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构建课堂内外相融合的新教学模式,要从理论、实践、技能、练习等方面综合考虑教学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参与体育运动、锻炼的兴趣、特点入手,加强体育课堂内外的融合,打破体育锻炼时间、空间的局限性,形成健康参与运动、坚持参与运动的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体育教学;课堂内外;新模式
随着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重视,体育锻炼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潮流,运动已成为大部分人每天的“必修课”。高中体育教学也应打破课内、课外的约束,培养学生健康运动的观念,使其在课堂内外都具有积极的运动意识,以缓解高中生面临的高考压力、学习压力等,使其在体育运动参与中获得愉悦、放松和健康。
一、课堂理论教学课外练习实践的教学模式构建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理论教学往往被忽视,老师在教学中最多提一提,学生对体育教学参与的意义、目标等知之甚少,缺乏体育教学参与的自觉性。课堂、课外的结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变学生的思想,避免其一味的投入文化课的学习,而忽略了自身的健康。其次,要帮助学生找到适合学生个体的运动方式,让学生在运动中感受快乐。例如《自觉参与和科学锻炼》教学中,先通过运动的理论知识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体育参与的必要性和益处,再结合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参与运动。教学中老师提出部分学生肥胖的问题,有些人胖但给人感觉很匀称、很健康,这类人是不是爱锻炼呢?有的人肥胖,给人不灵活、反应迟钝的感觉,通过体育运动能否有所改善呢?有的同学经常参与跆拳道、游泳等运动项目,他们在生活、学习中与不爱运动的学生有何区别?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老师讲、师生讨论、问题引导等方式让学生明白体育运动的积极意义,再结合不科学锻炼的具体事例,让学生树立持续、科学参与运动的理念,提高学生的运动质量和身心健康水平。在课外,学生会被老师的运动理论所感染,发掘自身的运动兴趣与运动爱好,在自觉参与中寻找运动的快乐与自信,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运动技巧将得到飞速的提高。
二、课堂学习技能课外提高技能的教学模式构建
体育技能的传授一直是高中体育教学的核心内容,在体育教学改革中,逐渐的要求淡化体育教学的竞技性,要求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享受快乐,取得更大的身心健康提升。这一教学理念不再把体育技能的掌握放在第一位,但也绝不能忽视,教学中教师要有效的结合课堂内外进行体育教学,协调体育技能教学与体育运动的时间冲突。此外,高中阶段体育课时安排较少,学生、老师对于体育课的重视程度都不够,学生希望节省时间写作业、学文化课,老师希望“停了”体育课,上“主课”,虽然高考的制度不断的改革,体育在其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短时间内还是改变不了体育课不被重视的局面,在很少的课时内,若集中学习体育技能,并对其进行练习掌握,势必学生的运动量会很大,容易使学生事后产生较强的运动疲惫感,失去运动的快乐和兴趣,因此要利用课堂内外结合的模式将学生的运动量分散开来,例如《球类运动》教学中,对于篮球教学各种技能的掌握放在课堂上学习,通过讲授、示范、指导学生练习体会动作要领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同时纠正和培养学生的篮球运动习惯。在课外,可以引导学生组织篮球活动小组、开展篮球比赛等,使有共同运动爱好的学生一起运动,共同进步,在快乐的运动中获得篮球运动能力的提升,同时获得身心的健康,感受到阳光体育、快乐体育的理念。
三、课堂引导课外实现的教学模式构建
首先,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的对学生的运动思想、运动行为、运动习惯等进行引导。例如,在体育教学中,老师和学生有深厚的感情,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当老师号召成立一个羽毛球活动小组时,就会有许多学生参与,有部分学生其实并不是对羽毛球有太大的兴趣,只是带着对老师的“崇拜”参与其中,这么多学生的参与就会形成一种浓烈的运动气氛,学生在运动过程中也较能获得快乐感,学生通过参与体育运动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也更为容易。其次,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合理、科学引导,注重课堂引导的方式方法。例如,应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课外参与体育运动,首先榜样的选择要有“说服力”,榜样学生或老师自身的运动能力要很强,且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号召力,能够吸引其他同学以这个榜样为中心,团结起来参与运动,研究运动的最佳途径、最科学方式,使全校学生对体育运功参与的兴趣迅速提高,同时愿意主动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等。例如,在《游泳运动》教学中,运动榜样首先要有较好的游泳技能,在课外活动中才能有效的组织、指导其他学生参与运动。再次,课堂引导的方法多样,课后实现的形式多样,在体育教学中要坚持“以生为本”,灵活的应用课内外相融合的教学方法。例如,课堂引导学生组织体育活动小组,但有些学生不喜欢参与集体运动,对参与活动小组有极大的排斥心理。在这种情况下,体育老师要通过学生课堂内外的表现,结合学生个体特点,为其“量身打造”课外体育运动计划,让其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逐渐的适应运动带给人身体、心理的放松、快乐等,再慢慢引导其参与集体运动,在运动中感受合作、竞争、努力等,使部分学生逐渐的克服内向、自卑等不好的性格,使他们积极向上,充满阳光、活力。
体育教学课堂内外相融合的教学模式除上述策略外还应注重学生运动思想的培养和发展,学生有了运动意识,才会影响他们的行为,从而脱离老师的“监督”而产生主动参与运动的行动,这样课堂内、外的融合才能更完美。
【參考文献】
[1]何成阳.把脉职业高校体育课堂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考试周刊,2011(69):137-138
[2]陆正江.浅谈如提高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当代体育科技,2013(36):60-60
【关键词】体育教学;课堂内外;新模式
随着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重视,体育锻炼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潮流,运动已成为大部分人每天的“必修课”。高中体育教学也应打破课内、课外的约束,培养学生健康运动的观念,使其在课堂内外都具有积极的运动意识,以缓解高中生面临的高考压力、学习压力等,使其在体育运动参与中获得愉悦、放松和健康。
一、课堂理论教学课外练习实践的教学模式构建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理论教学往往被忽视,老师在教学中最多提一提,学生对体育教学参与的意义、目标等知之甚少,缺乏体育教学参与的自觉性。课堂、课外的结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变学生的思想,避免其一味的投入文化课的学习,而忽略了自身的健康。其次,要帮助学生找到适合学生个体的运动方式,让学生在运动中感受快乐。例如《自觉参与和科学锻炼》教学中,先通过运动的理论知识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体育参与的必要性和益处,再结合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参与运动。教学中老师提出部分学生肥胖的问题,有些人胖但给人感觉很匀称、很健康,这类人是不是爱锻炼呢?有的人肥胖,给人不灵活、反应迟钝的感觉,通过体育运动能否有所改善呢?有的同学经常参与跆拳道、游泳等运动项目,他们在生活、学习中与不爱运动的学生有何区别?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老师讲、师生讨论、问题引导等方式让学生明白体育运动的积极意义,再结合不科学锻炼的具体事例,让学生树立持续、科学参与运动的理念,提高学生的运动质量和身心健康水平。在课外,学生会被老师的运动理论所感染,发掘自身的运动兴趣与运动爱好,在自觉参与中寻找运动的快乐与自信,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运动技巧将得到飞速的提高。
二、课堂学习技能课外提高技能的教学模式构建
体育技能的传授一直是高中体育教学的核心内容,在体育教学改革中,逐渐的要求淡化体育教学的竞技性,要求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享受快乐,取得更大的身心健康提升。这一教学理念不再把体育技能的掌握放在第一位,但也绝不能忽视,教学中教师要有效的结合课堂内外进行体育教学,协调体育技能教学与体育运动的时间冲突。此外,高中阶段体育课时安排较少,学生、老师对于体育课的重视程度都不够,学生希望节省时间写作业、学文化课,老师希望“停了”体育课,上“主课”,虽然高考的制度不断的改革,体育在其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短时间内还是改变不了体育课不被重视的局面,在很少的课时内,若集中学习体育技能,并对其进行练习掌握,势必学生的运动量会很大,容易使学生事后产生较强的运动疲惫感,失去运动的快乐和兴趣,因此要利用课堂内外结合的模式将学生的运动量分散开来,例如《球类运动》教学中,对于篮球教学各种技能的掌握放在课堂上学习,通过讲授、示范、指导学生练习体会动作要领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同时纠正和培养学生的篮球运动习惯。在课外,可以引导学生组织篮球活动小组、开展篮球比赛等,使有共同运动爱好的学生一起运动,共同进步,在快乐的运动中获得篮球运动能力的提升,同时获得身心的健康,感受到阳光体育、快乐体育的理念。
三、课堂引导课外实现的教学模式构建
首先,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的对学生的运动思想、运动行为、运动习惯等进行引导。例如,在体育教学中,老师和学生有深厚的感情,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当老师号召成立一个羽毛球活动小组时,就会有许多学生参与,有部分学生其实并不是对羽毛球有太大的兴趣,只是带着对老师的“崇拜”参与其中,这么多学生的参与就会形成一种浓烈的运动气氛,学生在运动过程中也较能获得快乐感,学生通过参与体育运动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也更为容易。其次,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合理、科学引导,注重课堂引导的方式方法。例如,应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课外参与体育运动,首先榜样的选择要有“说服力”,榜样学生或老师自身的运动能力要很强,且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号召力,能够吸引其他同学以这个榜样为中心,团结起来参与运动,研究运动的最佳途径、最科学方式,使全校学生对体育运功参与的兴趣迅速提高,同时愿意主动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等。例如,在《游泳运动》教学中,运动榜样首先要有较好的游泳技能,在课外活动中才能有效的组织、指导其他学生参与运动。再次,课堂引导的方法多样,课后实现的形式多样,在体育教学中要坚持“以生为本”,灵活的应用课内外相融合的教学方法。例如,课堂引导学生组织体育活动小组,但有些学生不喜欢参与集体运动,对参与活动小组有极大的排斥心理。在这种情况下,体育老师要通过学生课堂内外的表现,结合学生个体特点,为其“量身打造”课外体育运动计划,让其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逐渐的适应运动带给人身体、心理的放松、快乐等,再慢慢引导其参与集体运动,在运动中感受合作、竞争、努力等,使部分学生逐渐的克服内向、自卑等不好的性格,使他们积极向上,充满阳光、活力。
体育教学课堂内外相融合的教学模式除上述策略外还应注重学生运动思想的培养和发展,学生有了运动意识,才会影响他们的行为,从而脱离老师的“监督”而产生主动参与运动的行动,这样课堂内、外的融合才能更完美。
【參考文献】
[1]何成阳.把脉职业高校体育课堂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考试周刊,2011(69):137-138
[2]陆正江.浅谈如提高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当代体育科技,2013(36):6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