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那种依靠增加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显然是违背了教学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妨碍提高全民族素质这一总目标的实现。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要根据教改工作的具体要求做好本职工作,以提高课堂效率为中心,努力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生动直观地展现教学过程中情感交流、教学互动的变化,集中反映化学学科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有着独特的魅力。如果教师能巧妙结合跟化学有关的实验、热点问题、故事、史实、新闻报道、图片、实物等,精心设计教学,打破照本宣科,就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实效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原理、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燃烧与灭火》一章中燃烧的条件时,一上课,我给学生变了一个魔术,取出一小块白磷放在铜片上,用滤纸吸干白磷表面的水;另备加热的一块铁条。我神秘地说:“同学们,这节课我要给你们做一个‘鬼火’的实验。”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我口做吹气状,拿起已加热的铁条慢慢接触白磷(白磷逐渐冒烟燃烧),学生一个个瞪大了双眼,议论纷纷,急切地想找到答案。这时,我不失时机地为学生进行世界观教育,希望学生能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同封建迷信思想、伪科学作斗争。然后利用这一话题导入新课,说明白磷能在较低温度下自燃,着火点低。这样既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类似这样有趣的实验还有“写密信”、“茶水变墨汁”、“魔棒点灯”、“冰堆着火”等。这些实验像变魔术似的,一下子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观察实验的同时,学生急迫地想探索其中的奥秘,教师趁热打铁,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有趣的化学变化过程,阐明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如,引入《绪言》课时,可结合近来发生的“瘦肉精”事件和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等热点问题,阐明化学与生活、安全息息相关,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转变课堂角色,促进自主学习
传统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处在“主角—配角”的关系中,学生被教师主宰着,学习活动是一种被动行为。在被动的前提下,学生只会接受,不会自主创新,这种学习属于低效的学习。教师给学生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学生的种种能力不是单纯的“教”就能培养出来的,学生遇到的问题,要靠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而且是教学的主体,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人。为此,教师要创设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转变师生关系,构建适合于自主学习的、新型的课堂角色。
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主宰者,要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要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习者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教师要建构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处处设疑,形成认识冲突,刺激求知欲望;要及时内化,通过自学、讨论及教师适当的引导,使学生解决认知冲突,掌握新知;要反馈练习,对掌握的新知进行巩固练习,并不断提高、拓展。
例如,有关燃烧一节课的设计,我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让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不断学习,不断地深化对燃烧的认识。从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开始,从燃烧需要氧气到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不需要氧气,从燃烧产物单一到木炭燃烧产物有两种,直至有机物燃烧产物的预测,最终通过巩固练习和总结,不断地构建认知冲突,使学生思维不断地深化。可见,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更重要的是在于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活动的自觉性、创造性。
学生是学习的伙伴。合作学习是促进学生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评价依据的教学组织模式。因此,合作学习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发展创新能力的很好的突破口。合作小组的成员既有明确的分工,又相互合作,贡献各自的智慧,达成统一的目标。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知识的构建,学生是主动参与的,小组成员是平等的,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这是自主学习所要求的。
例如,金属与酸的反应速度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问题的研究离不开合作学习。课堂上,我根据学生的猜测:可能与金属活动性强弱、与酸的浓度、溶液温度等因素有关,将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采取控制变量法进行分组实验。最终,让学生汇报研究成果,并将各组实验结果填写在黑板上,并最终得出了综合性结论。这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感到团队合作精神、成果共享的重要性,有了团队合作就可以大大节省时间,得出的结论也更科学。同时,队员间的互相鼓励,有力地促进了自主学习的开展。
以上是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基本做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重视课堂教学方法,向课堂要效率,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也是教改的要求。
(责任编辑 廖银燕)
一、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有着独特的魅力。如果教师能巧妙结合跟化学有关的实验、热点问题、故事、史实、新闻报道、图片、实物等,精心设计教学,打破照本宣科,就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实效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原理、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燃烧与灭火》一章中燃烧的条件时,一上课,我给学生变了一个魔术,取出一小块白磷放在铜片上,用滤纸吸干白磷表面的水;另备加热的一块铁条。我神秘地说:“同学们,这节课我要给你们做一个‘鬼火’的实验。”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我口做吹气状,拿起已加热的铁条慢慢接触白磷(白磷逐渐冒烟燃烧),学生一个个瞪大了双眼,议论纷纷,急切地想找到答案。这时,我不失时机地为学生进行世界观教育,希望学生能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同封建迷信思想、伪科学作斗争。然后利用这一话题导入新课,说明白磷能在较低温度下自燃,着火点低。这样既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类似这样有趣的实验还有“写密信”、“茶水变墨汁”、“魔棒点灯”、“冰堆着火”等。这些实验像变魔术似的,一下子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观察实验的同时,学生急迫地想探索其中的奥秘,教师趁热打铁,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有趣的化学变化过程,阐明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如,引入《绪言》课时,可结合近来发生的“瘦肉精”事件和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等热点问题,阐明化学与生活、安全息息相关,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转变课堂角色,促进自主学习
传统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处在“主角—配角”的关系中,学生被教师主宰着,学习活动是一种被动行为。在被动的前提下,学生只会接受,不会自主创新,这种学习属于低效的学习。教师给学生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学生的种种能力不是单纯的“教”就能培养出来的,学生遇到的问题,要靠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而且是教学的主体,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人。为此,教师要创设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转变师生关系,构建适合于自主学习的、新型的课堂角色。
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主宰者,要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要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习者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教师要建构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处处设疑,形成认识冲突,刺激求知欲望;要及时内化,通过自学、讨论及教师适当的引导,使学生解决认知冲突,掌握新知;要反馈练习,对掌握的新知进行巩固练习,并不断提高、拓展。
例如,有关燃烧一节课的设计,我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让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不断学习,不断地深化对燃烧的认识。从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开始,从燃烧需要氧气到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不需要氧气,从燃烧产物单一到木炭燃烧产物有两种,直至有机物燃烧产物的预测,最终通过巩固练习和总结,不断地构建认知冲突,使学生思维不断地深化。可见,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更重要的是在于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活动的自觉性、创造性。
学生是学习的伙伴。合作学习是促进学生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评价依据的教学组织模式。因此,合作学习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发展创新能力的很好的突破口。合作小组的成员既有明确的分工,又相互合作,贡献各自的智慧,达成统一的目标。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知识的构建,学生是主动参与的,小组成员是平等的,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这是自主学习所要求的。
例如,金属与酸的反应速度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问题的研究离不开合作学习。课堂上,我根据学生的猜测:可能与金属活动性强弱、与酸的浓度、溶液温度等因素有关,将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采取控制变量法进行分组实验。最终,让学生汇报研究成果,并将各组实验结果填写在黑板上,并最终得出了综合性结论。这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感到团队合作精神、成果共享的重要性,有了团队合作就可以大大节省时间,得出的结论也更科学。同时,队员间的互相鼓励,有力地促进了自主学习的开展。
以上是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基本做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重视课堂教学方法,向课堂要效率,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也是教改的要求。
(责任编辑 廖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