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治疗研究在中国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oking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音乐治疗最古老的的发源地之一。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就有大量关于音乐与健康的关系和音乐治疗的论述,但真正的音乐治疗研究出现则是上世纪80年代。1989年中国音乐治疗学会成立,并于当年举办了首届学术交流会。经过二十余年的进展,中国音乐治疗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2013年10月19-21日,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十一届学术交流大会在山东潍坊召开,会议主题为“音乐治疗与大众身心健康”,会议内容包括专家讲座、工作坊、学术交流和六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及七届一次理事会议。大会邀请到美国音乐治疗协会前任主席Barbara L.Wheeler博士,参与此次大会的有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音乐学院、中医学院以及其他综合类高等院校、医院、残疾人康复中心、残障人教育机构、临床心理应用机构等二百余人,音乐治疗高科技产品开发的企业代表也参加了此次会议。本文以此次大会为依据,试图探索音乐治疗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并对若干现存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
  一、中国音乐治疗研究的现状与分析
  中国音乐治疗学会是专门从事研究音乐治疗学的群众性学术组织,挂靠单位是北京回龙观医院。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的发展是中国的音乐治疗事业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音乐治疗研究发展的重要标志。笔者搜集到了第一届(1989年)至第十一届(2013年)学会论文集以及从第一届至十届(2011年)的会议纪要,以期从中寻找出中国音乐治疗研究的脉络、方向与问题。
  (一)学科定位渐趋明朗
  学科定位的问题并不是一个表象问题,它关系到对研究对象的性质、研究范围和研究途径的认识。从对音乐治疗名称使用情况来看,可以大概把握音乐治疗学科定位的现状。在音乐治疗学会最初几届学术交流会的论文中较多运用“心理音乐疗法”、“心理音乐治疗”、“音乐心理治疗”的名称。随着西方音乐治疗理论体系和技术引入中国,以及我国音乐治疗专家在医学、心理学、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等领域的临床应用与理论探讨,使用的名称也随之变化,例如“音乐疗法”、“音乐康复治疗”等。从本届大会提交论文来看,几乎全部采用“音乐治疗”这一名称。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音乐治疗的学科定位渐趋明朗。
  (二)研究问题趋于具体
  研究问题泛化,主要体现在目标疾患泛化和目标人群的泛化。从第九、十届音乐治疗学会交流大会提交的论文来看,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这个问题。从以下的论文题目可见一斑:《音乐心理治疗与心理创伤危机干预》、《音乐治疗在四川灾区的运用》、《精神病人的音乐康复治疗》、《谈音乐治疗在智障儿童领域的应用》。
  从研究问题来看,本届大会论文中泛泛讨论音乐治疗的意义及作用的文章比例较前有所减少,相当多的论文尝试解决具体的医疗或社会问题。如尹誉霏等《“歌曲解析”心理团体改善暴力犯攻击性及情绪抑制的初探》对某监狱的暴力犯罪服刑人员在言语攻击性、身体攻击性、愤怒及敌意四项因子团体干预前后的变化进行评估;查智群等《音乐联合奥氦平治疗对儿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症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影响》不但集中于具体问题,而且还尝试对音乐治疗的机理做出解释。
  笔者对本届大会论文进行粗略统计,论文总数为42篇,其中理论性论文16篇,实证性论文26篇。根据维基百科2001年《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笔者将本届大会论文所涉及的领域进行大致分类。人格障碍、音乐治疗理论及教育、精神分裂,其次为进行躯体疾患所致精神障碍和应激相关障碍的研究,再次为成人精神发育迟滞及障碍和儿童精神发育迟滞领域的研究。
  (三)治疗途径逐渐多样
  研究途径是否多元也是衡量音乐治疗发展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从本届大会提交论文来看,采用与临床手段相结合、即兴音乐疗法、与中国传统医学和文化结合的居多,采用意象引导音乐疗法(GIM)和接受式音乐治疗途径次之。
  此外,如陈葸静《团体音乐治疗针对劳教人员的焦虑、抑郁和自尊的疗效研究》运用了歌曲写作的方法;张晓敏《团体音乐治疗对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干预研究》运用了奥尔夫音乐治疗和团体音乐治疗的方法;其他如《音乐健身行走治疗32例抑郁障碍临床观察》、《“歌曲解析”心理团体改善暴力犯攻击性及情绪抑制的初探》等论文在治疗途径上也都体现出了多样化的研究视角。
  反观音乐治疗学会此前的历届交流大会,如第一届采用的研究途径可大致归纳为音乐色光疗法、聆听法等6种,第二届可大致分为音乐电疗、气功针刺等4种。如表3所示,便是历经十一届交流大会,研究途径在数量上的直观变化。而本届大会则在研究手段与途径上体现出了多样并举、融合互补的令人欣喜的学术生态环境。
  (四)对中国本土化音乐治疗的探索有所深化
  从本次大会提交论文可以看出,我国正有一批音乐治疗学者,怀着深厚的本土意识和强烈的问题意识,在探索中国本土化音乐治疗道路上做出了可贵的努力。
  例如王连福在《蒙古族传统音乐与音乐治疗》中主要采用萨满音乐中的萨满歌舞、安代歌舞和蒙古族民歌中的长调艺术进行音乐治疗。结果显示这些传统音乐所具备的旋律特征和气质,对缓解当地居民中精神疾病患者的共有核心症状——焦虑情绪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余瑾《“大音希声”:中医音乐疗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探析》从中医康复核心理念出发,阐述了中医音乐导引疗法的三阶段。
  (五)高校音乐治疗教育发展迅速
  首先,从参与人数与结构方面来看(见表4),参会人数在学会创办初期处于迅速上升期,经过了第四届的数量骤减,其后逐届增加。不仅如此,参加本届大会的音乐治疗专业的人员有36人,占所有参会人员的18%,这个数量达到了在历次大会音乐治疗专业参会人数的最高值,他们以开设音乐治疗专业的高校的师生为主。自1988年和1999年中国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先后开设音乐治疗专业以来,截止到2013年,又有10所高校开设了音乐治疗专业,另外还有7所高校开设了音乐治疗选修课程。   其次,从大会论文主题来看,专门研究高校音乐治疗教育的论文有3篇。如张鸿懿以《高校音乐治疗教育中的几个问题》为议题,从音乐治疗学科发展历史脉络入手,总结高校音乐治疗教育的现存问题,并提出了如下建议:发挥高校音乐治疗委员会的作用,加强教学研讨;对音乐治疗专业的生源、培养目标、就业去向等问题作调查研究,并作校际交流;针对社会老龄化的现状,增加对“老人院”音乐治疗服务的课程;探索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音乐治疗学派。
  二、关于中国音乐治疗研究的思考
  本届学术交流大会,有一些问题得到了相对较多的关注,在会上会下引发了不少讨论。笔者从中择其二,结合自身的阅读与经历,尝试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音乐治疗与音乐医学
  关于“音乐治疗”的研究范围,美国音乐治疗学家Barbara L.Wheeler在学术交流大会中提到,大会提交论文有很多属于音乐医学(Husic Medicine)的领域,而非音乐治疗领域。一些参会的中国学者对此表示了困惑,也表达了不同的观点。下面笔者结合接触到的文献资料,对这一对概念做一番辨析。
  美国音乐治疗师Cheryl Dileo认为,音乐医学主要是以被动接受性聆听已经准备好的录制音乐,医护人员在多种不同医疗方式和情境下使用。音乐治疗教育家Tony Wigram等人认为,两者在研究方法上有所不同:音乐医学多采用量化研究,而音乐治疗既采用量化研究,也会运用质化研究。他们继而指出,有一些音乐治疗师甚至并不认为音乐医学是音乐治疗的一种形式,因为音乐医学中的音乐并不是要和患者发展出一种“音乐上的关系”(musical relationship)。Wigram等人将Music Medicine。Music in Medicine,Music Therapy in Medicine三个词汇并列使用。可见,“音乐医学”和“医学中的音乐治疗”在概念上趋同,而和“音乐治疗”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我国较早的一些文献倾向于认为两者的概念是相同的,“音乐医学”又被称为“音乐医疗学”或“音乐治疗学”。近些年,对“音乐治疗”和“音乐医学”的概念也有了新的界定,两者既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使用音乐作为主要手段,且在使用音乐的类型和风格,以及涉及的治疗对象和临床领域方面都是相似的;但两者在治疗方法、治疗关系和音乐在治疗中的作用三方面均彼此有别。
  笔者赞同Wigram等人的观点,即音乐医学是指应用于医学领域的音乐治疗,治疗师和来访者的关系属于医疗关系或由临床情境生发而出的关系。而音乐治疗的领域更广,不仅应用于医学领域,也可应用于教育及其他领域。在这个意义上,笔者认同Wheeler教授的上述观点。
  同时,从有关这一问题的讨论可以看出,虽然音乐治疗的学术定位在我国已经逐渐明朗,例如对音乐治疗这一交叉学科(与音乐学、医学、心理学、教育学、康复学、人类学等学科交叉)的跨学科性质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同,但是在有关学术定位的具体问题上认识还比较模糊,仍需进一步研究与澄清。
  (二)中国本土音乐治疗的可行性
  中国本土音乐治疗是否可行?关于这一论题,在学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音乐治疗的实践以及系统的学科建设都始于西方,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他们不仅收集了大量的临床资料,也总结出了一整套严谨、科学的学科理论,我们应当系统而全面地接受和学习这些理论;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在我国历史文献中可见很多用音乐治疗疾病和养生的例子,如“音乐养脏功”是运用传统的中医和气功相结合的音乐治疗方法,“音乐色光疗法”是中医当中“五音”、“五行”与“五色”相结合的音乐治疗方法等等。中国的音乐治疗学发展方向应该秉承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中医理论,发展成为更适合国人的中国本土音乐治疗体系。
  针对发展中国本土音乐治疗这一问题,世界音乐治疗大会Maranto主席曾说过:“你们要发展中国的音乐治疗,音乐治疗的整体思维更像是东方的,而不像西方的。你们一定要做出中国音乐治疗来,为世界做贡献。”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在成立初期就将发展目标定为创建并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治疗学,并努力实现中国化、大众化、产业化发展。
  笔者认为,无论中国还是西方,每一种音乐治疗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只要有利于治疗对象康复,都应当借鉴和学习。
  除此之外,本届交流大会还提出了一些问题,尚待解决。例如刘振寰在《音乐疗法对自闭症儿童行为康复的干预研究》中提出,虽然采用了音乐治疗明显比仅接受药物治疗效果好,但尚不能确定音乐治疗在哪部分起到作用,起了多大作用。这说明音乐治疗的评价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责任编辑 金兆钧)
其他文献
这两年,合唱界的热点确实不少!从金承志的神曲《张世超你到底把我家钥匙放在哪里了?》和《感觉身体可以被掏空》在互联网一夜走红,到甘霖、温雨川等作曲家的作品遭到“淘宝”“咸鱼”中无良卖家的盗卖,再到百合合唱团20年团庆音乐会刘晓耕、松下耕、艾森瓦尔兹的新作集中上演,这些牵动全国合唱人神经的事件都围绕着“合唱新作”这一焦点。人们突然发现严肃的合唱音乐可以玩到爆款,精英文化的外壳可以包装大众文化的诉求,而
前言:所谓第五代作曲家,即中国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第一批作曲才俊,他们对于中国当代音乐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今,他们中的许多人,遍布世界各地,成为在音乐的国际俱乐部代表中国作曲家发声的核心人物。之所以挑选他们,并不仅是因为他们是当今中国乐坛有影响的人物,还在于他们各自都有非常鲜明的个性,更重要的是,他们个性的背后有着非常不一样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既可以从音乐里听到,也可以通过有关他们的文字撰写、
去年此际,周吉兄悴然而逝的噩耗传来时,我曾慨然长叹:他的走,在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领域留下一个无可取代的位置;新疆的民族音乐研究则少了一位优秀的学术带头人。  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调查与研究,滥觞于1930年代前后中央研究院凌纯声先生等在考察黑龙江赫哲族、湘西苗族历史文化时对当地民间歌唱的部分记录;初步展开于1950—1960年代的诸少数民族音乐普查活动。1980年代以来,随着“民间音乐集成”编撰工
摘要:作者认为教学设计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找到上阅读课的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层次性。  关键词:教学设计;切入口;纲举目张;升华主题    在阅读教学中,语文老师很容易陷入繁琐的训练中,一问一答,不停地追问,深的、浅的、有思考价值的、没思考价值的问题充斥着整个课堂,喋喋不休,让学生感到精神紧张而身心疲惫,久而久之,便对阅读失去了兴趣。老师们对此亦是烦恼。怎样解决这一问题?我
沈括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他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很深的研究。《宋史》中称赞沈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沈括晚年居住在镇江,并建梦溪园,写成科学巨著《梦溪笔谈》。该书是他根据科学实践和平生见闻著成,内容涉及数学、天文、音乐、历法、气象等数十个方面,被英、法、美等多个国家翻译出版。英国著名学者、中国科技史研究权威李约瑟博士称《梦溪笔谈》为“中国科技史上的里
可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成就卓然的大家,他的一生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三大历史时期。在那个跌宕的时代浪潮中,尽管马可本人似一叶扁舟,历经坎坷与困蹇,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与艺术观却从未偏航。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马可的研究文章不知凡几,关注视角也各不相同。但随着众多音乐学人呕心沥血、在史料中爬罗剔抉、历时八年共同完成的《马可选集》①(以下简称《选集》)的出版,一个全方位、多角
摘要:通用技术教学强调学生在制作中要有团队精神。其实,团队在教师教学,乃至教师专业成长中也起著重要作用。只有建立精诚合作的团队,个人的作用才有更大的用武之地。  关键词:团队;重要性;教师专业成长;精诚合作    诗仙李白有句诗叫“天生我材必有用”,他以乐观的精神和豪迈的气概,向世人发出自我价值的呐喊,这呐喊里面既有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启迪着别人的价值,也指出了形成团队的个人条件和可能性。  李白的
在当今各种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在我国现代音乐呈多元风格并存的格局中,如何创作出具有本民族文化归属感的现代音乐作品,一直是许多作曲家不断追求的目标。为此,一些作曲家将目光投向了我国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试图从中汲取素材和灵感,并加以现代性地改造,以创作出具有鲜明文化归属感、同时符合时代审美诉求的现代音乐作品。正如香港作曲家林乐培所言的“从古思中寻根,从前卫中找路”。李吉提教授亦曾指出:“早在上个世纪8
国音乐多声思维的相关文献见于《国语·周语下》,其表述由周景王(公元前?—公元前520)二十三年将铸无射钟所引发。单穆公和伶州鸠与周景王对话,对围绕编钟乐悬多层次的内涵深入展开。文中所涉究竟是要铸名为无射之钟,还是要铸无射均的一套编钟,抑或作为无射钟之无射律与林钟律的双音关系认知,学界见仁见智多有研讨。在下在此主要辨析的既非“协和”观念,亦非钟的双音结构,而是围绕乐悬“金石以动之,丝竹以行之”所形成
月20日,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记录时代的乐音——庆祝《人民音乐》创刊70周年座谈会”在中国文联文艺家之家举行。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前光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主席叶小钢,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韩新安,中宣部文艺局艺术处处长马小龙,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周由强,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中国文联权益保护部副主任鲍次立以及中国音协副主席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