们通过自己学习、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得到的知识,远比老师讲给我们的知识牢固得多。”更何况就算是课堂偶尔失控又如何,无非促使教师课后多些反思而已。
社会发展需要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种全方位、保姆式的“满堂灌”,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了一个知识“接收器”。当学生有很多知识来不及理解时,教师总是说:“先记下来,以后慢慢就会知道。”久而久之,学生就习惯于坐在课桌后,等待教师“灌输”知识,自己不需要操心,也不愿操心。这种学生一旦步入社会,又何谈创新能力呢?
这种现象解开了我的另一个困惑: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在课堂上举手回答的人越来越少。一方面,教师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将知识全部灌输给学生,根本来不及让学生举手回答、讨论,因为这太“浪费”时间了。另一方面,学生也知道,不管自己举不举手,反正教师都会回答自己刚才提出的问题。即使有学生举手回答了问题,教师也总会不放心地重复一遍。长此以往,肯定不会有学生愿意做这种“无用功”,去影响“老师的课堂”。
老师,您在呵斥社会上缺失创新人才时,您在抱怨“课堂上举手的学生越来越少”时,真的应该考虑一下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切不可好心办坏事。
(作者单位:大冶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