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传授历史知识,进行思想教育,还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 激发兴趣,培养思维能力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求知的前提,积极的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不可或缺的心理品质。中学生 的兴趣特点是容易激发起来,但却难于维护稳定。历史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 青少年学生都喜欢听生动的故事,这是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之一。教学中可运用生动形象的讲述 方法,或者在讲课中适当穿插一些历史故事,不失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但高中生由于辩证思维能力得 到较快发展,他们不满足于获得一般的历史过程和历史现象,他们渴望了解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并对许多深含哲理的历史现象怀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学中要做到既生动又深邃,将历史哲理、历史规律 寓于感人的讲述之中。
2. 应用启发式教学,营造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这条件的产生需要依靠教师创设的启发式教学情境。
历史课必须把教师单一信息输出、学生单向信息输入的沉闷的注入式教学,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同步合作,双向信息交流的启发式教学。上课伊始,教师不作滔滔不绝的讲述,而是提出问题,提供导读线索,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求知欲,为主动地学习创造必要的外部和心理条件。接着,让学生独立地阅读课文,理解教材表述的内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允许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进一步开拓思路。此间教师可回答学生的质疑,也可进一步启发、诱导,还可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满足各自学习的需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解答问题或汇报互议结果。教师对学生的阐述应及时反馈,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或启发他们继续思考。课终前教师作总结性发言,进一步理清课文的脉络和走势,留有一定的思考余地,让学生学会归纳和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因教学内容的关系,可以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不管你运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应该努力启发学生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既提高教学效果,又营造了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情境。
3. 多角度、多侧面思考,提高思维的流畅性
思维的流畅性指对刺激很流畅地作出反应的能力,即单位时间通过的思维量。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法,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短时间内寻求尽量多的答案。如教《空前繁荣的春秋战国文化(一)时,可提问:“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的哪些主张(思想)对你有启迪?每人列举五例以上。”学生踊跃 举手,回答的内容涉及辩证思想、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社会改革、法制建设、人事制度及人生观、世界观等问题,学生思维活跃、流畅,课堂气氛热烈活泼。
4.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对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提出质疑是创造出新颖、超常成果的途径,也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试想,如果我们对已有的理论和成果不加任何质疑地全盘接受,人类将永远停滞不前。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一个学生在《从隋亡唐兴看人才》一文中指出:隋炀帝心胸狭窄、不容贤才是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加速器。而唐初之所以会出现“贞观之治”是与唐太宗爱护人才、善于用人密不可分的。該生从人才的角度分析隋灭唐兴,这在以往著述中,很少提及。这种探索精神是非常大胆而可贵的。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求得解决,这样才能进行思维能力提高。
5. 培养直觉思维
5.1 培养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没有完整的传统逻辑过程,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它的心理机制是:思维活动在有关问题的意识边缘持续活动,当脑功能处于最佳状态时,原来的神经联系突然沟通,形成了新的联系。
培养直觉思维的主要做法为:(1)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历史知识,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时代背景.(2)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推测或猜想,培养他们的直觉思维。(3)教师运用直觉思维解答问题,提出设想,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教“西安事变”一目时,可提问:“如果杀了蒋 介石,情况将如何?”学生分析了当时国内外的形势,有的说把蒋介石杀了,对国民党上层中不抗日的人是个警告;有的认为可能引发内乱;有的说杀死蒋介石对人民、对国家、对共产党进行的革命事业有利。此时,教师告诉学生如果把蒋介石杀掉,国民党上层将引发夺权之乱,这会祸及国家。学生顿时明白了“西安事变”为什么要采取和平解决的方式。
5.2 注意右脑的开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脑左右两半球在功能上有高度的分工,左脑擅长言语和逻辑思维,右脑擅长形象思维。两脑在创造性活动中起不同的作用,右脑靠无意识的直觉思维产生顿悟,左脑则先要为顿悟的形成准备资料,提供信息,尔后将顿悟的内容进行理性的验证,并用概念化、逻辑化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当一个人已形成非常顽固的使用言语思维的习惯时,他便失去了使用右脑非言语思维的能力。一个人能否取得创造性成就,主要取决于他在直觉方面能获得多大程度的意外发现。创造性的活动需要左右脑的共同参与,单方面的发展左脑 或右脑都难以达到目的。
6. 纵横联系,拓展思维广度
为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打开思路,学会全面地观察问题,抓住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分析问题,进而把握其本质,教学中需注意纵横联系。这有两种办法,一是以一国历史为线索、以时间为纲的纵向联系,如讲抗日 战争时期“八o一三”事变时,可联系“九o一八”事变、“一o二八”事变、“七o七”事变,把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的四次事变构成一个整体来讲述;二是以问题为线索,将同类问题或同一时间不同国家间相类似的问题进行比较的横向联系。如世界史讲到公元前594年雅典梭伦改革时,可联系同年中国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这样,在纵横联系中,拓宽了学生的思路,训练了其思维的广度。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既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效率,也将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
收稿日期:2013-07-08
1. 激发兴趣,培养思维能力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求知的前提,积极的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不可或缺的心理品质。中学生 的兴趣特点是容易激发起来,但却难于维护稳定。历史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 青少年学生都喜欢听生动的故事,这是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之一。教学中可运用生动形象的讲述 方法,或者在讲课中适当穿插一些历史故事,不失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但高中生由于辩证思维能力得 到较快发展,他们不满足于获得一般的历史过程和历史现象,他们渴望了解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并对许多深含哲理的历史现象怀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学中要做到既生动又深邃,将历史哲理、历史规律 寓于感人的讲述之中。
2. 应用启发式教学,营造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这条件的产生需要依靠教师创设的启发式教学情境。
历史课必须把教师单一信息输出、学生单向信息输入的沉闷的注入式教学,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同步合作,双向信息交流的启发式教学。上课伊始,教师不作滔滔不绝的讲述,而是提出问题,提供导读线索,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求知欲,为主动地学习创造必要的外部和心理条件。接着,让学生独立地阅读课文,理解教材表述的内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允许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进一步开拓思路。此间教师可回答学生的质疑,也可进一步启发、诱导,还可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满足各自学习的需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解答问题或汇报互议结果。教师对学生的阐述应及时反馈,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或启发他们继续思考。课终前教师作总结性发言,进一步理清课文的脉络和走势,留有一定的思考余地,让学生学会归纳和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因教学内容的关系,可以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不管你运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应该努力启发学生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既提高教学效果,又营造了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情境。
3. 多角度、多侧面思考,提高思维的流畅性
思维的流畅性指对刺激很流畅地作出反应的能力,即单位时间通过的思维量。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法,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短时间内寻求尽量多的答案。如教《空前繁荣的春秋战国文化(一)时,可提问:“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的哪些主张(思想)对你有启迪?每人列举五例以上。”学生踊跃 举手,回答的内容涉及辩证思想、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社会改革、法制建设、人事制度及人生观、世界观等问题,学生思维活跃、流畅,课堂气氛热烈活泼。
4.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对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提出质疑是创造出新颖、超常成果的途径,也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试想,如果我们对已有的理论和成果不加任何质疑地全盘接受,人类将永远停滞不前。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一个学生在《从隋亡唐兴看人才》一文中指出:隋炀帝心胸狭窄、不容贤才是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加速器。而唐初之所以会出现“贞观之治”是与唐太宗爱护人才、善于用人密不可分的。該生从人才的角度分析隋灭唐兴,这在以往著述中,很少提及。这种探索精神是非常大胆而可贵的。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求得解决,这样才能进行思维能力提高。
5. 培养直觉思维
5.1 培养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没有完整的传统逻辑过程,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它的心理机制是:思维活动在有关问题的意识边缘持续活动,当脑功能处于最佳状态时,原来的神经联系突然沟通,形成了新的联系。
培养直觉思维的主要做法为:(1)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历史知识,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时代背景.(2)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推测或猜想,培养他们的直觉思维。(3)教师运用直觉思维解答问题,提出设想,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教“西安事变”一目时,可提问:“如果杀了蒋 介石,情况将如何?”学生分析了当时国内外的形势,有的说把蒋介石杀了,对国民党上层中不抗日的人是个警告;有的认为可能引发内乱;有的说杀死蒋介石对人民、对国家、对共产党进行的革命事业有利。此时,教师告诉学生如果把蒋介石杀掉,国民党上层将引发夺权之乱,这会祸及国家。学生顿时明白了“西安事变”为什么要采取和平解决的方式。
5.2 注意右脑的开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脑左右两半球在功能上有高度的分工,左脑擅长言语和逻辑思维,右脑擅长形象思维。两脑在创造性活动中起不同的作用,右脑靠无意识的直觉思维产生顿悟,左脑则先要为顿悟的形成准备资料,提供信息,尔后将顿悟的内容进行理性的验证,并用概念化、逻辑化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当一个人已形成非常顽固的使用言语思维的习惯时,他便失去了使用右脑非言语思维的能力。一个人能否取得创造性成就,主要取决于他在直觉方面能获得多大程度的意外发现。创造性的活动需要左右脑的共同参与,单方面的发展左脑 或右脑都难以达到目的。
6. 纵横联系,拓展思维广度
为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打开思路,学会全面地观察问题,抓住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分析问题,进而把握其本质,教学中需注意纵横联系。这有两种办法,一是以一国历史为线索、以时间为纲的纵向联系,如讲抗日 战争时期“八o一三”事变时,可联系“九o一八”事变、“一o二八”事变、“七o七”事变,把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的四次事变构成一个整体来讲述;二是以问题为线索,将同类问题或同一时间不同国家间相类似的问题进行比较的横向联系。如世界史讲到公元前594年雅典梭伦改革时,可联系同年中国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这样,在纵横联系中,拓宽了学生的思路,训练了其思维的广度。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既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效率,也将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
收稿日期:2013-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