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青少年琵琶演奏学习过程中,在掌握技法的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听辨能力和欣赏音乐美的能力。以乐曲《天鹅》为例,从三个阶段,多个方面,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从不同角度学习乐曲,提高对音乐审美教育。
【关键词】《天鹅》;培养能力;青少年艺术;琵琶演奏;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J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2-072-03
【本文著录格式】杨君.对青少年琵琶演奏学习目标的思考——以《天鹅-送给正直的人》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1,01(02):72-74.
随着国家对美育的提倡,以及家长对特长培养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同学在小学毕业前后就完成十级考试。目前学生有繁重的课业,家长对于音乐学习又急功近利,要求跳级考试的现象越加频繁地出现在日常教学中。过快的考级,有利有弊。优势在于加强了基本功的练习,但从专业学习的角度来说,每一首乐曲都有创作的独到之处,要高质量地弹奏一首乐曲是需要老师与同学共同打磨的。每首乐曲的学习周期短则12--16周,长则1年。过快的学习进程,使学生对音乐的情感表达缺乏认识,往往只是学习技巧,无法体验演奏音乐所带来的美感。随着学习时间越来越长,如果对弹奏的要求越来越高就会走向专业音乐道路;如果弹奏水平不高,出现噪音偏大、旋律不连贯等现象,就会丧失信心。因此学生学习琵琶演奏的目的是什么,教师怎样能更全面的教学是笔者想要深入研究的。
美育教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育,因此随着近现代经济、科技、教育的不断发展,音乐的学习已经不光是技法的磨炼,更多的在于音乐带给人的实用性。音乐教育实践哲学认为“音乐是一种多样化的人类实践活动”,“是与当代哲学的多元发展和实践趋势相吻合的。”在青少年琵琶演奏教育中审美教学和多元文化教育贯穿其中,既是趋势又是帮助学生在学习时产生更多的兴趣、提高思考能力和演奏能力的必要部分。本文中笔者以琵琶十级乐曲《天鹅——献给正直者》为例,结合日常教学中六年级以上且具备演奏该曲目水平的同学为参考,明确各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分析教学过程,了解学生演奏情况,从而达到美育教育与技能教学相辅相成的目的。
一、视谱阶段(初学阶段)
教学目标:了解作曲家及创作背景,听辨乐曲的段落、调号、节奏等音乐要素,掌握演奏技法。
教学重点:以引导的方式请学生视谱演奏,学习新的演奏技法,改正节奏方面的问题。
琵琶曲《天鹅》是刘德海先生于1984年创作的技巧出新的作品之一。全曲旋律流畅,技法丰富,乐段分明,自如地描述了天鹅的各种姿态。以洁白高贵的天鹅表达作者追求在艺术领域的不断进步和保持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根据技法、节奏、旋律走向等音乐要素的不同,可以将乐曲分为两个部分。前段旋律多优美、流畅,仿佛美丽的天鹅在湖中嬉戏。后段旋律激烈昂扬,描述了天鹅抵御入侵者最终胜利归于平静的过程。这一教学过程可以借助视频的形式,请学生完整听乐曲,再为其讲解,直观明了的帮助学生分析乐曲的音乐效果。
乐曲为E调,同学们在学习之前要熟练掌握E调音阶,有助于视谱练习且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学生的参与度。
乐曲中技法较多。除了右手传统技法弹挑、轮指、摇指、摭分,左手技法打带颤、泛音,还有借鉴吉他反正弹的技法和古筝一对一的手法,以及拍板模仿天鹅拍动翅膀的动作。技法的丰富使乐曲的旋律变化也会丰富,从而表达出各种细腻的情感。当我们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教学任务,学生会有很大的满足感,同时也会出现一种情况:教授细腻的音乐表达时,同学们不能很好地接收。这是因为审美感知的不同,他们认为学会乐曲就已经是完成任务。最多只能体会到学习新乐曲所带来的快感。
二、审美体验阶段(练习阶段)
学习是需要循序渐进,不断进步的过程。音乐的学习中强调审美的体验,而琵琶演奏是实用性的表现。 在弹奏乐曲中注重培养以下几方面能力:
首先,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从音乐的要素和技法中提高审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验乐曲各段落的速度变化、拍号变化以及音色变化。
速度变化,通过观看视频,会发现个乐段的速度是不相同的。请学生认真观察乐谱会发现各段落中有明确的速度和情绪表达提示。如第一部分中引子部分速度56,安详地。第一乐段速度48,远广地。第二乐段渐入板,中速偏快。第四乐段还原速,流畅地。视谱与听辨相结合,能帮助学生在演奏时控制主观情绪,尽量做到乐谱中要求。
拍号变化,拍号的作用在于改变旋律中律动的不同。如乐曲中第三乐段拍号的转换,体现出锣配乐队的动感与趣味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无法很自如地转换律动,这就需要多听、打节拍视唱,感受旋律的变化。
音色变化,音色的不同可以展示不同的音乐情绪,如:引子部分的情绪是安详的,旋律的创作是在低音区,因此弹奏时注意分弦的声音沉稳、宽厚,打带时的轻快,泛音的明亮、歌唱性。首先:明确目标后请学生先演奏一遍,挑出每一个技法,教师先做示范,后与学生的弹奏做对比,找出音色的不同。其次:讲解乐段内容,帮助学生了解段落情绪。再次:请学生观察弹奏时的要点,梳理演奏思路。乐曲开头的“分弦”,在整曲中多处用到,使乐曲呈现出一种安详的气氛。演奏时力度适中,有弹性且又在触琴弦之后保持静止。这里我们要注意分弦时,大指与食指要同时触弦以保证音色的整齐和谐,发出如音箱共振一般的轰鸣声。乐曲开头的打、带,分寸要掌握好,既不要太慢也不要太快。慢了会不流畅而缺乏灵动之感,快了会给人一种紧迫感,体现不出天鹅祥和、从容的形象。演奏时用手指的弹力打、带,不可靠手腕的帮助。这样的奏法较清晰,音色干净、圆满。泛音是一种别具特色的奏法,其音响优美奇特,音色晶莹透亮,宛若清澈的鐘声或铃声。演奏泛音时,将左手指浮点在泛音音位处的弦身上,同时右手指甲弹弦。左手指的姿势,犹如蜻蜓尾巴点水时的样子。右手指甲弹弦可稍重。弹奏时注意手指之间技法的配合。 再如第一、第二乐段都运用了轮指,但因为描述情境不同,轮指音色也发生着变化。第一乐段以长轮演奏为主,形象地描述了一只洁白的天鹅在水面慵懒地舒展翅膀的动作。乐曲开始以一个极具跳跃性的八度音进入,由弱渐强,逐渐延伸,像一只天鹅由远及近地向我们游来,优雅而又安详。本段旋律进行中的快慢强弱有着很大的伸展空间,因此长轮的控制力在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演奏弱轮时需圈起手指轻轻碰弦,运行速度不能太快。演奏较强轮指时手指需打开且有力的弹出。这正体现了“线”与“点”的对比,使天鹅悠闲戏水的各种姿态跃然眼前。第二乐段是轮指和挑弦相互交替的运用。描绘了一群天鹅在湖面之上嬉戏游玩的情景。在中低音区以中板偏快的速度渐入板,轮指的旋律力度渐强,在不显音色突兀的情况下突出下声部大指的单音音色,其中“颤音”的加入,使曲子旋律更加生动活泼。“揉弦”的使用又加深了音乐的柔美。为之后描绘天鹅轻快舒展的动作做了铺垫。入板后大指挑音进入,在轮指和大指挑音的交互间,呼吸和节奏相结合的韵律中,运用排比句的手法重组特定的音型声部交接的方法,生动地表现了天鹅在水面上拍着翅膀相互追逐的景象。之后旋律移入低音区并突出四弦的旋律,一弦的轮指放轻作为伴奏声部烘托效果。采用左手在四弦的“拖滑”动作,带起空弦,左手弦外动态的速度与方向是连接下面旋律的关键。该段演奏时速度平稳,不宜太快。
每一段旋律表达内容不同,音色变化也会丰富多彩,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认真示范并引导同学们从中发现音色变化的细微之处,讲解技法运用并指导学生练习。使学生们从根本上体验和掌握音色的变化。
音乐要素是音乐组成的基础,在学习中分析、掌握这些要素不仅可以巩固音乐基础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意识到技法不是琵琶演奏的全部。
其次,培养视觉表演能力。
教学目标:弦外动作的学习。
教学难点:乐曲中起句落句之间的律动分析与展示。
音乐演奏是一种表演艺术,观看演奏家的表演是一种享受,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干净利落、自然赋有韵律感。在日常教学中培养演奏感帮助学生用不同的视角了解乐曲。
气息的运用,音乐是由乐段构成,而乐段又是由乐句构成。乐句之间的关系或紧凑或舒缓都要带入不同的情绪与气息。如引子部分的四个乐句,在教学时要求学生观察动作,思考运用此动作的意义何在?引导学生思考时,从演奏速度、演奏音区、技法、谱面等进行提示。教师问:“刚才弹奏的速度怎么样?”学生答:“速度缓慢。”师:“弹奏音区位置呢?”生:“中低音区。”师:“演奏技法呢?”生:“有分弦、反正弹和滑音等技法。”师:“乐曲中对于演奏情绪有怎么样的提示?”生:“安详地。”那么弹奏时气息要稳,慢呼吸慢抬手,将旋律要表达的意境感营造出来。一问一答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观察细节,提高演奏中所有环节的合理性。再如:乐曲中速度加快的部分,同样从上面提问的角度分析,我们会发现弹奏时呼吸稳且短促。
手臂的运用,右手以技法为主,学生弹奏时会出现手臂僵硬或乱动的现象。因此手臂运动的合理化也是日常教学需要为学生讲解的。如在第二乐段,拍号的切换使旋律的律动发生变化,技法上运用长轮与挑轮,是点与线的结合。教学时先让学生听旋律的变化,抒情和活泼交替出现。长轮开始前小臂带动大臂以中速画弧,与弹奏速度一致。四三拍的旋律有舞曲风格,弹奏挑时手臂小幅度摆动,轮指前手臂微抬在琴前稍作停顿后中速轮指。再如乐曲后半段,同样有挑轮的段落,乐段中左手技法多小拉弦,弹奏时速度快,右手挑时主动找琴弦,手腕抬起小臂运动,有助于提高挑的重音感和旋律速度感。
视觉演奏能力的培养,从气息的运用,手臂的弦外动作发力两方面教学,帮助学生更细致地观察乐谱和演奏者的演奏状态,使学生感受身体动作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就如普通音乐教学中体态律动的学习一般,以不同的视角发现音乐之美。
三、文化思考体验阶段(巩固阶段)
教学目标:从多元文化视角理解乐曲,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理解。
教学重点:中西演奏技法,中西音乐创作手法在乐曲中的运用。
中西演奏技法的运用。琵琶的演奏技法丰富是因为右手佩戴指甲,解放了五根手指,手指的长短不同,弹奏力度也不同,因此不同的组合方式会使音乐发生细微的变化。乐曲中借鉴吉他“反正弹”的手法,它体现了刘德海立足传统、兼收并蓄的创作精神。“反弹”手法,致力于开发右手的每个手指的功能,与“正弹”形成千变万化、色彩各异的效果,丰富了琵琶的演奏技术。“反正弹”的手法运用在全曲的开始及结尾。开头用温和的音色表现出天鹅抖动羽毛时的样子。结尾时速度放慢,用轻柔的音乐使乐曲归于平静。在教学和演奏中体会正弹与反弹力度、触弦角度的不同,从而听辨出音色的变化。
中西音乐创作中,西方音乐曲式结构鲜明,如:主题动机展开的创作手法。而中国音乐或以标题段落为结构,如《十面埋伏》,或变奏曲结构,如《五梆子》等。乐曲《天鹅》中段落处理结合两种方式,即将主题动机展开又将其加花变奏,使乐曲的层次感鲜明,对演奏者和观众来说在情绪上都有着合理的铺垫。在教学中为同学们回忆知识并与本曲做对比。请同学们自己演奏,为他们讲解曲式结构的变化,会使学生从整体上对乐曲有宏观的了解。
西方作曲技法中拍号的不同会使音乐的强弱关系和律动感都发生变化,中国乐曲的创作有紧打慢唱的音乐演奏手法。乐曲中第二段是节拍运用最丰富的一段,四二、四三、八三、八五交替使用,旋律重音位置多变,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听、多唱,强调技法的运用,将天鹅追逐嬉戏的场景表现出来。乐曲在后半段速度加快,拂与轮交替的段落中用紧打慢唱的表演形式。所谓“紧打慢唱”是戏曲中的唱法,即:用梆子打快速连拍,演唱旋律自由,多用于宣泄悲愤激昂的情绪。弹奏时拂就像梆子打快速连拍,有点的感觉,轮指弹奏旋律模仿演唱,有线的感觉。点线结合表达了天鹅在遇到敌人后激烈反抗的场景。作曲技法的融合使《天鹅》这首乐曲在多元文化融合的今天也能显示出他创作思想的新颖。值得我们去思考每首乐曲的独特之处,而不是毫无感情地去弹奏乐曲。
琵琶演奏教学是音乐技能的培养,但同样要从细节出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听辨能力和欣赏音乐美的能力。让青少年在枯燥的学习生活中将所学知识运用到音乐实践活动中。音乐教育是不断探索的过程,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技法、节奏、旋律、情感表达都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分阶段学习,每一阶段分清学习目标,将相同的知识用不同角度去分析了解,使学生能体会音乐的独特之处。
参考文献:
[1]管建华.后现代音乐教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楊靖.刘德海的琵琶教学思想刍议[J].中国音乐(季刊),2007(1).
作者简介:杨君(1989-),女,汉族,太原,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音乐与舞蹈学。
【关键词】《天鹅》;培养能力;青少年艺术;琵琶演奏;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J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2-072-03
【本文著录格式】杨君.对青少年琵琶演奏学习目标的思考——以《天鹅-送给正直的人》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1,01(02):72-74.
随着国家对美育的提倡,以及家长对特长培养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同学在小学毕业前后就完成十级考试。目前学生有繁重的课业,家长对于音乐学习又急功近利,要求跳级考试的现象越加频繁地出现在日常教学中。过快的考级,有利有弊。优势在于加强了基本功的练习,但从专业学习的角度来说,每一首乐曲都有创作的独到之处,要高质量地弹奏一首乐曲是需要老师与同学共同打磨的。每首乐曲的学习周期短则12--16周,长则1年。过快的学习进程,使学生对音乐的情感表达缺乏认识,往往只是学习技巧,无法体验演奏音乐所带来的美感。随着学习时间越来越长,如果对弹奏的要求越来越高就会走向专业音乐道路;如果弹奏水平不高,出现噪音偏大、旋律不连贯等现象,就会丧失信心。因此学生学习琵琶演奏的目的是什么,教师怎样能更全面的教学是笔者想要深入研究的。
美育教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育,因此随着近现代经济、科技、教育的不断发展,音乐的学习已经不光是技法的磨炼,更多的在于音乐带给人的实用性。音乐教育实践哲学认为“音乐是一种多样化的人类实践活动”,“是与当代哲学的多元发展和实践趋势相吻合的。”在青少年琵琶演奏教育中审美教学和多元文化教育贯穿其中,既是趋势又是帮助学生在学习时产生更多的兴趣、提高思考能力和演奏能力的必要部分。本文中笔者以琵琶十级乐曲《天鹅——献给正直者》为例,结合日常教学中六年级以上且具备演奏该曲目水平的同学为参考,明确各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分析教学过程,了解学生演奏情况,从而达到美育教育与技能教学相辅相成的目的。
一、视谱阶段(初学阶段)
教学目标:了解作曲家及创作背景,听辨乐曲的段落、调号、节奏等音乐要素,掌握演奏技法。
教学重点:以引导的方式请学生视谱演奏,学习新的演奏技法,改正节奏方面的问题。
琵琶曲《天鹅》是刘德海先生于1984年创作的技巧出新的作品之一。全曲旋律流畅,技法丰富,乐段分明,自如地描述了天鹅的各种姿态。以洁白高贵的天鹅表达作者追求在艺术领域的不断进步和保持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根据技法、节奏、旋律走向等音乐要素的不同,可以将乐曲分为两个部分。前段旋律多优美、流畅,仿佛美丽的天鹅在湖中嬉戏。后段旋律激烈昂扬,描述了天鹅抵御入侵者最终胜利归于平静的过程。这一教学过程可以借助视频的形式,请学生完整听乐曲,再为其讲解,直观明了的帮助学生分析乐曲的音乐效果。
乐曲为E调,同学们在学习之前要熟练掌握E调音阶,有助于视谱练习且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学生的参与度。
乐曲中技法较多。除了右手传统技法弹挑、轮指、摇指、摭分,左手技法打带颤、泛音,还有借鉴吉他反正弹的技法和古筝一对一的手法,以及拍板模仿天鹅拍动翅膀的动作。技法的丰富使乐曲的旋律变化也会丰富,从而表达出各种细腻的情感。当我们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教学任务,学生会有很大的满足感,同时也会出现一种情况:教授细腻的音乐表达时,同学们不能很好地接收。这是因为审美感知的不同,他们认为学会乐曲就已经是完成任务。最多只能体会到学习新乐曲所带来的快感。
二、审美体验阶段(练习阶段)
学习是需要循序渐进,不断进步的过程。音乐的学习中强调审美的体验,而琵琶演奏是实用性的表现。 在弹奏乐曲中注重培养以下几方面能力:
首先,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从音乐的要素和技法中提高审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验乐曲各段落的速度变化、拍号变化以及音色变化。
速度变化,通过观看视频,会发现个乐段的速度是不相同的。请学生认真观察乐谱会发现各段落中有明确的速度和情绪表达提示。如第一部分中引子部分速度56,安详地。第一乐段速度48,远广地。第二乐段渐入板,中速偏快。第四乐段还原速,流畅地。视谱与听辨相结合,能帮助学生在演奏时控制主观情绪,尽量做到乐谱中要求。
拍号变化,拍号的作用在于改变旋律中律动的不同。如乐曲中第三乐段拍号的转换,体现出锣配乐队的动感与趣味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无法很自如地转换律动,这就需要多听、打节拍视唱,感受旋律的变化。
音色变化,音色的不同可以展示不同的音乐情绪,如:引子部分的情绪是安详的,旋律的创作是在低音区,因此弹奏时注意分弦的声音沉稳、宽厚,打带时的轻快,泛音的明亮、歌唱性。首先:明确目标后请学生先演奏一遍,挑出每一个技法,教师先做示范,后与学生的弹奏做对比,找出音色的不同。其次:讲解乐段内容,帮助学生了解段落情绪。再次:请学生观察弹奏时的要点,梳理演奏思路。乐曲开头的“分弦”,在整曲中多处用到,使乐曲呈现出一种安详的气氛。演奏时力度适中,有弹性且又在触琴弦之后保持静止。这里我们要注意分弦时,大指与食指要同时触弦以保证音色的整齐和谐,发出如音箱共振一般的轰鸣声。乐曲开头的打、带,分寸要掌握好,既不要太慢也不要太快。慢了会不流畅而缺乏灵动之感,快了会给人一种紧迫感,体现不出天鹅祥和、从容的形象。演奏时用手指的弹力打、带,不可靠手腕的帮助。这样的奏法较清晰,音色干净、圆满。泛音是一种别具特色的奏法,其音响优美奇特,音色晶莹透亮,宛若清澈的鐘声或铃声。演奏泛音时,将左手指浮点在泛音音位处的弦身上,同时右手指甲弹弦。左手指的姿势,犹如蜻蜓尾巴点水时的样子。右手指甲弹弦可稍重。弹奏时注意手指之间技法的配合。 再如第一、第二乐段都运用了轮指,但因为描述情境不同,轮指音色也发生着变化。第一乐段以长轮演奏为主,形象地描述了一只洁白的天鹅在水面慵懒地舒展翅膀的动作。乐曲开始以一个极具跳跃性的八度音进入,由弱渐强,逐渐延伸,像一只天鹅由远及近地向我们游来,优雅而又安详。本段旋律进行中的快慢强弱有着很大的伸展空间,因此长轮的控制力在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演奏弱轮时需圈起手指轻轻碰弦,运行速度不能太快。演奏较强轮指时手指需打开且有力的弹出。这正体现了“线”与“点”的对比,使天鹅悠闲戏水的各种姿态跃然眼前。第二乐段是轮指和挑弦相互交替的运用。描绘了一群天鹅在湖面之上嬉戏游玩的情景。在中低音区以中板偏快的速度渐入板,轮指的旋律力度渐强,在不显音色突兀的情况下突出下声部大指的单音音色,其中“颤音”的加入,使曲子旋律更加生动活泼。“揉弦”的使用又加深了音乐的柔美。为之后描绘天鹅轻快舒展的动作做了铺垫。入板后大指挑音进入,在轮指和大指挑音的交互间,呼吸和节奏相结合的韵律中,运用排比句的手法重组特定的音型声部交接的方法,生动地表现了天鹅在水面上拍着翅膀相互追逐的景象。之后旋律移入低音区并突出四弦的旋律,一弦的轮指放轻作为伴奏声部烘托效果。采用左手在四弦的“拖滑”动作,带起空弦,左手弦外动态的速度与方向是连接下面旋律的关键。该段演奏时速度平稳,不宜太快。
每一段旋律表达内容不同,音色变化也会丰富多彩,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认真示范并引导同学们从中发现音色变化的细微之处,讲解技法运用并指导学生练习。使学生们从根本上体验和掌握音色的变化。
音乐要素是音乐组成的基础,在学习中分析、掌握这些要素不仅可以巩固音乐基础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意识到技法不是琵琶演奏的全部。
其次,培养视觉表演能力。
教学目标:弦外动作的学习。
教学难点:乐曲中起句落句之间的律动分析与展示。
音乐演奏是一种表演艺术,观看演奏家的表演是一种享受,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干净利落、自然赋有韵律感。在日常教学中培养演奏感帮助学生用不同的视角了解乐曲。
气息的运用,音乐是由乐段构成,而乐段又是由乐句构成。乐句之间的关系或紧凑或舒缓都要带入不同的情绪与气息。如引子部分的四个乐句,在教学时要求学生观察动作,思考运用此动作的意义何在?引导学生思考时,从演奏速度、演奏音区、技法、谱面等进行提示。教师问:“刚才弹奏的速度怎么样?”学生答:“速度缓慢。”师:“弹奏音区位置呢?”生:“中低音区。”师:“演奏技法呢?”生:“有分弦、反正弹和滑音等技法。”师:“乐曲中对于演奏情绪有怎么样的提示?”生:“安详地。”那么弹奏时气息要稳,慢呼吸慢抬手,将旋律要表达的意境感营造出来。一问一答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观察细节,提高演奏中所有环节的合理性。再如:乐曲中速度加快的部分,同样从上面提问的角度分析,我们会发现弹奏时呼吸稳且短促。
手臂的运用,右手以技法为主,学生弹奏时会出现手臂僵硬或乱动的现象。因此手臂运动的合理化也是日常教学需要为学生讲解的。如在第二乐段,拍号的切换使旋律的律动发生变化,技法上运用长轮与挑轮,是点与线的结合。教学时先让学生听旋律的变化,抒情和活泼交替出现。长轮开始前小臂带动大臂以中速画弧,与弹奏速度一致。四三拍的旋律有舞曲风格,弹奏挑时手臂小幅度摆动,轮指前手臂微抬在琴前稍作停顿后中速轮指。再如乐曲后半段,同样有挑轮的段落,乐段中左手技法多小拉弦,弹奏时速度快,右手挑时主动找琴弦,手腕抬起小臂运动,有助于提高挑的重音感和旋律速度感。
视觉演奏能力的培养,从气息的运用,手臂的弦外动作发力两方面教学,帮助学生更细致地观察乐谱和演奏者的演奏状态,使学生感受身体动作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就如普通音乐教学中体态律动的学习一般,以不同的视角发现音乐之美。
三、文化思考体验阶段(巩固阶段)
教学目标:从多元文化视角理解乐曲,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理解。
教学重点:中西演奏技法,中西音乐创作手法在乐曲中的运用。
中西演奏技法的运用。琵琶的演奏技法丰富是因为右手佩戴指甲,解放了五根手指,手指的长短不同,弹奏力度也不同,因此不同的组合方式会使音乐发生细微的变化。乐曲中借鉴吉他“反正弹”的手法,它体现了刘德海立足传统、兼收并蓄的创作精神。“反弹”手法,致力于开发右手的每个手指的功能,与“正弹”形成千变万化、色彩各异的效果,丰富了琵琶的演奏技术。“反正弹”的手法运用在全曲的开始及结尾。开头用温和的音色表现出天鹅抖动羽毛时的样子。结尾时速度放慢,用轻柔的音乐使乐曲归于平静。在教学和演奏中体会正弹与反弹力度、触弦角度的不同,从而听辨出音色的变化。
中西音乐创作中,西方音乐曲式结构鲜明,如:主题动机展开的创作手法。而中国音乐或以标题段落为结构,如《十面埋伏》,或变奏曲结构,如《五梆子》等。乐曲《天鹅》中段落处理结合两种方式,即将主题动机展开又将其加花变奏,使乐曲的层次感鲜明,对演奏者和观众来说在情绪上都有着合理的铺垫。在教学中为同学们回忆知识并与本曲做对比。请同学们自己演奏,为他们讲解曲式结构的变化,会使学生从整体上对乐曲有宏观的了解。
西方作曲技法中拍号的不同会使音乐的强弱关系和律动感都发生变化,中国乐曲的创作有紧打慢唱的音乐演奏手法。乐曲中第二段是节拍运用最丰富的一段,四二、四三、八三、八五交替使用,旋律重音位置多变,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听、多唱,强调技法的运用,将天鹅追逐嬉戏的场景表现出来。乐曲在后半段速度加快,拂与轮交替的段落中用紧打慢唱的表演形式。所谓“紧打慢唱”是戏曲中的唱法,即:用梆子打快速连拍,演唱旋律自由,多用于宣泄悲愤激昂的情绪。弹奏时拂就像梆子打快速连拍,有点的感觉,轮指弹奏旋律模仿演唱,有线的感觉。点线结合表达了天鹅在遇到敌人后激烈反抗的场景。作曲技法的融合使《天鹅》这首乐曲在多元文化融合的今天也能显示出他创作思想的新颖。值得我们去思考每首乐曲的独特之处,而不是毫无感情地去弹奏乐曲。
琵琶演奏教学是音乐技能的培养,但同样要从细节出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听辨能力和欣赏音乐美的能力。让青少年在枯燥的学习生活中将所学知识运用到音乐实践活动中。音乐教育是不断探索的过程,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技法、节奏、旋律、情感表达都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分阶段学习,每一阶段分清学习目标,将相同的知识用不同角度去分析了解,使学生能体会音乐的独特之处。
参考文献:
[1]管建华.后现代音乐教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楊靖.刘德海的琵琶教学思想刍议[J].中国音乐(季刊),2007(1).
作者简介:杨君(1989-),女,汉族,太原,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音乐与舞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