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获得鲁奖的河南诗人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w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谈到中原作家群的时候,小说更多时候是一个中心。但是在河南的创作背景之下,诗歌其实是不应该被忽略的。因为我们看到马新朝、杜涯这样的诗人,他们在中国诗歌场域里是非常边缘化的写作,或者说是容易被忽略的。比如马新朝,我觉得他的写作,并没有过时。从他最早的诗集,到他获得鲁迅文学奖的长诗《幻河》,包括临去世之前,我们给他编的最后一本诗集《响器》。马新朝的写作,之前写过幻象平原。他让我们看到平原写作与个人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关系,他在一系列的诗歌里面呈现的,不只是摩擦,甚至可以用裂变来反映。他在乡土写作遭到巨大挑战的时候,他的写作一直在安抚自己,这样一个安抚自我的写作,在马新朝的写作中非常突出。马新朝的写作不是实体的,更像是现实和幻想的结合体。尤其是马营村的出现,让我觉得马新朝更像乡村的漆匠。以前老人去世之前都要在院子里摆放棺材,我觉得马新朝承担的就是一次次把棺材刷新的过程。我觉得他的写作不仅是个人的,他和一个人的精神背景以及一个时代之间,包括传统文化之间的观点,非常值得讨论。
  还有另外一个问题,评价一个诗人,他可能个体会达到很高的高度。尤其在当下,我们谈到更多的两个词,个体和碎片。在这样的写作之下,衡量一个诗人的重要性变得非常艰难。马新朝还有另外一个写作趋向,就是以《幻河》为代表的以民族、以大师为主题的写作,承担的是总题之诗。世界上有很多大师级诗歌,聂鲁达、马雅可夫斯基,他们也有从个体到总体的转化。马新朝代表的并不只是河南诗歌的高度,他代表的是汉语诗歌在上个世纪乡土裂变到今天的转化中的元素,或者说在某种程度冲击之下所呈现的复杂性。
  杜涯的写作在当下诗歌写作中非常有代表性。无论是她当年在医院工作的经历,还是后来辞去了工作专门写诗。她都是一个很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写作者。作为一个女性写作者,她代表什么样的写作趋势,值得我们分析。中国很多诗人,特别是有影响力的,都试图在国际诗坛上扮演重要角色。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杜涯可能跟这些都没有关系,那么这个问题可能正是我们要讨论的。她的诗歌基本是以自然、乡村时序而展开的,概括来说,更像是北方的安魂曲。此外,杜涯的写作,更像是对童年期心里缺失的一个补偿。她的写作是孤独的,黑暗区一直没有渡过去,所以她一直在试图进行自我救渡和自我超拔。杜涯诗歌的視点基本上都是在低处,回复到了一个最底层的写作者,用这样的视角来处理身边经验。但是,如果把她限制为一个女性写作或者底层写作,太隘了。因为杜涯诗歌有着一种向上式的写作过程,尤其是近几年的尝试写作里,他将他对这种个人性在诗歌里的拓展达到了一个非常丰富和复杂的过程。所以说,由马新朝和杜涯可以印证,有很多的话题并不一定有效,甚至会是一个伪问题,因为写作并不是与时俱进,或者说时时都处于突破和更新的,这样会变得很虚妄。有人比喻,他们将现实和影子置于火焰之上,所以我觉得更多人看到的是表皮化的,但是当关于现实更为复杂的影子与个人的火焰发生关系之后,有两个结果,一个是照彻的过程,一个是黑暗和灰烬产生的过程,这在马新朝和杜涯诗歌里都存在。
中国作协创研部创研处副处长霍俊明
其他文献
兰考县焦裕禄纪念馆内,珍藏着一幅长约13米、总计1.1万多字的小楷书法长卷《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作品端庄遒劲,隽秀大方,运笔灵活多变,洒脱飘逸,每每让观赏者驻足停留、赞叹不已。  这幅作品是河南省杞县73岁的书法家王伯振为了表达自己对焦裕禄的敬仰之情,在焦裕禄逝世53周年纪念日前,历时半个多月完成的巨作。  人间最优雅的劳动  纵观他的艺术生涯,见其腹有诗书气自华,情到深处品自高。王伯振自
期刊
一个人不要报酬,做一两次公益活动并不难,难的是无私奉献连续做二十多年!河南省许昌市老干部城市管理督导团, 其中三百多名退休老共产党员做到了!  ——题记▲ 习近平总书记同王树山握手奖牌拿到手 创建不松手  2015年2月28日, 北京, 蓝天祥云,风和日丽。天安门广场游人如织,川流不息,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向往已久的天安门前,喜气洋洋,或留影或游览,到处一派吉祥如意,囯泰民安的盛世景象。  下午3时
期刊
他的案头上,整整齐齐摆放着一摞《时代报告》。显而易见,见我之前,他做足了我的功课,在这本刊物的“看点”栏目,有我写过的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情结——焦裕禄情结、新媒体情结、长征情结、强军情结……2017年最新的系列文章是《习近平的强军情结》。  我们的话题从习总书记的人生情结开始。他72岁,我32岁。在我眼里,他面貌俊朗,谈吐优雅,浑身上下充满年轻人的蓬勃朝气。虽然相差40岁,我们之间并没有代沟之感,
期刊
2016年年末,三九天中少有的一个晴朗日子。兰考县电视台两名女记者早早就赶到了小宋乡东邵二村,原来,她们接到了村民王新来的电话,要为驻村队干部“点赞”,希望记者能来看看他们村发生的新面貌。驻村队的工作对象是贫困户,而王新来却是非贫困户。接到电话,两名女记者感到颇为兴奋,驻村工作千头万绪,能得到贫困户认可不易,能得到非贫困户认可更加少见。  东邵二村的驻村工作队队长是兰考县综合执法局的刘国印,问起他
期刊
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  中原作家论坛,每次参加都有新的感受。中原作家在中国文学的版图里是辉煌的,是个重镇。先从中原走出去的作家说起,周大新、刘庆邦、李洱、梁鸿、何向阳,还有还在河南坚守的这批作家,二月河、张宇、邵丽、乔叶、郑彦英,他们还在中原,但他们不仅属于中原,也属于中国。所以说,我们中原作家群是在抒写中国的精彩,在此我向所有的中原作家群,表达敬意。  最近几年,我对中原作家群中还在坚守的作
期刊
当我们想到河南文学的时候,灿若群星是毫无疑问的。当我们把河南作家放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发现他们主要的共性特征就是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传统。在现实主义传统里,我自己特别欣赏的就是有一批作家他们从日常生活入手,去写最底层最基层的那些人的所爱所恨所苦所难。某种程度上,这是新时期文学一百年的传统,为人生的一个写作。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河南文学在改革开放40年中的表现其实是中国现实主义流变的40年,同时也是当代
期刊
我从河南的当代文学与中国的联系说起。我印象中最早在当代文学史上构成事件的,应该是李凖的《不能走那条路》,这个作品有很多学者到现在还在继续研究。当然李凖老师后来又写了《黄河东流去》等作品,但他的《不能走那条路》使我们能够真切看到,中原作家对这块土地。对农业文明特别敏锐的关切,以及对问题的把握都是优于其他作家的。李凖以自己的敏锐,使我们河南问题与中国问题紧密联系。从此之后,河南作家可以让我们如数家珍的
期刊
可弟:  小战士,你也做了战士了,这是我想不到的。  世事恍恍惚惚的就过了;记得这十年中只有那么一个短促的时间是与你相处的,那时间短到如何程度,现在想起就像连你的面孔还没有来得及记住,而你就去了。记得当我们都是小孩子的时候,当我离开家的时候,那一天的早晨你还在大门外和一群孩子们玩着,那时你才是十三四岁的孩子,你什么也不懂,你看着我离开家向南大道上奔去,向着那白银似的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奔去。你连招
期刊
《十月》文学杂志主编、评论家陈东捷  我梳理了《十月》的历史,河南作家在40年中对《十月》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在此特别向河南作家表示我的尊重和感谢。  根据阅读经验来讲,形成最早的经验,还是老作家李佩甫、刘震云、阎连科。大家说中原作家有现实主义传统,我觉得这个概念还不能完全涵盖他们。他们当年或许是有那种经验,但是后来,尤其是现当代以来,人口的爆炸式增长,黄河的改道增口对生存带来的影响,使得河南作家
期刊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评论家吴俊  2008年,我到河南参加了“改革开发30年 名家笔下看河南”大型采风活动,这是十年后再来河南。当时河南给我的印象有两个变化:一个是,我原来印象中河南色彩是灰色、土黄色的,但现在发现是多彩的;第二就是觉得河南是静止的,但现在是流动的。  这是十年前我跟河南的交集。这次来我想谈三点感受:  第一,我们论坛是围绕中原作家群,我们谈到河南,以前有文学豫军,现在有中原作家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