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就目前历史学科在中考中所处的尴尬境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有感而发,希望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初中历史;兴趣;激发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0-026-1历史应该是一门很有趣味的学科,对学生本应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经历了这么多中考改革,反反复复,它早已失去了它本应该有的魅力,反而成为了老师和学生心目中的累赘。
本人认为原因如下:一是受升学改革的影响。历史学科排不上“席位”,分数不计入中考升学,因而大多数初中学生为了将来的升学,不得不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所谓“主科”上,对历史学科处在应付状态,有的甚至放弃。即使计入总分,分数不高,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大都抱着临时抱佛脚的心态,学习效果还是不佳。二是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社会现实的需求很难从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得到满足,那么就根本谈不上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三是教师自身的因素。
尽管有这么多的客观因素,制约着我们初中历史学科教学的有效展开,但本人始终认为最主要的一个因素是学生对历史学科缺乏兴趣所致。那么如何才能激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爱好呢?我认为应从历史教师这一主角角度去发掘。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引发学习动机,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内部动力,如果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了需求就有了欲望,感到新奇就产生了刺激。这种欲望和刺激是兴趣的萌芽,如果我们历史教师能及时把握这一动向,及时地进行培育,那么这种萌芽就不会消失。教师由此因势利导,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下面就笔者亲身的教学实践来谈谈笔者在这方面的尝试和具体做法。
一、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是传道解惑的,“在给学生一碗水时,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过渡阶段,喜欢探索,而且不仅仅局限于一门学科,这种需求给我们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必须从多方面提高自身的涵养。在碰到学生不愿意学、不愿意背的情况下,我们不能简单地罚抄、罚背,这样只能是恶性循环,如果我们历史教师能通古博今,从历史经验教训联系到当今国际政治的兴衰,从宗教信仰的产生谈到巴以冲突,从2000多年的封建思想禁锢畅谈中国改革开放的美好前景等,使学生感到历史知识领域是如此的浩瀚无际,但又贴近现实,那么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就油然而生了。
二、师生关系融洽
对于中学生,他们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从某种程度来说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要比家长多,因此,教师对他们的影响更大,所以教师必须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爱屋及乌”是人之共性,尤其是对初中学生而言更为突出。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常带有感情色彩,而不是用理智去支配情感。“亲其师而信其道”,初中学生普遍存在着喜欢哪科的老师才学哪科的情况。因此,教师应该尽量了解更多的学生一视同仁;要贴近学生生活,让更多的学生带着对你的敬与爱来参与学习。这样,学生不但热情高,而且学得快。
三、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现在,早就告别了老师“一言堂”的时代,而是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们历史教师更应从历史学科的本身特征和初中生年龄结构的特征这两方面着手,着力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本身就是由一个个生动有趣的事件构成的,而这个年龄段的中学生都喜欢听新奇趣味的故事。我发现我们如果能在教学中适当地穿插与教材有关的历史故事,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让他们始终在一种愉悦的情境中学习。当然这种手段是多样化的,可以用成语、典故、歌谣、诗歌等手段来激发学生兴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为现代教学提供了声像兼备的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先进手段来重现作古的历史,从而让我们的历史学科更具活力,以激发学生兴趣,达到提高课堂效果的目的。
四、走出教室
传统的历史教学肯定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那么,怎么做才能更好的发挥历史学科的学科优势呢?如果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能适当地组织和安排学生到实地参观和考察的话,那肯定会给学生带来无比的惊奇,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我曾经幻想在上战争课的时候把学生拉到CS的训练场地,让他们演绎一场真实的战争,体会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只有在战场上才能体会到的人间真情。
五、把书读薄
中学历史知识虽然不难,但是知识点还是比较多的。如果让学生花很多时间去记去背,那么势必与所谓的“主科”产生冲突。因此,我们必须化繁为易,最好是培养他们化繁为易的能力和技巧,把书读薄。因此要求我们善于发掘,合理运用,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节省时间,同时增加了历史学科对学生的吸引力。
在这里笔者强调兴趣教学的作用,但它不是万能的,要和谐运用。兴趣教学在运用中应注意许多问题,否则一味强调趣味,课堂效果可能会很好,但学生的成绩可能会让人瞠目结舌。
关键词:初中历史;兴趣;激发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0-026-1历史应该是一门很有趣味的学科,对学生本应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经历了这么多中考改革,反反复复,它早已失去了它本应该有的魅力,反而成为了老师和学生心目中的累赘。
本人认为原因如下:一是受升学改革的影响。历史学科排不上“席位”,分数不计入中考升学,因而大多数初中学生为了将来的升学,不得不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所谓“主科”上,对历史学科处在应付状态,有的甚至放弃。即使计入总分,分数不高,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大都抱着临时抱佛脚的心态,学习效果还是不佳。二是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社会现实的需求很难从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得到满足,那么就根本谈不上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三是教师自身的因素。
尽管有这么多的客观因素,制约着我们初中历史学科教学的有效展开,但本人始终认为最主要的一个因素是学生对历史学科缺乏兴趣所致。那么如何才能激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爱好呢?我认为应从历史教师这一主角角度去发掘。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引发学习动机,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内部动力,如果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了需求就有了欲望,感到新奇就产生了刺激。这种欲望和刺激是兴趣的萌芽,如果我们历史教师能及时把握这一动向,及时地进行培育,那么这种萌芽就不会消失。教师由此因势利导,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下面就笔者亲身的教学实践来谈谈笔者在这方面的尝试和具体做法。
一、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是传道解惑的,“在给学生一碗水时,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过渡阶段,喜欢探索,而且不仅仅局限于一门学科,这种需求给我们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必须从多方面提高自身的涵养。在碰到学生不愿意学、不愿意背的情况下,我们不能简单地罚抄、罚背,这样只能是恶性循环,如果我们历史教师能通古博今,从历史经验教训联系到当今国际政治的兴衰,从宗教信仰的产生谈到巴以冲突,从2000多年的封建思想禁锢畅谈中国改革开放的美好前景等,使学生感到历史知识领域是如此的浩瀚无际,但又贴近现实,那么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就油然而生了。
二、师生关系融洽
对于中学生,他们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从某种程度来说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要比家长多,因此,教师对他们的影响更大,所以教师必须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爱屋及乌”是人之共性,尤其是对初中学生而言更为突出。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常带有感情色彩,而不是用理智去支配情感。“亲其师而信其道”,初中学生普遍存在着喜欢哪科的老师才学哪科的情况。因此,教师应该尽量了解更多的学生一视同仁;要贴近学生生活,让更多的学生带着对你的敬与爱来参与学习。这样,学生不但热情高,而且学得快。
三、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现在,早就告别了老师“一言堂”的时代,而是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们历史教师更应从历史学科的本身特征和初中生年龄结构的特征这两方面着手,着力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本身就是由一个个生动有趣的事件构成的,而这个年龄段的中学生都喜欢听新奇趣味的故事。我发现我们如果能在教学中适当地穿插与教材有关的历史故事,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让他们始终在一种愉悦的情境中学习。当然这种手段是多样化的,可以用成语、典故、歌谣、诗歌等手段来激发学生兴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为现代教学提供了声像兼备的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先进手段来重现作古的历史,从而让我们的历史学科更具活力,以激发学生兴趣,达到提高课堂效果的目的。
四、走出教室
传统的历史教学肯定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那么,怎么做才能更好的发挥历史学科的学科优势呢?如果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能适当地组织和安排学生到实地参观和考察的话,那肯定会给学生带来无比的惊奇,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我曾经幻想在上战争课的时候把学生拉到CS的训练场地,让他们演绎一场真实的战争,体会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只有在战场上才能体会到的人间真情。
五、把书读薄
中学历史知识虽然不难,但是知识点还是比较多的。如果让学生花很多时间去记去背,那么势必与所谓的“主科”产生冲突。因此,我们必须化繁为易,最好是培养他们化繁为易的能力和技巧,把书读薄。因此要求我们善于发掘,合理运用,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节省时间,同时增加了历史学科对学生的吸引力。
在这里笔者强调兴趣教学的作用,但它不是万能的,要和谐运用。兴趣教学在运用中应注意许多问题,否则一味强调趣味,课堂效果可能会很好,但学生的成绩可能会让人瞠目结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