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一学生往往不能尽快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而且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不少学生感觉学习越来越困难,信心越学越差,甚至导致数学成绩大幅度下降,有些过去的尖子生变为现在的后进生。而且高一教师普遍觉得现在的学生基础薄弱,许多重要知识欠缺,基本技能、基本方法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不当等。为此,针对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问题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
1. 初高中數学成绩分化的基本原因
(1)环境和心理的变化。
对高一新生来讲,新环境、新教材、新同学、新老师、新集体等,每位学生都在经历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并考取高中后,很多学生都产生“松口气”的想法,入学后没有紧迫感;也有些学生在入学前,就耳闻高中数学很难学,从而产生畏惧心理;而且高中数学一开始也确是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如集合、函数、映射等。以上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高一新生的学习效果。
(2)初高中教材的变化。
一方面,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易懂,运算能力、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数学能力要求较低,题型少而简单;而高中数学容量大、概括性强、内容抽象,注重运算能力、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这与初中相比难度明显增大了。这些都是高一数学成绩大面积下降的客观原因。
另一方面,虽然初中和高中相继进行了新课程改革,调整了部分教材内容,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往往不敢降低难度,甚至还对部分知识点进行补充和延伸,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没有降低。甚至出现了高中需要的知识、方法、能力等在初中被降低、弱化,有的还被删减。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的难度差距,反而进一步加大了。
(3)教法学法的变化。
在初中,由于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因此,课容量小,进度慢,教师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在平时考试中,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依赖教师,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
到了高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但课时并未增加,从而造成课容量增大,进度快。教师不可能把题型讲及知识的应用等全面讲解和系统巩固,更多的是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然而,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初中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课堂上满足于听,缺乏积极思维,遇到难题不是动脑思考,而是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不会科学的安排时间,缺乏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环节。初、高中教师教学方法上的巨大差距,往往会使高中新生一开始便无法适应。
2. 初高中知识内容的衔接
初高中教材在知识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是高中要求的某些知识点及方法在初中有些有所降低,有的甚至已经删除;在衔接上需要补充或者强化的知识点如下:
2.1 因式分解。
(1)提取公因式。
(2)公式法(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立方和公式、立方差公式)。
(3)分组分解法。
(4)十字相乘法(重难点) 。
(5)关于 的二次三项式 的因式分解。
2.2 函数与方程 。
(1)一元二次方程 的三种形式。
(2)一元二次方程 根的判别式。
(3)一元二次方程 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
方程组:
(1)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2)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
二次函数:
(1)二次函数 的图像与性质。
(2)二次函数 的三种表示方法。
2.3 平面几何 。
(1)梯形的中位线定理。
(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L。
(3)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 。
(4)圆的弦切角定理、切割线定理、相交弦定理及推论。
(5)三角形四心(重心、垂心、内心、外心)的概念及性质。
3. 初、高中数学衔接的教学方法
数学教育不仅具有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具有使学生受到良好思维训练,并形成数学意识,掌握数学思想等素质性功能。为了使学生具有如下数学素质:具有数学意识,解决问题、逻辑推理和信息交流能力,在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3.1 研究教材,抚平台阶。
(1)注重初、高中数学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的衔接,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初、高中数学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点需要作好衔接工作,如函数的概念;映射与对应;超越方程的求解与代数方程的解法;无理不等式、指数不等式、对数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等等。其中有的是高中的新内容,有的是初中的旧知识,教学中不但要注意对旧知识的复习,而且更应该讲清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适当渗透转化和类比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实现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化。
(2)立足大纲,注重课本,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数学知识是前后连贯性很强的一个知识系统,任何一个知识点的漏缺,都会给以后的学习带来影响。因此,搞好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应严格按数学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善于作好查漏补缺工作,对知识点的跨越作好衔接,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
(3)从实际出发,编拟适量习题,抚平初、高中数学习题的台阶。
在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低起点,小步子,勤反馈,重矫正”的原则,适当编拟一些习题,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掌握数学知识。 3.2 研究教法,培养能力。
(1)放慢起始教学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 由于初中生习惯较慢的教学进度,因而若从一开始进度就较快,学生势必不能很好适应,极易影响教学效果。所以,高一起始教学进度应适当放慢,以后酌情加快,使学生逐步适应高中数学教学的节奏。
(2)创设问题情景,揭示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
在数学知识的讲授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应让学生知其所以然,高中数学教学尤其如此。这就要求高中教师在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时,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发挥直观表象的作用,帮助学生把研究的对象从复杂的背景中分离出来,突出知识的本质特点,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揭示新知识(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等)的提出过程,例题解法的探求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加强阅读指导,培养自学习惯和能力。
(3)高中许多知识仅凭课堂上听懂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认真消化。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分析能力和自学理解能力。因此,在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通过编拟阅读提纲,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对某些简单章节内容的教学,可采取组织阅读讨论,教师点拨的方式进行,以培养学生自学理解能力以及自觉独立钻研问题的良好习惯。
(4)做好小结回味,培养探索能力。
在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好章节小结,让学生自行编织知识网络,使知识更加系统化。此外,还应帮助学生做好题后反思,即在一道习题解完后,引导学生想想有无别的解法,有无规律可循,还应试着改变一下条件或结论,以探索新的命题,并就新命题的正确与否加以论证。长此以往,可培养学生的探索概括能力,逐步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科学性与创造性。
(5)重视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语言的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是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能力的桥梁。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应加强数学方法的教学和渗透,为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和锻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形成良好的开端。数学语言是进行数学思维和数学交流的工具,注重数学语言训练有助于理解数学知识和方法,有助于数学交流,有助于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为此,衔接阶段,教师应当注重数学语言的教学。
(6)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要求学生抓好预习、听课、消化整理、巩固几个环节,对每一个问题要独立思考,在学习遭遇挫折后要引导他们进行正确归因,帮助他们找出症结,加强个别指导,激发学习兴趣。
3.3 研究学生,提高教学效率。
搞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从教学管理的角度看,应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
(1)高中学生与初中学生相比,注意力更加集中,自觉性更强,他们善于阅读分析,乐于自行钻研,所以,在衔接教学中,教师要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在课前就已在头脑中形成兴奋点,真正做到带着问题听课,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2)高中学生与初中学生相比,认识事物更加深刻更加全面,他们善于分析思考,勇于质疑探索。因此,在衔接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讨论,以增强学生的思维的科学性与批判性。
(3)高中学生与初中学生相比,学习目的更加明确,独立意识更强。在衔接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独立完成作业,积极支持学生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在集体讨论问题时,充分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4)高中学生与初中学生相比,更加自尊自爱,对成功充满信心。根据这一特征,在衔接教学中,教师不宜轻易否决学生的意见,而应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更多的为各类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胜利的喜悦,以激发学生不断进取的欲望和信心。
3.4 研究学法,加强指导。
由于初、高中教材的差异、教法的不同决定了学生们应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和学习方法。
(1)引导学生由模仿记忆到理解记忆,由被动的惰性思维到積极的发散思维这两个根本转变。
初中教学以运算为主,掌握公式、法则及解题过程主要靠模仿,高中教学中的理论要求较高,各类问题的解题方法多样,学生仅靠模仿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领悟其道理,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的逻辑思维和解题方法,长时间的模仿,容易产生思维定势,不利于新知识的学习。
(2)引导学生养成看书的良好习惯,学会研究课本。
初中学生大多没有读数学课本的习惯,有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常轻视课本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和训练,常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在初中,由于反复练,这些学生也可以考取好的成绩,但是高中内容较多系统性强。如果不认真研究课本,很难学好数学。另外还需要把每条定理,每道例题都当作习题,认真重证、重解。最后抽象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总之学生要尽可能独立解题,因为求解过程,也是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过程,同时更是一个研究过程。
(3)引导学生注重课堂,并及时归纳、记好笔记。
初中学生大多没有记笔记的习惯,由于初中内容少,老师上课可反复讲,详细板书.但在高中内容多,知识面广,老师只能作重点提示,尤其是当老师注重能力教学的时候,教材是反映不出来的,因此要引导学生注重课堂。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好的听课习惯是很重要的,当然听是主要的,听能使注意力集中,把老师讲的关键性部分听懂、听会。听的时候注意思考、分析问题,但是光听不记,或光记不听必然顾此失彼,课堂效益低下,因此应适当地有目的性的记好笔记,领会课上老师的主要精神与意图。科学的记笔记可以提高40分钟课堂效益。
(4)引导学生做好作业,讲究规范。 在课堂、课外练习中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也很有必要,在作业中不但做得整齐、清洁,培养一种美感,还要有条理,这是培养逻辑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必须独立完成。同时可以培养一种独立思考和解题正确的责任感。在作业时要提倡效率,应该十分钟完成的作业,不拖到半小时完成,疲疲惫惫的作业习惯使思维松散、精力不集中,这对培养数学能力是有害而无益的。抓数学学习习惯必须从高一年级主动抓起,无论从年龄增长的心理特征上讲,还是从学习的不同阶段的要求上讲都应该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
(5)引导学生写好总结,把握规律。
一个人不断接受新知识,不断遭遇挫折产生疑问,不断地总结,才有不断地提高。“不会总结的同学,他的能力就不会提高,挫折经验是成功的基石。” 自然界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过程便是最好的例证。学习要经常总结规律,目的就是为了更一步的发展。通过与老师、同学平时的接触交流,逐步总结出一般性的学习步骤。
(6)引导学生练好悟性,提升能力 。
学习要注重反思,练好悟性。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外延,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忙于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与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的要求较高。数学能力只有在数学思想方法不断地运用反思中才能培养和提高。数学内容的巨变和学习方法的落后,在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同学们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胜不骄,败不馁,千万不能让问题堆积如山,形成恶性循环,而是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最好的悟性。
总之,学生学习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作为教師也应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改进教法,帮助学生做好阶段性的过渡。同时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勤奋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进一步学好数学。
收稿日期:2013-07-13
1. 初高中數学成绩分化的基本原因
(1)环境和心理的变化。
对高一新生来讲,新环境、新教材、新同学、新老师、新集体等,每位学生都在经历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并考取高中后,很多学生都产生“松口气”的想法,入学后没有紧迫感;也有些学生在入学前,就耳闻高中数学很难学,从而产生畏惧心理;而且高中数学一开始也确是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如集合、函数、映射等。以上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高一新生的学习效果。
(2)初高中教材的变化。
一方面,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易懂,运算能力、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数学能力要求较低,题型少而简单;而高中数学容量大、概括性强、内容抽象,注重运算能力、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这与初中相比难度明显增大了。这些都是高一数学成绩大面积下降的客观原因。
另一方面,虽然初中和高中相继进行了新课程改革,调整了部分教材内容,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往往不敢降低难度,甚至还对部分知识点进行补充和延伸,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没有降低。甚至出现了高中需要的知识、方法、能力等在初中被降低、弱化,有的还被删减。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的难度差距,反而进一步加大了。
(3)教法学法的变化。
在初中,由于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因此,课容量小,进度慢,教师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在平时考试中,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依赖教师,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
到了高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但课时并未增加,从而造成课容量增大,进度快。教师不可能把题型讲及知识的应用等全面讲解和系统巩固,更多的是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然而,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初中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课堂上满足于听,缺乏积极思维,遇到难题不是动脑思考,而是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不会科学的安排时间,缺乏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环节。初、高中教师教学方法上的巨大差距,往往会使高中新生一开始便无法适应。
2. 初高中知识内容的衔接
初高中教材在知识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是高中要求的某些知识点及方法在初中有些有所降低,有的甚至已经删除;在衔接上需要补充或者强化的知识点如下:
2.1 因式分解。
(1)提取公因式。
(2)公式法(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立方和公式、立方差公式)。
(3)分组分解法。
(4)十字相乘法(重难点) 。
(5)关于 的二次三项式 的因式分解。
2.2 函数与方程 。
(1)一元二次方程 的三种形式。
(2)一元二次方程 根的判别式。
(3)一元二次方程 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
方程组:
(1)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2)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
二次函数:
(1)二次函数 的图像与性质。
(2)二次函数 的三种表示方法。
2.3 平面几何 。
(1)梯形的中位线定理。
(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L。
(3)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 。
(4)圆的弦切角定理、切割线定理、相交弦定理及推论。
(5)三角形四心(重心、垂心、内心、外心)的概念及性质。
3. 初、高中数学衔接的教学方法
数学教育不仅具有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具有使学生受到良好思维训练,并形成数学意识,掌握数学思想等素质性功能。为了使学生具有如下数学素质:具有数学意识,解决问题、逻辑推理和信息交流能力,在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3.1 研究教材,抚平台阶。
(1)注重初、高中数学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的衔接,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初、高中数学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点需要作好衔接工作,如函数的概念;映射与对应;超越方程的求解与代数方程的解法;无理不等式、指数不等式、对数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等等。其中有的是高中的新内容,有的是初中的旧知识,教学中不但要注意对旧知识的复习,而且更应该讲清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适当渗透转化和类比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实现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化。
(2)立足大纲,注重课本,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数学知识是前后连贯性很强的一个知识系统,任何一个知识点的漏缺,都会给以后的学习带来影响。因此,搞好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应严格按数学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善于作好查漏补缺工作,对知识点的跨越作好衔接,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
(3)从实际出发,编拟适量习题,抚平初、高中数学习题的台阶。
在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低起点,小步子,勤反馈,重矫正”的原则,适当编拟一些习题,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掌握数学知识。 3.2 研究教法,培养能力。
(1)放慢起始教学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 由于初中生习惯较慢的教学进度,因而若从一开始进度就较快,学生势必不能很好适应,极易影响教学效果。所以,高一起始教学进度应适当放慢,以后酌情加快,使学生逐步适应高中数学教学的节奏。
(2)创设问题情景,揭示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
在数学知识的讲授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应让学生知其所以然,高中数学教学尤其如此。这就要求高中教师在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时,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发挥直观表象的作用,帮助学生把研究的对象从复杂的背景中分离出来,突出知识的本质特点,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揭示新知识(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等)的提出过程,例题解法的探求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加强阅读指导,培养自学习惯和能力。
(3)高中许多知识仅凭课堂上听懂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认真消化。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分析能力和自学理解能力。因此,在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通过编拟阅读提纲,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对某些简单章节内容的教学,可采取组织阅读讨论,教师点拨的方式进行,以培养学生自学理解能力以及自觉独立钻研问题的良好习惯。
(4)做好小结回味,培养探索能力。
在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好章节小结,让学生自行编织知识网络,使知识更加系统化。此外,还应帮助学生做好题后反思,即在一道习题解完后,引导学生想想有无别的解法,有无规律可循,还应试着改变一下条件或结论,以探索新的命题,并就新命题的正确与否加以论证。长此以往,可培养学生的探索概括能力,逐步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科学性与创造性。
(5)重视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语言的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是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能力的桥梁。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应加强数学方法的教学和渗透,为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和锻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形成良好的开端。数学语言是进行数学思维和数学交流的工具,注重数学语言训练有助于理解数学知识和方法,有助于数学交流,有助于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为此,衔接阶段,教师应当注重数学语言的教学。
(6)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要求学生抓好预习、听课、消化整理、巩固几个环节,对每一个问题要独立思考,在学习遭遇挫折后要引导他们进行正确归因,帮助他们找出症结,加强个别指导,激发学习兴趣。
3.3 研究学生,提高教学效率。
搞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从教学管理的角度看,应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
(1)高中学生与初中学生相比,注意力更加集中,自觉性更强,他们善于阅读分析,乐于自行钻研,所以,在衔接教学中,教师要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在课前就已在头脑中形成兴奋点,真正做到带着问题听课,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2)高中学生与初中学生相比,认识事物更加深刻更加全面,他们善于分析思考,勇于质疑探索。因此,在衔接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讨论,以增强学生的思维的科学性与批判性。
(3)高中学生与初中学生相比,学习目的更加明确,独立意识更强。在衔接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独立完成作业,积极支持学生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在集体讨论问题时,充分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4)高中学生与初中学生相比,更加自尊自爱,对成功充满信心。根据这一特征,在衔接教学中,教师不宜轻易否决学生的意见,而应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更多的为各类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胜利的喜悦,以激发学生不断进取的欲望和信心。
3.4 研究学法,加强指导。
由于初、高中教材的差异、教法的不同决定了学生们应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和学习方法。
(1)引导学生由模仿记忆到理解记忆,由被动的惰性思维到積极的发散思维这两个根本转变。
初中教学以运算为主,掌握公式、法则及解题过程主要靠模仿,高中教学中的理论要求较高,各类问题的解题方法多样,学生仅靠模仿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领悟其道理,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的逻辑思维和解题方法,长时间的模仿,容易产生思维定势,不利于新知识的学习。
(2)引导学生养成看书的良好习惯,学会研究课本。
初中学生大多没有读数学课本的习惯,有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常轻视课本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和训练,常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在初中,由于反复练,这些学生也可以考取好的成绩,但是高中内容较多系统性强。如果不认真研究课本,很难学好数学。另外还需要把每条定理,每道例题都当作习题,认真重证、重解。最后抽象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总之学生要尽可能独立解题,因为求解过程,也是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过程,同时更是一个研究过程。
(3)引导学生注重课堂,并及时归纳、记好笔记。
初中学生大多没有记笔记的习惯,由于初中内容少,老师上课可反复讲,详细板书.但在高中内容多,知识面广,老师只能作重点提示,尤其是当老师注重能力教学的时候,教材是反映不出来的,因此要引导学生注重课堂。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好的听课习惯是很重要的,当然听是主要的,听能使注意力集中,把老师讲的关键性部分听懂、听会。听的时候注意思考、分析问题,但是光听不记,或光记不听必然顾此失彼,课堂效益低下,因此应适当地有目的性的记好笔记,领会课上老师的主要精神与意图。科学的记笔记可以提高40分钟课堂效益。
(4)引导学生做好作业,讲究规范。 在课堂、课外练习中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也很有必要,在作业中不但做得整齐、清洁,培养一种美感,还要有条理,这是培养逻辑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必须独立完成。同时可以培养一种独立思考和解题正确的责任感。在作业时要提倡效率,应该十分钟完成的作业,不拖到半小时完成,疲疲惫惫的作业习惯使思维松散、精力不集中,这对培养数学能力是有害而无益的。抓数学学习习惯必须从高一年级主动抓起,无论从年龄增长的心理特征上讲,还是从学习的不同阶段的要求上讲都应该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
(5)引导学生写好总结,把握规律。
一个人不断接受新知识,不断遭遇挫折产生疑问,不断地总结,才有不断地提高。“不会总结的同学,他的能力就不会提高,挫折经验是成功的基石。” 自然界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过程便是最好的例证。学习要经常总结规律,目的就是为了更一步的发展。通过与老师、同学平时的接触交流,逐步总结出一般性的学习步骤。
(6)引导学生练好悟性,提升能力 。
学习要注重反思,练好悟性。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外延,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忙于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与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的要求较高。数学能力只有在数学思想方法不断地运用反思中才能培养和提高。数学内容的巨变和学习方法的落后,在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同学们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胜不骄,败不馁,千万不能让问题堆积如山,形成恶性循环,而是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最好的悟性。
总之,学生学习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作为教師也应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改进教法,帮助学生做好阶段性的过渡。同时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勤奋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进一步学好数学。
收稿日期:2013-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