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深深植根于我国特有的社会历史与政治实践之中,其诞生和发展有着独特的内在动力、理论来源和现实土壤,是被历史实践证明了的必然选择,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维度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必然结果。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对加强新时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多维逻辑
2018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政协联组会上首次提出了“新型政党制度”这一概念,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1],
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形成的历史逻辑
习近平指出:“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2]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这一制度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社会“土壤”中生长和发展起来的,遵循了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传统文化精神。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政党制度的形成
1912年的辛亥革命激发了人们结社的意愿,纷纷效仿西方国家的多党制、议会制、总统制等政党制度,造成中国党派林立、混乱不堪。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革命出现崭新的领导力量。为了抵御外侮,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强调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推进多党合作。在1948年,中共提出“五一口号”,各民主党派纷纷响应,表示自愿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格局初步形成。1949年9月,新政协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形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致力于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政党制度的发展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态势。中共十二大将基本方针扩展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中共十三大把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列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89年在相关文件中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开启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化建设进程;2003年,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载入宪法序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有了宪法依据。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政党制度的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重要文件的颁布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不断丰富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内容与形式,完善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体系。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委员时概括总结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三个新”“三个有效避免”的特色优势,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做出重要战略部署,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迈上了一个新的平台。
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形成的理论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我国的政党制度更是不例外,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创造性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时,吸收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文化思想精髓,为建设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新型政党制度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作为指导思想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全面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并对无产阶级政党及其思想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就主张无产阶级与民主政党联合,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可以与资产阶级进行合作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正是根源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同时,列宁以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为指导,并结合俄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尝试建立同其他革命政党的联盟这一举措成为催生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产生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对坚持和完善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和合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灵魂和精髓之一,为新型政党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和法理根基。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有效吸收了“和合”文化中的精髓部分,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创造了不同于西方以及原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建立了团结协作、和谐共生的新型党际关系。另一方面,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充分吸收了了传统文化中“民惟邦本”的政治智慧以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政治策略,在国家制度的建构上我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反映、整合全国各族各界人民的利益诉求,使决策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
三、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形成的实践逻辑
我国的新型政党制度是根植于中国的政治土壤、发展于中国的政治环境的一种独创性的政党制度,这种政党制度完全符合中国国情、贴近社会实际的,并在制度实践和具体运行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充分彰显出巨大的特色和优势,具有独特的实践逻辑。
(一)在民主形式上,新型政党制度坚持协商民主与集中相统一
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有效避免了一党独裁以及多党之间的恶性竞争,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特有的制度优势。一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协商民主的内容与形式,规范了协商民主的机制和运作程序。另一方面,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专门协商机构,各党派团体以及无党派人士在人民政协中通过主动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方式进行真实表达和理性讨论,不断凝聚共识、统一思想,从而保证决策在广集民意、广纳民治的基础上,保证决策了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民当家作主。
(二)在政党关系上,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相统一
坚持中國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既体现出了强大的向心力,同时也体现出了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包括民主党、无党派人士在内的全体人民的自觉选择,是保持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性质的根本保证。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作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代表,与各民主党派之间是合作共存的亲密友党。我国的新型政党制度通过政党协商、政协协商来反映各阶层群体的利益诉求,广泛吸收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来推进科学民主决策,实现有序政治参与的同时,创造了宽松和谐的协商氛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多党合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团结奋斗[1].人民日报,2018-03-05(01).
[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9.
【关键词】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多维逻辑
2018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政协联组会上首次提出了“新型政党制度”这一概念,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1],
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形成的历史逻辑
习近平指出:“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2]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这一制度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社会“土壤”中生长和发展起来的,遵循了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传统文化精神。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政党制度的形成
1912年的辛亥革命激发了人们结社的意愿,纷纷效仿西方国家的多党制、议会制、总统制等政党制度,造成中国党派林立、混乱不堪。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革命出现崭新的领导力量。为了抵御外侮,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强调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推进多党合作。在1948年,中共提出“五一口号”,各民主党派纷纷响应,表示自愿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格局初步形成。1949年9月,新政协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形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致力于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政党制度的发展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态势。中共十二大将基本方针扩展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中共十三大把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列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89年在相关文件中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开启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化建设进程;2003年,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载入宪法序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有了宪法依据。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政党制度的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重要文件的颁布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不断丰富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内容与形式,完善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体系。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委员时概括总结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三个新”“三个有效避免”的特色优势,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做出重要战略部署,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迈上了一个新的平台。
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形成的理论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我国的政党制度更是不例外,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创造性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时,吸收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文化思想精髓,为建设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新型政党制度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作为指导思想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全面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并对无产阶级政党及其思想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就主张无产阶级与民主政党联合,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可以与资产阶级进行合作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正是根源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同时,列宁以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为指导,并结合俄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尝试建立同其他革命政党的联盟这一举措成为催生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产生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对坚持和完善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和合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灵魂和精髓之一,为新型政党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和法理根基。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有效吸收了“和合”文化中的精髓部分,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创造了不同于西方以及原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建立了团结协作、和谐共生的新型党际关系。另一方面,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充分吸收了了传统文化中“民惟邦本”的政治智慧以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政治策略,在国家制度的建构上我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反映、整合全国各族各界人民的利益诉求,使决策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
三、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形成的实践逻辑
我国的新型政党制度是根植于中国的政治土壤、发展于中国的政治环境的一种独创性的政党制度,这种政党制度完全符合中国国情、贴近社会实际的,并在制度实践和具体运行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充分彰显出巨大的特色和优势,具有独特的实践逻辑。
(一)在民主形式上,新型政党制度坚持协商民主与集中相统一
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有效避免了一党独裁以及多党之间的恶性竞争,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特有的制度优势。一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协商民主的内容与形式,规范了协商民主的机制和运作程序。另一方面,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专门协商机构,各党派团体以及无党派人士在人民政协中通过主动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方式进行真实表达和理性讨论,不断凝聚共识、统一思想,从而保证决策在广集民意、广纳民治的基础上,保证决策了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民当家作主。
(二)在政党关系上,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相统一
坚持中國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既体现出了强大的向心力,同时也体现出了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包括民主党、无党派人士在内的全体人民的自觉选择,是保持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性质的根本保证。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作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代表,与各民主党派之间是合作共存的亲密友党。我国的新型政党制度通过政党协商、政协协商来反映各阶层群体的利益诉求,广泛吸收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来推进科学民主决策,实现有序政治参与的同时,创造了宽松和谐的协商氛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多党合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团结奋斗[1].人民日报,2018-03-05(01).
[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