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藏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和南唐后主的诗歌比较文学中平行研究的的范畴下展开比较,本文先具体地比较仓央嘉措和李煜诗歌的抒情风格的异同,随后提出了可以从达赖喇嘛与南唐后主的身世经历、民歌“古鲁”()与词体的文学体式、以及藏汉文化中的其它异质因素具体地分析异同原因的比较方法。
关键词:仓央嘉措;李煜;藏汉比较文学;平行研究
一、平行研究下的仓李诗歌比较
仓央嘉措与李煜的诗词抒情风格比较研究是属于藏汉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一般而言,比较文学有三种研究类型,前两阶段是影响研究和变异研究,它们的比较对象双方都必须有确定性、同源的关系,这是它们与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三阶段——平行研究最基本的差异。平行研究是对“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民族)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进行比较……以及文学与其它学科的比较,两者的比较必须具有可比性,比较的结果是总结出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及文学发展具有规律性的东西”。①仓央嘉措与李煜诗词的比较基本属于平行研究中的类型学研究(typology)。基本定义的一种阐述方式是:“一些产生于不同时空、文化、民族、语言背景下的文学现象,彼此之间并无事实联系,或虽有所接触而并未构成其内在动因,却存在着明显或隐微的共通处和契合点。类型研究的目标就是对这种相似的文学现象加以联类比照,在寻觅整体文学演进通则和规律的同时发掘出相似类型表象下深层次的文化差异”。②
二、合而不同的抒情风格
因为相似的经历和情怀,仓央嘉措和李煜在文学创作中也有相似之处,藏学家王尧先生曾讲:“仓央嘉措的诗有许多可以与温庭筠或李煜的词作比较。但仓央嘉措的诗不像温氏及其他花间派词人的词那样文辞绚烂、雕琢过甚;又不像李氏及其他南唐诗人的词那样寄托着政治上的忧伤和哀思......仓央嘉措的诗有着民间情歌的活泼流畅,又有着作者因宗教理想和世俗情感相矛盾而带来的痛苦色彩。”③这评价鲜亮地指出了仓李诗词“合而不同”的特点,即二者虽都有“情意绵绵”的一面,然而还各自带有“活泼流畅”和“忧伤哀思”的特点。事实上,二者抒情风格的相似性在“情意绵绵”之外,还有更本质的一面,即他们的诗歌都是由自己的亲切感受出发,大胆书写,绝无拘束,使诗歌中的情事、景象都跃现在读者的眼前。林庚先生评后主词时说后主的特色在于其天真豪放,无所含蓄,这他诗歌中人物性格的表现。④
(《纪念仓央嘉措诞辰三百周年》 恰白·次旦平措)
一任性情,真我不媚,这是情歌与后主词抒情风格中最鲜明而本质的共性,而如果我们在两份诗歌本文中细究“真我”的具体内涵时,就又会看到二者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并不仅仅像民歌的“健康活泼”与士大夫的“哀愁忧思”的对比那么直接简单,因为仓央嘉措情歌中也有过在宗教理想与现实幸福间斗争的痛苦,后主词亦有早期醉心于声色华美的宫廷生活的内容,二者的作品从整体上看,都存在几种不同的风格和内容。然而,每个作者,不管他写出了多少内容风格不同的作品,我们还是可以透过它们探寻到一个作者心灵感情的本质是怎样的。俞平伯先生讲《浪淘沙》时说“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蕴含着无尽的奔放。而这种“无尽”的原因乃是“情深故也”。⑤叶嘉莹先生也认为李后主是个没有节制、没有反省的人。若悲哀,便沉溺在悲哀之中,若享乐,便沉溺在享乐之中,而恰是因为他没有节制没有反省的投注,才最富于感发的力量。⑥无节制无反省的真情的投注与流露,这与于先生“情深无尽”的意思是相同的,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无节制无反省”与“情深无尽”这样的字眼,它代表了一种倾其所有、沉稳奔放、往而不返的状态,这是后主词抒情风格中纵情任性的具体形态。而仓央嘉措情歌的形态就很不一样,不少人对情歌的思想价值观有一种困惑,他们诧异情歌中的作者忽而要去修佛,忽而饮酒作乐,忽而又在这两者间徘徊不定。他们又诧异情歌中竟会出现那么多种爱情的形态,有专情的,有负心的,有严肃的,有轻佻的,甚至以之为情歌思想上自我矛盾的弊病,殊不知,这正是情歌的一大特色,它不凝滞、不受束缚、不是苦苦追求不得的愁眉不展,相反,它放得最开、容纳得最广,好似这世间百态我皆要欣赏,尽能体验。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仓李诗歌在抒情风格上共同的特点在于“一任性情,真我不媚”,然而,从具体形态上看,后主词表现为一种无尽无止的深情投注,而情歌表现出的则是无拘无束的外放包举。究其原因,则是仓央嘉措和李煜两人所处的文化环境、历史环境,以及文学环境都有很大差异,不同的环境造就他们不同的个人性情,从而使二人在他们诗词中呈现出了不同的抒情风格。
三、仓李诗歌比较方法探究
在平行学研究的类型学之下找到一种适当的方法来展开二人诗歌抒情风格的比较非常重要。叶维廉先生《中西比较文学中“模子”的应用》一文很有启发性,其基本观点是要对比较对象双方——两种文化或者语言的模子作寻根探固的认识,而不可用一方的“模子”硬加在对另一种事物的考量上,如此才可得二者的元型而不使之受到过度的歪曲。⑦
在本研究中,情歌的抒情风格和后主词的抒情风格分别可用A、B两个圆代表,二者有相似的地方,即C部分,还有更多各自的特点。问题在于应当怎样正确地理解这两种合而不同的抒情风格,怎样做到“寻根探固,从其本身的文化立场去看,然后加以比较加以对比”。在这里,我首先借鉴了法国历史学家丹纳(Hippolyte Adolphe Taine 1828-1893)在《艺术哲学》中提出的基本观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这三大因素。而作为传统的中国学者,朱光潜先生还在丹纳的基础上提出的人在创作和欣赏时所表现的趣味的三个决定因素:第一是资禀性情,包括民族根性、个人性情等;其次是身世经历;第三是传统习尚,即丹纳指出的“民族”、“时代”和“周围”三个原则。这种归纳是融合了中国传统的“知人论世”、“理解之同情”的主观情感和丹纳代表的西方自然科学的客观分析,是一种更为圆满的分析方法。⑧ 笔者认为在仓央嘉措和李煜诗歌抒情风格的联类比照中,可以首先运用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具体地比较仓央嘉措和李煜诗歌的抒情风格的异同,随后从达赖喇嘛与南唐后主的身世经历、民歌“古鲁”()与词体的文学体式、以及藏汉文化中的其它异质因素具体地分析仓李诗歌抒情风格异同的原因。如此可兼及文学的历史传统和文学的美学结构两个方面,既对文学的“超脱历史时间而能自给自足的美学结构”有充足的考虑,又不至于滥用这种理论,沦为什么都可以拿来比较的“X与Y模式”,而是回归到A、B两种文学模子本身作切实有目的的讨论。
注释:
①曹顺庆主编.比较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②曹顺庆主编.比较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③王尧《藏族四大诗人(米拉日巴、萨迦班智达、宗喀巴、仓央嘉措)合论》,收录于王尧.王尧藏学文集[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
④林庚.中国文学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⑤俞平伯.读词偶得 清真词释[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
⑥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⑦温儒敏编.中西比较文学论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⑧朱光潜.我与文学及其他 谈文学[M].北京:中华书局,2012.
参考文献:
[1]曹顺庆主编.比较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王尧.王尧藏学文集[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
[3]林庚.中国文学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中国藏学出版社编.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错诗意三百年[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
[5]恰白·次旦平措.恰白·次旦平措选集()[C].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
[6]俞平伯.读词偶得 清真词释[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
[7]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温儒敏编.中西比较文学论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9]朱光潜.我与文学及其他 谈文学[M].北京:中华书局,2012.
关键词:仓央嘉措;李煜;藏汉比较文学;平行研究
一、平行研究下的仓李诗歌比较
仓央嘉措与李煜的诗词抒情风格比较研究是属于藏汉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一般而言,比较文学有三种研究类型,前两阶段是影响研究和变异研究,它们的比较对象双方都必须有确定性、同源的关系,这是它们与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三阶段——平行研究最基本的差异。平行研究是对“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民族)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进行比较……以及文学与其它学科的比较,两者的比较必须具有可比性,比较的结果是总结出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及文学发展具有规律性的东西”。①仓央嘉措与李煜诗词的比较基本属于平行研究中的类型学研究(typology)。基本定义的一种阐述方式是:“一些产生于不同时空、文化、民族、语言背景下的文学现象,彼此之间并无事实联系,或虽有所接触而并未构成其内在动因,却存在着明显或隐微的共通处和契合点。类型研究的目标就是对这种相似的文学现象加以联类比照,在寻觅整体文学演进通则和规律的同时发掘出相似类型表象下深层次的文化差异”。②
二、合而不同的抒情风格
因为相似的经历和情怀,仓央嘉措和李煜在文学创作中也有相似之处,藏学家王尧先生曾讲:“仓央嘉措的诗有许多可以与温庭筠或李煜的词作比较。但仓央嘉措的诗不像温氏及其他花间派词人的词那样文辞绚烂、雕琢过甚;又不像李氏及其他南唐诗人的词那样寄托着政治上的忧伤和哀思......仓央嘉措的诗有着民间情歌的活泼流畅,又有着作者因宗教理想和世俗情感相矛盾而带来的痛苦色彩。”③这评价鲜亮地指出了仓李诗词“合而不同”的特点,即二者虽都有“情意绵绵”的一面,然而还各自带有“活泼流畅”和“忧伤哀思”的特点。事实上,二者抒情风格的相似性在“情意绵绵”之外,还有更本质的一面,即他们的诗歌都是由自己的亲切感受出发,大胆书写,绝无拘束,使诗歌中的情事、景象都跃现在读者的眼前。林庚先生评后主词时说后主的特色在于其天真豪放,无所含蓄,这他诗歌中人物性格的表现。④
(《纪念仓央嘉措诞辰三百周年》 恰白·次旦平措)
一任性情,真我不媚,这是情歌与后主词抒情风格中最鲜明而本质的共性,而如果我们在两份诗歌本文中细究“真我”的具体内涵时,就又会看到二者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并不仅仅像民歌的“健康活泼”与士大夫的“哀愁忧思”的对比那么直接简单,因为仓央嘉措情歌中也有过在宗教理想与现实幸福间斗争的痛苦,后主词亦有早期醉心于声色华美的宫廷生活的内容,二者的作品从整体上看,都存在几种不同的风格和内容。然而,每个作者,不管他写出了多少内容风格不同的作品,我们还是可以透过它们探寻到一个作者心灵感情的本质是怎样的。俞平伯先生讲《浪淘沙》时说“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蕴含着无尽的奔放。而这种“无尽”的原因乃是“情深故也”。⑤叶嘉莹先生也认为李后主是个没有节制、没有反省的人。若悲哀,便沉溺在悲哀之中,若享乐,便沉溺在享乐之中,而恰是因为他没有节制没有反省的投注,才最富于感发的力量。⑥无节制无反省的真情的投注与流露,这与于先生“情深无尽”的意思是相同的,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无节制无反省”与“情深无尽”这样的字眼,它代表了一种倾其所有、沉稳奔放、往而不返的状态,这是后主词抒情风格中纵情任性的具体形态。而仓央嘉措情歌的形态就很不一样,不少人对情歌的思想价值观有一种困惑,他们诧异情歌中的作者忽而要去修佛,忽而饮酒作乐,忽而又在这两者间徘徊不定。他们又诧异情歌中竟会出现那么多种爱情的形态,有专情的,有负心的,有严肃的,有轻佻的,甚至以之为情歌思想上自我矛盾的弊病,殊不知,这正是情歌的一大特色,它不凝滞、不受束缚、不是苦苦追求不得的愁眉不展,相反,它放得最开、容纳得最广,好似这世间百态我皆要欣赏,尽能体验。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仓李诗歌在抒情风格上共同的特点在于“一任性情,真我不媚”,然而,从具体形态上看,后主词表现为一种无尽无止的深情投注,而情歌表现出的则是无拘无束的外放包举。究其原因,则是仓央嘉措和李煜两人所处的文化环境、历史环境,以及文学环境都有很大差异,不同的环境造就他们不同的个人性情,从而使二人在他们诗词中呈现出了不同的抒情风格。
三、仓李诗歌比较方法探究
在平行学研究的类型学之下找到一种适当的方法来展开二人诗歌抒情风格的比较非常重要。叶维廉先生《中西比较文学中“模子”的应用》一文很有启发性,其基本观点是要对比较对象双方——两种文化或者语言的模子作寻根探固的认识,而不可用一方的“模子”硬加在对另一种事物的考量上,如此才可得二者的元型而不使之受到过度的歪曲。⑦
在本研究中,情歌的抒情风格和后主词的抒情风格分别可用A、B两个圆代表,二者有相似的地方,即C部分,还有更多各自的特点。问题在于应当怎样正确地理解这两种合而不同的抒情风格,怎样做到“寻根探固,从其本身的文化立场去看,然后加以比较加以对比”。在这里,我首先借鉴了法国历史学家丹纳(Hippolyte Adolphe Taine 1828-1893)在《艺术哲学》中提出的基本观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这三大因素。而作为传统的中国学者,朱光潜先生还在丹纳的基础上提出的人在创作和欣赏时所表现的趣味的三个决定因素:第一是资禀性情,包括民族根性、个人性情等;其次是身世经历;第三是传统习尚,即丹纳指出的“民族”、“时代”和“周围”三个原则。这种归纳是融合了中国传统的“知人论世”、“理解之同情”的主观情感和丹纳代表的西方自然科学的客观分析,是一种更为圆满的分析方法。⑧ 笔者认为在仓央嘉措和李煜诗歌抒情风格的联类比照中,可以首先运用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具体地比较仓央嘉措和李煜诗歌的抒情风格的异同,随后从达赖喇嘛与南唐后主的身世经历、民歌“古鲁”()与词体的文学体式、以及藏汉文化中的其它异质因素具体地分析仓李诗歌抒情风格异同的原因。如此可兼及文学的历史传统和文学的美学结构两个方面,既对文学的“超脱历史时间而能自给自足的美学结构”有充足的考虑,又不至于滥用这种理论,沦为什么都可以拿来比较的“X与Y模式”,而是回归到A、B两种文学模子本身作切实有目的的讨论。
注释:
①曹顺庆主编.比较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②曹顺庆主编.比较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③王尧《藏族四大诗人(米拉日巴、萨迦班智达、宗喀巴、仓央嘉措)合论》,收录于王尧.王尧藏学文集[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
④林庚.中国文学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⑤俞平伯.读词偶得 清真词释[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
⑥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⑦温儒敏编.中西比较文学论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⑧朱光潜.我与文学及其他 谈文学[M].北京:中华书局,2012.
参考文献:
[1]曹顺庆主编.比较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王尧.王尧藏学文集[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
[3]林庚.中国文学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中国藏学出版社编.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错诗意三百年[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
[5]恰白·次旦平措.恰白·次旦平措选集()[C].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
[6]俞平伯.读词偶得 清真词释[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
[7]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温儒敏编.中西比较文学论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9]朱光潜.我与文学及其他 谈文学[M].北京:中华书局,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