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不良行为。具有不良行为的幼儿虽然能积极参与活动,但是在活动中很难集中精力,只是任意发泄自己的情绪。由于在交往中常常有攻击性行为,所以和其他幼儿关系处理不好,常会受到大家的指责。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幼儿身心健康以及良好品德的发展。《3—6岁儿童教育发展指南》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分析和控制幼儿攻击性行为,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是当今学前教育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通过研究与实践,对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对策研究总结如下: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剖析
(一)家庭环境是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原因
1.家长过分溺爱孩子。我们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因此,尤其是隔代教育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爷爷奶奶过度关爱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无原则的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从不控制孩子的行为,以致养成孩子独占、独霸的习惯,导致了孙辈的自私、任性、懒惰、骄横等不良行为。
2.家长过分要求孩子。作为年轻的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因此在许多方面过分限制和束缚幼儿。例如,回家就要洗手,在公众场合不能随便说话,这个不许玩,那个不许动,这个有危险,那个不安全······加之他们严厉呵斥的表情,幼儿根本没有分辨的机会,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幼儿,其心理受到限制,并产生逆反心理。到了幼儿园,他们就会自由发泄,尤其是在活动中会却因太过自由以致攻击别人来满足自己的社会交流。
(二)社会环境是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之一
影响幼儿攻击性发生的因素还包括消极的事件:如孩子看到外在的身体攻击、言语威胁、物品的剥夺等。这些场景多发生在父母之间的争执,邻里矛盾,同伴之间发生矛盾后家长的处理方式,以及生活中的影像资料等。
幼儿模仿力较强,在各种社会情境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的后果,间接的习得了攻击性行为,或通过直接学习,即幼儿实际参与的打架、争抢玩具等。例如,我的孩子在一岁多刚学习走路时,不小心摔了一跤,然后就哇哇只哭,孩子的爷爷奶奶都心疼不已,可是奶奶却边哄孩子边用拳头捶打着爷爷,嘴巴还说着:“我都揍你爷爷了,宝贝不哭……”当时看到这种场面我很无语。孩子是因为自己不小心摔跤的,奶奶不仅没有正面指出摔跤的原因,而且把错误归加到别人身上呢?无形中孩子好像觉得遇到不顺心的事,就要找只替罪羊发泄怨气。
(三)幼儿受某些生理特征的影响
幼儿的某些生理特征,如:外貌特征、体质、遗传因素等,对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有一定的影响。例如,我对这位孩子说,你是因为太可爱、太聪明了,上帝舍不得你离开,所以在你的脸上留下了一个印记······同时,我还教育其他孩子,不能以容貌取人,尤其不能嘲笑指责别人的缺点,我们要善于发现别人身上优点和良好品德,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对策
(一)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并注重成人的榜样作用
首先,作为幼儿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日常中多阅读有关书籍,认真学习,深刻领悟,根据自己班幼儿发生的不良行为,结合教育的经验,逐步形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其次,对家长来说,我们不仅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还是孩子的终身教师,所以应树立科学的儿童观。不少家长对幼儿的教育方式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面对这些情况,我们采取间接、委婉的办法,及时与家长沟通,努力改变家长的儿童观和教育方法。同时,家访、校信通、家委会座谈等,指导家长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逐步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在与“攻击性行为”幼儿家长的联系中,应给予更多关注,及时向家长汇报孩子的进步,向家长提出配合教育的具体要求,这样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帮助幼儿树立威信,增强孩子自律能力
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往往面对的是被小朋友回避、拒绝,被成人训斥的氛围。因此,应给予这些孩子更多的关注、鼓励、理解和信任。同时帮助幼儿学习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兰兰小朋友在经历了几位家长告状后,我把她叫到身边,把她比作是被欺负被抓伤的小朋友,让她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又给她讲了老师喜欢的好孩子的特点,她咬着小嘴巴,很认真地听,不时的点头。随后在班里,我常鼓励她当值日生,并针对她的优点在班级经常表扬,我发现,随着孩子自信心增加,她的人缘比之前好多了,很讲义气,不但协助老师整理教室,还能照顾弱小。当然了,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是不能闲着的,他们要为孩子做好表率,不但要从言谈举止做起,还要监督孩子的行为。随着孩子的变化,再也没有人来高兰兰的状,小朋友也更喜欢跟她玩了。
(三)生活中易引发攻击性行为,应该引起大家注意
日常中,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家庭,要给幼儿提供较为宽敞的游戏空间,尽量避免提供有攻击倾向的玩具(如玩具枪、刀、棍棒等);阻止幼儿接触不良传媒,某些影视特别是暴力影视剧,可能会使孩子学会一些攻击性行为。
(四)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运用恰当的惩罚方式
有攻击行为的幼儿虽然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同样也有许多积极可贵的地方,如好问、好探索、聪明、有主见等,只是由于教师主观看法及幼儿一些消极的表现而被忽视了。如果我们能以平静的心态,换一个角度看待这些幼儿,就能发现他们身上有许多闪光点,充分挖掘、利用这些闪光点,是教育这些幼儿的有效办法。首先,惩罚要及时,使幼儿的攻击行为能得到迅速的反馈,在惩罚时应向幼儿讲清楚错在那里,应怎么去做。,其次,惩罚要针对具体的行为,适度且就事论事,不要提高到道德品德方面,以免对幼儿的自我评价产生影响。
(五)允许幼儿合理宣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允许幼儿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心理宣泄,来取代攻击行为。如对于喜欢奔跑的幼儿可以组织他们踢足球、练武术、赛跑等释放充沛的精力;对于喜欢叫嚷的幼儿,可让他们朗读、表演或者是一些小游戏用声音宣泄情绪。
(六)家园合作,共同转变幼儿不良行为
幼儿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幼儿园、家庭、社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所以说这三方要密切配合,改善幼儿生活与受教育的整体环境,逐步转变幼儿不良行为,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剖析
(一)家庭环境是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原因
1.家长过分溺爱孩子。我们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因此,尤其是隔代教育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爷爷奶奶过度关爱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无原则的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从不控制孩子的行为,以致养成孩子独占、独霸的习惯,导致了孙辈的自私、任性、懒惰、骄横等不良行为。
2.家长过分要求孩子。作为年轻的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因此在许多方面过分限制和束缚幼儿。例如,回家就要洗手,在公众场合不能随便说话,这个不许玩,那个不许动,这个有危险,那个不安全······加之他们严厉呵斥的表情,幼儿根本没有分辨的机会,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幼儿,其心理受到限制,并产生逆反心理。到了幼儿园,他们就会自由发泄,尤其是在活动中会却因太过自由以致攻击别人来满足自己的社会交流。
(二)社会环境是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之一
影响幼儿攻击性发生的因素还包括消极的事件:如孩子看到外在的身体攻击、言语威胁、物品的剥夺等。这些场景多发生在父母之间的争执,邻里矛盾,同伴之间发生矛盾后家长的处理方式,以及生活中的影像资料等。
幼儿模仿力较强,在各种社会情境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的后果,间接的习得了攻击性行为,或通过直接学习,即幼儿实际参与的打架、争抢玩具等。例如,我的孩子在一岁多刚学习走路时,不小心摔了一跤,然后就哇哇只哭,孩子的爷爷奶奶都心疼不已,可是奶奶却边哄孩子边用拳头捶打着爷爷,嘴巴还说着:“我都揍你爷爷了,宝贝不哭……”当时看到这种场面我很无语。孩子是因为自己不小心摔跤的,奶奶不仅没有正面指出摔跤的原因,而且把错误归加到别人身上呢?无形中孩子好像觉得遇到不顺心的事,就要找只替罪羊发泄怨气。
(三)幼儿受某些生理特征的影响
幼儿的某些生理特征,如:外貌特征、体质、遗传因素等,对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有一定的影响。例如,我对这位孩子说,你是因为太可爱、太聪明了,上帝舍不得你离开,所以在你的脸上留下了一个印记······同时,我还教育其他孩子,不能以容貌取人,尤其不能嘲笑指责别人的缺点,我们要善于发现别人身上优点和良好品德,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对策
(一)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并注重成人的榜样作用
首先,作为幼儿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日常中多阅读有关书籍,认真学习,深刻领悟,根据自己班幼儿发生的不良行为,结合教育的经验,逐步形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其次,对家长来说,我们不仅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还是孩子的终身教师,所以应树立科学的儿童观。不少家长对幼儿的教育方式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面对这些情况,我们采取间接、委婉的办法,及时与家长沟通,努力改变家长的儿童观和教育方法。同时,家访、校信通、家委会座谈等,指导家长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逐步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在与“攻击性行为”幼儿家长的联系中,应给予更多关注,及时向家长汇报孩子的进步,向家长提出配合教育的具体要求,这样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帮助幼儿树立威信,增强孩子自律能力
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往往面对的是被小朋友回避、拒绝,被成人训斥的氛围。因此,应给予这些孩子更多的关注、鼓励、理解和信任。同时帮助幼儿学习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兰兰小朋友在经历了几位家长告状后,我把她叫到身边,把她比作是被欺负被抓伤的小朋友,让她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又给她讲了老师喜欢的好孩子的特点,她咬着小嘴巴,很认真地听,不时的点头。随后在班里,我常鼓励她当值日生,并针对她的优点在班级经常表扬,我发现,随着孩子自信心增加,她的人缘比之前好多了,很讲义气,不但协助老师整理教室,还能照顾弱小。当然了,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是不能闲着的,他们要为孩子做好表率,不但要从言谈举止做起,还要监督孩子的行为。随着孩子的变化,再也没有人来高兰兰的状,小朋友也更喜欢跟她玩了。
(三)生活中易引发攻击性行为,应该引起大家注意
日常中,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家庭,要给幼儿提供较为宽敞的游戏空间,尽量避免提供有攻击倾向的玩具(如玩具枪、刀、棍棒等);阻止幼儿接触不良传媒,某些影视特别是暴力影视剧,可能会使孩子学会一些攻击性行为。
(四)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运用恰当的惩罚方式
有攻击行为的幼儿虽然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同样也有许多积极可贵的地方,如好问、好探索、聪明、有主见等,只是由于教师主观看法及幼儿一些消极的表现而被忽视了。如果我们能以平静的心态,换一个角度看待这些幼儿,就能发现他们身上有许多闪光点,充分挖掘、利用这些闪光点,是教育这些幼儿的有效办法。首先,惩罚要及时,使幼儿的攻击行为能得到迅速的反馈,在惩罚时应向幼儿讲清楚错在那里,应怎么去做。,其次,惩罚要针对具体的行为,适度且就事论事,不要提高到道德品德方面,以免对幼儿的自我评价产生影响。
(五)允许幼儿合理宣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允许幼儿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心理宣泄,来取代攻击行为。如对于喜欢奔跑的幼儿可以组织他们踢足球、练武术、赛跑等释放充沛的精力;对于喜欢叫嚷的幼儿,可让他们朗读、表演或者是一些小游戏用声音宣泄情绪。
(六)家园合作,共同转变幼儿不良行为
幼儿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幼儿园、家庭、社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所以说这三方要密切配合,改善幼儿生活与受教育的整体环境,逐步转变幼儿不良行为,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