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楹联是我国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中璀璨的明珠。它艺术风格独特,内涵丰富,对仗整齐,富有韵律,易于诵记。学习楹联,能拓展文学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深入挖掘楹联的价值因素,实施楹联的研究性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凝聚力。
【关键词】小学;楹联;教学尝试
“国学文化”极具时代特征,而楹联是简单而基础性的国学文化,它是优秀的文化遗产。楹联教育是着眼于未来,功在当代的文化教育工程。尝试创建楹联特色学校,把楹联与国学联系教学,让学生得到楹联知识的浸润,感受楹联文化的魅力,对传承祖国楹联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一、结合课文,开展教学
“楹联”因古时悬挂于楼宇殿堂的楹柱而得名。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是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书写在两块桃树木板上,悬挂于门的左右,以驱鬼压邪。后来纸张取代了桃符,并开启了春联的新时代。以春联为主的楹联承载了民俗文化的悠久历史,蕴含着华夏民族的文化基因。
把楹联文化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使楹联进入课堂,在传承中华文化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开设课堂,把楹联教学渗透于课堂,让学生读楹联学楹联,用实践引领学生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欣赏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楹联形式短小,读来朗朗上口,学生容易理解接受。课堂上结合课文读楹联,赏楹联,能给学生带来无穷乐趣。教学过程中注重楹联知识方面传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了解楹联,指导学生明确楹联对联都是对偶句,楹联是贴在门上的诗,它们讲究对仗和声律韵律美。楹联中对仗的要求是字数要相等,词性要相同,结构要相当;也要讲究平仄,平仄相异,仄起平落。课堂上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的方式学习楹联。例如,出自课文《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其意境独特,语言优美,让学生反复诵读,明确短短十六个字,就能表达出戍守边疆战士报效祖国决心和强烈的思乡情怀。又如,课文里出现的“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教学时注意强调“好”的读音,劝告学子不要浪费青春年华和读书的机会,学生学习后深受影响。在六年级下册《狱中联欢》中的对联,学生通过默读,体会到当时斗争形势和革命先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洞中才数月,世上已千年”“看洞中依然旧景,望窗外已是新春” “两个天窗—出气,一扇风门—伸头”,学习课文的同时让学生摘录,细细品读、体会理解对联的幽默诙谐,告诉学生当时在形势险峻下,这些对联,敌人读后无法抓住把柄,而革命者却能从中领悟到所蕴含的道理,可见楹联强大的作用。又如,“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我们常见的对联,写出了新年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简单的一幅对联抒发了作者抱负思想,学生得以效仿。不同的楹联表达不同的思想内容,课文里所学的楹联言简意赅,富含哲理,学生学习后在语言表达能力上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品格上也受到了熏陶。
二、营造氛围,积极引导
楹联古老而且神奇,它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因它具有的独特魅力,所以传承下来。好的楹联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让学生学好楹联,除了课堂上学习课文出现的楹联之外,在校内开展楹联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楹联文化氛围。全校重视,注意积极引导,把楹联教学看作是师生提高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使学生在学习楹联基础上受到思想教育,把楹联文化和“读书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朗读、书写是学生学习和探究楹联的重要手段。在学校印发一些具有一定意义的楹联分发给学生,让低年级的学生反复诵读,中高年级的同学在诵读的基础上要求背诵积累,在学校设置楹联宣传栏,写上、贴上楹联,并定期更换,让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在浓厚的楹联氛围中学习;大课间组织全校学生进行楹联诵读,定期举行“楹联诵读背诵比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购买笔墨纸砚,利用写字课进行软笔书法教学,教学生书写楹联,课后进行书法练字,肯花时间让学生练好一手字,并且定期进行“软笔书法比赛”,把优秀作品展示出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校内采取多种形式教学手段,努力营造出浓厚的楹联传统文化校园氛围,扎扎实实训练,使学生了解楹联,喜欢贴在门上的拥有诗一样的精华的楹联,把中华传统特色的楹联文化传承下去,更好地弘扬国学文化。
三、走出校园,广泛积累
楹联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今各地书法家研磨挥毫,传承了楹联文化。楹联随处可见,除在校内学习外,还要注意将楹联学习与校外实践结合起来,把楹联教学延伸到了课外,要求学生走出校园,到村庄、到风景区、到广阔天地学习,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欣赏、体味探究和积累楹联,接受美的熏陶,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
课余,让学生走出课堂,农村每一条乡村都有祠堂或者文化室,门口都挂上了楹联,每经过一处,都让学生抄写记录下所见的楹联。把收集到的楹联在班上相互交流学习,相互沟通理解,相互受到启发,教师利用多媒体投影出优秀的楹联,供大家诵读欣赏教学。如,玉江李公祠“基作蟠龙势,家传倚马才”。会龙门“穆欣会杰聚贤恩垂四社,便是龙门跃鲤德被全坊。”对仗整齐,极具地方特色,值得学习。而村前土地庙“善报恶报循环报,早报晚报如何不报”浅显易懂,学习后劝喻大家要从善。经典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这是同学们所熟悉的,学习目的是教育学生明确岁月流逝,要珍惜时光,祈求长寿平安。所收集回来的楹联有的发人深省,有的妙趣横生,有的激人奋进,通过学习,让同学们得到更好的教育。我们国家历史悠久,名胜古迹遍布各地。在祖国旅游风景区,总有著名的楹联相伴,所以让学生参观旅游时不要忘记用手机拍下所见楹联,积累下来回校一起学习。如,滕王阁门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楹联把景物化静为动,描绘出傍晚洞庭湖宁静致远的画面,让读者产生独特的美感,经学习,让学生学会描写的方法。黄鹤楼“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富有教育意义,同学们朗读后明确读书人要以国家为重。人生所受挫折多多,学生承受能力差,投影灵隐寺门前挂着的“人生哪有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这一楹联,虽然语言朴实,但富含哲理,经阅读大家明白人生不易,要豁达乐观,这样学习楹联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积极的意义。而苏轼祠“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此楹联为数字联,学生学习后感受到了楹联表达方式的千变万化,觉得好玩有趣,有效激发了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巧妙地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学习楹联知识,能丰富生活阅历积累人生经验,提升人文素养,为创作楹联打下坚实的基础的同时净化了学生心灵,塑造了健康的人格。
楹联具有极强的民族文化凝聚力,作为老师要尝试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楹联教学,鼓励学生去学习探究楹联,并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创作,相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教学路上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楹联文化一定如春风化雨一样浸润学生的心灵,让中华文学瑰宝楹联生根开花,走进千家万户,以更好地传承楹联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參考文献:
[1]田兆元.中国楹联文化[N].人民政协报,2018-02-15.
[2]咸丰收.自对楹联的分类状况[N].中华楹联报,2012-09-15.
【关键词】小学;楹联;教学尝试
“国学文化”极具时代特征,而楹联是简单而基础性的国学文化,它是优秀的文化遗产。楹联教育是着眼于未来,功在当代的文化教育工程。尝试创建楹联特色学校,把楹联与国学联系教学,让学生得到楹联知识的浸润,感受楹联文化的魅力,对传承祖国楹联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一、结合课文,开展教学
“楹联”因古时悬挂于楼宇殿堂的楹柱而得名。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是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书写在两块桃树木板上,悬挂于门的左右,以驱鬼压邪。后来纸张取代了桃符,并开启了春联的新时代。以春联为主的楹联承载了民俗文化的悠久历史,蕴含着华夏民族的文化基因。
把楹联文化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使楹联进入课堂,在传承中华文化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开设课堂,把楹联教学渗透于课堂,让学生读楹联学楹联,用实践引领学生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欣赏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楹联形式短小,读来朗朗上口,学生容易理解接受。课堂上结合课文读楹联,赏楹联,能给学生带来无穷乐趣。教学过程中注重楹联知识方面传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了解楹联,指导学生明确楹联对联都是对偶句,楹联是贴在门上的诗,它们讲究对仗和声律韵律美。楹联中对仗的要求是字数要相等,词性要相同,结构要相当;也要讲究平仄,平仄相异,仄起平落。课堂上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的方式学习楹联。例如,出自课文《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其意境独特,语言优美,让学生反复诵读,明确短短十六个字,就能表达出戍守边疆战士报效祖国决心和强烈的思乡情怀。又如,课文里出现的“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教学时注意强调“好”的读音,劝告学子不要浪费青春年华和读书的机会,学生学习后深受影响。在六年级下册《狱中联欢》中的对联,学生通过默读,体会到当时斗争形势和革命先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洞中才数月,世上已千年”“看洞中依然旧景,望窗外已是新春” “两个天窗—出气,一扇风门—伸头”,学习课文的同时让学生摘录,细细品读、体会理解对联的幽默诙谐,告诉学生当时在形势险峻下,这些对联,敌人读后无法抓住把柄,而革命者却能从中领悟到所蕴含的道理,可见楹联强大的作用。又如,“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我们常见的对联,写出了新年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简单的一幅对联抒发了作者抱负思想,学生得以效仿。不同的楹联表达不同的思想内容,课文里所学的楹联言简意赅,富含哲理,学生学习后在语言表达能力上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品格上也受到了熏陶。
二、营造氛围,积极引导
楹联古老而且神奇,它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因它具有的独特魅力,所以传承下来。好的楹联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让学生学好楹联,除了课堂上学习课文出现的楹联之外,在校内开展楹联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楹联文化氛围。全校重视,注意积极引导,把楹联教学看作是师生提高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使学生在学习楹联基础上受到思想教育,把楹联文化和“读书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朗读、书写是学生学习和探究楹联的重要手段。在学校印发一些具有一定意义的楹联分发给学生,让低年级的学生反复诵读,中高年级的同学在诵读的基础上要求背诵积累,在学校设置楹联宣传栏,写上、贴上楹联,并定期更换,让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在浓厚的楹联氛围中学习;大课间组织全校学生进行楹联诵读,定期举行“楹联诵读背诵比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购买笔墨纸砚,利用写字课进行软笔书法教学,教学生书写楹联,课后进行书法练字,肯花时间让学生练好一手字,并且定期进行“软笔书法比赛”,把优秀作品展示出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校内采取多种形式教学手段,努力营造出浓厚的楹联传统文化校园氛围,扎扎实实训练,使学生了解楹联,喜欢贴在门上的拥有诗一样的精华的楹联,把中华传统特色的楹联文化传承下去,更好地弘扬国学文化。
三、走出校园,广泛积累
楹联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今各地书法家研磨挥毫,传承了楹联文化。楹联随处可见,除在校内学习外,还要注意将楹联学习与校外实践结合起来,把楹联教学延伸到了课外,要求学生走出校园,到村庄、到风景区、到广阔天地学习,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欣赏、体味探究和积累楹联,接受美的熏陶,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
课余,让学生走出课堂,农村每一条乡村都有祠堂或者文化室,门口都挂上了楹联,每经过一处,都让学生抄写记录下所见的楹联。把收集到的楹联在班上相互交流学习,相互沟通理解,相互受到启发,教师利用多媒体投影出优秀的楹联,供大家诵读欣赏教学。如,玉江李公祠“基作蟠龙势,家传倚马才”。会龙门“穆欣会杰聚贤恩垂四社,便是龙门跃鲤德被全坊。”对仗整齐,极具地方特色,值得学习。而村前土地庙“善报恶报循环报,早报晚报如何不报”浅显易懂,学习后劝喻大家要从善。经典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这是同学们所熟悉的,学习目的是教育学生明确岁月流逝,要珍惜时光,祈求长寿平安。所收集回来的楹联有的发人深省,有的妙趣横生,有的激人奋进,通过学习,让同学们得到更好的教育。我们国家历史悠久,名胜古迹遍布各地。在祖国旅游风景区,总有著名的楹联相伴,所以让学生参观旅游时不要忘记用手机拍下所见楹联,积累下来回校一起学习。如,滕王阁门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楹联把景物化静为动,描绘出傍晚洞庭湖宁静致远的画面,让读者产生独特的美感,经学习,让学生学会描写的方法。黄鹤楼“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富有教育意义,同学们朗读后明确读书人要以国家为重。人生所受挫折多多,学生承受能力差,投影灵隐寺门前挂着的“人生哪有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这一楹联,虽然语言朴实,但富含哲理,经阅读大家明白人生不易,要豁达乐观,这样学习楹联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积极的意义。而苏轼祠“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此楹联为数字联,学生学习后感受到了楹联表达方式的千变万化,觉得好玩有趣,有效激发了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巧妙地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学习楹联知识,能丰富生活阅历积累人生经验,提升人文素养,为创作楹联打下坚实的基础的同时净化了学生心灵,塑造了健康的人格。
楹联具有极强的民族文化凝聚力,作为老师要尝试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楹联教学,鼓励学生去学习探究楹联,并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创作,相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教学路上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楹联文化一定如春风化雨一样浸润学生的心灵,让中华文学瑰宝楹联生根开花,走进千家万户,以更好地传承楹联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參考文献:
[1]田兆元.中国楹联文化[N].人民政协报,2018-02-15.
[2]咸丰收.自对楹联的分类状况[N].中华楹联报,2012-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