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贤下士与养士之风

来源 :山东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iesa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今日观之,战国时期是知识分子扬眉吐气、大有作为的时代。社会变革,“礼崩乐坏”,文化下移,私学兴起,讲学授徒成为一时风尚,于是不同出身的知识分子大量产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士”阶层。
  那时,各国之间,群雄崛起,人才多寡成为国家力量的权衡,如此一来,在各国统治者间,“礼贤下士”备受推崇。而在这种风气下,具备各种知识与才能的“士”,面对激烈复杂的斗争和出将入相、功名利禄的诱惑,也都卷入这一时代大潮中。他们或游说各国,喜议政事,发表政见,以干世主,来施展政治抱负,成为耸动天下的大政治家;或总结历史,研究现实,谋划未来,长于思辨,善于论说,聚徒讲学,成为名重一时的大学者。这就形成了学派林立,异说纷起,九流十家竞相争鸣的文化奇观。战国百家争鸣,养士之风大兴,私门养士、国养等的养士方式应势而生。
  所谓的私门养士,多在权势大臣之家。楚有春申君、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这“战国四君子”的养士可谓声名远扬,他们相互之间“招致宾客,以相倾夺,辅国持权。”但基于他们所养之士人数众多,层次低下,据《史记》列传记载,四君子养士,都在“数千人”“三千余人”,往往“不分贵贱,客无所择”(《孟尝君列传》),所以,人们多以食客、宾客、门客称之。但私人养士的主要目的在务实和功利層面,而不在于学术和思想求取,故这些食客中学者稀少。以四君子为例,养士者,有的为了“辅国持权”,有的则为博取礼贤下士之名。信陵君就是“仁而下士,无贤与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之人,而投奔他的宾客,大多也都是慕其“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史记·魏公子列传》)所以,人在则聚,人去则散,在门时间无定,流动性大,自然难以形成稳定的学术中心。当然,私门养客而取得学术成就者也有特例,这就是战国末期秦国的吕不韦。
  另一类养士方式是国养。战国之时,各国诸侯合纵连横,忙于攻战,礼贤下士,延揽人才,为我所用。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有“春秋以后,角战英雄,……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齐开庄衢之第,楚广兰台之宫,孟轲宾馆,荀卿宰邑,故稷下扇其清风,兰陵郁其茂俗”之句,提出了稷下学宫与兰陵(今山东省苍山县)是两个文化中心;现代学者钱穆先生在其《先秦诸子系年·稷下通考》中开篇即说:“扶持战国学术,使臻昌隆盛遂之境者,初推魏文,继则齐之稷下。”根据有关文献考察楚之兰陵,实为远离楚都的边鄙名郡,虽然荀况晚年曾为兰陵令,并受此地特殊文化风俗的影响,写出了号为中国弹词之祖的《成相篇》,和开汉赋之先河的《赋篇》,文学在此有成,但兰陵的地理位置决定其不会也难以成为一个学术争鸣的中心。战国初期,魏文侯以大夫之位,三家分晋,立为魏君,并颇能励精图治,礼贤下士,开战国诸侯养士尊士之始,并先后任用田子方、段干木等孔门后学及吴起、李克、西门豹等法家人物实行改革,其在位五十年,使魏成为战国初期一大强国,也实为战国初期一个人才汇聚之地,但魏处中原征战之地,文侯去世后,国力渐衰,魏君忙于征战,地位不稳,文化中心地位即渐次陵夷了。
  考察战国学术发展的历史,能够成为诸子百家争鸣中心,且存在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成果至丰、影响深远的,当属齐国的稷下学宫了。郭沫若在其《十批判书·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中说:“这稷下之学的设置,在中国文化史上实在是有划时代的意义。”并说:“齐国在威、宣两代曾成为一时学者荟萃的中心,周秦诸子的盛况是在这儿形成了一个最高峰的。”近些年随着稷下学研究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稷下学宫在诸子百家争鸣中的主要地位,因而有学者提出:“进入稷下时期,严格意义的百家争鸣才真正开始,先秦学术才得以迅速发展到鼎盛。百家争鸣主要是在稷下进行的。”
  (编辑/吴洁)
其他文献
不久前有一则新闻,说有一位刚刚落马的腐败官员,竟然在自己办公室挂起钟馗的画像,希望借此躲避牢狱之灾。由此,我们联想到了《论语》中记载: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在孔子看来,人要坚持不懈修养自身,如果没有恒心,就不能做用卜筮为人治病的巫医。如果不坚守自己的德行,就难免会承受羞辱。所以,不要把精力或重点放在占卜上。  孔子一贯
期刊
1999年3月12日,惊蛰刚过,春分不满。  这个时节,他辞去斯时的苍山县第二建筑公司项目经理的职务,回村上任的时候,刚过而立之年,31岁,正是人生好年华。如今,他已经50岁了,岁月虽然在他身上留下了痕迹,但敦实的身形却愈发挺拔,说话做事条理清晰、不温不火,憨厚的面庞有着不事张扬的沉稳劲。19年过去了,他早已从昔日村民羡慕的发家致富“小能人”,变为今日村民交口称赞的兴村共富“领头雁”。在近7000
期刊
拥抱新时代 创新地矿发展新模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句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科学论断,为我国经济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和根本遵循。新时代的地质工作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干出新作为,就要拥抱新时代,承担新使命,順应新趋势,实现新突破。  六十年风风雨雨,地质人为山东经济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强的资源保障,发挥了先行军的作用。然而
期刊
古代的诗人,从李白、杜甫到陶渊明,在他们的诗文和日常生活中,酒都是不可或缺之物。直到今天,酒也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它甚至不是一种点缀和色彩,而是生命里一个顽固的、不肯退场的陪伴物,成了一种元素和必需品。它甚至不仅仅是一种物质,而直接就是一种精神,是形而上的一部分。  由中国文人的饮酒,联想到西方的“酒神精神”。两者的相同点是都在贬损理性同时肯定本能,中国文人通过酒来获得暂时脱离仕途经济和伦
期刊
编前语:  在摄影的世界里,有一个著名的概念——决定性瞬间,指在事件进行中,恰好有一个瞬间,所有元素(人、地、物)均各得其所,并同时展现出特定内涵和意义,而摄影师则负责用自己的镜头准确把握并记录这样的瞬间。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从迈入新世纪到新时代、新征程的开启……对于一九四三年创刊的《山东画报》而言,在七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在一代又一代画报摄影人的镜头下,伴随着共和国
期刊
孔子晚年迷恋《周易》,这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人们都知道孔子与《春秋》的关系十分重要,他本人就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春秋》中寄寓了孔子的微言大义,表达了孔子的政治观念。没想到的是,马王堆帛书《易传》中竟然有孔子类似的话:“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一句话透露了孔子与《周易》非同寻常的关系。孔子特别交代说,《周易》是“卜筮之书”,但它与史巫不同。他认为其中包含了
期刊
昔日,西伯姬昌曾向姜子牙请教:“何以得天下?”姜子牙说:“王者之国,使人民富裕;霸者之国,使士富裕;仅存之国,使大夫富裕;无道之国,使国库富裕,这叫作‘上溢而下漏’。”姬昌听后立即派人打开粮仓赈济穷人,百姓欢欣鼓舞,国家日益强盛。  齐桓公问管仲:“我想使国家富强、社稷安定,要从什么地方做起呢?”管仲回答說:“必须先得民心。国君爱惜百姓,先使百姓富足,而后国家才能得到治理。安定的国家富裕,混乱的国
期刊
听到“拘留所”这个词,我们往往会跟“冰冷的铁窗”和“严酷的环境”联系起来。但当走进临沂市某拘留所的时候,我彻底改变了以往对拘留所的印象。  这里作为国家行政羁押机关,洋溢着文明风尚,喇叭里播放着音乐,操场上,健身设施齐全。室内窗明几净,床铺整洁,内务整理得井井有条。宽敞的集体教育室内,被拘留人员正在聚精会神地观看普法纪录片。时值母亲节,在道德讲堂内,民警正在动情地向大家讲述母亲含辛茹苦抚养子女的感
期刊
晏子,春秋时期齐国主管外交的上大夫。  齐景公嗜好饮酒。一次,景公请大臣喝酒,晏子穿着朝服来了,接受景公赐酒并行礼。景公说:“我今天很高兴,请不要行礼了。”晏子答道:“您的话错了!大臣们都免除礼节来侍奉您,我担心这不是君主想要的。如今齐国五尺高的小孩,力气比我大,也比您大,但不敢造反作乱,是因畏惧礼法。君主如果不讲礼法,就不能役使下属;下属如果不講礼法,就不能侍奉君主。我听说,君主没有礼法,就不能
期刊
桑树是我国有着四千多年栽培史的古老树种。《诗经》中就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的名句。在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黄河故道保存有一片古桑林,部分树龄已有近千年。2018年4月,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极目远望,初夏的黄河故道已是一片青葱,绿碧连天。  源起蜿蜒起伏的黃河故道  夏津县历史悠久,春秋战国为赵、齐、晋会盟之要津。自公元前602年始,在近两千年的历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