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教育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而人之所言所行,所感所悟,其核心就是思维,没有思维就没有创新可言,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要的是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棣文讲过:“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即要学会创新思维。所谓创新思维,就是指不拘泥于原有的思维定势,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具有求异性、独创性、实用性的特点,并需要创造想象的参与。
高中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思维训练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密切不可分,语言承载思想,思想传递精神;另一方面,语文教学包罗万象,“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使之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逆向性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广阔的空间。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多年,我认为要想搞好创新思维的培养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打破思维和集中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所谓发散性思维,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寻求多样答案的思维,也称辐射思维、求异域思维。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测定创造力的标准之一。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学生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它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突破单向线性思路的狭隘和保守,以培养思维品质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由于传统语文教育对任何问题都以一个标准答案来判断的习惯做法,常常因此抑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开放性的提问、精心组织变式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一方面教师要善于设置富有启发性、思考性、开放性的问题,从多角度、全方位提问,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提问习惯,在组织学生自学和教师讲评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在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的同时,进行积极的思考。
发散性思维运用于作文教学,要敢于放开,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立意,鼓励他们大胆标新立异。常见的训练方法是一题多写,一事多写;根据一个题目,写出不同的内容和主题;根据一个素材,从不同角度表现不同的观点。
二、打破思维的盲从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对前人、他人的思维成果不盲从,不迷信,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独立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也善于根据客观标准来检验自己的思维活动是否正确的品质。它是一种拒绝盲目从众,拒绝复制性的思维,使人善于独立思考,保持自己的思维个性。思维的批判性对于从事创造性活动是必不可少的。
三、打破思维的惯性,培养学生的逆向性思维
逆向性思维是指突破思维定势,从事物或问题的反面想起,以取得成效的思维。它具有思维指向的反向性特点,也是一种重要的创新思维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各种题材的文章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宋朝诗人陆游的词《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现了自己在不得志的情况下既无可奈何又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从而孤高自傲、孤芳自赏的心态。毛泽东同志读了这首词后,“反其意而用之”,也写了一首《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结合该诗写于1961年12月这个大背景,其所表现出的威武不屈的斗志、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不难理解的。这是逆向思维在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应用。
四、为思维插上翅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与创造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明创造都是从想象开始的。牛顿从苹果落地联想到万有引力,从而揭开了宇宙的秘密;瓦特由于对蒸汽顶壶盖的好奇而联想到蒸汽动力,从而改良了蒸汽机,拉开了产业革命的序幕,可见,想象是何等重要。没有想象的参与,不可能产生创新思维成果。因此,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借助于丰富的想象。
语文基本训练基本离不开想象,尤其是欣赏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想象力的途径有许多。(1)画面想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描绘的人物、事件、场景、画面部分,启发学生,让学生的想象冲破事件的限制,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语言中想象画面上的生活场景,在想象画面中感悟语言。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气势之恢弘,景象之状观,是难以用语言描绘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展开想象,去细心揣摩透彻。(2)增扩接续想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续写、改写、扩写课文情节等方法来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如“卖炭翁在归途中”、“我看到了大海”等题,使学生思维活跃,浮想联翩,用自己的想象再谱华章。(3)自编故事想象:鼓励学生运用比喻、拟人、拟物、烘托、夸张等方法创造新形象,自编童话故事、科幻故事,在说话或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总之,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把学生带进广阔的思维天地,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逐步成熟,从而为开发学生的新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较高素质打下良好基础。
高中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思维训练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密切不可分,语言承载思想,思想传递精神;另一方面,语文教学包罗万象,“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使之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逆向性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广阔的空间。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多年,我认为要想搞好创新思维的培养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打破思维和集中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所谓发散性思维,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寻求多样答案的思维,也称辐射思维、求异域思维。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测定创造力的标准之一。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学生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它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突破单向线性思路的狭隘和保守,以培养思维品质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由于传统语文教育对任何问题都以一个标准答案来判断的习惯做法,常常因此抑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开放性的提问、精心组织变式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一方面教师要善于设置富有启发性、思考性、开放性的问题,从多角度、全方位提问,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提问习惯,在组织学生自学和教师讲评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在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的同时,进行积极的思考。
发散性思维运用于作文教学,要敢于放开,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立意,鼓励他们大胆标新立异。常见的训练方法是一题多写,一事多写;根据一个题目,写出不同的内容和主题;根据一个素材,从不同角度表现不同的观点。
二、打破思维的盲从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对前人、他人的思维成果不盲从,不迷信,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独立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也善于根据客观标准来检验自己的思维活动是否正确的品质。它是一种拒绝盲目从众,拒绝复制性的思维,使人善于独立思考,保持自己的思维个性。思维的批判性对于从事创造性活动是必不可少的。
三、打破思维的惯性,培养学生的逆向性思维
逆向性思维是指突破思维定势,从事物或问题的反面想起,以取得成效的思维。它具有思维指向的反向性特点,也是一种重要的创新思维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各种题材的文章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宋朝诗人陆游的词《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现了自己在不得志的情况下既无可奈何又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从而孤高自傲、孤芳自赏的心态。毛泽东同志读了这首词后,“反其意而用之”,也写了一首《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结合该诗写于1961年12月这个大背景,其所表现出的威武不屈的斗志、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不难理解的。这是逆向思维在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应用。
四、为思维插上翅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与创造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明创造都是从想象开始的。牛顿从苹果落地联想到万有引力,从而揭开了宇宙的秘密;瓦特由于对蒸汽顶壶盖的好奇而联想到蒸汽动力,从而改良了蒸汽机,拉开了产业革命的序幕,可见,想象是何等重要。没有想象的参与,不可能产生创新思维成果。因此,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借助于丰富的想象。
语文基本训练基本离不开想象,尤其是欣赏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想象力的途径有许多。(1)画面想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描绘的人物、事件、场景、画面部分,启发学生,让学生的想象冲破事件的限制,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语言中想象画面上的生活场景,在想象画面中感悟语言。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气势之恢弘,景象之状观,是难以用语言描绘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展开想象,去细心揣摩透彻。(2)增扩接续想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续写、改写、扩写课文情节等方法来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如“卖炭翁在归途中”、“我看到了大海”等题,使学生思维活跃,浮想联翩,用自己的想象再谱华章。(3)自编故事想象:鼓励学生运用比喻、拟人、拟物、烘托、夸张等方法创造新形象,自编童话故事、科幻故事,在说话或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总之,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把学生带进广阔的思维天地,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逐步成熟,从而为开发学生的新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较高素质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