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建筑大师》和《海达高布乐》都是挪威剧作家亨瑞克易卜生晚年的作品。易卜生晚期的作品从现实主义问题剧转型到象征主义的道路,更倾向于探究人类的灵魂深处更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两部作品的主人公最后都选择了不同方式的死亡,这既是易卜生对死亡本身的探索,也体现了作者和主人公直面困难和选择的勇气。
关键词:易卜生 死亡 精神
亨利克·约翰·易卜生是一位具有影响深远的挪威剧作家,是现代现实主义戏剧的创始人。他可以和莎士比亚、莫里哀相媲美,更为后来的剧作家提供了极具参考意义的创作实验,比如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姆斯以及我国的喜剧大师曹禺。
易卜生晚期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精神反叛色彩和神秘主义倾向。死亡是人类无法超越的悲剧,也是易卜生戏剧创作中永恒的主题,在易卜生作品里绝大部分的主人公都不可避免的走向死亡。易卜生笔下的死亡没有海明威式的坦然与超脱,对于易卜生而言,分居在死亡之河两岸的已不再是生命本体与孤寂、灰灭的灵魂,取而代之的是内心深处早已溃败的生命与精神的再次新生,而且还是“易卜生所有的主人公内心具有的一种不健康的紧张情绪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一.《建筑大师》中死亡的解脱与必然
《建筑大师》是易卜生晚期的作品,写于1892年,也是后来被认为易卜生最具争议的作品。该剧在2006年8月首次登上首都剧场的舞台,由林兆华指导,陶虹和濮存昕主演。《建筑大师》讲述了晚年成名的天才建筑师索尔尼斯和疯狂少女希尔达的故事。索尔尼斯渴望充满活力,拥有不羁的魅力,但却承受家庭和自己心理的双重束缚,生活在濒临崩溃的道德边缘。在不为人知的背后,他过的非常痛苦,极为压印。神秘少女希尔达的出现拯救了濒临崩溃边缘的索尔尼斯,希尔达用她青春的激情和不羁,战胜了萦绕在大师心中的恐惧,他重新拿起象征活力与梦想的花环,向生命的“空中城堡”走去。
《建筑大师》是一部关于灵魂的戏:灵魂的茫然与寂寞,灵魂的痛苦与挣扎,灵与灵的疯狂对话与交流,以及为了完成自身,灵魂的不惜以死相拼。希尔达和索尔尼斯两人在狂想的基础上达成了共识,感情和行为都陷于这份狂想的事业,并对责任和自我实现的关系最终没有达到理性认识,这是必然破灭和死亡的原因。《建筑大师》中的主人公索尔尼斯生活在虚假热闹和荒凉孤独之中,有着微妙而复杂的内心世界,一些看似毫无关联的话恰恰表现出了他与其他人心灵的隔膜,易卜生通过这些互不相干的场景和对话试图去探索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的伤痛,探索人与人之间既熟悉又陌生的关系,表达他们不同程度的精神失落。戏剧的内容所展现的不是英雄史诗般的荡气回肠,只是普通人的平常生活,悲欢离合。对爱情的追逐,对梦想的渴望,对精神家园的寻找,都成了易卜生笔下娓娓道来的深刻故事。他通过对充满浓郁气息的戏剧场景的艺术处理,努力揭示出埋藏在日常生活现象背后的人类命运的恐惧与无法控制,以及人们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之时的茫然无助,发掘出一种更为深刻的戏剧性。
索尔尼斯深受身上种种负债的所累,家庭的沉闷,事业的瓶颈,在他看来,所有他得到的一切都付出了无法承受的代价,最后他在希尔达的鼓励下爬上塔楼,这是他试图自我认知和自我改變,死亡对于他来说不是逃避,而是一种解脱,是一种遵循内心的呼唤。死亡使他永久摆脱了对妻子艾琳的重债,勇敢的追求自我解放与自我救赎。他的这种选择使人生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对于生与死的探索与追问的过程中,易卜生再现与追寻的早已不再是对于一个客观事实的追溯,而是一次次对于隐秘的心灵历史和心路历程的分析与求证。当这些被隔绝的自我在易卜生“分析戏剧”的特定模式下,一次次回到内心,进行自省时,他们面对的是自己“失误的一生”,而挣脱这一绝望的悲剧生活的唯一道路则是“我们都悄然死去”。人生的悲剧有时候并非在于身无分文的穷苦潦倒,也不在于什么悲痛万分的人生事变,甚至不是无论如何最后都要面对的死亡,而在于活着却不知道为什么活着所带来的内心痛苦与挣扎。
二.《海达高布乐》中死亡的勇气与精神
《海达高布乐》是易卜生后期最最受争议同时也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海达高布乐》中的女主人公海达是易卜生笔下最富争议也最有魅力的一位女性,是一个与众不同、性格复杂的女性形象。海达贵为高布乐将军的女儿、大家闺秀,却嫁给了在她眼里平庸又无趣的学者泰斯曼;她渴望拥有一个品位高尚的社交圈子,可是目之所及却只有和法官布拉克的暧昧与纠缠;她在才华横溢、放荡不羁的浪子爱务博格身上寄托着自己也解释不清的情感和期待,却又一步一步把他带向毁灭的深渊。女主人公海达高布乐内心的冲突和悲剧命运在剧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因此她的悲剧更具吸引力也更加震撼人心。
《海达高布乐》是易卜生剧作中演出最多的一部,女主角海达·高布乐至今为止仍被看作是最困难和最完美的角色。她作为易卜生戏剧中独特的女性形象,一直被囿于为她建构的“魔鬼型”坏女子之中,而从女性的角度出发,她绝非简单的“魔鬼”或者“天使”,尽管出身高贵,美貌优雅,但她绝不只想作为一个为家庭和男人献身的存在;她不惜一切手段想要维持自己精神的独立性,但自由的灵魂又受到男性霸权中心和父权社会的束缚。海达并不是传统意义上温顺的女人,而是属于跟传统的女性形象极为不符合的一类,她不符合男人的期待,也不符合传统女性的眼光。海达极具主宰欲、嫉妒心和毁灭性,读者必须从新的审美角度去审视这位勇敢追求自我的女性。这个富有魅力的、被观众称为魔鬼的女性角色,显然实际上发挥了更深刻的性别平权作用,就是作者没有刻意选择女性,但作品中却深入一名独特的女性内心来完成剧作家对人性的探索。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上百年来《海达高布乐》不断吸引着世界各地为出色的导演和演员,接受易卜生的挑战了。
易卜生给剧本起名叫“海达高布乐”,这是遵循她父亲的姓氏而不是跟随她丈夫的名字,就明确说明了剧作家自己对海达的态度:与其说她是丈夫的妻子不如说是父亲的女儿。海达·高布乐名字的运用不仅强调了她的贵族家庭背景而且使得她与上层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标准紧密的联系。父亲对于海达的影响是无形的,同时也是无所不在的。父亲所代表的阶级身份和文化深深地影响着海达,使她无法融入现实社会的生活,成为局外人。她内心里高尚骄傲的灵魂,承载不了命运的过失和生活的超荷。易卜生在谈论《海达高布乐》这部作品时说,我并不想在这部剧作中探讨所谓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我要描述人,人的情感,人的命运。 海达是一个觉醒了的女性。尽管她具有极强的主宰欲和毁灭性,但同时她又是一个极力追求精神反抗的人物。她的创造性才能得不到发挥,才使得她把潜意识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反抗最终演变成恶意的嫉妒以及破坏性的愤怒。而且海达对于死亡之美充满了幻想,手枪象征着海达心中始终不渝的罗曼蒂克,追求完美的理想。她希望爱务博格以漂亮的死来满足自己精神上高贵的信念。最后她不愿意受人约束和摆布,毅然决然的飲弹而亡,对于海达,死亡不是消极的退却,而是勇气和高贵精神的体现。海达最终是为自己而死,她通过自我舍弃,证明了自己是生来自由、不受指使的,证实了她内心的自由是真实存在的。外部环境的压迫还是她内心的矛盾导致她悲剧的产生。当时森严的父权社会的结构很难改变,而每一个个体在这种环境下要如何生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该剧向大家清晰的展示了海达作为一个女性面对社会的孤独和无助。
在这两部作品中,贯穿的一条主线都是主人公对永恒精神自由的追求,他们一次次回到内心,进行自省,最终走向不可避免的毁灭与死亡。在对于生与死的不断追问中,作者本人似乎在死亡那里找到了一种最决绝的状态。他的主人公都具有最鲜明的个性,但是这种与社会习俗相对立的生存法则使得他们与社会之间造成了不可调和的冲突,最后不得不走上极端,处于一种尖锐对立的状态。主人公作为反叛女性的代表,都拥有极强的自我意识,她们不断的追求自我,这种追求成了一切力量中最疯狂地力量。每一个易卜生的主人公都在向读者传达他自身的强烈存在感,每一个人都是他自我意识里的中心,而其他的所有人都是次要的。易卜生成功的在他的戏剧里传达出了每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强烈孤独感。
死亡的结局在易卜生的作品里似乎是在所难免的。对于一个一直宣称“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是最孤立的人”的勇气空前的伟大剧作家而言,他似乎在死亡那里寻求到了作为人最为“孤立”的决绝状态。死亡或许是一种逃避,一种堕落,但它也是一种反抗,一种为灵魂找到归宿的方式。这些鲜活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并没用找到能使得自己自由的东西,而内心不断膨胀的生命力又使得他们在现实社会中无所适从,空虚压抑,他们无法维护自己始终不渝的自负信念,只有选择自我毁灭,来满足这种渴望和幻想。他们都是灵魂高尚的人,具有自由进步的思想,最后陷入深渊般的精神危机,在内心里陷入两难的境地,最终走向了绝路,让活着的人们去议论,让后来的人去思考,是屈服还是抗争?是毁灭还是再生?
参考文献
[1]刘明原.《不朽的易卜生》[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
[2]阿斯特里·萨塞.《易卜生后期作品中女人的期望和男人的野心》[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5.
[3]徐燕红.海达·高布乐的女性视角透视[J].外国文学研究,2000,(1):39-43.
[4]潘家洵等译.《易卜生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本文系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接受美学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项目编号:Zhjy19-15)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易卜生 死亡 精神
亨利克·约翰·易卜生是一位具有影响深远的挪威剧作家,是现代现实主义戏剧的创始人。他可以和莎士比亚、莫里哀相媲美,更为后来的剧作家提供了极具参考意义的创作实验,比如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姆斯以及我国的喜剧大师曹禺。
易卜生晚期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精神反叛色彩和神秘主义倾向。死亡是人类无法超越的悲剧,也是易卜生戏剧创作中永恒的主题,在易卜生作品里绝大部分的主人公都不可避免的走向死亡。易卜生笔下的死亡没有海明威式的坦然与超脱,对于易卜生而言,分居在死亡之河两岸的已不再是生命本体与孤寂、灰灭的灵魂,取而代之的是内心深处早已溃败的生命与精神的再次新生,而且还是“易卜生所有的主人公内心具有的一种不健康的紧张情绪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一.《建筑大师》中死亡的解脱与必然
《建筑大师》是易卜生晚期的作品,写于1892年,也是后来被认为易卜生最具争议的作品。该剧在2006年8月首次登上首都剧场的舞台,由林兆华指导,陶虹和濮存昕主演。《建筑大师》讲述了晚年成名的天才建筑师索尔尼斯和疯狂少女希尔达的故事。索尔尼斯渴望充满活力,拥有不羁的魅力,但却承受家庭和自己心理的双重束缚,生活在濒临崩溃的道德边缘。在不为人知的背后,他过的非常痛苦,极为压印。神秘少女希尔达的出现拯救了濒临崩溃边缘的索尔尼斯,希尔达用她青春的激情和不羁,战胜了萦绕在大师心中的恐惧,他重新拿起象征活力与梦想的花环,向生命的“空中城堡”走去。
《建筑大师》是一部关于灵魂的戏:灵魂的茫然与寂寞,灵魂的痛苦与挣扎,灵与灵的疯狂对话与交流,以及为了完成自身,灵魂的不惜以死相拼。希尔达和索尔尼斯两人在狂想的基础上达成了共识,感情和行为都陷于这份狂想的事业,并对责任和自我实现的关系最终没有达到理性认识,这是必然破灭和死亡的原因。《建筑大师》中的主人公索尔尼斯生活在虚假热闹和荒凉孤独之中,有着微妙而复杂的内心世界,一些看似毫无关联的话恰恰表现出了他与其他人心灵的隔膜,易卜生通过这些互不相干的场景和对话试图去探索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的伤痛,探索人与人之间既熟悉又陌生的关系,表达他们不同程度的精神失落。戏剧的内容所展现的不是英雄史诗般的荡气回肠,只是普通人的平常生活,悲欢离合。对爱情的追逐,对梦想的渴望,对精神家园的寻找,都成了易卜生笔下娓娓道来的深刻故事。他通过对充满浓郁气息的戏剧场景的艺术处理,努力揭示出埋藏在日常生活现象背后的人类命运的恐惧与无法控制,以及人们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之时的茫然无助,发掘出一种更为深刻的戏剧性。
索尔尼斯深受身上种种负债的所累,家庭的沉闷,事业的瓶颈,在他看来,所有他得到的一切都付出了无法承受的代价,最后他在希尔达的鼓励下爬上塔楼,这是他试图自我认知和自我改變,死亡对于他来说不是逃避,而是一种解脱,是一种遵循内心的呼唤。死亡使他永久摆脱了对妻子艾琳的重债,勇敢的追求自我解放与自我救赎。他的这种选择使人生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对于生与死的探索与追问的过程中,易卜生再现与追寻的早已不再是对于一个客观事实的追溯,而是一次次对于隐秘的心灵历史和心路历程的分析与求证。当这些被隔绝的自我在易卜生“分析戏剧”的特定模式下,一次次回到内心,进行自省时,他们面对的是自己“失误的一生”,而挣脱这一绝望的悲剧生活的唯一道路则是“我们都悄然死去”。人生的悲剧有时候并非在于身无分文的穷苦潦倒,也不在于什么悲痛万分的人生事变,甚至不是无论如何最后都要面对的死亡,而在于活着却不知道为什么活着所带来的内心痛苦与挣扎。
二.《海达高布乐》中死亡的勇气与精神
《海达高布乐》是易卜生后期最最受争议同时也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海达高布乐》中的女主人公海达是易卜生笔下最富争议也最有魅力的一位女性,是一个与众不同、性格复杂的女性形象。海达贵为高布乐将军的女儿、大家闺秀,却嫁给了在她眼里平庸又无趣的学者泰斯曼;她渴望拥有一个品位高尚的社交圈子,可是目之所及却只有和法官布拉克的暧昧与纠缠;她在才华横溢、放荡不羁的浪子爱务博格身上寄托着自己也解释不清的情感和期待,却又一步一步把他带向毁灭的深渊。女主人公海达高布乐内心的冲突和悲剧命运在剧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因此她的悲剧更具吸引力也更加震撼人心。
《海达高布乐》是易卜生剧作中演出最多的一部,女主角海达·高布乐至今为止仍被看作是最困难和最完美的角色。她作为易卜生戏剧中独特的女性形象,一直被囿于为她建构的“魔鬼型”坏女子之中,而从女性的角度出发,她绝非简单的“魔鬼”或者“天使”,尽管出身高贵,美貌优雅,但她绝不只想作为一个为家庭和男人献身的存在;她不惜一切手段想要维持自己精神的独立性,但自由的灵魂又受到男性霸权中心和父权社会的束缚。海达并不是传统意义上温顺的女人,而是属于跟传统的女性形象极为不符合的一类,她不符合男人的期待,也不符合传统女性的眼光。海达极具主宰欲、嫉妒心和毁灭性,读者必须从新的审美角度去审视这位勇敢追求自我的女性。这个富有魅力的、被观众称为魔鬼的女性角色,显然实际上发挥了更深刻的性别平权作用,就是作者没有刻意选择女性,但作品中却深入一名独特的女性内心来完成剧作家对人性的探索。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上百年来《海达高布乐》不断吸引着世界各地为出色的导演和演员,接受易卜生的挑战了。
易卜生给剧本起名叫“海达高布乐”,这是遵循她父亲的姓氏而不是跟随她丈夫的名字,就明确说明了剧作家自己对海达的态度:与其说她是丈夫的妻子不如说是父亲的女儿。海达·高布乐名字的运用不仅强调了她的贵族家庭背景而且使得她与上层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标准紧密的联系。父亲对于海达的影响是无形的,同时也是无所不在的。父亲所代表的阶级身份和文化深深地影响着海达,使她无法融入现实社会的生活,成为局外人。她内心里高尚骄傲的灵魂,承载不了命运的过失和生活的超荷。易卜生在谈论《海达高布乐》这部作品时说,我并不想在这部剧作中探讨所谓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我要描述人,人的情感,人的命运。 海达是一个觉醒了的女性。尽管她具有极强的主宰欲和毁灭性,但同时她又是一个极力追求精神反抗的人物。她的创造性才能得不到发挥,才使得她把潜意识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反抗最终演变成恶意的嫉妒以及破坏性的愤怒。而且海达对于死亡之美充满了幻想,手枪象征着海达心中始终不渝的罗曼蒂克,追求完美的理想。她希望爱务博格以漂亮的死来满足自己精神上高贵的信念。最后她不愿意受人约束和摆布,毅然决然的飲弹而亡,对于海达,死亡不是消极的退却,而是勇气和高贵精神的体现。海达最终是为自己而死,她通过自我舍弃,证明了自己是生来自由、不受指使的,证实了她内心的自由是真实存在的。外部环境的压迫还是她内心的矛盾导致她悲剧的产生。当时森严的父权社会的结构很难改变,而每一个个体在这种环境下要如何生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该剧向大家清晰的展示了海达作为一个女性面对社会的孤独和无助。
在这两部作品中,贯穿的一条主线都是主人公对永恒精神自由的追求,他们一次次回到内心,进行自省,最终走向不可避免的毁灭与死亡。在对于生与死的不断追问中,作者本人似乎在死亡那里找到了一种最决绝的状态。他的主人公都具有最鲜明的个性,但是这种与社会习俗相对立的生存法则使得他们与社会之间造成了不可调和的冲突,最后不得不走上极端,处于一种尖锐对立的状态。主人公作为反叛女性的代表,都拥有极强的自我意识,她们不断的追求自我,这种追求成了一切力量中最疯狂地力量。每一个易卜生的主人公都在向读者传达他自身的强烈存在感,每一个人都是他自我意识里的中心,而其他的所有人都是次要的。易卜生成功的在他的戏剧里传达出了每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强烈孤独感。
死亡的结局在易卜生的作品里似乎是在所难免的。对于一个一直宣称“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是最孤立的人”的勇气空前的伟大剧作家而言,他似乎在死亡那里寻求到了作为人最为“孤立”的决绝状态。死亡或许是一种逃避,一种堕落,但它也是一种反抗,一种为灵魂找到归宿的方式。这些鲜活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并没用找到能使得自己自由的东西,而内心不断膨胀的生命力又使得他们在现实社会中无所适从,空虚压抑,他们无法维护自己始终不渝的自负信念,只有选择自我毁灭,来满足这种渴望和幻想。他们都是灵魂高尚的人,具有自由进步的思想,最后陷入深渊般的精神危机,在内心里陷入两难的境地,最终走向了绝路,让活着的人们去议论,让后来的人去思考,是屈服还是抗争?是毁灭还是再生?
参考文献
[1]刘明原.《不朽的易卜生》[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
[2]阿斯特里·萨塞.《易卜生后期作品中女人的期望和男人的野心》[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5.
[3]徐燕红.海达·高布乐的女性视角透视[J].外国文学研究,2000,(1):39-43.
[4]潘家洵等译.《易卜生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本文系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接受美学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项目编号:Zhjy19-15)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