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欣赏课是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角度来看,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他们情感充溢,想象丰富,内心生活趋于复杂,审美心理趋于浪漫。这种心理特征使得他们尤其喜爱音乐,对音乐欣赏的需求更为强烈。但令人忧心的是,他们所热衷的并不是由专家们精心选编的教材音乐,虽然新教材中也根据时代特征和学生心理融入了少量优秀的通俗音乐,但对于以热衷流行音乐成为时尚、“追星”达到狂热程度的大多数中学生们来说,却是“没意思”、“没兴趣”、“听不懂”……显然,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当代学生的要求。
【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在一些学校,常常忽视了音乐欣赏教学,认为音乐课就是唱歌课。所以,在课堂上学生并不是认真的聆听音乐,有的交头接耳,有的昏昏欲睡,有的在做其它的作业,根本谈不上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感受。怎样才能扭转这一局面呢?通过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还有赖于美好的音乐素材、丰富多彩的教学过程,更重要的是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 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
音乐欣赏是以听为主,也是欣赏音乐和鉴赏音乐的基础,只有培养良好的倾听音乐的习惯,才能谈得上音乐的欣赏与鉴赏。使学生学会聆听,就要从感悟自然声音做起。没有反复的听,反复的鉴别,反复的训练,听觉技能是不可能形成的。周围有着广阔的活动环境,是一个天然的“听觉训练场”, 或者布置一些课外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音乐,引导学生感受、讨论,培养他们的聆听习惯。再就是可以通过欣赏音乐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聆听习惯,并学会聆听。比如,选择作品中富有感染力的部分作为倾听的重点,在速度、音乐拍子等问题,让学生有一个倾听的侧重点,使学生专心倾听,并对这一段音乐产生兴趣。再则就是初听全曲后找出音乐的高潮部分,把握音乐的整体结构,让学生闭目静听,在听的过程中,教师少讲,让教室里回荡的只有音乐声。其次,有了前面初听的印象后,进一步的深化。如跟随音乐的速度或音乐情绪进行体验,可用挥拍、内心节奏感、轻哼鸣或选一段学生能演奏旋律,让学生参与教师范唱、范奏。或者运用对比性倾听。如在一部音乐作品中可选择不同风格的、不同的版本音乐进行对比性的倾听,让学生始终保持倾听的兴奋状态。
2. 要重视选材
不拘泥于课本内容,适当选择一些流行音乐。虽然现在的教材中已经加入了一些流行音乐,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流行音乐的需求,而且因为流行音乐的流行性很強,课本中选编的流行音乐往往早已经是“昨日黄花”了。虽然众多的流行音乐良莠不齐,但不能以偏概全的视流行音乐如洪水猛兽,应该客观的认识到,流行音乐中也有许多具有艺术价值的、积极教育作用的作品。比如,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很喜欢周杰伦,视其为偶像,有些教育工作者一味的批评他的音乐。但我却认为,他的某些作品是很有意义的。如《听妈妈的话这首歌曲》,歌词简单直白的语言表达了他对母亲的爱和尊敬,同时教育听者要尊敬长辈。这对普遍正处于叛逆期、甚至于父母产生严重隔阂的中学生来说,难道不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吗?且旋律朗朗上口,易学易唱。让学生听这样的歌曲不是很好吗?不胜过老师喋喋不休的耳提面命吗?
3. 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方法
3.1 多学科综合渗透式教学。中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有一定的知识面(包括文学、历史、地理等),对于事物也有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在教学时,如果还照搬照抄原来的老方法,把音乐欣赏课上成枯燥的“解剖课”,是绝对行不通的,应在音乐欣赏的内容和含意上作更宽泛一些的探索,站在音乐文化的高度上欣赏作品,融入人文色彩,使音乐欣赏更贴近学生已有的历史、地理、文学知识,可能更容易被广大的学生接受,也较容易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进而培养他们主动参与对作品的感受体验、分析、理解。(1)音乐与文学的综合渗透。音乐与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音乐与诗词结合,成为各种歌曲。我国的曲艺音乐就是民间文学和民间歌唱的结合。教师可以以学生较为容易接受的文学引入到音乐。(2)音乐与历史、地理的综合渗透。在教材的作品中,有许多或直接或间接反映历史事件的音乐作品。比如《十面埋伏》、《飞驰的鹰》等等,在欣赏这些作品之前,如果先和学生一起回忆一下这些历史事件,分析当时的大的历史环境,社会环境,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作品的大致情感应该是什么样的?让学生在知与不知之间去欣赏,更能引发他们的兴趣,使其更深刻的体会音乐作品的情感和社会价值。
3.2 探讨式教学法。现在我们不是都在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吗?那么在音乐欣赏的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呢?要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整节课教师都在喋喋不休的讲解,然后就是放音乐听,听完后教师总结,根本没有给学生发言的机会,或者很少给学生机会。现在的高中生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也有比较丰富的知识面,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传统的教学方法很显然不符合他们的特点。比如,在讲到中国近现代音乐中时,在欣赏了所有的作品后,我让学生自己总结这些音乐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其到什么所用,学生很容易就说出:宣传抗日,打击敌人,教育人民等等,这时候我做总结:中国近现代歌曲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为适应中国人民的各种需要发挥着“宣传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重要作用。”忽然有一个女生问我,说这些歌曲可以宣传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这是我们可以理解的,但是音乐怎么可能消灭敌人呢?难道敌人听了这些歌曲就会自动死亡了吗?这个问题真是让我措手不及,转念一想,我反问她:如果你是一个有良知的,有情感的侵略者,你在听到这些歌曲后会不会被感动?她说会,我又问:当你被感动时,你会不会意识到你的侵略行为是错误的?她说会。我又问然后呢?她说我会立即停止这种行为。我接着说,那现在你这个“敌人”是不是被这些歌曲“消灭”了,而我们又多了一个朋友呢?这样一个看似无法回答的问题就在师生间的讨论中解决了,且答案是那么让人信服,具有说服力。
收稿日期:2013-07-05
【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在一些学校,常常忽视了音乐欣赏教学,认为音乐课就是唱歌课。所以,在课堂上学生并不是认真的聆听音乐,有的交头接耳,有的昏昏欲睡,有的在做其它的作业,根本谈不上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感受。怎样才能扭转这一局面呢?通过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还有赖于美好的音乐素材、丰富多彩的教学过程,更重要的是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 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
音乐欣赏是以听为主,也是欣赏音乐和鉴赏音乐的基础,只有培养良好的倾听音乐的习惯,才能谈得上音乐的欣赏与鉴赏。使学生学会聆听,就要从感悟自然声音做起。没有反复的听,反复的鉴别,反复的训练,听觉技能是不可能形成的。周围有着广阔的活动环境,是一个天然的“听觉训练场”, 或者布置一些课外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音乐,引导学生感受、讨论,培养他们的聆听习惯。再就是可以通过欣赏音乐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聆听习惯,并学会聆听。比如,选择作品中富有感染力的部分作为倾听的重点,在速度、音乐拍子等问题,让学生有一个倾听的侧重点,使学生专心倾听,并对这一段音乐产生兴趣。再则就是初听全曲后找出音乐的高潮部分,把握音乐的整体结构,让学生闭目静听,在听的过程中,教师少讲,让教室里回荡的只有音乐声。其次,有了前面初听的印象后,进一步的深化。如跟随音乐的速度或音乐情绪进行体验,可用挥拍、内心节奏感、轻哼鸣或选一段学生能演奏旋律,让学生参与教师范唱、范奏。或者运用对比性倾听。如在一部音乐作品中可选择不同风格的、不同的版本音乐进行对比性的倾听,让学生始终保持倾听的兴奋状态。
2. 要重视选材
不拘泥于课本内容,适当选择一些流行音乐。虽然现在的教材中已经加入了一些流行音乐,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流行音乐的需求,而且因为流行音乐的流行性很強,课本中选编的流行音乐往往早已经是“昨日黄花”了。虽然众多的流行音乐良莠不齐,但不能以偏概全的视流行音乐如洪水猛兽,应该客观的认识到,流行音乐中也有许多具有艺术价值的、积极教育作用的作品。比如,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很喜欢周杰伦,视其为偶像,有些教育工作者一味的批评他的音乐。但我却认为,他的某些作品是很有意义的。如《听妈妈的话这首歌曲》,歌词简单直白的语言表达了他对母亲的爱和尊敬,同时教育听者要尊敬长辈。这对普遍正处于叛逆期、甚至于父母产生严重隔阂的中学生来说,难道不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吗?且旋律朗朗上口,易学易唱。让学生听这样的歌曲不是很好吗?不胜过老师喋喋不休的耳提面命吗?
3. 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方法
3.1 多学科综合渗透式教学。中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有一定的知识面(包括文学、历史、地理等),对于事物也有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在教学时,如果还照搬照抄原来的老方法,把音乐欣赏课上成枯燥的“解剖课”,是绝对行不通的,应在音乐欣赏的内容和含意上作更宽泛一些的探索,站在音乐文化的高度上欣赏作品,融入人文色彩,使音乐欣赏更贴近学生已有的历史、地理、文学知识,可能更容易被广大的学生接受,也较容易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进而培养他们主动参与对作品的感受体验、分析、理解。(1)音乐与文学的综合渗透。音乐与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音乐与诗词结合,成为各种歌曲。我国的曲艺音乐就是民间文学和民间歌唱的结合。教师可以以学生较为容易接受的文学引入到音乐。(2)音乐与历史、地理的综合渗透。在教材的作品中,有许多或直接或间接反映历史事件的音乐作品。比如《十面埋伏》、《飞驰的鹰》等等,在欣赏这些作品之前,如果先和学生一起回忆一下这些历史事件,分析当时的大的历史环境,社会环境,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作品的大致情感应该是什么样的?让学生在知与不知之间去欣赏,更能引发他们的兴趣,使其更深刻的体会音乐作品的情感和社会价值。
3.2 探讨式教学法。现在我们不是都在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吗?那么在音乐欣赏的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呢?要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整节课教师都在喋喋不休的讲解,然后就是放音乐听,听完后教师总结,根本没有给学生发言的机会,或者很少给学生机会。现在的高中生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也有比较丰富的知识面,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传统的教学方法很显然不符合他们的特点。比如,在讲到中国近现代音乐中时,在欣赏了所有的作品后,我让学生自己总结这些音乐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其到什么所用,学生很容易就说出:宣传抗日,打击敌人,教育人民等等,这时候我做总结:中国近现代歌曲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为适应中国人民的各种需要发挥着“宣传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重要作用。”忽然有一个女生问我,说这些歌曲可以宣传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这是我们可以理解的,但是音乐怎么可能消灭敌人呢?难道敌人听了这些歌曲就会自动死亡了吗?这个问题真是让我措手不及,转念一想,我反问她:如果你是一个有良知的,有情感的侵略者,你在听到这些歌曲后会不会被感动?她说会,我又问:当你被感动时,你会不会意识到你的侵略行为是错误的?她说会。我又问然后呢?她说我会立即停止这种行为。我接着说,那现在你这个“敌人”是不是被这些歌曲“消灭”了,而我们又多了一个朋友呢?这样一个看似无法回答的问题就在师生间的讨论中解决了,且答案是那么让人信服,具有说服力。
收稿日期:2013-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