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

来源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hua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师只有将生物课上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学生才会愿意上生物课。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的体会是:运用教具、标本进行教学;多媒体进行教学;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 生物 兴趣 动力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在教学中运用教具、标本教学,使学生获得鲜明生动的印象;采用多媒体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手段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某事或某物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巨大的动力,为之付出最大的热情,甚至追求终生。
  学习亦然,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就拿生物学这门功课来说,如果我们的生物课上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学生就会愿意上生物课,乐意上生物课,就会对生物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探求生物中的奥秘。相反,如果教师教不得法,生物课就会变成一潭死水,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学起来同嚼蜡。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求知识?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是:
  1 运用教具、标本进行教学。学生的认识从总体上来讲要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生物教学离开了生物标本、教具等教学。就成了空对空的讲说。因此,在教学中灵活巧妙的运用直观标本、教具教学,使学生获得鲜明生动的印象,减少掌握概念的困难,搭好从感性到理性的这座桥。是非常必要的,它既能促进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的发展。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有的生物或生物体的某一器官。或某一现象只要让学生一看,就不需多言。比如,讲葫芦藓时,先展示葫芦藓标本,然后指出,这种植物个体很小,肉眼不易看清楚,需要我们用放大镜来观察,这样学生兴趣会更浓,注意力更集中;演示松的球果,使学生理解裸子植物的概念;演示空心的萝卜,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另一方而,还可以巧用一切有实效的教具。在学习生物圈中的人时,可利用自身的这一特殊教具指导学生学习。如抚摸脉搏,观看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做膝跳反射等来增加感性经验。
  2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的一门学科。生物体的一些结构上的、生理上的变化过程,模型或挂图不能直观地演示出来。比如植物利,子的结构这一课的内容,胚芽发育成茎、叶;胚轴发育成连接茎与根的部位:胚根发育成根。模型是无法让学生看到这种生长过程的,学生也就难以搞消楚,往往是死记硬背。再如,讲植物根尖这一课时,根尖的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这几个部位是不断更新的,根尖的分生区不断产生新的细胞,通过细胞数目的增多和细胞体积的长大仲长使根向地下生长。在教学中发现,这种变化过程是很难用语言拙述的,往往教师是边讲边比划,学生听得却还是似懂非懂。采用课件教学,发挥多媒体优势,化微观为宏观,化抽象为具体,就使这些难以向学生讲清楚的生物体结构一卜的、生理上的动态变化过程问题迎刃而解。一幅幅五彩的画面,不断变化,一条条奇妙的曲线,神奇的延伸,通过屏幕把生物体的这些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一展现在学生眼前,生物体已然活跃在学生的脑海里。使学生易看、易懂、易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践得出,凡属于生物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特征等问题,都可以采用课件教学,都能尝到课件教学的甜头。
  3 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方式。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前的一些生物实验是一些验证实验,重复前人的实验过程,验证实验结论。这种实验方法,学生动手了,但没有开动脑筋,印象不深,兴趣不浓。同时,在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现在。我们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认真仔细观察周围的生物,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就会按照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想法,提出许多问题,并对自己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既动手,也动脑。例如,在讲授光照影响叶绿素的形成这一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石块下的小草是黄色的?而翻开石块后不久小草又变成了绿色的?”问题一提出,学生马上提出许多设想,有的同学说与肥料有关;有的同学说与空气有关;有的同学说与光照有关……然后,教师让学生就假设与光照有关这一设想进行分组探究,并指导学生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通过探究式学习教学方法的实施,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并提出了许多问题:深秋时枫树的叶为什么由绿变红?马为什么是站着睡觉?尽管这些问题暂时不能解决,但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去思考、去探究。通过探究式学习教学方法的实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的来说,教学的艺术就是要善于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这就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所追求的。
其他文献
适时运用“激趣、启思、导疑”,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手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以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体系。其实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挖掘其内在潜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这里,仅就“激趣”环节谈几种方法。  1 目的激趣。要使学生主动学习,首先要从学习目的上进行启发,教师的教育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奏效的,而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渗透中达到;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进行社会理想教
期刊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以下简称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身心发展正处于由动荡逐步趋向成熟、稳定的关键时期,他们中的大部分是中考的失利者,较早地面临择业、就业的巨大压力,在他们身上表现更多的是无奈、无望和无助,在学习,成长,生活和职业等方面会遇到种种困惑和行为问题,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培养他们良好的精神状态,增强他们的社会
期刊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倡导教学的个性化,是语文教育人文性的重要体现。个性的发展,不仅是人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崇尚个性,注重创造正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教学中如何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自由地发展,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日益关注的话题。语文教学个性化是一抹充满生机的绿意。本文对如何实现语文教学个
期刊
摘要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小学语文教科书所入选的古诗,其内容健康、语言优美。学习这些古诗,不但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一些情况,而且使学生能够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还能使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更能使学生感受古代文学作品的精美,从而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和对学习古诗的兴趣。怎样学习古诗?当前语文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
期刊
摘要 重视能力培养,尤其是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义务教材与旧教材最大的区别。无论是课前的预习还是课后的思考练习,新教材都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强调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问质疑,独立思考,培养思考习惯,质疑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和智力操作技能,在导读和练习中占有一定的训练比例。本文谈谈如何凭借教材提供的条件,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学生 质疑能力    1 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善问”
期刊
摘要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课标在识字、写字方面,实行“认写分开”,提出“认识”、“学会”两种要求,在第一学段明确提出要“多认少写”。但我们不难发现,低年级学生在识字中,音、形、义三方面,字形是难点,解决了这一问题就为提前阅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关键词 低年级学生 识字 字形教学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课标在识字、写字
期刊
多数初中学生刚一接触物理学科,总是开始觉得新鲜,最后成绩平平。我在教学实践中,从兴趣入手进行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果也要从兴趣培养入手,使学生“乐学”、“想学”;以思维能力培养为主要方法,使学生掌握程序性知识,激发学生“乐学”、“想学”的内在动力;以自学能力的培养为主要途径,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真正学会学习。只要使学生“乐学”、“想学”、“会学”,就能提
期刊
摘要 本文首先提出了高校多媒体技术教学方式有多种多样的表达特点,其次分别介绍了演播式教学中的呈现式和情景式教学,个别化学习教学中的反馈式和程序式教学,自主探索型教学中的设计有自主学习的操作环节、设计有自我探究的学习环节,设计有自我完善的学习环节的教学方式以及远程交互方式教学中的资源式、协作式和互动式教学,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主题的需要,通过教学设计,以使学习者在最佳学习条件下主
期刊
摘要 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出前所未有的。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融入一些新的思想、新的技巧、新的方式。目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趋势,对老师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本文试探讨如何更好地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关键词 创新教育 语文教学 学生    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出前所未有的。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融入一些新的思想、新的技巧、新的方
期刊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教育目标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生未来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妊要的应用技能,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为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本文探讨小学数学教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