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光里的喀秋莎

来源 :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9年,苏联著名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在参加日本与苏联的诺门坎战役时,看到中国东北珲春地区春末夏初的美丽景色,写下了一首抒情诗。苏联著名作曲家勃朗特尔看到这首诗歌后,马上便把它谱成了歌曲,就是我们今天广为传唱的《喀秋莎》。这首歌塑造了一位带有忧郁感的少女形象,她对爱人的期盼和热望,唤醒了人类心底的情愫。歌曲里面有忧郁,而无哀伤,给人更多的是信心、希望和力量,这些亮丽的情感之光穿透时空,化作少女的骄傲,因为她爱慕的人,是一位“远方边疆的战士”。是战争让《喀秋莎》呈现出了不同寻常的价值,而经过战火的洗礼,这首歌曲更是获得了新的甚至是永恒的生命。
  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毁了与苏联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大举向苏联发动了全面进攻。不到一个月,德军的近百万大军,就击溃了阻挡的苏联红军,长驱直入,直逼首都莫斯科!
  1941年7月的一个黄昏,在莫斯科城里,新编的红军近卫军第三师即将开赴前线,他们都是生平第一次穿上军装,甚至连给家人写一封告别信也没时间的最生气勃勃的年轻人,市民们几乎倾巢而出为他们送行。送行的人群里,出现了一群少女,她们是莫斯科一所工业学校的女学生。此时,她们站在路边,看着行进中的同龄人,忽然唱起了一首歌——“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漫的轻纱,喀秋莎站在竣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姑娘唱着美妙的歌曲,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鹰,她在歌唱心爱的人儿,她还藏着爱人的书信。啊,这歌声,姑娘的歌声,跟着光明的太阳飞去吧,去向远方边疆的战士,把喀秋莎的问候传达。驻守边疆年轻的战士,心中怀念遥远的姑娘,勇敢战斗保卫祖国,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正在行进中的近卫军第三师全体官兵们,情不自禁地放慢了脚步,人人眼里含着激动的泪水,齐刷刷地向姑娘们行了个庄严的军礼,在姑娘们歌声的感染下,市民们也都高声唱起了《喀秋莎》。在歌声的陪伴中,年轻的近卫军第三师全体官兵们雄赳赳走向了保家卫国的前线……
  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
  随后在第聂伯河阻击号称“飞毛腿”的德军最精锐装甲部队的战役中,虽然战斗极为惨烈,但近卫军第三师全体官兵却高唱着《喀秋莎》,一次次冲向敌人,让德军胆战心惊。阻击任务完成后,全师官兵几乎全部阵亡。他们英勇顽强的阻击,不仅给了不可一世的德军以迎头痛击,更为红军建立保卫莫斯科的最后防线赢得了宝贵时间。他们英勇杀敌的事迹,很快传遍了全苏联,伴随着他们事迹的,还有歌曲《喀秋莎》。从此,《喀秋莎》便流传开来。
  随着战争的深入,《喀秋莎》也被传唱到了东欧一些国家。波兰人民曾将喀秋莎作为战斗号令,而保加利亚的游击队员还将这首歌曲作为联络信号。更让人意外的是,就连许多德国士兵也喜欢上了《喀秋莎》。
  一次战斗间隙,在苏联红军一个步兵连的战壕里,正在休息的战士们突然听到随风飘来的熟悉歌声:“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仔细一听,那歌声竟来自对面的德军阵地。红军连长拿起望远镜一看,发现在对面的德军阵地上,一伙德军正围着一架留声机忘情地在欣赏着《喀秋莎》。连长顿时怒不可遏,战士们也被激怒了,连长带领战士们向敌军阵地发起了攻击。当他们攻进德军阵地找到那架留声机时,发现留声机依然在转动,在歌唱……连长上前取出了唱片后,不由自主地跪在地上失声痛哭,战士们也都跟着跪了下去,人人泪流满面。
  这场没有请示的战斗,使8个红军士兵献出了宝贵生命。这一事件,惊动了上级军法部门,指示立即对此事进行调查。那位连长所在团的团长对上级调查的人说:“要处分我来承担。如果当时我看见‘喀秋莎’被一群法西斯豺狼包围蹂躏的时候,我甚至比他们的反应更为激烈!”团长的话,让军法处的人深为震撼,离开后,再也没了下文。
  当梨花开遍了天涯
  1942年初,一种速射的自行火炮以惊人的速度被大批量生产出来,并很快装备到红军部队。这种火炮斜置在卡车上,不仅能并排发射火箭,而且移动方便,火力凶猛,战士们都非常热爱这种武器。在火箭炮的发射架上,标着兵工厂出厂时的标记字母“K”,操纵火炮的红军战士根据字母“K”,把大炮命名为“喀秋莎”。这个美丽高雅的名字,迅速在红军中传播开来。“喀秋莎”发射时的火焰和独特的呼啸声,加上动听的《喀秋莎》歌声,让纳粹士兵心惊肉跳,加速了纳粹德国灭亡的进程。
  1945年春,正是梨花盛开的季节。苏联红军200多万人突破波德边境,攻入德国本土,包围了纳粹帝国的巢穴柏林。4月16日,红军对柏林外围开始进攻。前进中,红军战士高唱着《喀秋莎》,而为这歌声伴奏的,是2000多门“喀秋莎”火箭炮的呼啸声。一位随军记者当时激动地写道:“天哪,这是怎么了,简直就是‘喀秋莎’的歌声在向柏林进攻。”
  卫国战争胜利后,苏联政府为表彰《喀秋莎》这首歌在战争中所起到的巨大鼓舞作用,专门在莫斯科为《喀秋莎》建立了一座纪念馆,这在人类的战争史和音乐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也让《喀秋莎》的生命获得了永恒。
  (于林娜摘自《当代老年》)
  5月9日,莫斯科红场,纪念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的阅兵式上,中国军人在《喀秋莎》的旋律中,炫目登场。他们神情坚毅,仪态从容,步伐沉稳而矫健,展示着令世界耳目一新的军容军姿。此前中国军队在彩排时第一次唱起《喀秋莎》的时候,旁边的52个受阅方队全都震惊了,随即报以热烈的掌声,接着便一起唱了起来。这些并未经历过二战的年轻人唱着唱着都掉下了眼泪。被这种热烈的气氛所感染,中国士兵们的眼睛也湿润了。当年,中苏两国浴血奋战,用巨大的牺牲换来了弥足珍贵的和平与胜利。这首传唱于“二战”欧洲战场的俄罗斯爱国歌曲,也同样浸润了几代中国人的心灵。
  


  


  


  

其他文献
我早就预感到了。那天晚上的煤油灯好像生了一场大病,比平时暗淡好多。风从窗缝里钻进来,把灯苗吹得躁动不安,忽明忽暗的屋子里要有事情发生。  果不其然,那人来了。门不好,很难推开,所以他推门的动作很大,带进来的风差点把灯扑灭。我愤怒极了,狠狠地扔下筷子,饭也不吃了。  那年我10岁,和其他同龄人一样,顽皮,固执,被父母无限宠着。那时候的乡下还落后,家家户户都掌煤油灯。人们忙完一天的农活儿,吃过晚饭,抽
期刊
清晨的大学校园里,一位老伯正独自在长椅上看报,两个学生拿着采访机走过来,礼貌地问:我们是学生新闻社的记者,能采访您一下吗?  老伯抬头看看,嗯了一声。两个学生于是坐下来,问:您这个年纪,一定经历过很多,能不能谈谈您生命里最重要的一天?  这实在是个蹩脚的提问。如果你被这么问过就一定知道,除非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思考,否则很难给出漂亮又切实的回答。要是有大明星被这么问,他八成会说,抱歉,没有最重要,只有
期刊
一位同事抱怨说:“咱们这工作可真是太单调了,三年送一茬学生。一轮一轮地重复,教材都熟得倒背如流了,以后的日子,我就得三年三年地重复着过,想想都觉得没意思。”听完她的话,一位明年就要退休的老同事说:“我教了一辈子书,从来没有觉得单调,每一届学生都不一样,教学过程也丰富多变。即使是重复同样的教材,教学的整个过程却不一样,感受也不一样。这是一种生动的重复,在教学中因为熟悉才更有底气,还能在此基础上富有创
期刊
小时候的我不愿意去地里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从田间地头走过时,衣服上总会粘上很多带刺的小球儿。虽然不会伤身体,可是很麻烦,出了地得一个一个小心地摘下来,摘时稍微有点扎手。  地里咋会长那么讨厌的家伙?它的存在讓我对跟着母亲下地干活产生了抵触情绪——我宁愿在家里跟着奶奶学着纳鞋垫,学着纺棉花,或者学着做种种繁琐的家务活也不情愿下地。  还记得小学四年级时语文老师让我们写《秋天的田野》,别的同学都在写
期刊
有些人的存在,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些极简单的真理。管家就是这样的人。  管家的微博名字就叫“管家的日子”,他是个有小胡子的男人,是一家设计公司的老板,平时一个人住,没有太多想法,偶尔自己做点儿东西吃。他从小喜欢吃面,常把面作为早餐,吃一碗再出门工作,从胃里开始到整个人都暖暖的。但慢慢地,他对外面买回来的面感觉口感不适,念及小时候吃面的味道,那份滑爽至今难忘,便下决心自己做面。  “那时候,好吃精到的碱
期刊
李健,中国流行男歌手。曾是“水木年华”演唱组合成员,后退出。王菲与孙俪都曾在春晚演唱过他的作品。随着《我是歌手》第三季热播,李健成为男神级歌手。他的声音清澈、清新,并散发着原野的绿色清香,在他淡雅柔和的声调中,又不乏一种现代的美感,有民谣的简洁,又多一些华丽;有流行音乐的流畅,又多一些雅致。他纯净、复古的嗓音温暖清亮,深受文艺青年们的青睐。  我从小就喜欢唱歌。有一天,突然觉得,如果能够自弹自唱该
期刊
大概是因为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专业都与昆虫学有关,严莹对虫子积累起了浓厚的兴趣。到了周末或者小长假,身边的闺蜜都在为去哪里游玩发愁,严莹只需约上三五“虫友”,就可以去城市周边的山林边,度过一个理想的假期。   2009年,严莹和老公在野外考察时,发现了深圳一个从未发现的昆虫新物种。在“虫友”圈子里,有一个规则,若发现和采集到新物种,就能拥有给该物种取名的权利,这是一种莫大的荣耀。因为这个新物种
期刊
我认为,远行是一种回归。就像吉普赛人那样,喜欢哪儿就到哪儿,很自在。我们慢慢可能要脱离这样一种概念,就是远行久了必须要回去,当然这种感觉是很温暖的,对于我来说,那是一种家的感觉。但是,我觉得如果人生要更加突破的话,还是要把自己的视野放大一点,你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这反而是一种更超脱的概念。   前几年我写过一部戏,叫做《那一夜,在旅途中说相声》,是讲旅行的。这部戏中有一长段,讲到男主人公去欧洲
期刊
这节课老师要讲的是《灰姑娘》的故事。   老师先请一个孩子上台给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孩子很快讲完了,老师对他表示了感谢,然后开始向全班提问。   老师: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你们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辛黛瑞拉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哎呀,那就惨啦!   老师:所以,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另外
期刊
3月12日,正参加全国两会的成龙发现记者都在问“duang”,自己的提案反而没人关注了。把他推上风口浪尖的是一位20岁的留学生,网名“绯色toy”。  “绯色toy”就读于费城德雷塞尔大学计算机系。两年前,他曾在Bilibili弹幕网站(以下称B站)上传过两个视频作品,播放量都不太理想,这让他有些难以接受。  新学期以来,“绯色toy”投入最多精力的是在网上自学网页编程语言、三维动画渲染和制作软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