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勾画多发现多感悟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lehi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批注式阅读是建立在对话基础上的阅读模式,在课前,学生对文本进行批注,形成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教师在备课中进行批注,形成教师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教学中师生对话,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文本和学生之间的对话;课后反思阶段则是学生对自我阅读过程的一个反思,形成的是自我对话。正是在这个对话中,学生从拿到文本到初步感受文本,再到理解文本、感悟文本,最终生发出自我的感悟。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呢?
  一、师生课前准备,做到心中有数
  首先教师要在课前进行批注。课堂是在预设和生成中发展的,课前批注就是一种预设,在预设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和学生一起对文本的批注进行心灵对话,在充分把握教材和学生知识基础、特点等的基础上,才能运筹帷幄,这样也才能保证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如《爱莲说》中有“菊,花之隐逸者也”一句,对“菊”的批注为“隐士”,《饮酒》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教学中将两者联系起来,结合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对“菊”的象征意义进行分析,就显得稳当多了。
  其次是学生在课前的批注。学生在课前进行批注才能让“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文章变得“一览众山小”,才能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去“删繁就简三秋树”,才能将疑惑述诸笔端,再在学习中提出问题,以便探究,获得解答。就学生批注而言,第一步要通读课文,总览全篇,即要在对文本阅读的基础上了解文章为何而写、怎么写、从哪里批注、如何批注。第二步则要提纲挈领,理清文脉,即要在阅读中理清文章的脉络。如阅读《变色龙》,对奥楚蔑洛夫斯基的“变”是如何变化的,有几次变化就需进行批注;《背影》中父亲几次穿越栏杆的描写也需进行批注,诸如此类。第三步则是细读文本,多角度批注。如《孔乙己》中“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为何要用“排”而不用“摸”,孔乙己此时心里怎么想,他为何要这么做等,对这些不懂的地方要做好批注。最后则是要在自我阅读中找出自我感悟的部分,即通过上述步骤后,再细读作品,从中生发出自我的体悟而进行批注。如《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何如此感人肺腑?“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为何牵动游子之心?诸如此类都可进行个性化批注。
  二、课中对比,在对比中探究
  课前是准备,课中批注则是展示自学成果、张扬个性、共同探究总结的过程。在课中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时,首先要确定目标,指明重点。课前阅读中的批注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目标或者自我计划进行的,但这不一定和该课时的教学目标相吻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需出示课时目标,指明重难点,让学生和自己阅读中的批注进行对比。如《孔乙己》的教学中,对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就是重点,但教师揭示了这一重点后,就要引导学生看自己的批注是否突破了这一重点,有哪些地方做到了,哪些地方还不足,然后再进行阅读、讨论,如此步步为营,方能奏效。
  其次教师要做好示范,适时点拨。批注是一种阅读方式,一开始学生并不一定会批注,教学中教师就需引导学生批注。教师可用幻灯片进行演示。如教学《雪》,第一部分批注为“江南的雪,滋润美艳”,第二部分批注为“朔方的雪,如粉如沙”。对“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批注为“勾画出雪孤独不妥协的姿态,有动感,有斗志,如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在示范的过程中还要进行点拨,让学生“拨云见雾”,如对“排出九文大钱”一句批注为“来之不易;大钱少;拘谨迂腐又那么善良朴实”。最后要引导学生之间对自己的批注进行对比赏析,在展示和交流中求同存异。
  三、课后批注反思,提高阅读能力
  其实,课后反思是一个对比生成的过程。首先,对比是将自己的阅读批注和教师、同伴之间进行对比,在对比中找出不同点,再形成自己的体悟。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在自我阅读中批注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课后批注为“苦闷抑郁而激荡万千,脱苦闷而多信心”,虽然在意思上相当,但后一批注结合全文来对该句进行分析,更加深入。其次,结合文本的内涵和自我的理解进行个性化批注。阅读本身就是充满个性化的行为,如果说课前阅读是初步认知状态,那么课后反思就是升华。在这个升华过程中,更多的是要加入自己的个性成分。如有的学生对“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句批注为“流浪的心声,漂泊的哀叹,几时才能回到久别的故乡”。后来方知这是一个从远方来这里读书的学生,也由此可见批注式阅读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多点勾画,多些发现,多些感悟,让批注式阅读为学生插上飞翔的翅膀,在文学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责任编辑陈剑平)
其他文献
英国教育家爱德华德波诺说:“教育就是教人思维。”新课标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作者、文本和读者之间存在着心理上的时空距离,因而在阅读中常常会产生思维空白。如果我们能巧妙运用“空白”艺术,以思维训练为切入点,在无疑处布白,在有疑处补白,就可以营造美妙的意境,为课堂注入一汪清泉,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
蔡稷颖:我将第六单元的知识做了一个梳理,并做成了思维导图,这样非常便于我复习。我还画了一個机器人,是不是很酷?
语文新课标提出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审美情趣与文化品位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破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束缚,把发展学生个性特点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学习教材作品的过程中发掘它们的内涵,用真善美的美好情感洗礼和净化学生的心灵,实现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挖掘语文内在功能,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的培养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
设计理念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指导学生“学习用现代的观念和发展的眼光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新课标特别强调要“敢于领异标新,走进新的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在写作中运用逆向思维就是从与传统观点相反的角度探索问题,往往能出奇制胜,确立新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新时代需要创造型人才,创新作文渴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写作要求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就决定了中考作文命题要围绕学生生活。当然,学生生活的外延要不断扩大,不仅要围绕学生学习生活、家庭生活,还要围绕社会生活,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关注学生对焦点、热点问题的认识,以促使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中考作文题型和选材范围更灵活富于变化,着眼于综合能力和
创新,简言之,就是在传统的桎梏中寻找新的突破口。换句话说,创新就是以非习惯的方式思考问题的能力。李可染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踩着别人的脚印前进,最佳结果也只能是亚军。”一语道破了创新的价值所在。人类生活是这样,作文亦然,创新是文章的生命。一篇文章只有在立意、选材、结构、文体、语言等方面做到了创新,文章才能有生命力,才能受到读者的青睐,让读者得到启迪和美感。    一、占据立意的制高点    立意的独
师生与文本间电光火石般的碰撞、喜怒哀乐的交流、睿智深刻的思想对话的课堂是富有生命力的课堂。可是,课堂教学中“霍布森选择效应”的泥潭却一个接着一个,让人防不胜防。“霍布森选择效应”的背后是学生主体性的缺失、伪生成的成功。目前,虚假预设和伪生成的教学状态在课堂上似乎并不少见。如何辩证地看待预设和生成呢?下面展示三个教学片段,探索怎样做到关注真正的生成。  一、匠心独具的“设境”  “不愤不启,不悱
德国文学大师歌德曾说过:“题材人人看得见,内容意义经过努力可以把握,而选材角度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秘密。”因此为文者只有独具慧眼,作文才能独辟蹊径。  打个比方,选材探寻角度,好比选择道路。一般来说,大路顺畅,直道快捷,当然走的人多。人一多,在通天的大路上,你往往会被淹没在人海之中。想要与众不同,显示自己的个性风采,就必须开拓出别人不走或少走的道路。作文选材角度创新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从逆向
曾经看过这么一个有关先知的故事。某一天,先知在山谷里对着他的门徒们讲道。先知说:“只要有信心,就没有实现不了的计划。”门徒们不相信,其中一位门徒问道:“你有信心,你能让山过来,让我们站在山顶上吗?”先知充满信心地对着山那边大声叫道:“山,过来。”结果可想而知,但先知接下来说:“既然山不过来,我们就过去吧!”于是他们开始爬山,并且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站到山顶上。这个故事中先知说的“山不过来,我们就过
每年语文高考一过,全国各地的作文题立刻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继而就会有名师、“大家”出来进行评点,分析利弊,指出写作的思路和技巧,其中很多考生最为关注的不是作文能得多少分,而是有没有写“偏题”,因为一旦“偏题”,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如何审题也成为我们作文学习的重中之重,我们在探讨此问题之前,先明确何谓审题?  一、何谓“审题”  清人崔学古在《学海津梁》一书中讲过:“作文须先闭目静坐,理会题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