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9年,苏联著名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在参加日本与苏联的诺门坎战役时,看到中国东北珲春地区春末夏初的美丽景色,写下了一首抒情诗。苏联著名作曲家勃朗特尔看到这首诗歌后,马上便把它谱成了歌曲,就是我们今天广为传唱的《喀秋莎》。这首歌塑造了一位带有忧郁感的少女形象,她对爱人的期盼和热望,唤醒了人类心底的情愫。歌曲里面有忧郁,而无哀伤,给人更多的是信心、希望和力量,这些亮丽的情感之光穿透时空,化作少女的骄傲,因为她爱慕的人,是一位“远方边疆的战士”。是战争让《喀秋莎》呈现出了不同寻常的价值,而经过战火的洗礼,这首歌曲更是获得了新的甚至是永恒的生命。
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毁了与苏联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大举向苏联发动了全面进攻。不到一个月,德军的近百万大军,就击溃了阻挡的苏联红军,长驱直入,直逼首都莫斯科!
1941年7月的一个黄昏,在莫斯科城里,新编的红军近卫军第三师即将开赴前线,他们都是生平第一次穿上军装,甚至连给家人写一封告别信也没时间的最生气勃勃的年轻人,市民们几乎倾巢而出为他们送行。送行的人群里,出现了一群少女,她们是莫斯科一所工业学校的女学生。此时,她们站在路边,看着行进中的同龄人,忽然唱起了一首歌——“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漫的轻纱,喀秋莎站在竣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姑娘唱着美妙的歌曲,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鹰,她在歌唱心爱的人儿,她还藏着爱人的书信。啊,这歌声,姑娘的歌声,跟着光明的太阳飞去吧,去向远方边疆的战士,把喀秋莎的问候传达。驻守边疆年轻的战士,心中怀念遥远的姑娘,勇敢战斗保卫祖国,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正在行进中的近卫军第三师全体官兵们,情不自禁地放慢了脚步,人人眼里含着激动的泪水,齐刷刷地向姑娘们行了个庄严的军礼,在姑娘们歌声的感染下,市民们也都高声唱起了《喀秋莎》。在歌声的陪伴中,年轻的近卫军第三师全体官兵们雄赳赳走向了保家卫国的前线……
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
随后在第聂伯河阻击号称“飞毛腿”的德军最精锐装甲部队的战役中,虽然战斗极为惨烈,但近卫军第三师全体官兵却高唱着《喀秋莎》,一次次冲向敌人,让德军胆战心惊。阻击任务完成后,全师官兵几乎全部阵亡。他们英勇顽强的阻击,不仅给了不可一世的德军以迎头痛击,更为红军建立保卫莫斯科的最后防线赢得了宝贵时间。他们英勇杀敌的事迹,很快传遍了全苏联,伴随着他们事迹的,还有歌曲《喀秋莎》。从此,《喀秋莎》便流传开来。
随着战争的深入,《喀秋莎》也被传唱到了东欧一些国家。波兰人民曾将喀秋莎作为战斗号令,而保加利亚的游击队员还将这首歌曲作为联络信号。更让人意外的是,就连许多德国士兵也喜欢上了《喀秋莎》。
一次战斗间隙,在苏联红军一个步兵连的战壕里,正在休息的战士们突然听到随风飘来的熟悉歌声:“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仔细一听,那歌声竟来自对面的德军阵地。红军连长拿起望远镜一看,发现在对面的德军阵地上,一伙德军正围着一架留声机忘情地在欣赏着《喀秋莎》。连长顿时怒不可遏,战士们也被激怒了,连长带领战士们向敌军阵地发起了攻击。当他们攻进德军阵地找到那架留声机时,发现留声机依然在转动,在歌唱……连长上前取出了唱片后,不由自主地跪在地上失声痛哭,战士们也都跟着跪了下去,人人泪流满面。
这场没有请示的战斗,使8个红军士兵献出了宝贵生命。这一事件,惊动了上级军法部门,指示立即对此事进行调查。那位连长所在团的团长对上级调查的人说:“要处分我来承担。如果当时我看见‘喀秋莎’被一群法西斯豺狼包围蹂躏的时候,我甚至比他们的反应更为激烈!”团长的话,让军法处的人深为震撼,离开后,再也没了下文。
当梨花开遍了天涯
1942年初,一种速射的自行火炮以惊人的速度被大批量生产出来,并很快装备到红军部队。这种火炮斜置在卡车上,不仅能并排发射火箭,而且移动方便,火力凶猛,战士们都非常热爱这种武器。在火箭炮的发射架上,标着兵工厂出厂时的标记字母“K”,操纵火炮的红军战士根据字母“K”,把大炮命名为“喀秋莎”。这个美丽高雅的名字,迅速在红军中传播开来。“喀秋莎”发射时的火焰和独特的呼啸声,加上动听的《喀秋莎》歌声,让纳粹士兵心惊肉跳,加速了纳粹德国灭亡的进程。
1945年春,正是梨花盛开的季节。苏联红军200多万人突破波德边境,攻入德国本土,包围了纳粹帝国的巢穴柏林。4月16日,红军对柏林外围开始进攻。前进中,红军战士高唱着《喀秋莎》,而为这歌声伴奏的,是2000多门“喀秋莎”火箭炮的呼啸声。一位随军记者当时激动地写道:“天哪,这是怎么了,简直就是‘喀秋莎’的歌声在向柏林进攻。”
卫国战争胜利后,苏联政府为表彰《喀秋莎》这首歌在战争中所起到的巨大鼓舞作用,专门在莫斯科为《喀秋莎》建立了一座纪念馆,这在人类的战争史和音乐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也让《喀秋莎》的生命获得了永恒。
(于林娜摘自《当代老年》)
5月9日,莫斯科红场,纪念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的阅兵式上,中国军人在《喀秋莎》的旋律中,炫目登场。他们神情坚毅,仪态从容,步伐沉稳而矫健,展示着令世界耳目一新的军容军姿。此前中国军队在彩排时第一次唱起《喀秋莎》的时候,旁边的52个受阅方队全都震惊了,随即报以热烈的掌声,接着便一起唱了起来。这些并未经历过二战的年轻人唱着唱着都掉下了眼泪。被这种热烈的气氛所感染,中国士兵们的眼睛也湿润了。当年,中苏两国浴血奋战,用巨大的牺牲换来了弥足珍贵的和平与胜利。这首传唱于“二战”欧洲战场的俄罗斯爱国歌曲,也同样浸润了几代中国人的心灵。
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毁了与苏联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大举向苏联发动了全面进攻。不到一个月,德军的近百万大军,就击溃了阻挡的苏联红军,长驱直入,直逼首都莫斯科!
1941年7月的一个黄昏,在莫斯科城里,新编的红军近卫军第三师即将开赴前线,他们都是生平第一次穿上军装,甚至连给家人写一封告别信也没时间的最生气勃勃的年轻人,市民们几乎倾巢而出为他们送行。送行的人群里,出现了一群少女,她们是莫斯科一所工业学校的女学生。此时,她们站在路边,看着行进中的同龄人,忽然唱起了一首歌——“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漫的轻纱,喀秋莎站在竣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姑娘唱着美妙的歌曲,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鹰,她在歌唱心爱的人儿,她还藏着爱人的书信。啊,这歌声,姑娘的歌声,跟着光明的太阳飞去吧,去向远方边疆的战士,把喀秋莎的问候传达。驻守边疆年轻的战士,心中怀念遥远的姑娘,勇敢战斗保卫祖国,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正在行进中的近卫军第三师全体官兵们,情不自禁地放慢了脚步,人人眼里含着激动的泪水,齐刷刷地向姑娘们行了个庄严的军礼,在姑娘们歌声的感染下,市民们也都高声唱起了《喀秋莎》。在歌声的陪伴中,年轻的近卫军第三师全体官兵们雄赳赳走向了保家卫国的前线……
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
随后在第聂伯河阻击号称“飞毛腿”的德军最精锐装甲部队的战役中,虽然战斗极为惨烈,但近卫军第三师全体官兵却高唱着《喀秋莎》,一次次冲向敌人,让德军胆战心惊。阻击任务完成后,全师官兵几乎全部阵亡。他们英勇顽强的阻击,不仅给了不可一世的德军以迎头痛击,更为红军建立保卫莫斯科的最后防线赢得了宝贵时间。他们英勇杀敌的事迹,很快传遍了全苏联,伴随着他们事迹的,还有歌曲《喀秋莎》。从此,《喀秋莎》便流传开来。
随着战争的深入,《喀秋莎》也被传唱到了东欧一些国家。波兰人民曾将喀秋莎作为战斗号令,而保加利亚的游击队员还将这首歌曲作为联络信号。更让人意外的是,就连许多德国士兵也喜欢上了《喀秋莎》。
一次战斗间隙,在苏联红军一个步兵连的战壕里,正在休息的战士们突然听到随风飘来的熟悉歌声:“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仔细一听,那歌声竟来自对面的德军阵地。红军连长拿起望远镜一看,发现在对面的德军阵地上,一伙德军正围着一架留声机忘情地在欣赏着《喀秋莎》。连长顿时怒不可遏,战士们也被激怒了,连长带领战士们向敌军阵地发起了攻击。当他们攻进德军阵地找到那架留声机时,发现留声机依然在转动,在歌唱……连长上前取出了唱片后,不由自主地跪在地上失声痛哭,战士们也都跟着跪了下去,人人泪流满面。
这场没有请示的战斗,使8个红军士兵献出了宝贵生命。这一事件,惊动了上级军法部门,指示立即对此事进行调查。那位连长所在团的团长对上级调查的人说:“要处分我来承担。如果当时我看见‘喀秋莎’被一群法西斯豺狼包围蹂躏的时候,我甚至比他们的反应更为激烈!”团长的话,让军法处的人深为震撼,离开后,再也没了下文。
当梨花开遍了天涯
1942年初,一种速射的自行火炮以惊人的速度被大批量生产出来,并很快装备到红军部队。这种火炮斜置在卡车上,不仅能并排发射火箭,而且移动方便,火力凶猛,战士们都非常热爱这种武器。在火箭炮的发射架上,标着兵工厂出厂时的标记字母“K”,操纵火炮的红军战士根据字母“K”,把大炮命名为“喀秋莎”。这个美丽高雅的名字,迅速在红军中传播开来。“喀秋莎”发射时的火焰和独特的呼啸声,加上动听的《喀秋莎》歌声,让纳粹士兵心惊肉跳,加速了纳粹德国灭亡的进程。
1945年春,正是梨花盛开的季节。苏联红军200多万人突破波德边境,攻入德国本土,包围了纳粹帝国的巢穴柏林。4月16日,红军对柏林外围开始进攻。前进中,红军战士高唱着《喀秋莎》,而为这歌声伴奏的,是2000多门“喀秋莎”火箭炮的呼啸声。一位随军记者当时激动地写道:“天哪,这是怎么了,简直就是‘喀秋莎’的歌声在向柏林进攻。”
卫国战争胜利后,苏联政府为表彰《喀秋莎》这首歌在战争中所起到的巨大鼓舞作用,专门在莫斯科为《喀秋莎》建立了一座纪念馆,这在人类的战争史和音乐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也让《喀秋莎》的生命获得了永恒。
(于林娜摘自《当代老年》)
5月9日,莫斯科红场,纪念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的阅兵式上,中国军人在《喀秋莎》的旋律中,炫目登场。他们神情坚毅,仪态从容,步伐沉稳而矫健,展示着令世界耳目一新的军容军姿。此前中国军队在彩排时第一次唱起《喀秋莎》的时候,旁边的52个受阅方队全都震惊了,随即报以热烈的掌声,接着便一起唱了起来。这些并未经历过二战的年轻人唱着唱着都掉下了眼泪。被这种热烈的气氛所感染,中国士兵们的眼睛也湿润了。当年,中苏两国浴血奋战,用巨大的牺牲换来了弥足珍贵的和平与胜利。这首传唱于“二战”欧洲战场的俄罗斯爱国歌曲,也同样浸润了几代中国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