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叙事伦理看中国古典小说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naldocj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古典小说里,叙事伦理几乎无处不在。重新审视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伦理,既是为了观照一种文学传统,也是在观察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习性,为今天的小说创作提供经验。
  最早关注叙事伦理的可以追溯到明清时候的小说批评家,如金圣叹点评《水浒传》,关注到《水浒传》写人物时的伦理倾向。而另一位家喻户晓的点评家“脂砚斋”(此人究竟是谁,存在争议)在点评《红楼梦》时,也不乏对叙事伦理的关注,如脂评本说到第一回的关键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脂砚斋点评道:“此是第一首标题诗。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脂砚斋同时认为,“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乃是“(《红楼梦》)一部之总纲”。
  来到现代,中国最早引用西方学术范式,提及叙事伦理的是刘小枫。他在著作《沉重的肉身》里区分了理性伦理学和叙事伦理学。随后,谢有顺、张文红、伍茂国、王成军等学者分别从个体叙事的自由伦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小说的叙事伦理、现代小说的故事伦理和叙事伦理、中西小说叙事中的道德安全问题等角度丰富了叙事伦理的领域。而在古典小说领域,最全面的一本叙事伦理专著是江守义和刘欣合著的《中国古典小说叙事伦理研究》。这本书首先回顾了叙事伦理的概念流变和中国学界对叙事伦理的研究,随后将中国古典小说分为“历史小说”、“世情小说”、“神怪小说”、“侠义公案小说”四大类型,分别从“故事层面”和“叙述层面”谈论这四种类型小说的伦理表现和伦理特征,从而为读者展现出中国古典小说的伦理传统及变化。

中国古典小说是一个大型伦理体系


  中国古典小说的叙述有它的特别之处,与源自古希腊、古罗马的西方小说对比,最典型的一个不同是它处处可见的“诗词论赞”。譬如章回小说里常见的“有诗为证”、“诗曰”这样的套语。《三国志通俗演义》最后一章就以叙事诗结尾:“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西游记》第十六回老和尚偷袈裟,结果袈裟丢了,自己的房屋被烧,作者引诗云:“堪叹老衲性愚蒙,枉作人间一寿翁。欲得袈裟传远世,岂知佛宝不凡同!但将容易为长久,定是萧条取败功。广智广谋成甚用?损人利己一场空!”更不消说章章有诗文的《红楼梦》。中国古典小说酷爱“诗词论赞”,根本在于中国古代深厚的诗文传统和中国士人“重诗轻文”的文化层级认知。中国士人常将诗歌作为最高文体追求,将自己的价值取向寄托于诗歌,这一发端自春秋战国时期的传统一直影响到明清时期的小说创作。如赵毅衡在《苦恼的叙述者》中所说:“诗歌作为文体,在中国文化的文类等级中,其‘真理价值’远远高过叙述流本身所使用的白话散文。”换句话说,作者对诗歌的引用包含了他的伦理观而不仅仅只是文学审美。
  不只是“诗词论赞”,中国古典小说是一个大型伦理体系,从叙事主次的安排到人物的轻重,从叙事结构的调整到人物的结局,小说的一笔一画都含有作者的褒贬好恶,作者不是在简单地为艺术而艺术,而是在以艺术为载体传达自己的伦理观念。

试举几例。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作者尊刘贬曹的观念浸润小说笔墨。比如,作者为了确立刘备继位的合法性,为刘备编了一份完整家谱。小说第二十回,汉献帝问刘备的出身,刘备说:“臣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刘雄之孙,刘弘之子也。”汉献帝取出宗族世谱查看,确认无误,于是尊刘备为皇叔,拜刘备为左将军、宜城亭侯。可正史《三国志·先主传》只是写道:“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陈寿只提到刘备的世系有刘胜、刘贞、刘雄、刘弘,其他的世系并不可考,可见,《三国志通俗演义》完整的家谱是小说家言。此外,小说将刘备阵营作为正面形象,烘托人物魅力的情节比比皆是,从桃园三结义、陶谦让徐州、赤壁之战等情节中,读者都能体会到刘备阵营的主角光环,尽管历史上司马氏统一三国,汉室复兴成为梦幻,但作者发自内心认可汉室,惋惜这一结局,所以假托“是非成败转头空”,用命运无常来掩饰自己的伦理认同与历史转向相悖的矛盾。
  《海上花列传》中,作者韩子云开篇道:“此书为劝诫而作,其形容尽致处,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阅者深味其言,更反观风月场中,自当厌弃嫉恶之不暇矣。”韩子云本意模仿《儒林外史》,写一部劝诫小说,由此可见他的伦理观。不曾想情入笔中,小说批判的对象成为他同情的对象。《海上花列传》出自男性视角,却胜在书写女性。韩子云活跃于清末,不知道什么女性主义,但《海上花列传》有自觉的女性书写,如陆秀宝、沈小红等形象,都跳脱出男性的单一视角。这是作者伦理观中复杂的一面。
  即便是《金瓶梅》这样“冷笑无情”、反传统伦理的小说,也有作者的伦理观。作者怀着一种对人性的失落和对理学道统的不信任来写这部小说。小说借着北宋的壳,写的是明中后期的社会风尚,《金瓶梅》里泛滥的性、道德弱化的士人和唯利风气的盛行,都是明中后期社会的真实写照;作者写的不仅是淫娃荡妇,还有世情人心,只是作者沒有用温良恭谦的儒教道德观念来介入这些人物的行为,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以反儒教的视野来书写他的人物,但这并不能说是完全客观中立的,作者其实有自己强烈的价值判断。
  李建军在批评《金瓶梅》时说:“小说伦理是指小说作者与对象世界的伦理关系,作者展开叙事所表现出的伦理态度以及作品所表现的伦理情调与伦理主题。”李建军把小说伦理分为消极伦理和积极伦理,消极伦理是“以粗俗、野蛮、色情的方式来写作”,积极伦理是“能以诗意的方式来写人、来表现自己的伦理态度”。然而,他的这种划分方法比较偏颇,论证不充分,存在难以界定的情况,比如,按照李建军的说法,诗意写人的方式是积极伦理,而色情的方式是消极的,那如果用诗意的方式来写人物的性爱,到底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呢?更不必说,粗俗、野蛮这些形容本就很难去衡量。直到今天,界定小说的伦理“积极或消极与否”仍是一笔糊涂账,更多学者深入的是“叙事如何体现伦理”。   古人不懂什么叫敘事伦理,但他们自觉地在小说中“说教”。“说教”的传统源于春秋,“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而儒家先师主张文学作品可以“兴观群怨”,这也体现了古人自觉的伦理介入。为了传递自己的伦理观,有的作者夹叙夹议,或在文末点评,以议论表达立场,比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在《聊斋志异》的《促织》一篇中,蒲松龄就把自己的价值观通过“异史氏”之口说出来:“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
  也有作者不在文末点评,但故事本身就蕴含褒贬,作者看似隐于幕后,其实摆布着所有角色,比如陈鸿作《长恨歌传》,“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就有贬斥杨贵妃的意味。
  所以《中国古典小说叙事伦理研究》一书写道:“在大部分的中国古代小说中,叙述者都相当可靠,非人格化的叙述者的价值道德观念与隐含作者基本没有区别。小说中总是存在那么一个高高在上、上帝般全知全能的叙述者。”这是和西方古代小说相比的一个不同。在西方古代的故事中,叙述者更倾向于把自己藏起来,就像回忆一个传说一样把故事娓娓道来,但中国古代小说不乏叙述者插入。究其原因,这和叙述者身份、面对对象与中国文学的传统有关。

恪守儒家规范的士人及其超越


  中国古典小说的创作者主要是士人。掌握书写权的皇室贵族与士人,其中既有居于庙堂之上的士大夫,也有屡试不第或遁入江湖的地方学人,前者如晏殊、王安石,后者如庄子、蒲松龄。他们正是古代小说的主要书写者。古代小说的作者往往出身于士绅之家,很少有农民、商人等其他出身。汉代以后,儒家成为主流学说,也作为官方提倡的思想而延续和改变着。士人重道统,心里装着儒家的纲常伦理,庙堂上的士大夫想着致君尧舜,市井里的小说家想着惩恶扬善,大部分古典小说的叙事伦理脱胎于此。
  中国古典小说的读者主要是市民,而叙述者往往以说书人的形象出现。在茶馆瓦舍里,说书人和听众要不时互动,说书人为了留住听众,不但要让故事引人入胜,也要插入解读,好让读者明白,作用到小说里,就是叙述者的闯入。所以中国古典小说盛行的“说教”,有它现实的作用在。到后来,说书人逐渐消亡,但这种夹叙夹议的方式依然存在着,只是换成了其他不同的方式,比如如今小说里流行的“序言”、“后记”,或者电子媒体上配套小说的讲稿等。
  士虽然出身和经济情况各异,没有如工人、农民、商贾这样明确的社会标识,但凭借精神上的认同和成长路径的相似,他们仍能成为松散的共同体,影响社会的普遍价值。很长一段时间内,小说在中国的地位并不高,即便是在士人眼中,也往往排在诗词赋文之后,但小说家囿于自己的身份,仍要在小说中寄托自己的“教化”心愿。小说成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一个隐秘渠道,创作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彰显着自己的文化精英身份,认为自己有责任通过小说向世人传递正面价值。这在历史小说、公案小说、世情小说中都非常明显,譬如在历史小说中,小说成为对记忆的保留和改造,这种改造为的是现世的教诲,所谓“以史为镜”,正在于此。
  士人对特定学说或阶层的青睐左右了古典小说的叙事伦理,比如古典小说中常见的对士大夫的美化、对儒家思想的弘扬。不过也存在例外的状况,尤其是宋代以后,随着商贾的崛起、士人内部的扩张与下沉(深入市民社会),士人创作的小说也可以有截然不同的伦理观念。例如明代世情小说《金瓶梅》和《歧路灯》,前者书写官商世相,但并没有通过商人势利来衬托士人高尚,反而书写了一批如宋巡抚、蔡状元、温秀才那样表里不一的虚伪士人。后者与《金瓶梅》相反,塑造了一批正直的士人,作为捍卫纲常名教的代表。尽管如此,《歧路灯》也没有妖魔化商人,作者借王春宇和王隆吉两个人物,反映了当时流行的“弃儒从商”潮流,并对他们的选择予以肯定。士人作为创作者有其超越阶层的时候,这在《红楼梦》、《海上花列传》等小说中都可发现。正如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中所说:“(士)可以为某一社会阶层的利益发言,但他发言的立场有时则可以超越社会阶层之外。”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教诲小说并非中国古典小说的全部,中国古代也有很多纯粹为满足市场需要或个人闲趣的小说,但由于作者大抵对语言不加节制,这些小说往往沦为历史隐秘的堆砌或色情绯闻的泛滥。
  此外,不可忽视的是少数民族创作的小说,它们往往遮蔽在汉族小说叙述的阴影中,但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藏族古代的小说《勋努达美》和《郑宛达哇》,它们是在佛教故事的整理中创造出来的,叙事伦理表现出大异于汉族儒家小说的地方。研究中国古典小说叙述伦理,应该纳入对它们的文本分析。可惜,现在对少数民族小说的叙事伦理研究仍是空白。
其他文献
丘良任、潘超等编的《中华竹枝词全编》(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收录了自唐代至民国千余年间四千四百零二位诗人创作的六千余篇、近七万首竹枝词,堪称目前辑录竹枝词最多、最全的汇编总集。全书按省份分卷,在“山东卷”录有浙江武义人何葆仁的一组《武城竹枝词》,共四十七首,细致描述了武城从年初至岁末的民俗事象,有较高的民俗学、社会学和文献学等方面的价值。  笔者通过考察作者何葆仁的生平经历,发现《武城竹枝词》中
被誉为“文坛常青树”、民国十大才女之一的苏雪林,以散文集《绿天》和自传体小说《棘心》登上五四文坛,其后大半生则以屈赋研究和神话研究闻名学界。纵观这位一直自命“五四人”的非凡一生,她才华之出众,成就之骄人,因渴求新知而遭受打压之残酷,抗争之激烈,及其性格缺陷之醒目,俱现一身,足为今人提供借镜。一  苏雪林的前半生备受封建专制社会的残酷打压,作为女性的基本权益被剥夺殆尽。首先是身体遭受摧残,她四岁起被
清初藏书家、文学家王应奎是江苏常熟人。他的居住之地虽靠近市廛,却交通不便,如处岩壑。科举失利后,他就在这僻静的所在构筑藏书屋“柳南草堂”,积书数万卷。每天埋头在书堆里,刻苦攻读,潜心著述,不管外面的世界怎样变化。  王应奎给后人留下的《柳南随笔》、《续笔》、《柳南文钞》,有很大部分记述了士大夫文人的遗闻轶事、社会习俗、风土人情等。他究名物之根柢,纠史实之谬误,为我们研究江南人文历史提供了大量有用的
我国的文化经典繁多,如何发扬经典、普及经典,有多种方法。这里以古代的文学理论名著《文心雕龙》为例,介绍一种新颖的文本排版方式,作为发扬经典、普及经典的助力。本文先说明《文心雕龙》之所以是经典的理由,然后说明这种排版方式的新颖之处,以及它对普及经典的助力为何。  文化经典如《诗经》、《楚辞》、《论语》、《孟子》、《庄子》、《史记》,如唐诗、宋词、元曲的杰作,如历代其他各种非韵文的名著。经典的价值在于
一、 两重气质:人文与启蒙  在人类文明史上,“真”、“善”、“美”应该说是现代性链条上最为基本的三元素。而作为具有灵魂意义的“善”,在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的数个世纪的行走中却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得风顺水,我们看到,在二十世纪舶来中国后的情形也大致相当,尤其是传统以“仁”为核心的人文关怀受到挑战后。譬如同样是讲“爱”,当西方的“博爱”遇到中国的“仁爱”后,就呈现出了一个另类的思想景象。“自由、平等
《疚庼日记》,晚近浙南著名绅士刘祝群撰,稿本二十二册,现藏浙江温州市图书馆。作为刘伯温二十世孙的刘祝群(1877—1951),系清廪生,名燿东,原字竹君,后改祝群,以字行;号疚庼,别署南田山人、启后亭长。浙江青田县九都南田(今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人。  刘祝群早年肄业于丽水莲城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就学于杭州求是书院,与许寿裳、厉绥之、李达夫等同学。后东渡日本,入东京私立法政大学,与胡汉
一  文化地理学(Cultural Geography)既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地理学的一种思维方式和研究范式,其实主要是研究人类文化活动的空间变化,尤其注重于人类的“触景生情”,使之更具人性的温度、思想的深度和关怀的幅度。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德国地理学家O·施吕特尔在《人类地理学的目的》一书中,最先提出“文化景观”之说。美国地理学家C·O·索尔随之提出“文化地理”的重要论点,支持施吕特尔用
贵州人民出版社2013年5月出版的《鲁迅像传》(以下简称为《像传》),是一部很有学术分量的、别出心裁的鲁迅研究专著。该书详细介绍照片的来龙去脉,精心讲述照片内外的故事,权威解答照片的历史疑问,是一本很值得推荐的好书。作者的写作理路很明晰:求全以见权威,求真以正视听,求细以传精神。求全以见权威  在《像传》的“后记”中,作者说他很早就开始搜集鲁迅照片相关资料,曾写有《“开麦拉”之前的鲁迅——鲁迅照片
1943年,钱基博担任国立蓝田师范学院国文系主任。在湖南安化蓝田的深山中,钱基博写下地域文化研究名著《近百年湖南学风》。该书从1840年前后写起,重点记载汤鹏、魏源、罗泽南等十七位湘人的光辉事迹。是书的缘起,与钱基博亲身感受湖南土地刚强、民性倔强的风俗不无关系,而他所褒扬的“学风”与今日所言者区别较大,他所言的乃是湖湘俊杰在乱世中的卓言异行及其处变不惊、从容鎮定的精神风范。  此期,正在国立蓝田师
一  1939年夏天,项美丽为了撰写《宋家三姐妹》一书,在邵洵美的陪同下,来到香港采访宋霭龄。邵洵美的一位姨妈盛关颐是宋霭龄的朋友.经由她的引见.宋霭龄说服了宋美龄和宋庆龄,同意由项美丽来写她们三人的合传:项美丽则向宋霭龄承诺.如果文字中有她们不能接受的地方,她不会执意发表。8月份与邵洵美一起回上海后,项美丽处理完自己的一些私事(尤其是托管她的两只猩猩)后,便于10月再赴香港。项美丽离别上海时的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