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介绍了柯桥区单季稻主要病虫害在不同时期的发生特点与危害概况,总结提出了抓关键环节,实施“治前控后”策略和“一喷多防”手段的单季稻主要病虫害防治对策。
关键词:单季稻;主要病虫种类;发生特点;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9-0097-03
单季稻是绍兴柯桥区种植面积最大、单产水平最高的稻作类型,是全年水稻生产当中的重要一季。由于本地是单、双季稻混栽稻区,单季稻生长期处于早稻和连作晚稻之中,为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和繁殖转化提供了极为有利条件,加上直播栽培方式推广普及,籼粳杂交稻等高产品种推广应用,以及追求高产、重施氮肥等因素,单季稻病虫害的发生程度明显重于双季稻,病虫抗药性越来越突出,安全控害难度也越来越大[1-5]。为了更好地控制病虫危害,本文对柯桥区单季稻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及防控对策进行了总结。
1 单季稻主要病虫害发生概况
根据近年来调查观察,本地单季稻品种主要有常规晚粳和籼粳杂交2种类型,病害主要有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细菌性基腐病、谷枯病、恶苗病等,其中以纹枯病、稻曲病为常发性的普发病害,其他几种病害在年度间、田块间或品种间差异较大。害虫有二化螟、大螟、稻纵卷叶螟、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稻蓟马、黑尾叶蝉、电光叶蝉、穗蚜等,其中以二化螟、稻纵卷叶螟、褐飞虱等为主要害虫,对单季稻安全生产威胁较大。
1.1 二化螟 本地单季稻上发生的二化螟为第2代和第3代,由于二化螟喜植株高大嫩绿习性,发生特点是单季杂交稻重于单季晚粳稻,单、双季稻混栽区重于纯单季稻区。第2代卵孵高峰期常年在7月15—25日,为害特征主要是枯鞘、枯心,2000年试验,不防治田的枯心率达5.5%~7.5%。第3代卵孵高峰期常年在8月底至9月10日,为害特征主要是枯孕穗、白穗、虫伤株,第3代二化螟由于适生面较广,总体螟害率轻于第2代。
1.2 稻纵卷叶螟 该虫为迁飞性害虫,年度间、代次间的发生程度差异较大,为害特征是稻叶纵刮白;2007年试验,迟嫩单季稻第三、四代不防治,3张功能叶全部卷苞刮白,产量损失2164.5kg/hm2。本地单季稻常年发生2~3代,第四(2)代发生时间大体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一般出现2个蛾峰,主要为害籼粳杂交稻和早插早播粳稻,常年不防治田卷苞白叶率为2.8%~59.3%。第五(3)代发生时间大体为7月下旬至8月中旬,主要为害单季稻和早插早播连作晚稻,是本地单季稻的主害代。该代一般出现3个蛾峰,一旦失治对单季稻产量影响较大。据观察,该代在不防治下,常年卷苞白叶率达15.0%~66.4%。第六(4)代为8月下旬至9月中旬,主要为害迟熟嫩绿单季稻等;重发年一旦失治,对迟熟单季稻产量的影响较大。
1.3 稻飞虱 褐飞虱也是迁飞性害虫,具有灾害性、暴发性的特点,2005年曾暴发成灾,部分单季稻毁秆倒伏,严重田产量损失70%以上。但年度间差异较大,发生轻重取决于迁入期迟早和迁入量多少。本地单季稻7月份以白背飞虱为主,8月份褐飞虱上升,9月份以褐飞虱为主,个别年份也有灰飞虱上穗危害现象。根据田间稻飞虱群体观察,常年单季稻上3~4代,第四(3)代若虫盛发期大体在7月15—20日,第五(4)代若虫盛发期大体在8月15—20日,第六(5)代若虫盛发期大体在9月15—20日,在晚秋不凉年份可发生第七(6)代,若虫盛发期大体在10月15日左右。
1.4 纹枯病 纹枯病是一种喜高温高湿病害,是本地水稻上常发、普发病害,为水稻重大病害之一。直播密播栽培普及后,田间小气候更有利纹枯病发生发展;病情初期以横向蔓延为主,中后期转为纵向蔓延。单季稻纹枯病初发期大体在7月下旬中期左右,盛发高峰期在8月中、下旬,当秋季高温高湿气候持续时间较长时,发病盛期能延续到9月上、中旬。一旦失治,病斑会迅速蔓延到剑叶(顶叶)及穗茎,轻则造成结实率、粒重下降,重则造成枯孕穗发病率或全株提早枯死,严重影响产量。
1.5 稻曲病 稻曲病俗称黑粉病、丰收果等,主要为害穗部,轻则1穗发病一到数粒,重则1穗发病十到几十粒;据试验研究,稻穗受该病危害后结实率下降6.5%~49.8%,千粒重下降5.9%~9.0%[6]。2014年重病田穗发病率达82.2%,产量损失率达27.4%。该病以前是间歇发生的次要病害,2000年前后籼粳杂交稻示范推广,稻曲病发生频率上升,当籼粳杂交稻成为单季稻主体品种后,稻曲病成为常发、重发的病害。
1.6 稻瘟病 水稻稻瘟病在本地为间歇发生病害,具有暴发性、灾害性特点。单季稻苗期发病主要为害叶片,后期发病除为害叶片外,主要侵染植株茎节、穗颈和枝梗,造成节瘟、穗颈瘟和枝梗瘟,一旦失防,产量损失严重。本地2014—2015年曾发生单、双季稻穗瘟流行,浙粳88、绍粳18等高感病品种的重病田,呈现一片“青秆绿叶白稻头”景象,穗发病率高达75%~100%,接近绝收。2年发病调查结果表明:品种感病是发病基础,抽穗期前后持续低温阴雨是穗瘟流行的关键,氮肥偏多、偏迟会加重发病,忽视预防是穗瘟无障碍流行的助因。
1.7 白叶枯病 白叶枯病属细菌性病害,主要危害稻叶,受害葉片枯白,影响养分吸收和光合作用。本地该病曾在20世纪70—80年代发生较重,而后一直处于较轻发生态势。白叶枯病发生轻重与品种抗病性、氮肥用量、苗期水浆管理、台风暴雨天气等因素密切相关。特别是台风暴雨天气,往往造成水稻大量伤口,促进细菌传播、侵染,是白叶枯病暴发流行的主要因素。本地2018年开始零星发病后,2019年由于台风暴雨天气多,单季稻和连作晚稻白叶枯病严重流行,造成“秆青穗绿叶枯白”现状;2020年受梅雨季超长影响,早稻中后期白叶枯病流行,单季杂交稻发病提早,局部区域直播早翻早(晚籼)病情较重,对产量的影响较大。 1.8 恶苗病 恶苗病是种子带菌传播病害,常年重发田株发病率在5%左右,晚粳稻品种重于籼粳杂交稻品种,发病后目前尚无药剂可治,只能通过种子消毒处理进行预防控制。但长期单种药剂浸种,抗性越来越突出。该病从秧苗3叶左右到抽穗期均能发病,发病具有整株性(主茎发病、分蘖也发病)和“细、黄、长”特点,不论发病早、迟,一般都不结实,最终枯死,病株损失率100%。
2 防治对策
单季稻生长期气候适宜,又介于早稻和连作晚稻之间,病虫种类多,发生程度重,生产上不可能、也做不到对每种病虫进行单独防治。因此,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树立绿色防控理念,采取狠抓关键环节,实施“治前控后”策略,运用“一喷多防”手段,以控制病虫危害。从近年来实践探索看,控制单季稻重大病虫危害,着重抓好以下关键环节:
2.1 种子消毒 恶苗病是種子带菌传播病害,白叶枯病也可随种子传播。必须采取药剂浸种消毒,控制或减轻发病程度。种子消毒处理可采取“温水增氧”药剂浸种法。浸种药剂为25%咪鲜胺乳油2000倍液+0.3%四霉素水剂500倍液,对发生白叶枯病区域,再加20%碧生悬浮剂500倍液混配浸种。浸种时,先将电热器、增氧喷头放入浸种桶或池的底部,种子先用冷水药液浸种1d后,将种子上下翻动一下,第2天开启电热器(温度设定30度)、增氧泵,再浸种1d,待种子破胸露白后沥起,炼芽1d。然后按每kg干种子用35%丁硫克百威种子处理干粉剂5g的比例拌种,适当摊凉后播种,预防稻蓟马、麻雀危害及灰飞虱传播病毒。
2.2 前期防治 单季稻前期病虫主要是第2代二化螟、稻蓟马、稻飞虱、纹枯病等。此次防治要以二化螟为重点,混配防治其他病虫。常年第2代二化螟卵孵高峰期至1、2龄期在7月15—25日,生产上应抓住防治适期及时用药,并做好药前灌水和药后保水工作。鉴于目前二化螟抗药性极强,常用单剂常用药量防治效果不佳的实际情况,宜采取2种治螟药剂混配,如甲维·甲虫肼、阿维·甲虫肼、乙多·甲氧虫悬浮剂等,对发生程度重的稻区,可适当再加阿维菌素或甲维盐;预防纹枯病可用噻呋酰胺或尊保或福满美等,防治稻蓟马、稻飞虱再加入吡虫啉或吡蚜酮。配药时适当加入克欧森或有机硅助剂,增强农药粘附性和扩展度,提高杀虫控害效果。施药后7d左右检查防效,对虫量较多田块应及时补治。
2.3 中期防治 8月份是第五(4)代褐飞虱开始上升、单季稻陆续进入稻曲病感病期,也是主害代纵卷叶螟发生、稻瘟病、白叶枯病流行风险期。这一时段应采取防与治结合,重点抓好2次防治:第1次以稻曲病预防适期为中心,时间大体为8月下旬中后期,在水稻剑叶与倒二叶的叶枕距相平的植株占15%~20%时施药,抓好主要病虫害的混配兼治和一喷多防。预防稻曲病(兼防纹枯病)可用尊保、福满美、爱苗、百施利等农药;防治褐飞虱可用三氟苯嘧啶、烯啶·吡蚜酮或吡蚜·呋虫胺(不推荐吡虫啉、噻嗪酮、噻虫嗪防治褐飞虱);兼防白叶枯病可用碧生或龙克均;对稻纵卷叶螟视虫情而定,第3代二化螟应掌握在卵孵高峰期用药,防治药剂参照第2代二化螟。第2次重点以防病为主,掌握水稻破口期用药,预防谷枯病、穗颈瘟等穗期病害,药剂可用尊保、福满美、肟菌戊·唑醇等,如抽穗前后出现连续3d气温≤20℃的连阴雨天气时,齐穗期用三环唑或稻瘟灵或稻清等药剂再防1次穗颈瘟,控制或减轻发病程度。
2.4 后期防治 9月份单季稻生长量进入最大时期,也是褐飞虱在此田间小气候环境下最易暴发成灾的时期,应高度重视,否则会前功尽弃。本地常年第六(5)代防治适期大体在9月15—20日,当虫量一旦达到防治指标(10头/丛),必须及时用药防治,防治药剂可选用三氟苯嘧啶、烯啶·吡蚜酮、吡蚜·呋虫胺(不推荐吡虫啉、噻嗪酮、噻虫嗪防治褐飞虱),适当加入克欧森或有机硅助剂,注意前后次防治的交替用药,强调田间灌好深水后施药、喷足药液量,药后保水2~3d,以提高防治效果。施药后5~7d及时检查残留,对稻飞虱虫量仍达标(10~15头/丛)田块,应适当增加药剂用量,及时抓好补治,避免褐飞虱造成毁秆倒伏。单季稻后期应严格掌握农药使用的安全间隔期,一般在单季稻收获前20d停止用药,避免稻米农残超标。
参考文献
[1]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020年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结果及科学用药建议[J].中国植保导刊,2021,41(2):71-78.
[2]董涛海,祝剑波,金亮,等.组合用药控制单季稻病虫害及保产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12):96-97.
[3]王会福,余山红,陈朝兵.单季稻病虫关键节点防控应用技术研究与示范[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4):143-147.
[4]郑建余.单季稻病虫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24):72,74.
[5]王华银.单季稻主要病虫发生特点和化防控害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1999(5):24.
[6]董涛海,钱钧,徐国军,等.稻曲病对粳稻产量损失的测定[J].浙江农业科学,2003(2):85-86.
(责编:张宏民)
关键词:单季稻;主要病虫种类;发生特点;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9-0097-03
单季稻是绍兴柯桥区种植面积最大、单产水平最高的稻作类型,是全年水稻生产当中的重要一季。由于本地是单、双季稻混栽稻区,单季稻生长期处于早稻和连作晚稻之中,为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和繁殖转化提供了极为有利条件,加上直播栽培方式推广普及,籼粳杂交稻等高产品种推广应用,以及追求高产、重施氮肥等因素,单季稻病虫害的发生程度明显重于双季稻,病虫抗药性越来越突出,安全控害难度也越来越大[1-5]。为了更好地控制病虫危害,本文对柯桥区单季稻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及防控对策进行了总结。
1 单季稻主要病虫害发生概况
根据近年来调查观察,本地单季稻品种主要有常规晚粳和籼粳杂交2种类型,病害主要有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细菌性基腐病、谷枯病、恶苗病等,其中以纹枯病、稻曲病为常发性的普发病害,其他几种病害在年度间、田块间或品种间差异较大。害虫有二化螟、大螟、稻纵卷叶螟、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稻蓟马、黑尾叶蝉、电光叶蝉、穗蚜等,其中以二化螟、稻纵卷叶螟、褐飞虱等为主要害虫,对单季稻安全生产威胁较大。
1.1 二化螟 本地单季稻上发生的二化螟为第2代和第3代,由于二化螟喜植株高大嫩绿习性,发生特点是单季杂交稻重于单季晚粳稻,单、双季稻混栽区重于纯单季稻区。第2代卵孵高峰期常年在7月15—25日,为害特征主要是枯鞘、枯心,2000年试验,不防治田的枯心率达5.5%~7.5%。第3代卵孵高峰期常年在8月底至9月10日,为害特征主要是枯孕穗、白穗、虫伤株,第3代二化螟由于适生面较广,总体螟害率轻于第2代。
1.2 稻纵卷叶螟 该虫为迁飞性害虫,年度间、代次间的发生程度差异较大,为害特征是稻叶纵刮白;2007年试验,迟嫩单季稻第三、四代不防治,3张功能叶全部卷苞刮白,产量损失2164.5kg/hm2。本地单季稻常年发生2~3代,第四(2)代发生时间大体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一般出现2个蛾峰,主要为害籼粳杂交稻和早插早播粳稻,常年不防治田卷苞白叶率为2.8%~59.3%。第五(3)代发生时间大体为7月下旬至8月中旬,主要为害单季稻和早插早播连作晚稻,是本地单季稻的主害代。该代一般出现3个蛾峰,一旦失治对单季稻产量影响较大。据观察,该代在不防治下,常年卷苞白叶率达15.0%~66.4%。第六(4)代为8月下旬至9月中旬,主要为害迟熟嫩绿单季稻等;重发年一旦失治,对迟熟单季稻产量的影响较大。
1.3 稻飞虱 褐飞虱也是迁飞性害虫,具有灾害性、暴发性的特点,2005年曾暴发成灾,部分单季稻毁秆倒伏,严重田产量损失70%以上。但年度间差异较大,发生轻重取决于迁入期迟早和迁入量多少。本地单季稻7月份以白背飞虱为主,8月份褐飞虱上升,9月份以褐飞虱为主,个别年份也有灰飞虱上穗危害现象。根据田间稻飞虱群体观察,常年单季稻上3~4代,第四(3)代若虫盛发期大体在7月15—20日,第五(4)代若虫盛发期大体在8月15—20日,第六(5)代若虫盛发期大体在9月15—20日,在晚秋不凉年份可发生第七(6)代,若虫盛发期大体在10月15日左右。
1.4 纹枯病 纹枯病是一种喜高温高湿病害,是本地水稻上常发、普发病害,为水稻重大病害之一。直播密播栽培普及后,田间小气候更有利纹枯病发生发展;病情初期以横向蔓延为主,中后期转为纵向蔓延。单季稻纹枯病初发期大体在7月下旬中期左右,盛发高峰期在8月中、下旬,当秋季高温高湿气候持续时间较长时,发病盛期能延续到9月上、中旬。一旦失治,病斑会迅速蔓延到剑叶(顶叶)及穗茎,轻则造成结实率、粒重下降,重则造成枯孕穗发病率或全株提早枯死,严重影响产量。
1.5 稻曲病 稻曲病俗称黑粉病、丰收果等,主要为害穗部,轻则1穗发病一到数粒,重则1穗发病十到几十粒;据试验研究,稻穗受该病危害后结实率下降6.5%~49.8%,千粒重下降5.9%~9.0%[6]。2014年重病田穗发病率达82.2%,产量损失率达27.4%。该病以前是间歇发生的次要病害,2000年前后籼粳杂交稻示范推广,稻曲病发生频率上升,当籼粳杂交稻成为单季稻主体品种后,稻曲病成为常发、重发的病害。
1.6 稻瘟病 水稻稻瘟病在本地为间歇发生病害,具有暴发性、灾害性特点。单季稻苗期发病主要为害叶片,后期发病除为害叶片外,主要侵染植株茎节、穗颈和枝梗,造成节瘟、穗颈瘟和枝梗瘟,一旦失防,产量损失严重。本地2014—2015年曾发生单、双季稻穗瘟流行,浙粳88、绍粳18等高感病品种的重病田,呈现一片“青秆绿叶白稻头”景象,穗发病率高达75%~100%,接近绝收。2年发病调查结果表明:品种感病是发病基础,抽穗期前后持续低温阴雨是穗瘟流行的关键,氮肥偏多、偏迟会加重发病,忽视预防是穗瘟无障碍流行的助因。
1.7 白叶枯病 白叶枯病属细菌性病害,主要危害稻叶,受害葉片枯白,影响养分吸收和光合作用。本地该病曾在20世纪70—80年代发生较重,而后一直处于较轻发生态势。白叶枯病发生轻重与品种抗病性、氮肥用量、苗期水浆管理、台风暴雨天气等因素密切相关。特别是台风暴雨天气,往往造成水稻大量伤口,促进细菌传播、侵染,是白叶枯病暴发流行的主要因素。本地2018年开始零星发病后,2019年由于台风暴雨天气多,单季稻和连作晚稻白叶枯病严重流行,造成“秆青穗绿叶枯白”现状;2020年受梅雨季超长影响,早稻中后期白叶枯病流行,单季杂交稻发病提早,局部区域直播早翻早(晚籼)病情较重,对产量的影响较大。 1.8 恶苗病 恶苗病是种子带菌传播病害,常年重发田株发病率在5%左右,晚粳稻品种重于籼粳杂交稻品种,发病后目前尚无药剂可治,只能通过种子消毒处理进行预防控制。但长期单种药剂浸种,抗性越来越突出。该病从秧苗3叶左右到抽穗期均能发病,发病具有整株性(主茎发病、分蘖也发病)和“细、黄、长”特点,不论发病早、迟,一般都不结实,最终枯死,病株损失率100%。
2 防治对策
单季稻生长期气候适宜,又介于早稻和连作晚稻之间,病虫种类多,发生程度重,生产上不可能、也做不到对每种病虫进行单独防治。因此,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树立绿色防控理念,采取狠抓关键环节,实施“治前控后”策略,运用“一喷多防”手段,以控制病虫危害。从近年来实践探索看,控制单季稻重大病虫危害,着重抓好以下关键环节:
2.1 种子消毒 恶苗病是種子带菌传播病害,白叶枯病也可随种子传播。必须采取药剂浸种消毒,控制或减轻发病程度。种子消毒处理可采取“温水增氧”药剂浸种法。浸种药剂为25%咪鲜胺乳油2000倍液+0.3%四霉素水剂500倍液,对发生白叶枯病区域,再加20%碧生悬浮剂500倍液混配浸种。浸种时,先将电热器、增氧喷头放入浸种桶或池的底部,种子先用冷水药液浸种1d后,将种子上下翻动一下,第2天开启电热器(温度设定30度)、增氧泵,再浸种1d,待种子破胸露白后沥起,炼芽1d。然后按每kg干种子用35%丁硫克百威种子处理干粉剂5g的比例拌种,适当摊凉后播种,预防稻蓟马、麻雀危害及灰飞虱传播病毒。
2.2 前期防治 单季稻前期病虫主要是第2代二化螟、稻蓟马、稻飞虱、纹枯病等。此次防治要以二化螟为重点,混配防治其他病虫。常年第2代二化螟卵孵高峰期至1、2龄期在7月15—25日,生产上应抓住防治适期及时用药,并做好药前灌水和药后保水工作。鉴于目前二化螟抗药性极强,常用单剂常用药量防治效果不佳的实际情况,宜采取2种治螟药剂混配,如甲维·甲虫肼、阿维·甲虫肼、乙多·甲氧虫悬浮剂等,对发生程度重的稻区,可适当再加阿维菌素或甲维盐;预防纹枯病可用噻呋酰胺或尊保或福满美等,防治稻蓟马、稻飞虱再加入吡虫啉或吡蚜酮。配药时适当加入克欧森或有机硅助剂,增强农药粘附性和扩展度,提高杀虫控害效果。施药后7d左右检查防效,对虫量较多田块应及时补治。
2.3 中期防治 8月份是第五(4)代褐飞虱开始上升、单季稻陆续进入稻曲病感病期,也是主害代纵卷叶螟发生、稻瘟病、白叶枯病流行风险期。这一时段应采取防与治结合,重点抓好2次防治:第1次以稻曲病预防适期为中心,时间大体为8月下旬中后期,在水稻剑叶与倒二叶的叶枕距相平的植株占15%~20%时施药,抓好主要病虫害的混配兼治和一喷多防。预防稻曲病(兼防纹枯病)可用尊保、福满美、爱苗、百施利等农药;防治褐飞虱可用三氟苯嘧啶、烯啶·吡蚜酮或吡蚜·呋虫胺(不推荐吡虫啉、噻嗪酮、噻虫嗪防治褐飞虱);兼防白叶枯病可用碧生或龙克均;对稻纵卷叶螟视虫情而定,第3代二化螟应掌握在卵孵高峰期用药,防治药剂参照第2代二化螟。第2次重点以防病为主,掌握水稻破口期用药,预防谷枯病、穗颈瘟等穗期病害,药剂可用尊保、福满美、肟菌戊·唑醇等,如抽穗前后出现连续3d气温≤20℃的连阴雨天气时,齐穗期用三环唑或稻瘟灵或稻清等药剂再防1次穗颈瘟,控制或减轻发病程度。
2.4 后期防治 9月份单季稻生长量进入最大时期,也是褐飞虱在此田间小气候环境下最易暴发成灾的时期,应高度重视,否则会前功尽弃。本地常年第六(5)代防治适期大体在9月15—20日,当虫量一旦达到防治指标(10头/丛),必须及时用药防治,防治药剂可选用三氟苯嘧啶、烯啶·吡蚜酮、吡蚜·呋虫胺(不推荐吡虫啉、噻嗪酮、噻虫嗪防治褐飞虱),适当加入克欧森或有机硅助剂,注意前后次防治的交替用药,强调田间灌好深水后施药、喷足药液量,药后保水2~3d,以提高防治效果。施药后5~7d及时检查残留,对稻飞虱虫量仍达标(10~15头/丛)田块,应适当增加药剂用量,及时抓好补治,避免褐飞虱造成毁秆倒伏。单季稻后期应严格掌握农药使用的安全间隔期,一般在单季稻收获前20d停止用药,避免稻米农残超标。
参考文献
[1]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020年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结果及科学用药建议[J].中国植保导刊,2021,41(2):71-78.
[2]董涛海,祝剑波,金亮,等.组合用药控制单季稻病虫害及保产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12):96-97.
[3]王会福,余山红,陈朝兵.单季稻病虫关键节点防控应用技术研究与示范[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4):143-147.
[4]郑建余.单季稻病虫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24):72,74.
[5]王华银.单季稻主要病虫发生特点和化防控害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1999(5):24.
[6]董涛海,钱钧,徐国军,等.稻曲病对粳稻产量损失的测定[J].浙江农业科学,2003(2):85-86.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