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课的使命:把儿童领进“葡萄园”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ge52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把儿童带进甘美的葡萄园
  
  关于阅读,日本教育家佐藤学先生曾打过一个精妙的比喻:课外书的一页页,就是“葡萄园”,一行行,就是葡萄房里挂满葡萄的“葡萄棚”,一个个词汇,就是“葡萄”。读书活动,就是徜徉于“葡萄园”,把一个个熟透了的“葡萄”加以品尝的快乐。这样享用的“葡萄”(词汇)不久发酵,带来恩惠:酿成香醇的“葡萄酒”(丰硕的人生)。佐藤学先生“阅读即品尝葡萄”这一比喻,形象地道出了阅读的真谛。从这一层面说,深入开展儿童阅读,对儿童个体的幸福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当今这个资讯浩如烟海的年代,读什么往往比怎么读更重要。在尊重儿童阅读口味的基础上,我们要把更多第一流的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推介给他们,让他们在阅读优秀作品的过程中体验快乐、茁壮成长。导读课的重要使命,就在于教师如何千方百计地让儿童喜欢阅读一本本陌生的好书(走进一座座甘美的葡萄园),进而自主地、投入地反复阅读(采摘葡萄、品尝葡萄乃至酿造葡萄酒)。
  
  二、以《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为例
  
  (一) 故事梗概
  罗伯特是法国帝乐小学的教师。罗伯特乍一退休,就迫不及待地拿出学生名册,开始自己酝酿了37年的报复计划。三次报复行动,每一次都计划周密,且充满了让人意想不到的笑料:勒康的餐馆中乱得一塌糊涂的晚餐,尤其是大狗布鲁的表演不禁让人笑翻;开美容院的吉约姐妹的派对上垃圾从天而降,光鲜靓丽的客人一个个狼狈不堪。而第三次报复行动中,马赛克·毛毛小姐的音乐会上,罗伯特被她的经历和真诚所感动,以温暖和宽容原谅了曾经恶作剧的学生,留给读者以美好的想象。本书曾获得法国2005年团结奖、比利时贝尔纳·维尔拉奖等奖项。
  
  (二) 教学片段与解读
  片段一:猜读,诱发期待
  师:今天这节课,让我们挑战自己的想象力!挑战从什么地方开始呢?就从封面开始吧。这本《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是大家刚刚拿到的,请仔仔细细观察封面,看完后大胆地猜测这本书可能会讲些什么,从书名、封面大胆去猜测。
  生:我认为以前有人欺负罗伯特,罗伯特就实施三次报复。
  师:你是从“报复”这个词语中想到的。抓关键词猜测,很好!
  生:我觉得这本书讲的可能是有些人得罪了罗伯特,有些人他不喜欢,于是他要报复他们,而且从图画上看出来下面两个人很惊恐的样子,上面有个器械扔什么东西下来。
  师:这个同学可真厉害,从图画中人物的表情,从封面细节中去猜测,真会思考。
  生:我猜想罗伯特在其中一次报复中,用的是垃圾,因为封面中有一个吊车,倒下很多垃圾。
  生:我猜想罗伯特报复别人一共有三次,而且一次比一次带劲。
  师:这个同学也很会思考,从题目中这个特别大的“三”字发散开去,联想开去,很好。同学们,读书,特别是读刚刚拿到的整本书的时候,要善于大胆地从封面开始猜测,让读书之旅像探险一样充满着惊喜!
  【片段解读】这是导读课的第一个环节,教者运用了“猜想阅读”的策略,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阅读经验,在拿到一本书或者看到一篇文章的时候,脑子里一定有过“一闪念”:这本书可能是讲什么的?这种“一闪念”就是猜读。在阅读心理学中,猜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策略。它指在读书的过程中,根据已知的内容,推测未知的内容。比如看到标题,猜测正文的内容:看到开头,猜测下文内容;根据前文,猜测下文内容。猜读法有利于读思结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更有助于锻炼阅读者的创造力。
  在导读课上,教师可以经常让孩子们观察封面、阅读目录,引导他们做出大胆的猜想。运用猜读法,能很快缩短学生和一本陌生的书之间的距离,在最短的时间内激发儿童的阅读期待。
  片段二:范读,分享精彩
  师:接下来,我给大家朗读最精彩的片段。请大家特别关注,这一部分中有哪些你意想不到的笑料?
  故事发生在罗伯特老师刚刚工作的37年前。有一位教育局的领导来听课给他打分,这个罗伯特老师7乘以9从来没有算对过,一位叫勒康的学生故意出罗伯特老师的洋相,让他在教育局领导面前丢尽了脸,出了很多状况。
  30年后,勒康继承了爸爸的老城堡餐馆,在开业典礼上,勒康请了美食家马来耶松来品尝美味。罗伯特老师请了他的表弟和表弟的小狗布鲁搅局,结果洋相百出(具体内容从略)。这个晚上,被罗伯特称为最“迷人”的晚上……(教师读书过程中,学生纷纷大笑不止)
  师:说一说,第一次报复行动中,哪些是你意想不到的笑料?
  生:一只狗它的体重是无比的重。我觉得意想不到。
  生:那只狗一下子吃下了那么些东西,太不可思议了。
  生:我没想到那些消防员打了第六针才打到那只狗。
  生我在想那只狗把勒康先生左屁股的裤子都咬下来了,好出人意料。
  生:我没想到罗伯特竟然让一只狗来收拾勒康,不是自己用拳头去打。
  师:刚才我们进行了预测,预测完了再阅读,我们发现有些被我们猜中了,而很多是我们意想不到的,这就是预测阅读的快乐,带给我们很多的惊喜。
  【片段解读】如果说第一个环节的猜读勾起了孩子们充分的阅读欲望,那么,在第二个环节中,教师选取最能体现笑料百出的精彩章节,通过略带夸张的声音和肢体语言,将故事最有意思的部分展现在孩子们面前。从孩子们在听的过程中发出的阵阵笑声和听后的感受看出,他们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本书。这就是朗读的力量!
  美国学者吉姆·崔利斯在《朗读手册》中指出:“朗读是最便宜、最简单、最古老的教学手段,在家里或教室使用都再好不过了。朗读既简单又有效,甚至不需要高中文凭,你就可以用得得心应手。”在导读课上,当孩子们对一本陌生的书知之甚少、还无法直观感受到此书有多精彩的时候,任何宣传的语言都是多余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读、朗读、再朗读。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声音,一下子把孩子们带入了书本所描述的场景。孩子们在教师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和主人公同命运共呼吸。教师最好在最高潮处戛然而止,以激发孩子们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和热情。
  片段三:试读,先睹为快
  师:让我们继续猜测!该猜哪一次报复了?
  生:第三次。
  师:第三次报复行动,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请大家特别关注这段话中所提到的名字。(生看投影)
  1988年,罗伯特47岁那年和同事克罗蒂娜恋爱了,正当他拿出花了4个月工资买来的戒指向她求婚的时候,却发现戒指内侧写着“罗伯特和克丽斯蒂娜”。克罗蒂娜恼羞成怒,以为罗伯特将曾经送给别人的戒指送给她,于是再也不理罗伯特。后经查证,是班里的女学生奥德莱·马赛克·毛毛谎称是罗伯特的侄女,让店主在戒指内侧写上“克丽斯蒂娜”的名字。
  师:看明白的同学请举手,罗伯特遭受了怎样的捉弄?
  生:罗伯特和他恋爱的同事本来要结婚,就因为他班里的一个学生,害得他~辈子都没结婚。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班里的学生把戒指里的名字写成了“克丽斯蒂娜”,害得克罗蒂娜以为罗伯特和别人交往过,所以恼羞成怒,就和罗伯特断绝了关系。
  师:一刀两断了,她以为罗伯特把送给别人的戒指送给了自己,当然不干了!这戒指送给你,你要吗?(连着问三个女孩,都摇头)是啊,你们这么小年纪,都知道不要,更何况当事人!(生大笑)11年后,这个叫“奥德莱·马赛克·毛毛”的同学成为了明星。成为明星的毛毛,嫌自己的名字难听,把“马赛克·毛毛”去掉,就叫“奥德莱”。这一年她要在当地举办一场个人演唱会,罗伯特请妈妈买了演唱会门票,准备在演唱会上实施他的报复行动计划……同学们,你觉得他有可能会怎样报复?
  生:我觉得,罗伯特会在奥德莱唱歌唱到最高潮的时候,大声喊她的真名,以揭穿她的真实身份。
  生:我觉得罗伯特会在奥德莱唱歌的时候把音响给关掉,让她在这么多观众面前出丑。
  师:究竟谁猜对了呢?请同学们很快找到罗伯特和母亲准备报复的计划,看谁找得最快?
  生:在第十三章这里。
  师:第十三章的最后,他们要干什么?
  生:要公布奥德莱·马赛克·毛毛的真实姓名。
  师:把她的姓和名写出很多很多张……(生接:很多很多张纸片)然后在演唱会高潮的时候全部把它们扔下来。刚才那位同学站起来,恭喜他,猜对了。你瞧,这就是预测阅读,根据前边的线索猜测,你的想法和作者惊人的相似,你也可以去写这样一本优秀的书了,了不起!那么,大家认为,第三次报复成功了吗?觉得成功的举手!(多数学生举手)觉得不成功的举手!(极个别)究竟是否成功呢?你们自己去看这本书吧!
  【片段解读】胃口吊足了,绝不能让孩子老在“园子”外徘徊,望着“葡萄”咽口水。这个时候,教师要适时地将孩子带进“葡萄园”,让他们自己去享受“摘葡萄、尝葡萄”的快乐。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教者让孩子们继续猜想,带着猜想走进书中,验证猜想,体验猜想阅读的快乐,就显得水到渠成。
  至此,导读课的使命已基本完成。
  
  三、三个必须遵循的原则
  
  导读课有其独特的使命,也理应有其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否则,不但起不到导读的作用,反而会倒人胃口。
  第一,兴趣至上原则。导读课,要把兴趣放在第一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觉得这本书有趣,且整个导读过程饶有兴味,也许他们就会由此爱上这本书。反之,教师在设计导读的时候,一味追求思想性,追求深度,贪多求全,孩子们就会觉得云里雾里,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们也许由此憎恶这本书了,这样的“导”还不如不导。这里的兴趣,有两层含义:一是要选取一本书中最能激发儿童兴趣的内容切入:二是整个导读活动的过程,要让儿童觉得有趣。
  第二,大胆留白原则。导读课的任务是“导”——把孩子们带到“葡萄园”里,让他们自己“摘葡萄”,这就够了。因此,导读课切忌上得太满。切忌在孩子没有进入“葡萄园”的时候,把太多的“葡萄”给孩子吃。最失败的导读课,就是课上完了,整本书的内容也一目了然。不需要阅读这本书,也不会让他们觉得遗憾。因此,导读课,教师要大胆留空。这里的留空,也有两层意思:一是选取的内容要适量。或让孩子们了解梗概,或选某些精华部分品尝,留下更多的悬念给孩子们自己探索。二是导读活动本身要留空。切不可安排得热热闹闹。导读者的使命,是让儿童对一本书产生兴趣。兴趣激发了,再多的话语,就显得多余。这个时候,教师要往后退,让儿童静静阅读,享受阅读的喜悦。
  第三,适度拓展原则。导读课要不要拓展一些背景资料?适度拓展是需要的。比如:介绍这本书的获奖经历;呈现创作背景;汇集评论家和读者对这本书的评价等等。只要不喧宾夺主,且有助于帮助孩子们理解一本书,就可以安排适当的拓展。比如在《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导读的最后一个板块,教者将儿童文学家梅子涵先生(本书翻译者梅漪繁的父亲)的评论呈现出来。让孩子们明白,这个故事只是作者虚构中的被欺负与实施报复,是纸上的恶作剧。这样的拓展,也许有助于孩子们从整体上把握这本书的主旨。
  当然,导读课的使命绝不仅仅是激发兴趣。提示阅读重点、渗透阅读策略、生成系列问题等等,也许都应该是导读课所要关注的命题。限于篇幅,不做赘述。
其他文献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要想让学生到高年级能写出好文章,就必须从一年级起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一、二年级的写话目标这样描述:“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在综合性学习中也提到:“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
【设计理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培养学生言语的感悟力,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言语实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在有趣的言语实践中有所思、有所悟,可以使语文课堂扎实而又灵动。  《钓鱼的启示》一文在叙事的过程中插入了许多细节描写以及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这是此文在表达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抓住课文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入情入境的自读自悟,体会文中细节,解读人
【摘 要】“趣味故事会”作为口语交际的主题,旨在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故事,运用复述方法,进行趣味分享。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紧扣“趣”字,精选故事内容,自主合作学习,巧借图示表格,厘清故事内容,勾连学习经验,在梳理、标记、练习、讲评中,达成复述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巩固提升,最终落实“运用合适方法,把故事讲得吸引人”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合适方法;趣味复述;口语交际  《趣味故事会》编排在统编教材三年
语文教学承载的任务很多,  在小学阶段,练好语言基本功则  是重中之重。教师要在指导学生  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发展语言表  达能力。下面就以《自己的花是让  别人看的》一文为例,谈谈自己的  拙见。    一、课文导入讲求实效。直入  语言范畴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讲课导  入得好,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  趣,提高课堂效率。导入的形式和  类型多种多样,但导入的设计原  理应当是统一的,绝不能
【课堂实录】  一、成语导入,了解夸张种类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积累了不少成语。今天,老师要送给你们一组成语,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成语)  日月如梭、怒发冲冠、胆大包天、寸步难行、百发百中、一字千金、一步登天、一毛不拔、一尘不染、一日千里  师:读完后,你有什么发现吗?这些成语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夸张。  师:那么什么是夸张呢?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吗?  生:就是把物体夸大。  生
一、微内容的选择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二”中安排了《学习查字典》的内容,要求学生“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目的是引导学生在遇到不认识的字时能主动地去请教无声的老师——字典,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查字典的方法有三种,即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和笔画查字法。在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语文园地六”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与音序查字法相比,查找步骤较为复杂,
每当夏天无云的夜晚,我都会兴致勃勃地坐在二楼的阳台上,目不转睛地看着蔚蓝的天空中那一闪一闪的星星,它们是那么的明亮,那么的可爱。然而我更喜欢看它们那闪闪的亮点(小作者用“兴致勃勃”“目不转睛”概括地写出了“我”观察星星的专心,又用二个“那么”写出我观察时的兴致)。  有人说,“如果晚上星星多,那么第二天一定是晴天”。我有点不相信。因而,在吃好晚饭后,便坐到阳台上观看起来(点明“我”每天坐在阳台上观
引言 一个幽默讽刺的故事  这是一个并不算太新奇的数学故事。一日,教师为测学生的智商出了一题:树上有十只鸟,有人开枪打死了一只鸟,现在树上有几只鸟?学生答案之丰富,大大出乎教师的意料,从一只到十只的都有,而他们反问教师的问题也令人瞠目结舌:有没有一枪二鸟,有没有耳聋的鸟,有没有用无声手枪,有没有怀孕在肚子里的小鸟,有没有不怕死的鸟……  案例 一个发人深省的片段  在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中,一位青年教
qī yuè liú huǐ(古)  qī yuè liú huǒ(今)  【解 释】农历七月时节,天气逐渐凉爽起来。  【出 处】来自《诗经·国风·豳风》: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释 义】 “七月”,原指夏历(农历)的七月;“流”,指移动,落下;火:是通假字(同毁huǐ),是大火星的名字,即“心宿二”,也就是天蝎座。每年农历五月间黄昏时,
【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该单元的单元要求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本文是该单元的打头课文,同时也是人教版教材的第一篇文言文。选编此文之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初步的认识;二是学会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故事中人物的风趣机智。对于文言文,学生大多感到畏惧,原因有许多。第一是读而不顺,它不像诗歌,朗朗上口;第二是读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