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创新教育,全国正进行着新课程改革,此次课程改革必将促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前所未有的根本性的改变。
1 注重学生发展的主体性原则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宗旨和理念。新课程倡导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便要求在课堂教学设计中遵循主体性原则,教师应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积极采用学生主动地参与、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教师应从过去仅仅作为传授知识的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和各种能力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为此,课堂教学应设计出尊重学生、赏识学生、适合学生口味的学习方案,重在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唤起学生学习需求,培养学生内在情感。
遵循主体性原则还要求教师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在教学形式上,可设计讲授与讨论、自学与辅导、猜想与探究等多样的形式;在活动安排上,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总结,从而让每个学生的才能等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让全体学生都能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2 体现过程和方法的探究性原则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中,把科学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懂得科学的思维方法,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探究式学习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感受到自己失败与错误,并通过纠正错误,逐步走向正确,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在设计探究性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创设情景,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然后根据同学们熟悉的生活现象,利用身边的物品及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让大家自己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再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讨论。例如,在设计“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这一节时,可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问学生发现了什么?能否用化学语言描述?并根据这一现象,能否提出一个与此相关的化学问题?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提出了“高锰酸钾晶体等物质还能不能再分?能分,又分成什么?”等问题,然后请学生利用高锰酸钾设计一个实验,探究物质是可分的,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检验猜想。最后交流、总结探究成果。
3 学以致用的实践性原则
化学是源于自然和社会实践的一门学科,它必将服务于自然和社会。因此,化学课堂的教学设计,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和认识化学规律,并把认识到的化学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他们体会到化学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探究能力。
新的教材更加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体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例如,在学习“燃烧与灭火”一节时,教师可让学生观看实验“烧不坏的手帕”进而问学生:“你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让我们一同来学习燃烧与灭火。”此时学生急于想明白其中的道理,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后面的学习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最后,请学生列举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为什么锅炉越扇越旺,蜡烛一吹就灭?等。
遵循实践性原则,还可以开展一些社会调查及综合实践活动,这样便能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例如在学习自来水的生产过程的原理后,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到自来水公司与纯净水生产企业调查并分析比较他们的生产过程。学完“性质活泼的氧气”之后,让学生设计探究氧气的性质与用途实验方案并开放实验室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真正体会到“化学是有趣的,化学是有用的”。
此外,化学课堂设计应关注社会热点,遵循动态性原则。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组织者、设计者,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课堂教学如果脱离了实际问题,有意回避现实中的热点、焦点,这不仅使课堂教学失去动力,而且不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健康人格的塑造。因此教师不仅要在课内精心设计,寻找教材知识点与社会热点的结合,还要根据结合点设计精巧的题目。例如,“非典阻击”、“白色污染”、“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三峡蓄水”、“无形杀手”、“绿色能源”、“能源之星”、“温室效应”等等都是很好的素材,教师只要适时加以利用,定会编出精妙的题目,学生也会从中受益非浅。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课堂设计是一门艺术,对于普通的一课教学内容,在遵循上述原则时,不要刻意追求“满汉全席”,关键要体现“特色风味”。让学生在下课铃响时,仍觉得意犹未尽,回味无穷,让听课教师深受启发和鼓舞,可操作、可模仿、可借鉴,起到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1 注重学生发展的主体性原则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宗旨和理念。新课程倡导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便要求在课堂教学设计中遵循主体性原则,教师应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积极采用学生主动地参与、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教师应从过去仅仅作为传授知识的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和各种能力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为此,课堂教学应设计出尊重学生、赏识学生、适合学生口味的学习方案,重在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唤起学生学习需求,培养学生内在情感。
遵循主体性原则还要求教师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在教学形式上,可设计讲授与讨论、自学与辅导、猜想与探究等多样的形式;在活动安排上,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总结,从而让每个学生的才能等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让全体学生都能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2 体现过程和方法的探究性原则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中,把科学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懂得科学的思维方法,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探究式学习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感受到自己失败与错误,并通过纠正错误,逐步走向正确,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在设计探究性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创设情景,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然后根据同学们熟悉的生活现象,利用身边的物品及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让大家自己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再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讨论。例如,在设计“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这一节时,可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问学生发现了什么?能否用化学语言描述?并根据这一现象,能否提出一个与此相关的化学问题?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提出了“高锰酸钾晶体等物质还能不能再分?能分,又分成什么?”等问题,然后请学生利用高锰酸钾设计一个实验,探究物质是可分的,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检验猜想。最后交流、总结探究成果。
3 学以致用的实践性原则
化学是源于自然和社会实践的一门学科,它必将服务于自然和社会。因此,化学课堂的教学设计,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和认识化学规律,并把认识到的化学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他们体会到化学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探究能力。
新的教材更加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体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例如,在学习“燃烧与灭火”一节时,教师可让学生观看实验“烧不坏的手帕”进而问学生:“你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让我们一同来学习燃烧与灭火。”此时学生急于想明白其中的道理,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后面的学习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最后,请学生列举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为什么锅炉越扇越旺,蜡烛一吹就灭?等。
遵循实践性原则,还可以开展一些社会调查及综合实践活动,这样便能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例如在学习自来水的生产过程的原理后,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到自来水公司与纯净水生产企业调查并分析比较他们的生产过程。学完“性质活泼的氧气”之后,让学生设计探究氧气的性质与用途实验方案并开放实验室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真正体会到“化学是有趣的,化学是有用的”。
此外,化学课堂设计应关注社会热点,遵循动态性原则。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组织者、设计者,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课堂教学如果脱离了实际问题,有意回避现实中的热点、焦点,这不仅使课堂教学失去动力,而且不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健康人格的塑造。因此教师不仅要在课内精心设计,寻找教材知识点与社会热点的结合,还要根据结合点设计精巧的题目。例如,“非典阻击”、“白色污染”、“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三峡蓄水”、“无形杀手”、“绿色能源”、“能源之星”、“温室效应”等等都是很好的素材,教师只要适时加以利用,定会编出精妙的题目,学生也会从中受益非浅。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课堂设计是一门艺术,对于普通的一课教学内容,在遵循上述原则时,不要刻意追求“满汉全席”,关键要体现“特色风味”。让学生在下课铃响时,仍觉得意犹未尽,回味无穷,让听课教师深受启发和鼓舞,可操作、可模仿、可借鉴,起到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