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高原现象”,让孩子把字写得更好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g_zai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出现“高原现象”的背景
  书法艺术是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为了让我们的孩子能传承,当代著名教师如陈树民等同志一直在呼吁,要引导学生学好汉字。身为一线教师——我也开始积极相信响应,两年下来,学生的字体比没有开展此项活动的孩子美观许多,但困惑也随即而来。从学生进入三年级学习以来,家长们的声音便开始多了起来,“为什么孩子们一直在学习硬笔书法,但字体却没什么变化?”“孩子上一二年级的时候,写字进步最明显,现在好像没什么效果……”“唉,孩子上一年级的时候,每一位朋友都夸我的孩子字体漂亮,现在呢,练字还在学习,可是字体却越写越难看,不知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在本学期期末的家长会上,不少学生家长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孩子们从就读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已经养成了硬笔书法学习的习惯,但他们中大部分孩子的字体陷入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甚至有些孩子反而越写越糟。
  造成这种种现象的原因其实这就是“高原现象”:高原现象原指人到达一定海拔高度后,身体为适应因海拔高度而造成的气压差、含氧量少、空气干燥等的变化,而产生的自然生理反应, 教育心理学中“高原现象”则是指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出现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在成长曲线上表现为保持一定水平而不上升,或者有所下降,但在突破“高原现象”之后,又可以看到曲线继续上升。
  这种 “高原现象”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也不胜枚举,它也是学生在习字学习的进程中常会出现的一个阶段,即孩子的习字快速到达一定程度时,继续提高的速度开始减慢,有的孩子甚至发生停滞不前或倒退的现象。在每个学期的初期,每一个孩子都信心十足,习字消除的效果也较显著,但过经了一段时间以后,习字练习重复、机械地进行,孩子们开始有些产生厌倦心理,再者习字的难度有所增加,效果就难以显现,甚至忽好忽坏,沉浮不定;有些孩子的习字效果逐步减退,甚至停滞不前,性情也开始急躁烦闷。这时候如果处理得不好,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带来不良后果,这也是形成许多孩子和家长放弃习字练习重要原因之一。
  二、“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
  高原现象的形成是有多方面的,它是任何一种学习过程中必须经过的阶段之一:
  开始阶段:孩子要了解习字这门新学科及字体框架结构的规律,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因此一开始速度提高较慢,但孩子刚开始学习一项本领,好奇心让他们对习字产生兴趣,因此,这一阶段学生往往不会产生厌烦心理,专注于老师对字体的分析、讲解,以及字体框架结构的组合。
  迅速提高阶段:孩子初步掌握了我国书法的一些基础知识,字体笔顺笔画的规律或找到了“窍门”后,效果明显提高,并因此受到鼓舞,提高了兴趣,树立了自信心,因而这个阶段孩子的字体的进步很快。
  学习高原期:这时由于孩子们已经掌握了一些硬笔书法的基本笔画、字体结构,剩下的是最难处理的字体的章法,加之精神、心理等多种因素使得他们在习字上的进步速度突然放慢,尽管每天习字练习也很用心,但效果却不明显,有时甚至出现字体越写越难看的现象,总体上处于一种停滞状态。
  首先,高原现象表现在学习方法。习字学习阶段开始所用的方法和鼓励措施,到高原期不一定合理、有效,而且每个孩子的个性差异使得每个孩子的高原现象出现的时间和表现现象也不同。
  其次,“高原现象”也体现在个人的意志方面。硬笔书法学到一定程度时,孩子们会感觉到非常厌倦、疲劳,学习动机随之下降许多,这时就需要家长和教师对他们的鼓励,使他们能坚持不懈,保持强劲的学习动力,遇到某一个字体老写不好时,老师应该给孩子示范写字,并指出哪个笔画写得不够好,应注意什么问题,并鼓励孩子,使之具有攻关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勇气,有顽强的意志力,才能克服“高原现象”。
  第三,高原现象还表现在个人知识方面。那些观察不太细心、握笔姿势不够正确以及领悟能力较差的学生更容易遇到“高原现象”。他们在习字练习中“欠债”太多,所交的习字作业更多的是敷衍了事,而且往往写字的动作也比一般孩子慢些,要想把字体写美观需要仔细地观察和一笔一划地书写,对他们而言,时间上往往会比一般孩子付出更多,为了提前完成任务,于是便开始按自己的字体完成习字任务,于是就提前迎来了高原现象,而还有一部分孩子书法作业同平时课业作业本上的字体截然不同,书法作业中的字体不能从平时的语文数学作业中得以体现。因而克服“高原现象”的一个重要方法是从细心开始,从用心写字开始,从平时的作业中开始。
  三、怎样消除书法学习中的这种“高原现象”呢?
  1、消除“高原现象”,应先克服心理障碍。
  首先,对这种“高原现象”要有正确的认识:高原现象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心态要做到“无所谓”:因为你一心想把字写漂亮,往往手指会过于僵硬,放不开,这就妨碍了你硬笔书法的发展。而发现自己十分努力了,但字体仍比同学写得难看些,容易引起情绪低落,于是就陷入了恶性循环,久而久之,不见练字的效果,反而产出厌倦心理,抵触心理。行动“有所谓”:无所谓的心态并不是真的放任行为,可以任意地乱写,或是放弃练习。因为,如果思虑过多,耗费了的精力,而且于事无补。而如果能将这份精力投入到练字中来,专心致志,不想结果,注重过程,必定在习字练习中有所提高。练字比赛的结果无所谓,只要自己仔细观察,努力付出,时间久了,效果必然会出现。
  这种障碍集中表现自尊心、好胜心较强的孩子,他们觉得自己必须比他人优秀,一旦发现自己努力和付出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时,就极容易失去信心并导致灰心丧气甚至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并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孩子对书法艺术没有一个足够的认识,见他人字写得好,认为自己比较聪明,应该在习字练习上也能胜过他人,于是盲目动笔,而且求胜心切,当遇到难写的笔画、结构、字体时又就发愁,当发现自己写得不如人家时,又会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学习书法之前,应首先对书法艺术有个较深的认识,明白每个人的习字效果呈现的快慢各不相同,应有耐心,能沉得住气,并在习字的开始就要做好吃苦的精神准备。
  2、消除“高原现象”,必须克服方法障碍。
  无论学什么技能,若方法不当,再下苦功夫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因此,当感到自己的书法学习没有进步时,可考虑自己的方法是否有问题。其一,学习硬笔书法,必须要临帖和摹帖这既是正确学书之路的开端,又是正确学书方法中的根本点,必须坚信不疑,坚定不移。摹帖和临帖各有优点,效果各异。姜夔《续书谱》中说:“临书易失占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其中的“笔意”即指笔法、笔势及线条意趣。“临”的方法就是看着字帖,照着写。只要仔细地临,便容易掌握笔法笔意.从而把范本的精髓学到手。“摹”的方法,就是用薄纸蒙在帖上,直接地描画。所以字形基本上不会走样,多摹几遍,有利于把握结构。但摹书看不清笔法,“易失笔意”,虽然间架不错.但没有笔法,字就僵化。所以,在习字过程中做到临摹并用,相互补充,效果更佳。其二,学习硬笔书法还要注意习字的握笔和坐姿,写字好坏,在姿势和执笔上有绝对关系。如同木工锯木一样,如果姿势和拿锯不正,即便“线条”画得再直,你也要锯歪的。这和写好字的道理是一样的。其三,练习硬笔书法应先从楷书基本笔画学起,即点、横、竖、撇、捺、提、钩、折八种。
   一个字好比一台机器,基本笔画练好,等于把“零件”加工好;练好偏旁部首,就好比开始“组装”;练整个字形,就等于进入“总装”。就是说,先学“分解”,后学“连贯”。所以说,楷书是基础,而基本笔画则是基础的基础。
   在练写基本笔画时,要分类去练。如练写“丶”时,要把丶、丿、丶、丨等分别练好,然后后再写“连贯”,进行组合。
   一般的规律:练楷书先练基本笔画;再练笔画顺序;三练偏旁部首;四练字形结构;五练分行布局。
   汉字的“点”画写时要加重,如石坠地。什么样的部位需要什么样的点,要做到“意在笔先”。如“宀”上头的点按钟绍京、欧阳询的写法,用短小竖势书写是比较有力的。
  如果这些都做到了,效果还不太理想,要坐下来认真分析,最好及时找老师请教,以免形成错误的书写习惯以后会很难克服。
  3、消除“高原现象”,还应克服知识障碍。
  学习书法,在勤学苦练的基础上,还应该学习些有关中国书法知识,并懂得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学习书法首先应先学正楷,后学行草。苏轼说:“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就是说楷、行、草书三者如同人的立、走、跑,如果人连站都不能站,怎么能走和跑呢?如果没有楷书基础,直接写行书、草书,就会疏于法度,流于轻滑飘浮。行书、草书是楷书的流、便、疏、散,学好楷书之后,加强用笔的流动呼应,行草就容易上手。等到楷法熟练,再写行草时.便可悟到两者相通之处,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相得益彰,而孩子们看到大人写的行书,以为这是一种成熟的标志,于是楷书还没定型,连笔字已经写了不少,久而久之,习字的练习毁于一旦。第三,先点画,后结构,再章法。书法是线条的艺术,也就是以基本点画为基础的艺术。基本点画不好,整字或整篇的艺术性就无从谈起。由于钢笔尖性硬,在线条变化上相对简单得多,故钢笔书法学习在结构上花的时间多,而在用笔、点画上相对较少。但这并不是说点画用笔不重要,相反,它是钢笔书法的基本功,只有在点画书写的基本功扎实之后,才可能去把握结构。在结构上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整幅字的章法就容易把握了。
  当缺乏继续学习需要的知识而又不能及时补充时,就会阻碍学习的顺利进行,因此,在学习新的书法技巧时,必须及时掌握有关硬笔书法的一些理论知识,这样才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4、消除“高原现象”,更应克服思维障碍。
  在当今书法艺术飞速发展的社会里,要求有创造思维的人才。那些千篇一律的写法、字体已不能满足人们的欣赏要求。大家知道,中国书圣王羲之,他先从卫铄学书,之后又多见先代名家钟繇等名著,遂改变初学。正是他,继往开来,把古朴的书体变成娇美流畅的今体,对楷、行、草书均有创造性的贡献,这就是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历史功绩。 再说颜真卿,他初学褚遂良,后从张旭得法。他参用了篆书笔意,写出了端庄雄伟的楷书。是他开创了二王以外的新风格。
  因此,当孩子们的书法停滞不前时,家长们可以考虑他们的习字思维是不是僵化、公式化了点,如果是,就需启发他们的思维,竟可能展开求异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向更高的层次攀登。
  5、消除“高原现象”,也不能忽略动力障碍。
  在学习中,由于学习书法的目的不明确,若是凭一时冲动而学,不长时间就会缺乏兴趣而停步不前。在硬笔书法的练习中,不论年龄大小,不论你写字是否成形,只要勤字当头,下定决心,认识到习字对将来的重要性,那么经过一番努力,还是能写得一手好字的。而作为家长和教师,应多给孩子讲有关名人志士的故事:如宋朝的梁颢,八十二岁才考上进士,他咏道:“也知少年登科好,争夺龙头属老成。”明朝李贽,弃官就学,立志著书的时候已是五十四岁了,他的名著《焚书》,《藏书》先后在六十四岁和七十三岁时完成的等等,鼓励孩子应该以他们为动力,以他们为榜样,这样孩子们学习硬笔书法的劲头会更足。 此外,在学习书法时,还应让孩子们有个明确的目的,如参加书法比赛、升学等。这样以将来的人生目的为动力,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其他文献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已成为当前小语教改中众人注目的焦点,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这些现象:不少读的不错的同学在课堂上不愿举手读书,有的同学在众人面前读书时面红耳赤,声音放不开,还有的同学读书时东张西望,有口无心……凡此种种,都说明学生对朗读缺乏兴
期刊
阅读是学生从书面语言中提取信息,是一个复杂、积极、活跃、充满创造的心智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智力技能。根据语文教学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增加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习惯,陶冶学生的情操,迅速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搞好阅读教学,对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
期刊
现在教育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而人之所言所行,所感所悟,其核心就是思维,没有思维就没有创新可言,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要的是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棣文讲过:“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即要学会创新思维。所谓创新思维,就是指不拘泥于原有的思维定势,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
期刊
发挥学生的潜力,创造各种机会,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是作文教学的关键,那么究竟如何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笔者认为,应该针对不同学生采取灵活的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我在作文教学中主要是从这几方面做的:  一、增强学生的作文自信,培养浓厚的习作兴趣  班级有少数学生语文知识薄弱,语文知识薄弱。他们认为作文是件很难甚至可怕的事情。对于这些学生我尽可能多的给他们创造一些实践活动
期刊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读是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手段,它是学生感悟语言、获取语言、发展语感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都十分重视如何激发学生读的兴趣,但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独特体验的引导和重塑,致使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产生价值观偏离。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学生的独特体验,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意义重大。  一、感悟混淆——语文阅读的误区  阅读教学内容的共同价值取向,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期刊
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在阅读中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以及“以教师
期刊
美育能培养人们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正确的审美观。无数事实证明,长期进行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审美教育,可以开阔人们的视野,激发人们的斗志,培养人们具有追求真善美,憎恶假恶丑的品质。只有加强美的教育,才能实现人的飞跃!我们知道,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追求美,体现美、创造美,缺少美的世界是不完整的,是暗淡无光的,是没有希望的,人们在追求现实美的同时,也在强烈地追求“艺术”美,因此我们必须培
期刊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思考,掌握方法,具有自学能力。什么是自学能力呢?自学能力是由多种心理机能参与的一种综合性的能力,一般指学习者在已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不依赖于他人而能够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获取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能力。由此不难得出这样结论:自学能力的实质是独立思维。看一个学生有没有自学能力,只要看他能否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可知道。然而,自学能力属
期刊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近年来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认识的加深,课堂教学结构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变,以及时代对未来成员素质的要求,迫切需要新的教学方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一、学生的学习特点  小学低、中、高年段学生学习任务不同,学法指导的任务和方法也相应有所不同,要从适应各阶段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加以考虑。低年段侧重识字,同时注意培养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理解内容的方
期刊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柳斌同志曾指出:“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依靠教师对词法、语法、章法的讲解讲出来,也不能依靠教师对课文的详尽分析分析出来,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只有在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只有在学生自身主动参与的语文课。”语文教学应该摒弃繁琐分析,注重感悟。让学生在教师启发、诱导和鼓励下,自己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