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在博物馆的帝国雄心

来源 :新海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stu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原始社会当中,当一个部落占领另外一个部落之后,要做的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把其部落的图腾和人头拿来祭祀,用来证明权利。英国资本主义早期的侵略战争对世界各地文物和信仰物的占有也充分体现了这一心理。大英博物馆在这一个角度上看其实是英国拥有的权利和地位的象征,这是征服世界的文化标本。
  
  英国伦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大罗素广场坐落着一片气势宏伟的建筑群,风格古雅、庄严凝重。它便是文明全球的大英博物馆。曾几何时,它见证并书写了日不落帝国的雄心壮志,而今,曾经的帝国旧梦已成昨日黄花,但在帝国夕阳的余晖之下,我们依然能够看见几百年前怀着梦想起航的水手们热切的目光,听到轮船离港时发出的低沉咆哮。
  
  正是他们,抱着对遥远国度的浪漫想像,携工业革命的成就出发,开启了现代文明的伟大传播,这种传播的结果就是我们今天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已经获得了超越版图之上的帝国之梦。当我们走进大英博物馆,对其馆藏叹为观止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晰感受到一个庞大帝国的蛮横以及对异域文化的包容之心。
  
  大英博物馆简史
  
  大英博物馆成立于1753年,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文物和图书珍品,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目前博物馆拥有藏品600多万件。由于空间的限制,目前还有大批藏品未能公开展出。
  
  大英博物馆包括埃及文物馆、希腊罗马文物馆、西亚文物馆、欧洲中世纪文物馆和东方艺术文物馆。其中以埃及文物馆、希腊罗马文物馆和东方艺术文物馆藏品最为引人注目,馆内所收藏的古罗马遗迹、古希腊雕像和埃及木乃伊均闻名于世。
  
  大英博物馆的渊源最早可追溯到1753年。汉斯·斯隆爵士是当时的一位著名历史上的大英博物馆收藏家,1753年他去世后,遗留下来的个人藏品达79575件,还有大批植物标本及书籍、手稿。根据他的遗嘱,所有藏品都捐赠给国家。这些藏品最后被交给了英国国会。在通过公众募款筹集建筑博物馆的资金后,大英博物馆最终于1759年1月15日在伦敦市区附近的蒙塔古大楼成立并对公众开放。
  
  博物馆在开放后,通过英国人在各地的冒险活动得到了大批珍贵藏品,早期的大英博物馆倾向于收集自然历史标本,但也有大量文物、书籍,因此吸引了大批参观者。到了19世纪初,蒙塔古大楼已经显得不敷使用了。于是1824年博物馆决定在蒙塔古大楼北面建造一座新馆,并在1840年完成,旧蒙塔古大楼不久后便被拆除。新馆建成后不久,又在院子里建了对公众开放的圆形阅览室。
  
  由于空间的限制,1880年大英博物馆将自然历史标本与考古文物分离,大英博物馆专门收集考古文物。1973年,博物馆再次重新划分,将书籍、手稿等内容分离,组成新的大英图书馆。
  
  数不尽的宝藏
  
  古埃及艺术品是大英博物馆最负盛名的收藏,其数量仅次于埃及博物馆,拥有大量精品,如著名的罗赛塔石碑、亚尼的死亡大英博物馆一隅之书、拉美西斯二世胸像等,是古埃及艺术中最杰出的作品。希腊罗马部的收藏是另一个亮点。来自于雅典帕特农神庙的命运三女神雕像群、帕特农神庙建筑遗迹,均为大英博物馆令人神往的艺术珍品。大英博物馆里最引人注目的要数东方艺术文物馆。该馆有来自中国、日本、印度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的文物十多万件。其中,中国陈列室就占了好几个大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表明,中国流失文物多达164万件,被世界47家博物馆收藏。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一个博物馆,其收藏中国文物的历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馆时期,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3000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件。这些藏品与古希腊、古埃及藏品等一并成为该馆收藏的最重要、最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大英博物馆的33号展厅是专门陈列中国文物的永久性展厅,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印度展厅一样是该博物馆仅有的几个国别展厅之一。
  
  该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囊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别,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包括刻本、书画、玉器、青铜器、陶器、饰品。6000多年前半坡村红陶碗及尖足罐,新石器时代的玉琮、玉斧,商周时期的青铜尊、鼎,秦汉时期的铜镜、陶器、漆器、铁剑,六朝时代的金铜佛,隋代白色大理石佛像,唐代三彩瓷器,宋、元、明、清各代的瓷器和各种金玉制品,甲骨文、竹简、刻本古书和地图、铜币、丝绸、刺绣、书画、珐琅雕塑、景泰蓝、漆器、竹编等等,让人目不暇接。一言以蔽之,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唐宋书画、明清瓷器等标刻着中国历史上各个文化登峰造极的国宝在这里皆可见到,且可谓门类齐全,美不胜收。
  
  然而,这仅仅是大英博物馆收藏的23000件中国历代稀世珍宝中的一部分,另外的9/10都存放在10个藏室中,除非得到特殊许可,一般游客是无缘谋面的。某些藏品,如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只有特别的专家才可获得机会一饱眼福。《女史箴图》是当今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是尚能见到的中国最早专业画家的作品之一,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直是历代宫廷收藏的珍品。现在世界上只剩两幅摹本,其一为宋人临摹,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笔意色彩皆非上品。另一幅就是大英博物馆中的这件摹本。它本为清宫所藏,是乾隆皇帝的案头爱物,藏在圆明园中。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军大尉基勇从圆明园中盗出并携往国外。1903年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成为该馆最重要的东方文物,称之为“镇馆之宝”毫不为过。该摹本存放于馆内的斯坦因密室,据报道,南京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艺术研究室主任谢成水2002年曾偶然在该密室看过这幅摹本,当时在登记册上只有20世纪20年代两个日本人来现场临摹过的记录。
  
  在中国厅中央墙上有几十平方米的敦煌壁画,其割痕虽犹可见,却难掩其久远的鲜丽及三位“浓丽丰肥”菩萨的雍容华贵。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国宝级敦煌画卷及经卷多以万计,除了这幅壁画,其他藏品在中国厅内却难觅踪迹。1856年到1932年间,多个所谓的“西方探险家”以科学考察为名深入中国西北地区达60多次,每次都掠走大量的文献文物。其中,尤以1907年匈牙利人斯坦因和法国人伯希在敦煌藏经洞劫掠的文物最多。敦煌藏经洞的4万多件经书书稿中,大英博物馆就藏得1.3万件,中国现存仅1/3,致使学术界有“敦煌者,我国学术之伤心史”之嗟叹。或许是因为斯坦因的“贡献”巨大,大英博物馆专门将存放中国古画的藏室以斯坦因命名。
  
  此外,国宝级的中国波罗密佛经的最早版本、宋罗汉三彩像、宋明名画,45卷《永乐大典》等都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据说如果加上1973年并入大英图书馆的部分,该馆收藏的中国书刊有6万多种。
  
  博物馆学
  
  博物馆和他的藏品不会说话,但却告诉我们很多。博物馆的存在让我们在一馆之内领略了最优秀人类文化的全貌,他在为我们擦亮眼睛、大开眼界的同时,也帮我们走出了自我的封闭与盲目自大,更让我们对各种他者文化心生敬意。伴随时代的发展博物馆承担起最重要的教育职能。如何让博物馆的潜能发挥得更加充分是有识之士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于是诞生了跨越多种学科的博物馆学。
  
  博物馆学着眼于研究博物馆的性质、特征、社会功能、实现方法、组织管理和博物馆事业发展。研究对象是保存、研究和利用自然标本与人类文化遗存,以进行社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包括博物馆事业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也包括博物馆社会功能的演进、内部机制的运营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20世纪30年代博物馆学研究进一步发展。1934年国际博物馆事务局出版了两卷本《博物馆学》,并很快被译成多种文字,促进了各国博物馆学的研究。博物馆在普及教育、传播文化方面的作用,日益得到普遍重视。T.R.亚当姆的《博物馆的公民价值》、《博物馆与大众文化》和G.F.拉姆齐的《美国博物馆的教育工作》是这方面的重要著作。
  
  奇妙的夜晚
  
  关于博物馆的奇妙之处,恐怕要在看过《博物馆惊魂夜》之后才能领略。当你在博物馆里信步浏览时,一定产生过类似的奇思怪想:那一个个静止的古代人物雕像和动物标本,会不会突然活动,走出它们被固定的位置,为曾经干枯的躯体重新注入活力?是的,这一切都通过《博物馆惊魂夜》一一实现,成就一个童心未泯的白日梦。
  
  赖瑞是一名时运不济的梦想家,他有很多创造可惜都无法实现,只好去找工作。他成为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夜间守卫,工作的第一天晚上,拿着一个超大手电筒和一本详尽的指示手册,被孤单地留在安静、诡异、庞大的博物馆里。
  
  赖瑞错愕地发现:那些史前生物和只有故事书里才活蹦乱跳的人物,竟一个一个活起来了!他们包围着他,而所到之处尽是混乱:暴龙骨骼和匈奴人首领把博物馆的大理石墙面破坏,活过来的狮子和猴子四处觅食,珍贵易碎的展览物都危在旦夕。赖瑞不知所措,不知道怎样才能让博物馆回到正常。他绞尽脑汁,决定找来美国总统罗斯福的蜡像来帮助自己,帮他从这个惊魂夜幸存下来……面临着可能会失去工作、让儿子尼可再次失望的危险,赖瑞一定要打赢这一仗来保住博物馆,同时也希望可以成为大胆、充满冒险精神的父亲。这是他一直盼望实现的,现在,这一时刻终于来临了。
  
  在夜色之中,那些已经死掉的历史又活过来了,这不仅仅是孩子的睡前故事,更告诉我们,其实人们的心灵就是一个博物馆,那些匪夷所思的事物都潜伏在之中,只要一有机会就会活过来。
  
  辉煌的大英帝国虽然搁浅在这座盛大的博物馆之中,而它所承载的辉煌文明与感召力却在这里繁衍生息、不断传播。
  
  博物馆的存在让我们在一馆之内领略了最优秀人类文化的全貌,他在为我们擦亮眼睛、大开眼界的同时,也帮我们走出了自我的封闭与盲目自大,更让我们对各种他者文化心生敬意。
  
  在呼唤和平的今天,人们只能慨叹:“好在英帝国的后人们将当时的文明与文化保存得如此完整、呈现得如此完整。”
  
  大英博物馆中固定不变的中国展厅宛若一个窗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国迷”前往参观。
其他文献
曾在英国贵族间争芳夺艳;曾在德国皇室中闪耀光彩;曾在日本宫廷里陪君王畅饮;曾在埃及金字塔中伴君沉睡,它就是锡器,世界上最古老的手工艺品。锡器有它独特的魅力,那就是丝毫没有污染,这在工业化时代中成了现代人的宠爱理由。在精致平滑外表上泛起的凛冽光泽,曾几度使皇室贵族们爱不释手,将锡器打造成现代家居用品,定会为你精心布置的居室平添一丝贵族气息。     家居摆设  锡器有平和柔滑的特性,延续宫廷锡器高贵
期刊
在日本街头扔垃圾是件很“麻烦”的事。看着几乎是一尘不染的街道,大概谁也不会忍心随手乱扔,可即使站在了垃圾桶前。也不得不花点儿时间仔细思量一下手中垃圾的去处,因为垃圾桶有时竟有七八种细致分类。    日本垃圾的分类非常复杂。首先可以粗分为可燃物、不可燃物、资源类垃圾、大件废弃物等,之下又有多达十几项甚至几十项的细分(各地情况不一),比如可燃物就又被细分为厨房垃圾、纸类垃圾、布类垃圾、木屑类垃圾等;玻
期刊
我已经尽量不看新闻了,因为充斥着视觉暴力的信息实在太多,但这几天如连续剧般,不看都有人像报马仔在身边说道:“富士康又有人跳了!”的确,自杀是会传染的,我一位重度抑郁的作家朋友,几度徘徊死亡边缘,有次听到另一位他熟悉也罹患抑郁症的作家自杀,立马陷入谷底,又赶着向死亡奔去,结果被救回来。    想到这里实在很令人心疼,疼的不是生死问题,或是要活得多长寿才算数,而是一个生命来到世界上,必然有他的活法,如
期刊
如果说518年前,一位叫哥伦布的意大利人从巴塞罗那起航,开启了发现新大陆的历程。那么,在巴塞罗那这座加泰罗尼亚的梦幻之城诞生的萨马兰奇则把一生的梦想与牵挂系在了“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之上。2010年4月21日,萨马兰奇因心脏病在巴塞罗那医院里走完了自己89岁的生命历程,但在奥林匹克的光芒中,他将会得到所有人的尊重与热爱。这是一位性格倔强、做事严谨,更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头。萨马兰奇的名字
期刊
蒋梦麟领导北京大学的15年,并不是一位学者单纯的校长经历,而是一所大学和一个时代的见证。一度曾是革命活动和学生运动漩涡的北大,在蒋梦麟的领导之下,逐渐变为学术的中心。作为接受西方文明的知识分子,蒋梦麟肩负着那一代人自觉的使命和责任,是他那一代人留给今天人们的历史足迹。     在北京大学这所“百年老店”中,蒋梦麟是迄今为止执掌校政时间最长的“老板”,然而,或许是因为蒋梦麟后来追随国民党败退台湾等原
期刊
斯里兰卡这个佛教圣地不仅可以体验到原生态渔村的风情,更能感受到海滩圣地的独家享受,驻足南部加勒古城的静谧,怀念西方风格的古旧情怀。这里最多的是那份宁静与纯真,清净的佛教氛围让你不由自主就与这里亲近,心灵也瞬间清净了,好像被淋漓尽致地沐浴了一场,洗去了浮躁,得到了纯净。    斯里兰卡整个国家都流淌着一股灵气,大自然给予的一切都完美体现出来。这些大概都是因为沾了佛光所致。    斯里兰卡旧称“锡兰国
期刊
他们不是“海待”,也不只是“海归”,他们是海归中的另一物种:海鸥!    “海鸥”一词是指飞越大洋两岸,频繁来往于国内和海外的一类人。他们也许从事商务贸易活动,或是任职跨过公司,还有定居海外的华侨、华商及旅居海外的自由人。与海归相比,他们并没有彻底回归中国,即使已在国内安家,也经常往来于中国和海外之间,像候鸟海鸥一样,飞越重洋,来回迁徙。    目前中国的海鸥群体已远超10万人,而且增长趋势迅猛。
期刊
有专家预测,现在在国外的人,三五年之内就会回来。因为同样的能力水平,在国内的生活质量可以更高。现在留学回来的年薪二三十万很普遍,你可以在国内生活得很好。中国处于社会的上升时期,机会比起已经很发达的国家要多的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有很大不同,甚至金融危机之后,很多老外都跑中国来找机会,这正是海归们大展宏图的时候。想想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吧,王志东、李彦宏、邓中翰、周云帆、张朝阳、丁磊
期刊
出国就要面临将来留与归的抉择问题,有的是身不由己被动选择回归,有的是主动选择留下。走与留两个简单的字,承载了太多的东西,好似决定了一个人将来的生活。    发达国家的诱惑     对高科技人才的争夺是发达国家的人才战略之一,他们为了吸纳大批人才精英、为该国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准备了充足的主力和后备力量,开出了诸多优惠政策。    金钱效应 一些发达国家采取了一些很有诱惑力的措施,比如美国对外国留学
期刊
台湾:政策到位,水到渠成    人才外流是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现象,只要国家和地区对外进行人才交流,人才外流就不可避免。台湾地区曾为世界人才外流幅度最大的地区之一。但台湾在吸引人才回归方面做了很多积极的政策和方式,例如:积极实施国际人才交流计划;设立专门机构实施吸引人才规划;建立人才档案数据库;积极建设高科技园区等方法来吸引海外学子回归。到1986年,台湾留学人员返台人数达1.5万人,占同期留学人数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