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我国野生动物刑法保护的规定存在不足,应予修改完善.其中,《决定》中规定"加重处罚"违背罪刑法定原则,实践中无法遵照适用.《刑法》相关规定存在罪刑设置不合理、表述不准确等问题,应当将持有、食用、加工行为单独规定为犯罪.司法解释将"出售"解释为包括"以营利为目的的加工利用",存在将"收购"的事后帮助行为或"出售"的预备行为解释为"出售"的实行行为等问题,实践中也难以认定加工时有"利用行为";将"运输"解释为包括利用他人运送也混淆了教唆行为与实行行为的概念.
【基金项目】
: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中新型网络犯罪治理研究"(2018BFX01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野生动物刑法保护的规定存在不足,应予修改完善.其中,《决定》中规定"加重处罚"违背罪刑法定原则,实践中无法遵照适用.《刑法》相关规定存在罪刑设置不合理、表述不准确等问题,应当将持有、食用、加工行为单独规定为犯罪.司法解释将"出售"解释为包括"以营利为目的的加工利用",存在将"收购"的事后帮助行为或"出售"的预备行为解释为"出售"的实行行为等问题,实践中也难以认定加工时有"利用行为";将"运输"解释为包括利用他人运送也混淆了教唆行为与实行行为的概念.
其他文献
碳脱钩水平和碳达峰路径选择是建设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的重要基础和关键要素.以青海省为例,利用Tapio模型、广义迪氏指数分解模型(GDIM)及蒙特卡洛模拟法,测度碳脱钩水平,识别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子,动态模拟不同情景下碳达峰的实现路径.结果表明:(1)整体上看,煤炭是青海省碳排放的主要能源品种,其碳排放量占比为68.32%;工业是青海省碳排放最多的行业部门,其碳排放量占比为74.72%.(2)2000-2019年,青海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整体处于弱脱钩状态,但2013年前的平均脱钩指数为0.19,处于弱脱钩
"西方"是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具有深刻政治意蕴的重要概念.中国共产党对"西方"概念的运用和地域指涉,伴随着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推翻"帝国主义"这座大山,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建设社会主义而破除"西方迷信",到改革开放新时期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向"西方学习",再到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而"博采东西方各国之长"的历史轨迹;经历了"西洋""西方列强""帝国主义""西方侵略者""西方资产阶级""西方无产阶级""西方殖民者""西方国家""西方资本主义""西方世界""西方集团""西方法
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和难点所在.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需要科学把握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体系: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逻辑依据源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乡村治理理念的创新是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着力构建自治、法治、德治三位一体的现代乡村治理新体系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逻辑主题,而创新乡村治理方式则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逻辑展开,逻辑依据、逻辑起点、逻辑主题和逻辑展开四者相辅相成统一于中国特色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进而助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鲜明体现,是谋划社会主义中长期事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是我国70多年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传统有效制度.回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部署和宏观性安排的十四个"五年规划",其本身在实践演进中历时性地形成了初创探索期、创新调整期、快速发展期和全面推进期四个发展时期,在继承创新中蕴含了以"变"与"不变"为主线的基本特征,在与时俱进发展中创造了我国的发展奇迹.梳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实践演进,探寻基本特征,明晰历史性贡献,对理
社会工作是参与社会治理、促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社会工作督导则通过专业知识输送和专业人才培养保障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的效能.自恢复重建以来,中国社会工作督导在职业和教育两个领域的发展经验塑造了实证主义与建构主义两种主导范式.围绕“知识”这一中轴,可以发现,实证主义相信专业知识的普适性,认为督导者具有知识占有上的优势,倾向于同督导对象建立师徒性质的督导关系,且将督导过程视作知识的单向传递过程.建构主义则强调地方性知识的积极意义,认为督导对象在地方性知识方面占据优势,重视建构伙伴性质的督导
脱贫攻坚战已经胜利落下帷幕,我国也由此进入以相对贫困为治理重心的后脱贫时代.伴随着治理重心的转移,后脱贫时代我国贫困治理的特征与主要基调也将随之变化,而这些变化使原本曾在绝对贫困治理中大放异彩、蕴含着"归责模式"的一元责任形态陷入了低效化困境之中.基于这样的变换逻辑,一种积极回应后脱贫时代相对贫困治理主要基调的多元责任形态应运而生.多元责任形态以多元规范体系为规范性基础,以动态联结模式为外在的模式规定,以塑造多元主体的责任意识为内在动力,是一种不同于一元责任形态且更加适应相对贫困治理多元化属性的新型责任形
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改变乡村发展格局,必须高度关注乡村治理机制创新问题.借助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尝试归纳提炼功能指向型乡村治理机制概念,并从主体、资源与文化三维视角出发,科学分析其应具有的基础构成要件.通过主体自觉激活乡村治理和机制创设工作,并推动乡村治理机制创新,继而构筑动力型乡村治理机制;优化资源互动既能解构乡村治理机制的工作图景,还能高效提升治理机制的工作效率,进而创新效率型乡村治理机制;而积极推进新型治理文化重塑不仅能够提供乡村治理机制的创新场域,还能维持治理机制的持久价值,最终打造长效型乡村治
藏医药产业是我国民族特色产业,加强藏药植物资源保护、发展绿色藏医药产业关乎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利益协调发展.从藏药植物资源特性以及青藏高原地区环境及人文的特殊性出发,总结和分析藏药植物资源保护的现实意义和立法现状,探索我国藏药植物资源保护的法治途径,为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生物安全法》采用统合性立法范式对生物安全风险治理法律体系进行了整合建构.立法顺应国家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发展规律,创设出"国家权力统筹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生物安全风险协同共治新范式.在形式维度内,明晰公私治理主体的职责权限与行动准则,提出国家权力与社会力量协同共担的规范要求;在效力维度内,形成对生物安全风险治理全过程的统合涵摄;在功能维度内,依托数据平台、信息共享等前沿技术,为生物安全风险的有效治理提供机制支撑.力图通过国家权力与社会力量的良性互动与有序协同,达成生物安全风险治理目标.
西藏本不产茶,但茶产业已经成为西藏重要的产业之一.晚清时期,张荫棠在西藏进行治理和改革,其中一项重要的举措是推进西藏自种茶树.两个方面原因促进了该项政策的提出:一是印茶入藏构成的威胁,二是以茶羁縻政策的困境.虽然这种尝试并未达到预期效果,但却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给了我们丰富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