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需要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共财政支出体制,保障政府在维护市场秩序的作用。社会保障性支出作为财政支出的一个分支,对市场经济活动起着“调节器”和“安全网”的作用,作为市场外的再次分配,保证社会的公平、公正,同时社会保障性支出通过增加居民的消费和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内需。
关键词:社会保障性支出 经济增长 财政支出结构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7(c)-021-05
社会保障追求的是社会公平和公正,其作为经济活动的再次分配,通过高收入者向低收入者的转移支付,调节人们的收入差距,从而达到维持社会公共秩序的作用。国家的财政支出在社会保障中占主要的比重,而调整财政支出的结构,达到财政支出的最优结构和社会保障的最适水平,能够促进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
本文确定了统一的社会保障性支出的口径——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社会保障补助支出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总结了国内外对社会保障性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典型研究,先从社会保障性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再根据2001年~2014年社会保障性支出的相关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定量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结论,社会保障性支出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从而提出了完善我国社会保障性支出的建议。
1 文献综述
关于社会保障性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许多学者都对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同时在财政学、公共经济学和社会保障学的学科中也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社会保障性支出这方面的研究和探讨,笔者对一些代表性较强的理论个研究进行简单介绍。
Feldstein·Martin (1974)最先提出了社会保障支出会对个人储蓄有“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是通过“资产替代效应”和“退休效应”两个相反的力量来影响人们的个人储蓄。Ehrlich and Zhong (1998) 分析49个国家的面板数据检验社会保障支出以养老金占GDP的比率为代表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得出两者具有相反的关系。
穆怀中(1997)根据道格拉斯函数对社会保障性支出水平的适度性进行分析,提出最优社会保障支出规模,(2001)从国家福利的角度出发,利用计量中回归模型论证了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增长是正相关的。潘莉《社会保障的经济分析》(2006)(经济管理出版社)通过对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分析提出两者的互动关系,并提出不适度、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将抑制经济的增长。崔大海(2008)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和协整分析,证明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增长只有单向的关系,经济增长与社会保障性支出存在正相关的因果关系,但是社会保障性支出却不会促进经济增长。
2 社会保障性支出对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看作外生变量,认为由于资本收益递减的作用,经济将会保持稳态,经济增长为零,此时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没有显著性影响。而20世纪80年代,罗默、卢卡斯提出内生增长理论重新修正了古典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由人力资本、技术进步等内生因素影响的,所以政府财政支出可以通过影响人力资本和技术,间接对经济增长起作用。目前的研究,大多是以内生经济理论为基础来考察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却始终也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说明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的,但是通过学者的大量研究可以确定的是两者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关系。
3 我国社会保障性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基于2003年~2014年数据分析
在前文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对近十年来中国社会保障性支出的数据分析和模型的设定,研究我国社会保障性支出的变化趋势以及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对于政府用于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的统计口径较为复杂,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在本文中使用的是财政部社会保障司课程组(2007)统一的规定,认为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包括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社会保障补助支出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
3.1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现状
3.1.1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
社会保障是社会的安全网,市场的调节器,而社会保障水平是反应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的程度高低,即社会成员能从国家的社会保障中得到的满意度。社会保障水平常用社會保障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作为测量指标。同时,社会保障水平一定要适度提高,穆怀中(1997)在社会保障水平适度理论中提出“渐进与切线式发展”的模式,构建了社会保障支出适度水平公式。过高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可能会造成社会成员的工作惰性,降低经济活动的效率;反之,过低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不能起到“稳定器”的作用,不能保障社会再次分配的公平、公正性,破坏社会秩序,从而抑制经济增长。
从下图1所示,2001年~2014年我国社会保障性水平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也带来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由于我国现阶段对社会保障水平的统计没有标准化,在此和其他学者研究数据没有可比性。再者,在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城镇和农村的社会保障支出完全不同,城镇居民享受较高的社会保障,甚至是以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为代价发展起来的,而农村则仍处于社会保障的边缘,不仅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某些偏远地区连最低的社会保障水平都没有达到,对此社会保障并没有达到理想的作用。
3.1.2 社会保障支出总概况
从2001年~2014年,我国的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绝对值值虽然是一直增加的,从2001年社会保障支出的1987.40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5968.85亿元。短短十几年时间内,增加了将近10倍,但是相比国外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支出仍是不足的,同时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相对稳定,2009年~2014年保持在10%左右。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显然是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的(见图1)。 再看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增长速度(见图3),2001年到2014年间的波动很大,从2011年是逐年减缓的,2012年比2011年的增长速度减少了8.38%,2014年比2013年减少了4.94%,表明我国应当增加对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
2001年來,社会保障性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都在不断地增加的,且社会保障性支出增长速度快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速。近十年来,除了2003年、2004年的社会保障支出增长弹性是小于1的,其余的都大于1,表明社会保障支出的增长率大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即社会保障支出增长率大于当期经济增长率,说明社会保障性支出的投资日渐增加。且根据图4和表2可以发现社会保障支出的增长率不仅高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而且是同方向变化,可以猜测社会保障支出与国民生产总值是成正相关变化的,可以通过下面的实证分析更有力的证明这一点。
3.1.3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中央和地方承担责任不均衡
根据2001年~2014年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社会保障性支出中(见表3),中央支出占比极少,而大部分的社会保障性支出落到地方政府上。在2014年,社会保障支出中央只占到14.9%,而地方上承担了85.1%,中央和地方对社会保障性支出的责任承担严重不平衡,造成地方的负担较大,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不到位。
3.2 社会保障性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本文利用2001年~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国家财政决算报告的整合数据,用动态计量经济模型分析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由于采用时间序列数据,具有不平稳性,需要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避免出现“伪回归”现象,保障回归结果的可靠性。
3.2.1 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
(1)单位根检验(ADF检验):单位根检验是格兰杰检验的前提,本文采用的是ADF检验方法。将社会保障支出设为X,人均GDP设为Y。先对X、Y画出散点图,如图5、6、7所示,X、Y的散点图都是有截距的趋势图,再对X、Y进行有截距的单位根检验。
由于P值小于0.05,则说明人均GDP和社会保障性支出的二阶差分是平稳的,可以得出人均GDP和社会保障性支出是二阶单整序列。
(2)协整检验:协整则是将不平稳的数据进行差分后将其变为平稳数据序列。在单位根检验的基础上,对变量人均GDP和社会保障性支出进行协整分析,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对2001年~2014年我国人均GDP和社会保障性支出进行协整检验,结果如图8所示,可以得出在5%的置信水平上,人均GDP和社会保障性支出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3)格兰杰检验:在协整关系存在的基础上可以对两个变量之间进行因果关系的研究。从表2的检验结果看出,我国人均GDP 和社会保障性支出有双向的因果关系,在1年滞后期的前提下。表明,社会保障性支出的增加能够促进人均GDP的提高,同时经济增长也能增加社会保障性支出,如图9所示。
3.2.2 回归模型
本文通过选取社会保障支出和人均GDP两个观测变量研究社会保障性支出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下面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经济增长和社会保障性支出的确定的模型,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关系,如图10所示。
Y=3930.595+2.786945X,表明我国社会保障性支出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社会保障性支出每增加一个单位,经济增长会增加近三个单位。所以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体制不仅是对我国政治的改革,也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同时相关系数为0.99,说明两者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F检验和t检验都能说明方程式是显著的。
4 完善我国社会保障性支出的政策
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结构转型的阶段,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社会保障提供了物质条件,但是同时也对社会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建立一套适应经济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尽管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比如社会保障支出结构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在城乡二元结构中发展差异巨大,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模式不稳定,社会保障支出体系在不同层级政府的责任分担机制不完善。
4.1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强社会保障性财政支出
目前,中国的社会保障性支出总体处于较低水平,社会保障水平没有达到最适度水平范围,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会保障支出体制不能满足现行的需求,政府可以大力投入社会保障性支出。而我国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最大的还是经济建设和行政管理支出,而这两方面的政府支出会对经济活动产生“挤出效应”,应该减少经济建设和行政管理支出,将其按适当比例用于社会保障支出。 4.2 扩大社会保障支出涉及的覆盖面
由于我国的人口数量众多,地域辽阔,社会保障支出要对全国所有居民进行辐射是十分困难的。扩大社会保障支出有利于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增加对消费的支出,拉动经济发展的內需,促进经济增长。王延中(2009)曾提到,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人群全覆盖”,需要财政投入约57400亿元。
4.3 完善社会保障筹资体系,开征社会保障税
社会保障税最早是1889年德国俾斯麦政府提出的,而我国在1996年已经出现了“社会保障税”提法,开征社会保障税有利于提高社会保障的公平性,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近几年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同时给政府的财政带来严重的负担,所以需要开征社会保障税,保证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
4.4 完善不同层级政府的社会保障财政投入责任分担机制
加强社会保障财政投入应该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合理划分支出责任,加大中央社会保障性支出的投入。现阶段可以看出中央社会保障性支出占比远远小于地方上的支出,而地方上的收入又是远远不足的,导致地方政府的负担较大。政府应该改善在中央和地方上的财政投入比例,根据两者的财政收入确定合理的社会保障支出,以便能够将社会保障性支出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潘莉.社会保障的经济分析[D].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 杨胜利,李正龙,吕栋鑫.我国社会保障财政支出规模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0(9).
[3] 张治觉.中国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理论和实证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4] 梁秀.我国公共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分析[D].山东经济学院,2011.
[5] 刘畅.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困境及对策建[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9).
[6] 董拥军.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对效率与公平影响的实证分析[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7] 潘楠.公共财政框架下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06(10).
[8] 龙玉其.中国社会保障支出成效及问题[J].学术论坛,2011(5).
[9] 王静.中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D].辽宁大学,2013(5).
[10] 王延中,龙玉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社会保障支出分析.财贸经济,2011(1).
[11] 康振华.公共财政下的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7(11).
[12] 崔大海.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研究.厦门大学,2008.
[13] 董永军,邱长溶.中国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及因果分析[J].生态经济,2007(2).
[14] 穆怀中.社会保障水平经济效应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1(3).
[15] N·格里高利·曼昆.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社会保障性支出 经济增长 财政支出结构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7(c)-021-05
社会保障追求的是社会公平和公正,其作为经济活动的再次分配,通过高收入者向低收入者的转移支付,调节人们的收入差距,从而达到维持社会公共秩序的作用。国家的财政支出在社会保障中占主要的比重,而调整财政支出的结构,达到财政支出的最优结构和社会保障的最适水平,能够促进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
本文确定了统一的社会保障性支出的口径——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社会保障补助支出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总结了国内外对社会保障性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典型研究,先从社会保障性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再根据2001年~2014年社会保障性支出的相关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定量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结论,社会保障性支出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从而提出了完善我国社会保障性支出的建议。
1 文献综述
关于社会保障性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许多学者都对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同时在财政学、公共经济学和社会保障学的学科中也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社会保障性支出这方面的研究和探讨,笔者对一些代表性较强的理论个研究进行简单介绍。
Feldstein·Martin (1974)最先提出了社会保障支出会对个人储蓄有“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是通过“资产替代效应”和“退休效应”两个相反的力量来影响人们的个人储蓄。Ehrlich and Zhong (1998) 分析49个国家的面板数据检验社会保障支出以养老金占GDP的比率为代表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得出两者具有相反的关系。
穆怀中(1997)根据道格拉斯函数对社会保障性支出水平的适度性进行分析,提出最优社会保障支出规模,(2001)从国家福利的角度出发,利用计量中回归模型论证了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增长是正相关的。潘莉《社会保障的经济分析》(2006)(经济管理出版社)通过对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分析提出两者的互动关系,并提出不适度、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将抑制经济的增长。崔大海(2008)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和协整分析,证明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增长只有单向的关系,经济增长与社会保障性支出存在正相关的因果关系,但是社会保障性支出却不会促进经济增长。
2 社会保障性支出对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看作外生变量,认为由于资本收益递减的作用,经济将会保持稳态,经济增长为零,此时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没有显著性影响。而20世纪80年代,罗默、卢卡斯提出内生增长理论重新修正了古典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由人力资本、技术进步等内生因素影响的,所以政府财政支出可以通过影响人力资本和技术,间接对经济增长起作用。目前的研究,大多是以内生经济理论为基础来考察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却始终也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说明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的,但是通过学者的大量研究可以确定的是两者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关系。
3 我国社会保障性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基于2003年~2014年数据分析
在前文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对近十年来中国社会保障性支出的数据分析和模型的设定,研究我国社会保障性支出的变化趋势以及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对于政府用于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的统计口径较为复杂,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在本文中使用的是财政部社会保障司课程组(2007)统一的规定,认为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包括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社会保障补助支出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
3.1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现状
3.1.1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
社会保障是社会的安全网,市场的调节器,而社会保障水平是反应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的程度高低,即社会成员能从国家的社会保障中得到的满意度。社会保障水平常用社會保障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作为测量指标。同时,社会保障水平一定要适度提高,穆怀中(1997)在社会保障水平适度理论中提出“渐进与切线式发展”的模式,构建了社会保障支出适度水平公式。过高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可能会造成社会成员的工作惰性,降低经济活动的效率;反之,过低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不能起到“稳定器”的作用,不能保障社会再次分配的公平、公正性,破坏社会秩序,从而抑制经济增长。
从下图1所示,2001年~2014年我国社会保障性水平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也带来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由于我国现阶段对社会保障水平的统计没有标准化,在此和其他学者研究数据没有可比性。再者,在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城镇和农村的社会保障支出完全不同,城镇居民享受较高的社会保障,甚至是以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为代价发展起来的,而农村则仍处于社会保障的边缘,不仅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某些偏远地区连最低的社会保障水平都没有达到,对此社会保障并没有达到理想的作用。
3.1.2 社会保障支出总概况
从2001年~2014年,我国的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绝对值值虽然是一直增加的,从2001年社会保障支出的1987.40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5968.85亿元。短短十几年时间内,增加了将近10倍,但是相比国外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支出仍是不足的,同时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相对稳定,2009年~2014年保持在10%左右。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显然是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的(见图1)。 再看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增长速度(见图3),2001年到2014年间的波动很大,从2011年是逐年减缓的,2012年比2011年的增长速度减少了8.38%,2014年比2013年减少了4.94%,表明我国应当增加对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
2001年來,社会保障性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都在不断地增加的,且社会保障性支出增长速度快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速。近十年来,除了2003年、2004年的社会保障支出增长弹性是小于1的,其余的都大于1,表明社会保障支出的增长率大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即社会保障支出增长率大于当期经济增长率,说明社会保障性支出的投资日渐增加。且根据图4和表2可以发现社会保障支出的增长率不仅高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而且是同方向变化,可以猜测社会保障支出与国民生产总值是成正相关变化的,可以通过下面的实证分析更有力的证明这一点。
3.1.3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中央和地方承担责任不均衡
根据2001年~2014年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社会保障性支出中(见表3),中央支出占比极少,而大部分的社会保障性支出落到地方政府上。在2014年,社会保障支出中央只占到14.9%,而地方上承担了85.1%,中央和地方对社会保障性支出的责任承担严重不平衡,造成地方的负担较大,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不到位。
3.2 社会保障性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本文利用2001年~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国家财政决算报告的整合数据,用动态计量经济模型分析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由于采用时间序列数据,具有不平稳性,需要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避免出现“伪回归”现象,保障回归结果的可靠性。
3.2.1 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
(1)单位根检验(ADF检验):单位根检验是格兰杰检验的前提,本文采用的是ADF检验方法。将社会保障支出设为X,人均GDP设为Y。先对X、Y画出散点图,如图5、6、7所示,X、Y的散点图都是有截距的趋势图,再对X、Y进行有截距的单位根检验。
由于P值小于0.05,则说明人均GDP和社会保障性支出的二阶差分是平稳的,可以得出人均GDP和社会保障性支出是二阶单整序列。
(2)协整检验:协整则是将不平稳的数据进行差分后将其变为平稳数据序列。在单位根检验的基础上,对变量人均GDP和社会保障性支出进行协整分析,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对2001年~2014年我国人均GDP和社会保障性支出进行协整检验,结果如图8所示,可以得出在5%的置信水平上,人均GDP和社会保障性支出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3)格兰杰检验:在协整关系存在的基础上可以对两个变量之间进行因果关系的研究。从表2的检验结果看出,我国人均GDP 和社会保障性支出有双向的因果关系,在1年滞后期的前提下。表明,社会保障性支出的增加能够促进人均GDP的提高,同时经济增长也能增加社会保障性支出,如图9所示。
3.2.2 回归模型
本文通过选取社会保障支出和人均GDP两个观测变量研究社会保障性支出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下面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经济增长和社会保障性支出的确定的模型,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关系,如图10所示。
Y=3930.595+2.786945X,表明我国社会保障性支出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社会保障性支出每增加一个单位,经济增长会增加近三个单位。所以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体制不仅是对我国政治的改革,也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同时相关系数为0.99,说明两者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F检验和t检验都能说明方程式是显著的。
4 完善我国社会保障性支出的政策
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结构转型的阶段,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社会保障提供了物质条件,但是同时也对社会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建立一套适应经济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尽管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比如社会保障支出结构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在城乡二元结构中发展差异巨大,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模式不稳定,社会保障支出体系在不同层级政府的责任分担机制不完善。
4.1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强社会保障性财政支出
目前,中国的社会保障性支出总体处于较低水平,社会保障水平没有达到最适度水平范围,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会保障支出体制不能满足现行的需求,政府可以大力投入社会保障性支出。而我国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最大的还是经济建设和行政管理支出,而这两方面的政府支出会对经济活动产生“挤出效应”,应该减少经济建设和行政管理支出,将其按适当比例用于社会保障支出。 4.2 扩大社会保障支出涉及的覆盖面
由于我国的人口数量众多,地域辽阔,社会保障支出要对全国所有居民进行辐射是十分困难的。扩大社会保障支出有利于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增加对消费的支出,拉动经济发展的內需,促进经济增长。王延中(2009)曾提到,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人群全覆盖”,需要财政投入约57400亿元。
4.3 完善社会保障筹资体系,开征社会保障税
社会保障税最早是1889年德国俾斯麦政府提出的,而我国在1996年已经出现了“社会保障税”提法,开征社会保障税有利于提高社会保障的公平性,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近几年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同时给政府的财政带来严重的负担,所以需要开征社会保障税,保证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
4.4 完善不同层级政府的社会保障财政投入责任分担机制
加强社会保障财政投入应该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合理划分支出责任,加大中央社会保障性支出的投入。现阶段可以看出中央社会保障性支出占比远远小于地方上的支出,而地方上的收入又是远远不足的,导致地方政府的负担较大。政府应该改善在中央和地方上的财政投入比例,根据两者的财政收入确定合理的社会保障支出,以便能够将社会保障性支出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潘莉.社会保障的经济分析[D].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 杨胜利,李正龙,吕栋鑫.我国社会保障财政支出规模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0(9).
[3] 张治觉.中国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理论和实证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4] 梁秀.我国公共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分析[D].山东经济学院,2011.
[5] 刘畅.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困境及对策建[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9).
[6] 董拥军.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对效率与公平影响的实证分析[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7] 潘楠.公共财政框架下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06(10).
[8] 龙玉其.中国社会保障支出成效及问题[J].学术论坛,2011(5).
[9] 王静.中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D].辽宁大学,2013(5).
[10] 王延中,龙玉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社会保障支出分析.财贸经济,2011(1).
[11] 康振华.公共财政下的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7(11).
[12] 崔大海.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研究.厦门大学,2008.
[13] 董永军,邱长溶.中国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及因果分析[J].生态经济,2007(2).
[14] 穆怀中.社会保障水平经济效应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1(3).
[15] N·格里高利·曼昆.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