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我希望再教6年!”

来源 :国际人才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moj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马斯·兰道尔现任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外国专家,承担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他曾担任凯波布兰顿大学文学院院长以及澳门大学英语系主任。
  
  关键词1:知足常乐
  
  已拥有近40年教龄的兰道尔教授对自己的工作现状很满意。“北大的学生很聪明,也很勤奋。我的同事们也很好。”其实,在他成为一名英语文学教授之前,兰道尔教授的梦想是成为一个科学家。小时候,他就很喜欢修理东西以及做科学实验。虽然如今事与愿违,但对于他的学生而言,有这样一位英语老师是件很幸运的事。尽管兰道尔教授的课程紧任务重,但同学们都折服于他的博学并且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对于兰道尔教授而言,放弃他从小就为之奋斗的成为科学家的理想,一开始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他很高兴自己能从事现在的工作。在很多人眼里,文学和科学似乎相距甚远,但兰道尔教授却认为,文学恰恰无所不包——宗教、艺术、哲学等,当然还有科学。
  如今,兰道尔教授和他的妻子住在芍园。他会定期到化学北楼的办公室里一对一地辅导他所带的研究生。对于生活和工作环境,兰道尔教授都十分满意。他十分喜爱北京。在他眼中,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气候四季分明,舒适宜人。在他眼中,这里万物皆春意。
  
  关键词2:和蔼可亲
  
  兰道尔教授喜欢未名湖北岸,因为那里花园环绕,郁郁葱葱,多了分幽静,少了分汽车和行人的嘈杂。兰道尔教授喜欢亲近自然。他经常建议学生如果在室内学习累了,不妨拿着书本走出去,享受在户外学习的乐趣。“亲近大自然对人的精神健康很有好处。”兰道尔教授说。
  兰道尔教授总喜欢捋自己灰白的胡须,使他很像圣诞老人——这是他在学生中广为流传的外号。在学生眼中,兰道尔教授高高大大,十分和蔼,总是背着一个好像装满圣诞礼物的大包(实际上包里放的是书和笔记本电脑)。这些特征使同学们第一眼见到他就把他和圣诞老人联系在了一起。当被问到是否喜欢他的外号时,兰道尔教授用他特有的笑声回答道:“哈哈哈!看来我得承认自己不再年轻了。事实上,我的确有一件很喜欢的红外套,但我很少在圣诞节的时候穿它。因为只要我一穿上,人们就会指着我喊‘圣诞老人’,并且追着我要礼物。”即便是在“抱怨”,兰道尔教授也还是那么和蔼可亲,笑意盈人。
  
  关键词3:坚持不懈
  
  1984年,兰道尔教授第一次来中国,今年已经是他来中国的第26年了。现在的他可以熟练地进行中文阅读和口语交流,但是,当用中文讨论政治、哲学、文学以及其他较抽象的话题时,他的中文就不太灵光了。现在,他仍然坚持学习中文,尽管这个过程艰难而又缓慢。他通过上汉语课和看电视剧,DVD等多种形式来提高中文水平。他还特别喜欢看赵本山的小品。除此之外,兰道尔教授还尝试翻译李白的诗词。有时候,找出诗中某一个汉字的准确含义可能就要花上一整天的时间,但这些都没有阻挡他不断学习的脚步。
  兰道尔教授说,学习中文的过程使他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所遇到的困难。例如,中文语法中没有英文语法中严格的主谓一致原则和各种复杂的时态区别。他常常告诉学生,不要担心在英语写作时出现语法错误。相较而言,他更看重的是学生们对于阅读材料有思想有见地的反馈。
  1990年,兰道尔教授在澳门大学执教。当时,为了保留英语系,他遇到了很多难题。那时候,整个英语系只有4名大一新生。于是,校方考虑把传统的英语课程改为专业秘书英语课程以吸引更多的生源。但是,兰道尔教授坚持认为英语系应该保留传统,并且执著地向领导“请命”:“就让我试试振兴它(英语系)吧!”随后,他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完善入学标准,并把课程设置得更加吸引人。功夫不负有心人,英语系就这样在兰道尔教授的努力下蓬勃发展起来。
  
  关键词4:专业精神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兰道尔教授认为深入了解自己所教授的课程至关重要。方法是指如何教,而内容则关乎教什么。在他的课堂上,他总是用激发想象、引人入胜的语言和内容充实、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引领同学们去探索美妙的文学世界。宗教、艺术、科学……他似乎无所不知,并总是能在不同的学科间建立起奇妙的联系。
  
  关键词5:积极乐观
  
  对于中国这几十年来取得的巨大发展,兰道尔教授感同身受。特别是近年来医保水平的提高以及中国政府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所做出的快速反应都使他印象颇深。
  今年已经是兰道尔教授到北大教书的第6个年头了,“如果可以,我希望能再教6年甚至更长时间。”他如是说。
  去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北大建校111周年,兰道尔教授对此表达了自己深切的祝福及美好的期盼。在他看来,中国有潜力成为一个世界大国,并在世界的舞台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北大,作为中国最好的高校之一,也必将充分利用已取得的成就,一如既往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前进。
  “我非常爱我的学生们,我在这里生活得很好。我爱北大,我爱北京。我支持中国,我希望这里永远和平。”
其他文献
又是一年春来到。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中,引智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请进来”和“派出去”两手抓、双促进,统筹兼顾,各项工作成绩斐然。  据初步统计,我国2009年共引进外国和港澳台专家48万人次,选派近5万名各类人才出国(境)培训,向100名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颁发中国政府“友谊奖”;批准设立36家国家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和示范单位,总数达172家;新设中国国际人才市
期刊
今年6月初,“美国外交政策研讨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成功举办。  中国驻美大使张业遂、美国前劳工部部长赵小兰(Elaine Chao)以及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等“重量级”人物出席。  每年6月前后,都会有来自全美约200名中国留学生齐聚华盛顿参加这一盛会,与美国政界、教育界、学术界、企业界、商界、军队以及媒体界精英就中美两国当前政治、经济、教育以
期刊
外国老专家不少都研究过“三农”,在新年来临之际,他们在京郊就农产品安全、农村城市化等问题与中国农业专家开展了深入的交流。    欢聚京郊    在新的一年来临之际,国家外专局安排外国老专家及家属赴京郊休假。  爱泼斯坦的夫人黄浣碧说:“中国政府对外国老专家非常关心,每年都组织大家休假,”“希望老专家身体健康,更多地为中国的事业服务。”  2009年12月17日早上,外国老专家及其眷属乘车来到北京温
期刊
为了准备要举办的最大的体育赛事,伦敦正变得越来越富有创造力。  垃圾清理工和马路清洁工正变身导游,为进行客户服务和给迷路的游客提供袖珍地图而接受训练。  “我们的马路清洁工和垃圾清理工是城里最友好的人群之一。他们简直太友好了,除了保持城市的整洁之外,他们还经常变为伦敦的非正式导游。”负责城市管理和交通的内阁成员Ed Argar议员说。  一位自主创业的出租车司机,希望通过将他的出租车改装成旅馆,来
期刊
2009年11月7日,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2009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暨深圳论坛开幕式上发表讲话,对进一步促进人才智力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健康发展提出了三点要求:第一,更加重视人才智力资源开发和能力建设;第二,更加重视交流合作的质量建设;第三,更加重视交流合作的体制机制建设。张德江的讲话,引起各界积极反响。近日,本刊就张德江的讲话,邀请参会的6位嘉宾就人才智力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发表他们的灼见。  
期刊
蒋凡说:“我是一个中国人,现在加入了澳籍,又是澳大利亚人,因此我要尽力为这两个国家做事、分忧。”  我见到蒋凡博士是在澳大利亚悉尼机场,2009年11月17日,他是到机场专程来迎接以于志刚为团长的中国高校领导赴澳大利亚学习培训团全体成员的。接过名片,上面写着澳大利亚澳中文化教育交流中心董事长、博士、太平绅士等一系列显赫的头衔。澳中文化教育交流中心是专业从事澳大利亚和中国两国文化教育交流的综合性服务
期刊
在中国传统的新春佳节来临之际,能通过《国际人才交流》杂志向中国公务员及有关人士致以新年的问候,感到无比的荣幸。  今年是虎年,衷心祝愿大家在虎年虎气冲天,借着虎带来的勇猛的气运,充满活力,身体健康。  在过去一年里,韩国首尔市和中国各城市之间有了很多的交流。我们4月份访问了上海市和浙江省、天津市、北京市,在相互协作方面进行了友好的交谈,并与一部分城市签订了MOU相互协作协议。特别是在北京,与中国国
期刊
2008年10月,韩国政府宣布了2010年至2012年为“韩国访问之年”。  “韩国访问之年”旨在向全世界宣传美丽的韩国,提高韩国观光旅游的国际竞争力,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到韩国观光、旅游。这对促进韩国与亚欧、美洲、非洲等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把韩国建设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先进国家,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当今世界,休闲度假旅游业已经成为富有高附加值的朝阳产业,其重要性日益显见。韩国首尔市从
期刊
2007年10月,首尔市第一次通过公开竞争,被选为2010“世界设计之都”。  “世界设计之都”是世界设计联合会组织的活动,每两年选一次,被选城市可维持1年的“世界设计之都”资格。  首尔市市长吴世勋高度重视。他相信“设计决定一切”,与众不同的设计是首尔跻身世界伟大都市的唯一通途。  “获得2010‘世界设计之都’荣誉称号,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它能够大大推进我们的设计。我们力图将首尔
期刊
妈妈这个称呼圣洁而温暖!而来自异国的仁慈母爱,更值得珍视和颂扬。姜美京就是这样一位来自韩国的“妈妈”,她把自己的爱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中国的孤残儿童。而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是一名永远的义工!永远的妈妈!”  10年前,当姜美京来到沈阳,成为了沈阳社会福利院孤残儿童们的“妈妈”时,她非常兴奋和满足!她感到这些孤苦的孩子太需要她了,她也找到了自己最想要的生活。从此,她全身心融入了福利院“大家庭”,十数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