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选后两岸政策如何走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feng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民进党的两岸政策受到权力利益、政党竞争和大陆因素等等的复杂影响。蔡英文在1月14日“大选”中落败后请辞民进党主席,随后由高雄市长陈菊代理党魁一职至5月底新的权力核心产生。民进党在纷纷扰扰中进入盘整期,围绕权力核心及两岸政策调整的各种较量暗中集聚,改革派与保守派、务实派与激进派、中生代与“天王”世代之间的矛盾不断凸显。民进党能否利用未来两年岛内没有重大选举的“空窗期”,在两岸政策上拿出能为岛内民众接受的新论述,仍有较大不确定性。
  
  民进党在两岸政策上的根本困境
  
  2008年台湾第二次政党轮替、国民党重新执政后,民进党的两岸政策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在刚下台不久的一段时间内,为牵制马英九当局施政,民进党结合议会路线和街头路线实施“反马、反中”政策。一方面,在“立法院”极力杯葛议事,制造朝野冲突;另一方面,发动群众运动走上街头阻挠两岸商谈,其结果是民进党及其主席蔡英文分别被贴上“暴力党”和“暴力小英”的负面标签。2009年以后民进党逐步调整策略和战术,摒弃了激进、抗争的做法,改走理性、务实路线,声称要做“有执政经验的在野党”,重点在抓住马英九当局的施政疏失进行政治操作渔利。
  在野监督策略的调整,加上蔡英文清新、理性、专业的“非典型民进党人”形象的加持,民进党在随后的一系列“立委”补选以及县市长、“五都”选举中取得不错的战绩,实现了止跌回升,由此对2012年“大选”充满较大期待。在选举过程中,蔡英文阵营极力避免与国民党在两岸议题上正面交锋,通过研拟“十年政纲”提出“台湾共识”,在两岸问题上抛出诸多具有迷惑性的柔性论述。同时,蔡英文主打“治理牌”,利用全球化和国际金融危机对台湾社会的深层冲击操作阶级矛盾和对立,诉诸“四中”(中南部、中小企业、中下阶层、中产阶级)议题,以凸显马英九当局执政无能。就战术而言,民进党的方向是取长补短,但因一再回避两岸关系发展的核心,使得中国大陆、美国以及岛内多数民众对蔡英文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意愿和能力存在很大的疑问。最终在选前的关键阶段,不仅岛内重量级工商界人士相继公开表态支持“九二共识”,而且美国也通过政策向岛内传递不乐见民进党上台的信号。选战最后关头形塑出的两岸政策对决,使岛内民意对蔡英文当选的疑惧明显上升,稳定了马英九的选情并最终使其连任。
  
  陷入“观念决定物质”的狭隘路径
  
  在马英九执政的第一个任期内,民进党在两岸政策上的结构性困境非常突出地表现出来。这一方面源自于民进党长期以来对大陆的认知过于权力化和意识形态化。在权力现实主义者看来,政治上朋友、竞争对手和敌人的关系定位会因时因地因利而变化调整,它体现的是一种弹性和务实原则。然而,民进党在处理与大陆的关系时,极易走进由“观念决定物质”的狭隘路径,有意或无意将大陆塑造成“敌人”的角色,因此频频出现政治统战论、军事威胁论和安全渗透论。正是基于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使得民进党在解读大陆对台政策或者国民党大陆政策时,往往容易出现理解上的偏差或者是情绪性的反弹。如在“大选”期间,执拗于“九二共识”名称的存在,完全忽视其搁置争议、求同存异的精神对两岸建立良性互动的重要意义,甚至认为“九二共识”改变了“台独”现状,因而一味予以拒绝。也正是这种观念的长期积累,造成民进党“反中”、“反商”、“反交流”的刻板印象。
  另一方面,民进党内在两岸政策上缺乏统一且能有效执行的政策立场。民进党在两岸政策上的基本观点事实上是分裂的。其一,务实派认为“台湾前途决议文”已取代“台独党纲”,民进党在台湾地位上坚持的是“事实独立”立场,因而重点是维持现状,不需要“再宣布独立一次”,甚至指出,根据决议文,民进党并不是“台独党”而是“公投党”,因此认为大陆对民进党要有新的观察和认识,应不设任何前提与之展开互动。其二,作为民进党内一支重要力量的“台独基本教义派”仍然以“台独党纲”为依归,并未放弃“独立建国”,从根本上认为民进党不必调整路线。即使是蔡英文统领民进党时获得派系共同支持,其路线以理性、务实为基调,但仍无法处理党内这一矛盾。民进党前中国事务部主任董立文就指出,民进党的两岸政策曾不断出现“时间上的前后不一、中央与地方执政县市的上下不一,以及各派系不同立场的左右不一”等矛盾。选后台湾《新新闻》杂志一项民调显示,49.6%的受访人认同废除“台独党纲”,但仍有33.4%并不认同。谢长廷正是看到“独派”对民进党务实转型的掣肘,才提出民进党争取中间板块、“急独”交给台联党的建议。前不久,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在与胡锦涛总书记会谈时提出“两岸同属一中”、“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都是中国人”以及“一国两区”的说法,民进党内“务实派”和“独派”的反应呈现明显的两极化分裂。由此可见,民进党想要从内部整合好一套能有效推行的两岸政策,还需要好好思量一番。
  
  对两岸政策走向的分歧十分明显
  
  选后民进党处于权力调整阶段和过渡状态,党内各派势力对两岸政策的检讨仍是各说各话,在新的领导中枢形成之前很难达成一致的看法。
  从立场、观点来看,民进党内部对于未来两岸政策走向既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就共同性而言,务实派和保守派均认识到中国大陆将继续保持发展崛起的势头,对台湾政治、经济、社会、民意各层面的影响会持续增强,继而认为民进党与大陆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对话无法避免,应尽早采取措施予以因应。前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在2月份针对“大选”失利的检讨报告中提出,民进党应要在“互动中了解中国”。代理主席陈菊也表示,“欢迎党公职人员与中国大陆交流”。在这一“新思维”的促进下,民进党内熟悉两岸事务的代表性人士纷纷提出推动民进党与大陆接触交流的各种设想,包括恢复2007年裁撤的“中国事务部”,加强对中国大陆的研究和对话, 培养更多的“知中派”;展开与大陆相关的智库及涉台人士间的交流,并逐步实现制度化;等等。3月,蔡英文幕僚、民进党发言人罗致政和前中国事务部主任董立文登陆参加在云南举办的两岸关系研讨会,正是现阶段民进党内主张扩大与大陆交流思维下的结果。
  然而事情的另一面是,尽管民进党内对扩大与大陆的交流对话具有一定共识,但对于如何通过调整政策构建起双方互动仍有较大分歧。大陆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是,民进党若不放弃“台独党纲”、承认“九二共识”,则不可能与之建立起党对党的沟通对话平台。在大陆对岛内各方面影响与日俱增的大背景下,民进党若要想重新执政,已然无法回避或跳过大陆因素的作用。正基于此,民进党内围绕是否应调整“台独党纲”形成了不同意见。
  以谢长廷为代表的少数人认为,两岸政策是阻碍民进党重返执政的关键短板,民进党应进一步回归到“中华民国”的“宪政”框架之下,走务实开放的中间路线。对此,谢长廷主张以“宪法共识”取代“九二共识”、以“宪法各表”代替“一中各表”,在两岸政策上进一步向国民党趋近,以便在“大选”中凸显治理议题,实现扬长避短,而“独派”则交由“台联党”经营。一向主张大胆西进的前民进党主席许信良认为,民进党应根据蔡英文在“大选”中提出的“台湾就是中华民国、中华民国就是台湾”的论述形成新的决议文,以取代“台独党纲”。
  不过,民进党内对于谢、许的大胆主张多持保留态度。一方面,“独派”顽固坚持“台独党纲”不动。吕秀莲认为,民进党不应改变基本立场,当前只需扮演在野监督角色。“立委”陈唐山称,“民进党如一再往中国靠拢,最终可能付出丧失国家主体性的代价。”“台独”意识强烈的本土社团甚至以“出走”阻挠调整两岸政策。另一方面,党内主流力量也认为该检讨的不是路线,而是政策,“台湾前途决议文”是底线。前“立委”林浊水称,民进党应继续走“稳健台独”路线。“立委”林佳龙称,台湾应在确保主体性的前提下,以对等方式扩大对中国的交流范围。曾在民进党执政时任“陆委会副主委”的童振源、曾先后担任民进党中央中国事务部主任的董立文和赖怡忠都认为,民进党不宜仓促修改党纲和接受“九二共识”。
  总体上看,民进党对于两岸政策调整的必要性基本形成共识,趋势上是朝更加务实、理性且有利于争取中间选民的方向转型,目标是摘除“反中、反共、反商”的标签,减少2016年重新执政的障碍。然而,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到,民进党内派系众多,不仅立场多元,而且相互掣肘,未来在两岸政策上如何走、走多远,尚难有定论。
其他文献
“慢一拍、高八度”    在中东动荡连连的背景下,阿拉伯海北岸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也门一再吸引人们的关注,近来它的政治动荡逐步进入了高潮期。自5月23日以来,以反对派领导人艾哈迈尔为首的也门最大部落联盟“哈希德”武装,对首都萨那的政府目标发动多次袭击,并同政府军发生激烈冲突,已造成上百人死亡。6月3日,位于萨那的总统府遭到炮弹袭击,至少一枚炮弹落入总统府内的清真寺,导致当时正在祈祷的一些政府高官和安
开栏的话:  日本名古屋市长公开否认南京大屠杀事件再次表明,日本朝野右翼极端分子歪曲历史事实、甚至为侵略战争涂脂抹粉的言论依然不会平息。这已经激起了世界各国日本战争罪行受害者的义愤和声讨。事实上,日本在亚洲太平洋战争期间,在亚太地区制造了很多耸人听闻的战争罪行。  本刊联合季我努学社,将在近期推出系列文章,通过亲历者的讲述,披露上述国人知之甚少的发生在中国以外地区的日本战争暴行。向受害国和受害者道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尤其当这种自由触犯到惟一的霸权国美国的时候,就不仅仅是一句风光的口号了;网络可以抹平主权和国界,但现实世界却依然是用实力和地位说话的疆界。    1972年,一名代号为“深喉”的线人向《华盛顿邮报》记者提供消息,“水门事件”的内幕由此揭开,导致美国时任总统尼克松下台。“水门事件”的巨大威力使人们开始关注政治事件背后的“揭秘者”。如果说当时“水门事件”的影响还仅局限于美国一隅的
为遏制外部力量对拉美的渗透,加强在西半球的主导权,美国需要“重返后院”,把住战略腹地。  3月19日~23日,正当美英法等国宣布对利比亚动武、中东形势胶着之际,美国总统奥巴马率领庞大团队高调访问拉美三国:巴西、智利和萨尔瓦多。随行人员有财政部长盖特纳、贸易部长骆家辉、能源部长朱棣文、环境保护詈署长杰克逊、美国贸易代表柯克等重要政府官员和大量企业家。这是奥巴马继2009年4月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参加美
1615年,欧洲大陆。一位极具异域风情的法国传教士吸引了公众的眼球,他身穿中国明朝儒生服装,走遍各个国家,发表激情澎湃的演说,倾尽所能对中国大加赞美,在欧洲大陆刮起一股史无前例的“中国旋风”。这位中文名字为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1577~1629年)的耶稣会士,为欧洲人带来了一份珍贵礼物——《利玛窦中国札记》。自此开始,中国,这个神秘的东方国度真实地走进了欧洲人的视野。    
北约理想中的“灵巧转型”    前不久,美国和北约终于敲定了从阿富汗撤军的方式以及撤军时间表。北约秘书长拉斯穆森近期要完成的三大目标是:使各参战盟国的撤军时间表与美国保持步调一致;使各参战盟国同意在2014年后继续为阿富汗安全部队提供支持;使各参战盟国就提供资金支持问题作出承诺。北约对阿富汗的“安全责任转移”和与阿富汗伙伴关系的确立,为未来北约更加深入和大规模介入中亚事务提供了条件,是美国与西方国
2012年2月4日,联合国安理会。俄罗斯和中国以2:13否决了阿盟成员国摩洛哥提出的制裁叙利亚提案。这份提案由法国、英国、德国和阿拉伯国家联盟共同起草,要求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将权力移交给第一副总统,并在未来两个月内和反对派共同组建民族联合政府,如果叙利亚政府无法实现政治过渡,草案呼吁对其采取进一步措施。这是中国继去年10月之后,第二次就叙利亚问题投否决票。2月17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对叙利亚问
自冷战结束以来,关于《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的未来命运一直众说纷纭。  早在多年前,韩国政界和舆论界的一些人就放言称,中朝之间的这一条约已“形同废纸”,中国国内也有人持相同的看法。  国内和国外的“废约派”有以下两大理由:  一是内容上的不合时宜。条约签订其时,中苏关系恶化至谷底,中国与朝鲜签定条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抗苏联。然而时过境迁,苏联早已解体,中俄之间也已构筑起新的关系架构,结成战略合作伙
保护性居住是西方人长期的习惯,“保护性拆除”则是中国人目前流行的做法。两者说的都是对旧建筑的保护,都是对历史的承诺,都是对世人的交代。只是,前者说的保护是真的保护,因为保护后那个建筑还矗立在那里,至少一部分建筑还在。而后者说的“保护”……我真的不愿意重复这个叫法,因为这种“保护”下建筑“轰”的一声倒塌后,历史也烟飞云散了。所以“保护“这个词意思在这里不同,前者说的是“居住”,后者说的是“拆除”。 
广东老板娘  我刚到荷兰时,工作居住在南部的马斯特里赫特市(以下称马城)。那是27年前,祖国改革开放刚起步,经济腾跃尚在孕育之中,而这里的经济自文艺复兴起就未间断地持续增长。从北京到阿姆斯特丹十来小时的飞行不但把我从东半球带到西半球,而且把我从一个世纪带到另一个世纪。反差之大,令我眼晕。  马城古香古色,恰似从童话里走出来的小镇,但又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我的老本行教育领域就是一例,以问题为出发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