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贫穷成为财富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kaidi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链接一:
  
  据《南京晨报》报道,一名家境贫困的孩子与母亲一同逛街,一眼看上了一标价280元的遥控玩具。这名孩子的父母均已下岗,父亲腿有残疾全家仅靠母亲打零工的每月300元收入过活。所以母亲虽深感内疚但还是狠着心劝说,“买了玩具我们就连回家的车钱都没有了。等明年吧明年妈一定攒钱给你买。”小儿极不高兴,趁母亲不备,竟负气走失。
  
  链接二:
  
  据广西某杂志编辑透露,这几年编辑部为资助广西贫困山区的儿童读书,推出了手拉手”活动,南宁市响应者众多但令人遗憾的是写信向资助人汇报学习成绩及表示感谢的儿童寥寥无几。据山区学校分管该项工作的老师称:有些孩子觉得受资助是一件极没面子的事他们希望越少人知道越好;有些对资助人心存感激,但贫困的出身使他们习惯于深深埋下头去,变得孤僻而不擅表达。
  一名资助了两名孩子的孙女士由衷地说,我对受助的孩子深感失望。虽然,我做这件事不图回报但受助的孩子也应该给我一点儿信心:贫困本身并不可怕,贫困而无信念与教养,才是真正可怕的——我想孩子的父母应该反思他们的教育了。从某种意义上讲,不被困境压倒的孩子,才是贫困家庭的光明未来。
  儿童教育专家指出,在今天,贫困儿童的处境较过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一作为独生子女的父母,即便经济状况堪忧,但溺爱孩子的习惯却根深蒂固。比如那位男孩的母亲,为支付不起儿子的玩具费而深感内疚并不顾能否实现盲目承诺攒钱给儿子买玩具。其二随着整个社会物质供应的极大丰富,家境贫困的孩子在心理上受到的刺激越发尖锐,如果不注意对孩子的内心进行积极有效的疏导孩子很容易变得愤世嫉俗,个性要么变得孤僻要么变得富有攻击性。
  要解决这类问题也不难,最好从两三岁就开始,孩子越小可塑性越大,越可能正视现实及对未来持乐观的态度,父母的后期教育就越容易。
  
  ●有“难”同当
  
  贫困不一定是什么苦难,但一定是一种困难。虽是“难”,但利用得好,也是教育子女的一个契机。家庭真正的经济状况别对孩子瞒着掖着,别坚持“再苦再累我们一肩扛,委屈自己也不能委屈了孩子”。为什么不让孩子清楚家里的收支账呢?应该让他们从小懂得,我也是家庭的一分子,好孩子应该分担爸爸妈妈的忧患和责任。
  
  ●教孩子知恩图报
  
  贫困家庭的父母首先自己要不卑不亢、知恩图报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同时要教导孩子,对于帮助过自己家的好心人,要诚心致谢一封诚挚的信、一张小小的感谢卡一幅稚气的图画,都能给他人带去信心与快乐。父母们一定要清楚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孩子才可学会接受现实,悦纳自己的家境也有效地克服虚荣心。
  
  ●勉励孩子以知识改变命运
  
  父母不妨挤出些钱来购买出身贫困的名人的传记先念给孩子听,待孩子识字后让他自行阅读,逐渐养成其不以贫寒为耻、坚忍不拔的心性,勉励其好好学习,以知识改变命运。
  
  ●教育孩子养成“给予”的习惯,享受“给予”的快乐
  
  再贫穷的人也不会一无所有即使物质上一贫如洗至少还可拥有爱心。贫困儿童受到资助后通常有的想法是自怨自艾——认为爸爸妈妈“没用”,自己也“没用”,别人是因为可怜我们而帮助我们。这种心态将给孩子的自信心以很大的打击。为帮助孩子克服这种深入内心的自卑感父母可带孩子到福利院赠送自己手制的玩具给那里的老人和孩子,让孩子表演唱歌舞蹈,给那里的人们带去快乐。父母也可以带孩子一块儿去帮邻居做些事,义务整理小区的花坛,并告诉他。
  物质上的贫困并不可怕,它也许可以成为我们精神上的财富,只要我们有一双手有一颗回报别人的诚心,我们也是一个快乐的给予者:通过奋斗,我们就能改变贫困。
  
  责任编辑:甘琦
其他文献
孩子一切正常,食谱安排当然应遵循平衡膳食的原则(见《孩子》杂志2002年12月号)。不过,如果他们属于下列情况,在食品的选择上就应有所侧重—    胖孩子  ◎ 多选富含维生素的食品。如维生素A、B6、B12、尼克酸等。最新研究表明,有些孩子发胖是因缺乏这些维生素造成的,因为它们在人体脂肪分解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一旦不足就会影响机体能量的正常代谢而使之过剩,形成肥胖。  ◎ 补足钙元素。多安排豆制
期刊
婴儿行为能力包括感知、语言、运动等方面,家长可依下全面、系统地测试一下自己宝宝的行为能力状况。    1-2个月:  感知:可在安静状态下短暂注视物体,可凝视光源,有头眼协调能力,头可跟随眼前移动的物体转动,会追随大人微笑着的脸,有人逗时还会露出笑容。  语言:有时会无意识地发出“啊”、“喔”等语声,不理他时会用哭叫来引起大人对他的注意。  运动:仰卧时会用小脚踢东西,抱起时会试图把头维持直立位,
期刊
去年秋天,在《孩子》与省妇联共同举办的“家庭教育巡回报告会”上,本刊指导专家、著名家教学者王晓春老师报告的专题——“家长的权威”,让家长们听得如痴如醉,引起了极大的共鸣……  在《孩子》每期的读者调查问卷中,在我们的读者咨询活动中,孩子不听话、任性成为占比例最大的问题,家长们为这些问题苦恼,困惑着……  在现代家庭,父母的权威远不如我们的祖辈,父辈,在有的家庭里甚至已消失殆尽。而且孩子的年龄越大,
期刊
大到治理一个国家,中到管理一个企业小到教育一个孩子,这三者之间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共同之处,但其实,它们本质上有一个共通的地方,就是都需要管理、控制和引导。  既然本质上共通,很多东西就可以借鉴。比如管理的效率和成本。比如权威。  在管理过程中,与说服和交换不同权威常常以极简单的方式运作,有的时候甚至一个字也不需要。在权威关系中,被管理者总是可以清楚而迅速地懂得,要他干什么,不要他干什么。  诺贝尔
期刊
调查链接之一:中国青年权威意识最弱    1999年3月至2000年年底,由中、日、韩三国的多家机构共同完成了一次跨国大测查,被调查青年年龄在18~25岁之间,总人数达4000余人。在这次大规模、跨国度的调查中,有一项要求是将父亲对待孩子的态度按照“做孩子的榜样”、“给孩子提出忠告”、“像朋友一样相处”和“对孩子不干涉”进行排序,调查人员试图由此揭示受试者对权威的态度。结果,认为父亲对孩子要“作为
期刊
我所在的幼儿园做了一次测验,给每一位家长派发了一份问卷,标题是:“你了解你的孩子吗?”凯莉的妈妈接过问卷,不禁抿嘴一笑,冲口反问道:“我不了解自己的孩子,这可能吗?”但正是这位信心十足的母亲,第二天早上却十分尴尬地承认,看来自己并没有真正了解孩子,因为24个问题,她只答对了9题。  这24个问题是:  1 谁是你孩子最好的朋友?  2 最让你小孩感到害怕的是什么?  3 什么是你孩子最喜欢玩的游戏
期刊
女儿是幼儿园里舞蹈队的成员据说是队里基本功最好的队员之一,在老师的眼里就成了红人,一有演出,总要委以重任。  这一次舞蹈队排了个《西游记》的新节日。女儿放学回来美滋滋地说,她和另外两个小朋友被选中演猴王了。还再三强调猴王是需要翻跟头的,其他小朋友只能混在一起演小猴,跑来跑去,偶尔在地上打个滚儿什么的。  高兴之余我略有担心  女儿稍胖,演猴王是不是有点不太合适7但又怕打击她的积极性,就只好从另一个
期刊
下午起床的时间,我在帮孩子们梳头。忽听一个孩子说:“李老师扎的辫子不好看,太高了。”另一个却立即伸出食指放在嘴边:“嘘!不能说,老师是没有缺点的,有缺点的不是好孩子。”“不对,我爸爸说人人都有缺点只要改正就是好孩子。”他们的争执让我突生一念,并临时改变了我的课程设计。  “今天下午的课程内容是请小朋友们帮老师找找缺点,好帮助老师改正。”话音刚落,就听一片唧唧喳喳的声音:“老师还有缺点呀!”“我不能
期刊
孩子一出世就在学习了:学走路,学吃饭,学说话……因为不断有进步,不断有成就,他们兴趣盎然,快乐无比。  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两个字对他们而言不再意味着快乐,而多是枯燥和郁闷:识字,算术,英语等等成了他们最头疼的事,钢琴,美术,舞蹈等等培训对他们来说惨过受刑……再遇上些教师不能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用他们易于接受的方式或语言去帮助他们理解和学习的,就更惨。他们会认为课堂并不好玩,学习
期刊
买下了昂贵的钢琴,接下来要面对的就是学习乐器的重复性,枯燥性和严格性了,这比掏钱付账要艰难得多,确实需要孩子和家长双方都付出艰辛的努力。想让孩子学习的热情持续下去,关键的一点是培养孩子学琴的兴趣。以钢琴为例:    每天开始练琴前,给孩子五分钟自由创作的时间    孩子弹奏什么你不要干涉,只要他保持正确的手型即可。对于初学琴的孩子,哪怕他们只是在键盘上随便敲击也应该鼓励,至少它可以让孩子熟悉钢琴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