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骆驼

来源 :新疆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xl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岳普湖达瓦昆沙漠


父女情深

  永恒的沙漠之舟
  当你打开电视机,在喀什台,或新疆台,或中央台的有关频道上,往往会看到一支漫长的驼队行进在茫茫的沙漠里,恍惚间,仿佛听到了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回荡在远古的沙漠上空。骆驼身上绑着的铜铃会按着骆驼的脚步节奏摇出声响,如诗如歌:
  从那遥远走来,驼铃悠悠,
  昂起你、昂起你不屈的头颅,
  穿过丝绸之路的千年风雨沧桑,
  骆驼、骆驼、骆驼……
  你从荧屏上感受到的是荒芜、风沙和大漠。那种苍凉、悠远的意境会让你注意不到时间的流逝,而凝滞于这片景象中。你的目光看不穿这片土地的浩瀚,远方仿佛是无边无际的大海。这就是当年张骞肩负使命西出阳关,踏上的那片想象中荒凉萧瑟的华夏西北大地,他骑着高大的骆驼率众人开出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路是人走出来的,丝绸之路是骆驼开出来的。没有骆驼,也就没有丝绸之路;张骞骑着骆驼开辟了丝绸之路,中外商贾们紧跟张骞的后尘。骆驼为人类征服沙漠留下了永恒的印记。所以,古人说:“骆驼是沙漠之舟。”这一神气的名字象征着骆驼的形象和特征:它是巨兽、怪兽、珍兽。


古城驼铃———上世纪90年代英国四名女大学生乘骑骆驼

  巨兽是指骆驼身体高大,可与狮子、大象相媲美,其下身长有七个胼胝体,可支撑巨大身躯长期歇卧,站立宛如一座高山,驼峰是这座高山之巅;卧下宛如一座丘陵,满身的驼毛像是这座丘陵的植皮。上世纪50年代初期,汽车在喀什还是凤毛麟角,到60年代初,也许是受到第一辆公共汽车的启示,喀什市出现了一个庞然大物———骆驼公共车,由一个维吾尔族车夫驾驭的奇怪的骆驼车在大街小巷招摇过市。这辆车与以往的所有车辆都不一样,它是胶轮的,车身非常大,而且有一个用铁木制成的车厢,车厢是全封闭的,设有窗户,窗户上有玻璃,车厢里面有座椅,像是一辆小公共汽车。所以,被人们管它叫做喀什噶尔“骆驼公共汽车”。


转场迁徙

  怪兽是指骆驼形象怪异,它背上长着两个大大的驼峰,又叫双峰驼。驼峰里是特殊的脂肪,在沙漠中,如果没有食物和水,这些脂肪就会变成它身体所需的养分和水;它长着大大的眼睛和鼻孔,这使它拥有很好的视觉和嗅觉,在沙尘暴中,那长长的眼睫毛可以很好地保护它的眼睛,同时它也会闭上鼻孔,把沙尘拒之鼻外,使它免受沙尘的侵扰;它身体里面有一个特殊的“节水装置”,能防止水分流失,而且它血液中的血红细胞非常小,但数量很多,能够防止它体温升高时血液粘稠,有利于它在干旱的沙漠地区生活。不仅如此,因为在沙漠中不容易行走,还经常会遇到沙尘暴,所以,骆驼的脚掌是扁的,很宽大,脚底下还有又厚又软的肉垫,这样就不容易陷入沙子里了;它的耳朵长着很多毛,可以挡住风沙,再加上它的两层眼睑和上面浓密的长睫毛,这些有力的“武器”让它成了名副其实的“沙漠之舟”!


皮山县昆仑峡谷山村的塔吉克牧民

  珍兽是指骆驼是世界上稀有的典型沙漠动物,生活在沙漠里的叫野骆驼,以它独特的适应干旱环境的特点,能适应昼夜温差极大、多风沙而极端干旱的气候条件,它爱吃盐生植物,如骆驼刺、盐穗水、猪毛菜、梭梭、芦苇、罗布麻等。它的脖子长而弯曲,也可以吃到胡杨、沙枣的树叶。它的耐饥饿能力很强,驼峰的血液有抗脱水功能,所以一二十日不吃不喝,照旧活动。据说,目前新疆境内的野骆驼只剩下不到1 000峰,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家饲骆驼是由野骆驼长期驯化来的。由于生活条件好,它的四肢短,驼峰比野骆驼的大,头骨较短,但耐饥渴能力很强,它善于长途跋涉、登山,是山区农牧民放牧最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据说,过去在山区放电影,一般都是骑骆驼。要把放映机、扩音机、汽油桶、喇叭、行李、干粮、水葫芦捆在骆驼身上。当时的发电机很大,很笨重,还要拆成零件,才能驮。因为东西比较多,占地方,人无法骑,经常是人拉着骆驼走。即便这样,骆驼也无怨无悔,只要出发了,就能走到尽头。驼毛轻而保暖,可制成毡毯、毡靴或棉衣、毛衣裤、袜子等驼毛织品,皮可制革,足垫可制鞋;驼肉味美、驼脂细,人吃了抗渴,是高级补品。所以,牧民们家家户户养驼、用驼。几千年来,骆驼给沙漠地带的居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不仅可以运送人和货物,而且被牧民们用做结婚的馈赠佳品,还被现代人作为开设旅游景区景点的点缀之物,游客骑上骆驼在沙漠里兜兜风,照个相,跳个骆驼舞,多么惬意!


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喀拉峻草原上放牧的白骆驼

  “神兽”传奇
  可你是否知道,骆驼是来之不易的。相传古代在中亚撒马尔罕地区有一个小部落,为首的是俩兄弟,名叫尕勒莽与阿和莽,在群众中威望很高,因此长期受到当地统治者的忌恨和迫害,于是他们率领同族的18人,牵了一峰白骆驼,驮着一本《古兰经》和故乡的水土一路向东,寻找新的乐土。他们沿着丝绸之路,翻越帕米尔高原,过葱岭,绕昆仑,渡叶尔羌河,来到帕米尔高原东部的丝绸之路的驿站。这时,天色已黑,苍茫中走失了白骆驼。第二天,他们在丝路驿舍的附近发现了一眼清泉,走失的骆驼卧在水中,已化为白石雕像。于是,他们考察了当地的水土,发现这里的水土和故乡的完全一样,就在此地安居下来。历经艰辛的骆驼安详地静卧在泉水中,与他们日夜相伴。后来,人们便将这眼清泉命名为“骆驼泉”。骆驼泉周围是茂密的芦苇丛,还有月季花、刺梅、阳秀等花卉争奇斗艳。三亩见方的院子,池水占了一亩地,深3米多,很清、很凉。站在骆驼泉边的石头上,静静地听,似乎还能听到铃铛的声音,那是先民们从远古的中亚地区向西域走来时,骆驼的铃铛声。一头白骆驼神奇悲壮的传说,一眼泉水的涌现,开创并见证了这个民族的历史。而这眼泉水使这个民族在干旱的丝路驿舍活了下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的高原民族居民,经历了几世沧桑的高原民族人民用自己勤奋的身躯和睿智的头脑开创了本民族的历史,也形成了如今塔什库尔干县塔吉克人民族的文化。
  骆驼“短板”
  那年,我到昆仑山脚下的叶城县零公里旅游,在一座居住着塔吉克人的院子里,我兴致勃勃地骑着一峰高大的骆驼游玩一番后,那骆驼被它主人———一位塔吉克老人顺手牵过去,并拴在了路边一根比拇指粗不了多少的小木桩上。
  看到这情景,我很替那位老人担心,于是,我好心提醒他:“老大爷,您应该将骆驼拴在一根粗壮的木桩上才对,否则它会跑掉的!”谁知那老人一点也不担心,他笑了笑,十分有把握地说:“同志,它不会跑掉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么小的一个木桩,骆驼只要稍一用力不就拔出来了吗?”我疑惑地问道。
  老人回答说:“同志,你说的未尝不对,可是,我也有我的道理,当这峰骆驼还很小的时候,我就把它拴在这个木桩上了,刚开始时,它也不老实,有时撒野想挣脱木桩,但那时它的力气,折腾一阵子还是在原地打转,见没法子它就蔫了,后来,它长大了,却再也没有心思和勇气挣脱这个木桩了。”
  “难道就没有一次意外吗?”听了老人的话,我很信服,但仍旧不甘心。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常常发生这样的悲剧:骆驼会登山,也会走沙漠,当沙暴突然来临时,一些骆驼队的人为了防止自己的骆驼迷失,往往迅速在地上插上一根木桩,然后把一峰甚至几峰骆驼一起栓到这根小木桩上,悲剧就这样发生了:当驼队的主人被巨大的沙暴远远裹走后,那些身体巨大的骆驼还固执地卧在小木桩的周围。因为主人生死不明,这些骆驼失去了为它们拔掉木桩的人,它们就寸步不离地守在那里,一天,两天……最后,它们都被活活地饿死了。”老人如是说。


昆仑古道上的驼群

  老人的话让我很震撼,骆驼负重前行,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的顽强精神令人敬仰,但同时也让我深思:这些骆驼,与其说是饿死于缺少食物,不如说是被自己的经验和习惯所害。其实细想一下,这种看似愚蠢而可笑的行为,在我们人类的身上也时有发生,很多时候,我们何尝不是被一些习惯性的东西所困扰,被眼前的“小木桩”所迷惑,把自己束缚在一个固定的圈子里而难以自拔。习惯和经验是一柄双刃剑,很多时候,经验可以帮助我们,但如果我们固守经验,死守经验,一直以习惯去行事,不知道变通,就会被经验和习惯所束缚。因此,我们要在合适的时候果断远离那些“小木桩”,学会超出经验之外借鉴直觉,勇于打破习惯,创造新模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经验为我们所用,真正做自己的主人。
  说骆驼,意在沛公也!
其他文献
燕麦,别称皮燕麦、莜麦、油麦、玉麦、野麦等,塔城、阿勒泰、伊犁、博乐等地则称其“苏勒”。历史上,“苏勒”属于一种专门喂马的饲料粮食,也称“马麦”。  不久前,新疆农科院粮作所研究员梁晓东建议我写写燕麦,经过一番了解,结合自己掌握的燕麦知识,我以为有必要向大家介绍一些燕麦知识。  燕麦记忆  倒退二十年,我根本不知道燕麦与“苏勒”或“马麦”为一物。即便后来了解燕麦为“苏勒”的学名,我依然按照习惯称其
期刊
在可可托海这样一个以山为经、以河为纬的地方,带着古韵的俄式建筑,横跨额河的木制吊桥,以及吊桥另一端与山相依的大片白桦……漫步其中,感受别样美景,足以让人沉醉不已!投入可可托海的怀抱里,柔情至深的河流绿植、宏伟挺拔的花岗岩山体,最能让人感动和沉醉。在我的心中,它就是阿勒泰千里旅游画廊中色调最为艳丽、最为独特、最为瞩目的一道风景。可可托海东沟花岗岩地貌摄影/王志晶  山河竞秀美如画  可可托海的美就像
期刊
齐兰古城  湛蓝的天宇下  齐兰早已人去城空  只留下古铜色的峰燧和墙垣  宛如宁静在呼唤  历史是湛蓝的  和平是湛蓝的  生活是湛蓝的  爱情是湛蓝的  生命,沧海一粟  湛蓝我们的美和风景  ———舒航  一个忘记历史、丢失文化的民族将是一个羞耻的民族。  古丝绸之路,从洛阳到地中海,跨越地理空间7 000余公里,从两汉到清末,穿越历史时空2 000余年,曾饱经岁月风雨。当建设的现代文明已成
期刊
奶酒,是蒙古族饮食文化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蒙古族先辈奔驰在草原,以畜牧为生,逐水草而居。因而,能量大、营养丰富、易储存携带的奶制品常常成为他们随身储备的干粮。与想象的不同,奶酒竟然不是奶白色,而是清亮如水。轻轻抿一口,相比较谷物所酿的白酒,奶酒并不辛辣浓烈,倒有一种裹挟着奶香的清甜在唇齿间漫溢。一杯进肚,一股温热的气息便在脏腑间鼓荡起来。  秋季的昭苏真是合适金色这个词汇。草场是金黄金黄的,麦子
期刊
克兰河,阿勒泰山城人民的母亲河,穿城而过,给予山城大地清润和甘甜、芬芳和苍翠。今天再寻找新疆阿勒泰克兰河历史文化的根脉时,应该不忘您的养育之恩,润德之情。应该为您立碑赋文,以表感念,以表金山人对您的顶礼膜拜,以表代代金山人节水、惜水、尚水、似水的誓愿。  永定河,是北京人民的母亲河;海河,是天津人民的母亲河;克兰河,是阿勒泰山城人民的母亲河。克兰河穿城而过,给予山城大地清润和甘甜和芬芳和苍翠。春夏
期刊
中国达斡尔族在北方诸民族中,是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与外界经济文化接触和交流较早、较多的民族之一。不同地区的衣饰原料中,往往都是兽皮、羊皮和布帛等兼而有之,但又各有侧重。总的来看,男装以皮质为主,女装以棉布居多。达斡尔族妇女会做各种狍皮被、大衣、狍坎肩、手套、靴子等。除此之外,由于居住环境寒冷以及狩猎习惯,达斡尔族在服饰方面还有其他精美制作。  达斡尔族是中国56个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
期刊
摄影/田蓉红  在酷热难耐的盛夏,我乘车越过沙砾被烈日烘烤后烫的能烙熟大饼的吐哈盆地戈壁,衣衫被汗水湿透,昏昏欲睡。当汽车驶入天山山沟里,暑气有所收敛,看到山路旁波光粼粼的小河,我忍不住下车美美地喝了一肚子清冽甘甜的河水,大脑立刻清醒了过来。汽车驶进山沟深处,高大苍翠的松树林,如默立在山路两旁欢迎游客的主人,匍匐在山坡上自然生长的爬地松,一片片鲜绿,一簇簇深绿,如山坡披上了迷彩装。  当汽车驶出山
期刊
8月8日,中国·新疆-2015“大阿尔泰”国际体育旅游节将在富蕴县民俗文化活动中心盛大开幕。这次集体育、旅游、摄影、商品展销为一体的国际性盛会,将使富蕴县体育、旅游发展水平快速攀登上新台阶,激发全民参与哈萨克传统文化运动的热情,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对促进县域文化旅游综合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富蕴宣传部供图  据了解,“中国·新疆-2015‘大阿尔泰’国际体育旅游节”是环阿尔泰山脉四国六
期刊
牛,有一种稳健而高昂的气质,为人类的生存做出过巨大贡献。耕耘负重,任劳任怨,默默奉献的牛的精神,自古以来被人们当作美德加以颂扬。  牛是六畜中的老二,我国产的有黄牛、水牛和牦牛等,黄牛产于全国各地,主要是平原地区;水牛产于我国南方,主要是江南一带;牦牛产于西北高原地区,主要是新疆、青海、西藏等高原。牛,有一种稳健而高昂的气质,为人类的生存做出过巨大贡献。耕耘负重,任劳任怨,默默奉献的牛的精神,自古
期刊
我不是一个善于记住所去之处名称的人,而“可可苏里”这个地方却轻易地留在了我的心里。我深深地知道,不单单是因为这个名字的简洁和富有诗意,而是因为每当这几个字萦绕在脑海时,代表的是一种极致的宁静与平和之美,让我忍不住想写一写有关那里的东西。  邂逅晚霞中的可可苏里  初到可可苏里的时候是个黄昏,那倒映着蓝天和芦苇丛的蓝色水域,在几只水鸟的点缀下显得格外寂静。这里没有太多游人身影,却可见远方山脚下不紧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