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教育部组织的教学评估活动的广泛开展,各高校都在开展教学质量建设与管理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理念日益普及。但教学质量管理如一味强调数字、规范、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所以,为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正名,变教学质量监控为教学质量保障,是一种管理理念的变革与创新。管理理念的革新,将为构建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奠定基础。
高校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成立推动和主持教学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组织机构;二是建设有利于教学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体系。
一、建设保障教学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组织机构
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体系一般分为校、院(系)两级。总体而言,这一管理体系不仅保证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而且在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方面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与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目标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教学评价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评价工作中,经常会有教师或学生对评价工作提出质疑:测评指标科学吗?专家真的内行吗?各部分的权重合适吗?教学评价对学生真的有益吗?这些有关评价的“元评价”问题是教学管理人员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因为“元评价”有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准确性并促使评价者不断反思,从而不断提高评价自身质量的作用。
目前,许多高校教务处均设有“教学质量建设科”或“教学评估科”,专门负责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工作。实践表明,这种“次级组织在学校制度约束下的自我监督活动”效果并不理想。有学者曾做过关于教务处对学校教学质量保障所能发挥的作用的调查(调查对象为高校教学管理部门的领导),得出的结论是“在现行的学校管理体制中,教务处在提高教学质量的活动中能够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
所以,成立一个独立的、直属校长的教学质量保障机构就显得很有必要了。这样一个具有独立性、专门性、权威性的教学质量保障机构,不仅可以履行质量审计功能,解决上述教学评价的“元评价”问题,对教学管理部门及人员的工作进行督导与评价,而且还可以专注于构建系统化、结构化、制度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从而实现教学质量保障的元保障。
二、保障教学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我国高校众多,学校规模、类型、层次等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很难有一个制度规范适合所有高校,但制度的设计理念或原则却有一定的通用性。
1.民主性原则
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呢?笔者认为首先管理者应转变观念,变教学管理为教学服务,变质量监控为质量保障;应以人为本,尊重教师对教学、教学管理工作的合理建议及参与权和话语权;建立制度时,应征求教师的意见。这样做,一方面可集思广益,另一方面可为制度的推行奠定扎实的民意基础。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中的“下”,除教师外还包括学生。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是教学质量的天然保障者。如果能让学生参与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成为其中的一员,可以起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2.改进性原则
教育质量保障的实质性目的是改进和提高质量,而绩效责任、用户(学生、家长、雇主等)、信息、决策(教育规划、资源分配)等则是其工具性价值。但在以教学评价为重要手段的教学质量保障实践中,人们总是特别重视其工具性价值,而忽视了其实质性价值。
高校推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理应受到教师的欢迎。但在实践中,分数、等级等评价结果更多地成为了教师绩效考核、评选先进、分发奖金、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多数教师不能通过评价满足其改进教学的需要,自然会对其敬而远之。当评价的工具性、功利性价值被重视,其改进教学、发展教学的实质性价值就会被忽视。且不说教学评价是否准确,给教师分等级、“贴标签”是否合适,教师对教学评价的抵触,很可能会影响到教学改进的实现。
在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不能把评价仅仅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去“控制与检测”教学质量与教学人员,要充分体现出人文精神,在管理中渗透教育,以教育促管理。我们应大力弘扬教学评价的教育性价值和发展性价值,尽量少用分类划等、绩效考核等教学评价的工具性功能。
3.非竞争性原则
有研究认为,竞争性、奖惩性评价所带来的动力是自上而下的,只能获得一部分教师的响应和支持,难以调动全体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奖惩性评价会造成被评价者的“迎合意识”,甚至产生弄虚作假等不良现象。所以,教学评价、教学质量保障应坚持非竞争性原则。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认为:大学校园需要闲暇和宁静,只有保持大学的宁静,才能保持大学的清醒和理性……才能自觉坚持和守护大学的精神和原则,激发和保护教师、学生对于学术的兴趣、热情和追求。让教师有闲暇,让校园有宁静,就应该坚持非竞争性原则,让教师逐步走向自我评价、自我改进、自我发展的轨道。
总之,在民主性、改进性、非竞争性原则的指导下,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师生的质量意识和自律意识都将有明显提升。以人为本、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也将形成。■
(作者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务处)
[责任编辑:张 雯]
高校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成立推动和主持教学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组织机构;二是建设有利于教学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体系。
一、建设保障教学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组织机构
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体系一般分为校、院(系)两级。总体而言,这一管理体系不仅保证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而且在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方面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与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目标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教学评价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评价工作中,经常会有教师或学生对评价工作提出质疑:测评指标科学吗?专家真的内行吗?各部分的权重合适吗?教学评价对学生真的有益吗?这些有关评价的“元评价”问题是教学管理人员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因为“元评价”有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准确性并促使评价者不断反思,从而不断提高评价自身质量的作用。
目前,许多高校教务处均设有“教学质量建设科”或“教学评估科”,专门负责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工作。实践表明,这种“次级组织在学校制度约束下的自我监督活动”效果并不理想。有学者曾做过关于教务处对学校教学质量保障所能发挥的作用的调查(调查对象为高校教学管理部门的领导),得出的结论是“在现行的学校管理体制中,教务处在提高教学质量的活动中能够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
所以,成立一个独立的、直属校长的教学质量保障机构就显得很有必要了。这样一个具有独立性、专门性、权威性的教学质量保障机构,不仅可以履行质量审计功能,解决上述教学评价的“元评价”问题,对教学管理部门及人员的工作进行督导与评价,而且还可以专注于构建系统化、结构化、制度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从而实现教学质量保障的元保障。
二、保障教学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我国高校众多,学校规模、类型、层次等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很难有一个制度规范适合所有高校,但制度的设计理念或原则却有一定的通用性。
1.民主性原则
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呢?笔者认为首先管理者应转变观念,变教学管理为教学服务,变质量监控为质量保障;应以人为本,尊重教师对教学、教学管理工作的合理建议及参与权和话语权;建立制度时,应征求教师的意见。这样做,一方面可集思广益,另一方面可为制度的推行奠定扎实的民意基础。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中的“下”,除教师外还包括学生。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是教学质量的天然保障者。如果能让学生参与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成为其中的一员,可以起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2.改进性原则
教育质量保障的实质性目的是改进和提高质量,而绩效责任、用户(学生、家长、雇主等)、信息、决策(教育规划、资源分配)等则是其工具性价值。但在以教学评价为重要手段的教学质量保障实践中,人们总是特别重视其工具性价值,而忽视了其实质性价值。
高校推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理应受到教师的欢迎。但在实践中,分数、等级等评价结果更多地成为了教师绩效考核、评选先进、分发奖金、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多数教师不能通过评价满足其改进教学的需要,自然会对其敬而远之。当评价的工具性、功利性价值被重视,其改进教学、发展教学的实质性价值就会被忽视。且不说教学评价是否准确,给教师分等级、“贴标签”是否合适,教师对教学评价的抵触,很可能会影响到教学改进的实现。
在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不能把评价仅仅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去“控制与检测”教学质量与教学人员,要充分体现出人文精神,在管理中渗透教育,以教育促管理。我们应大力弘扬教学评价的教育性价值和发展性价值,尽量少用分类划等、绩效考核等教学评价的工具性功能。
3.非竞争性原则
有研究认为,竞争性、奖惩性评价所带来的动力是自上而下的,只能获得一部分教师的响应和支持,难以调动全体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奖惩性评价会造成被评价者的“迎合意识”,甚至产生弄虚作假等不良现象。所以,教学评价、教学质量保障应坚持非竞争性原则。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认为:大学校园需要闲暇和宁静,只有保持大学的宁静,才能保持大学的清醒和理性……才能自觉坚持和守护大学的精神和原则,激发和保护教师、学生对于学术的兴趣、热情和追求。让教师有闲暇,让校园有宁静,就应该坚持非竞争性原则,让教师逐步走向自我评价、自我改进、自我发展的轨道。
总之,在民主性、改进性、非竞争性原则的指导下,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师生的质量意识和自律意识都将有明显提升。以人为本、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也将形成。■
(作者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务处)
[责任编辑:张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