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改编为教学情境的实践研究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d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北京市将于2020年迎来新高考。面向新高考进行有效课堂教学,是一线教师的首要任务。文章将全国文综Ⅰ卷第37题改编为教学情境,分析“乌裕尔河与扎龙湿地的发展及变迁”,探究整体性的内涵及其特征。通过层层深入的問题及开放性的问题研究,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逐步树立人地协调观。
  关键词:新高考;教学情境;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作为新高考改革试验区,北京市将于2020年迎来新高考。研究新的高考评价体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一线教师的首要任务。全国高考课标试卷设计理念聚焦立德树人,注重考查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是新高考背景下,北京基础教育教学的“风向标”。笔者通过精研高考试题、理解考查方向,逐步探索出高考试题改编为教学情境的教学设计方法,提升课堂效益。在此,以2018年全国文综Ⅰ卷第37题为例,说明将高考题改编为教学情境的设计及实施过程。
  一、精研试题,析其立意
  【试题呈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图1)。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本题以“乌裕尔河与扎龙湿地的发展及变迁”为背景,考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等内容。本题以真实情境设计问题,指向考查关键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
  1.区域认知
  乌裕尔河是位于季风区内的一条内流河。这与考生固有的区域认知形成冲突,促使考生必须结合区域地理要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题第(1)问的设问,以逆向思维引导考生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突出了对考生关键能力的考查。
  2.综合思维
  本题用简练的图文信息,向考生展现了乌裕尔河和扎龙湿地的前世今生。扎龙湿地的形成是乌裕尔河由外流河演化为内流河的过程中与地貌、气候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一个要素变化,其他要素随之变化,进而区域环境整体演化,形成新的平衡。考查考生时空维度、多要素维度的综合思维能力。
  3.人地协调观
  该题第(4)问通过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做出地理决策时所秉持的人地观念。考生必须深入分析工程措施对区域环境可能带来的利弊,也促使考生不断思考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实施建议明确指出:重视问题式教学。高考试题的问题情境均为真实情境,问题设计具有层次性、开放性。其简洁的图文信息背后必有大量的数据、资料可循。这些都为改编试题情境为教学情境提供了可能。
  二、以题入境,取舍整合
  本教学设计面向高二选考地理的学生,整体设计为整合多个课标点的单元设计。单元设计、情境教学是北京面向新高考的教学改革。在此仅呈现一课时教学设计,以“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一课标为主要学习目标。在精研试题和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后,对试题情境化,并作取舍增补。
  首先,有“舍”才有“得”。问题(1)由扎龙湿地推测地貌、气候的特点,突出考查逆向思维,但信息量不足,推导困难。尤其是气候特征与湿地成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的一般规律背离,不符合考生掌握新知的思维过程,故删除。问题(2)考查水量平衡,乌裕尔河末端由洪泛区演化为尾闾湖,尾闾湖面积变化、最终形成扎龙沼泽湿地的过程复杂,水量支出与收入变化复杂,因此不作为本节课的研究内容。
  其次,适当增补。一方面增加图文资料。增加景观图片(图2~5),突出对比和变化,增加考生感性认知。增加乌裕尔河气温、降水、径流量图(图6~8),为分析“乌裕尔河与扎龙湿地的发展及变迁”提供数据信息。另一方面增加问题,完善问题链。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是最后的开放性问题。决策性问题必须依据对该区域环境及地理事象演变和发展过程的充分认知。据此,增补问题“分析扎龙沼泽湿地的形成对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乌裕尔河年径流量变化特征及其原因”。
  最后,将保留的原有问题进行改编,再与新增问题融合,构建“乌裕尔河与扎龙湿地的发展及变迁”的问题链条。具体教学过程如表1所示。
  三、深度反思,反复雕琢
  怎样让学生参与构建或自己构建问题链和思维链条,是笔者课后的思考,也是对问题式教学的深入思考。引入项目式教学法,设计一节问题式教学课。出示图文资料,以“是否同意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为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依据地理事象间的内在关联性,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链条。如乌裕尔河在哪里?为什么由外流河变为内流河?扎龙湿地与乌裕尔河有什么关系?湿地是怎样形成的?乌裕尔河和扎龙湿地有哪些环境问题?乌裕尔河恢复为外流河能解决什么问题? 怎样在人与自然的共生发展中找到平衡点?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还需解决哪些问题或需要哪些资料,可以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这样的设想尚需进一步实践。
  北京已迈入深化改革的新时代,面对全新的高考评价体系,教师必须求新思变,思考如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关键能力。改编高考试题为教学情境是笔者初步的实践探索,笔者认为要确立两个基准:一是深挖试题背后的小切口——真实问题情境,激发兴趣。创设引发认知冲突、情节曲折的问题情境,将学生置于两难境地。二是基于学情,应增加背景资料铺设,适当降低问题难度,增加必要的过渡性问题。依据要达成的新课程标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构建完整的思维链条。
  参考文献:
  [1] 姜钢.探索构建高考评价体系,全方位推进高考内容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6-10-11(00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 黄方,张树文,Jan de Leeuw,等.20世纪70年代以来松嫩平原乌裕尔河中下游流域的湿地演变[J].自然资源学报,2006(06):949-956.
  [4] 王磊,章光新.扎龙湿地对乌裕尔河流域水文特征的响应[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06):94-98.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主要围绕工业及其重要性、我国工业的发展以及我国工业的分布特点等来展开基于主题问题式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新课程理念。  关键词:主题探究学习;工业;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主题问题式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在教师创设的主题情境引导下,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和探究、合作学习来归纳新概念、探究新方法。主题问题式教学要以
摘 要:新冠疫情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自觉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文章选择甘肃省高台县正义峡和明塘湖作为研学地,以“保护母亲河,生态青春行”为研学主题,设计了“六个一”研学活动,让学生了解祁连山的生态屏障作用,认识黑河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意义,达到传播湿地知识、践行生态文明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湿地;研学主题;研学活动;生态文明  张掖湿地博物馆自建立以来,以
随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成为地理新课改的主线贯穿始终,为了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进行教学转型尤为重要。教学的重点要由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转向学生对知识的建构理解和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对真实问题情境的探究与分析能力以及迁移应用能力。为了实现这一教学转型,教师应结合地理学科的本質属性和育人目标,从学生身边熟悉的问题出发,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课程设计、开发和实施的重要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构建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学习方式”“建立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素养”“综合思维素养”“区域认知素养”以及“地理实践力素养”。2017版人教版地理
摘 要: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建议高中地理教学要“重视问题式教学”“加强地理实践”“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关注表现性评价”等,这些新型教学方式与教学评价将有利于提升地理学科育德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文章基于美国视听教育专家戴尔提出的“经验之塔”等相关理论指导,选择学校附近五角场商圈万达广场“奶茶店”区位现实情境,设计“问题链”作为
摘 要:面对天津市地理新课程改革,地理老师们在教研员带领下通过专家引领,理解课程改革性质,明确改革的重点;发挥集体力量,解读地理课程标准;通过多次地理研究课,熟悉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思路和方法;运用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转变教育念,促进新课程改革顺利推进。  关键词:地理新课改;地理核心素养;资源共享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
摘 要:为了探讨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文章运用组件教学模型,在总结“组件教学模型”的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以人教版初中地理“美国的农业”为例,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并进行教学反思和总结,为组件教学模型在初中地理中的应用提供示例,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  关键词:组件教学模型;地理核心素养;课堂实践  一、设计背景  组件教学模型是根据课程目标和人的发展需要,运用设计方法,对教学过
地理学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人地关系是研究环境与人类的关系,而环境教育是高中地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地理对未来社会公民树立科学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观具有先天的优势。《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引导学生形成社会、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科学观念是高中地理教育的职责。基于此背景,在高中地理课堂渗透环境教育势在必行。  一、环境教育与高中地理教学  1.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摘 要: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它可以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在教学中应善于运用多种图表来激发地理思维。文章以“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为例,运用多种类型的图表,培养学生使用地理图表的能力,渗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发展理念,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  关键词:气候;农业生产;图表教学;人地协调  一、课标解读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七
一、引言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七十年风雨兼程,在千千万万华夏儿女胼手胝足的英勇奋斗下,新中国迎来他今日的辉煌。随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推进,祖国的变化日新月异,中国人民意气风发,昂首阔步走进新时代。适逢新中国七十诞辰,我们班开展了主题为“壮丽七十载,爱我好河山”的研学旅行活动。这次活动有利于培养我们观察世界的地理视角,树立热爱自然、爱护环境、热爱祖国的家国情怀以及增强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