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滨海天际线是展示滨海城市边沿空间形态的标志性景观,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与滨海地区超强度开发正在日益削弱这种景观意象。文章主要阐述了天际线设计的基本原则,从而结合日照市滨海地区天际线设计实例,针对日照滨海天际线面临的现状,结合其历史人文和自然地貌构成特点,对其滨海天际线进行层次划分与解析,探讨了日照滨海天际线各层次结构与景观效果的协调设计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滨海城市;山地海岸;天际线;景观组织设计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城市的实体是由大量的建筑物与地貌组成,当人们的视点远离被观察物时,更容易注意到它们的轮廓,这种以天空为背景的城市剪影被称为天际线。天际线是城市形体轮廓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城市景观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滨地区是滨海城市最富活力的空间领域,往往也是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延展的起源, 对于城市特色景观形象塑造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天际线作为城市滨海地区景观构成的重点要素之一,组织得当可以升华为滨海城市的标志性景观、富有诗意的宏观背景与画龙点睛之笔。因而,在滨海城市景观塑造中如何因地制宜地进行天际线设计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日照市位于山东半岛城市群“一体两翼”的南翼,是以临港工业和海滨休闲旅游业为特色的深水港口城市,鲁南的出海门户和亚欧大陆桥重要的东方桥头堡之一。
2 日照滨海城市天际线设计
2.1现状天际线景观构成及特征
(1)凹凸有致的岸线形态
日照滨海北部岸线为原生态渔港、以保护与旅游为主,中部为沙滩、南部为散货码头,其中海岸线沙滩比例最高;在滨海沿岸沙滩以内覆盖着宽度约150米原生态的森林,林木高度6-7米,是滨海第一层天际线。海岸线中部设置了若干海水浴场与城市广场,以万平口最为特色;南部石臼港与中部沙滩的交汇处建有灯塔一座,是观海、听涛、看日出的绝妙佳地。
(2)环绕起伏的山体轮廓
日照滨海地貌呈北高南低,北部的卧龙山脉至海岸线距离1.5-2公里,与南部城市空间紧密相连;是从海岸线方向观察的最重要的山体景观,同时也是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城市空间高度格局中起伏变化的绿色背景(图1)。
图1 现状城市资源分布图
(3)种类交织的建筑布局
日照市不仅城市历史悠久,还是近代我国对外开放口岸城市之一。城市文化的开放性也促成了建筑类型的多样性,在滨海地区内既有海岸沿线留存下来的近代历史建筑与街区,也有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几年拔地而起的海岸高楼,不同建筑在风格和体量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种类交织的建筑布局既为滨海天际线提供了对比强烈的层次性特征, 也对城市滨海天际线控制与塑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2)。
图2 现状建筑高度分布图
从分布区域看,日照高层建筑集中在日照中心区,其它片区的高层相对较少。
从分布功能看,日照高层建筑多为商业和办公用地,居住建筑以多层为主,地块较大,呈现面状分布;少量高层地块零散分布;教育与公共设施建筑以多层为主,占用地块较大;
从分布状态看,日照高层建筑呈散点分布,沿政府周边的主要道路相对集中,如北京路、烟台路、济南路与迎宾大道两侧高层较为密集;青岛路西侧高层相对集中。
2.2 城市天际线景观的层次分析
城市天际线作为一种景观现象, 离不开景观主客体因素及其相互之间必要的视觉条件保证。由视觉美学意义上看,城市海滨岸线上的景物在纵深方向主要由前景、中景和背景等多层次展现出来。因此,从客观上根据景观客体的体量和位置进行层次划分、并进行分层次的解析是尤为重要的。
(1)北部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大学科技园片区
片区为居住与科教,建筑以多层为主,中部局部有高层,整体天际线中高南北低,且较为平缓,制高点为230米高的卧龙山可以清晰观察,无过大体量建筑;城市色彩以白色、暖黄色为主,建筑风格多变,屋顶为红色坡屋顶。
临海近景天际线由沙滩、渔港及部分公共设施建筑构成,较突出的建筑有水芙蓉大酒店、逸海豪庭、山海天大酒店、海洋馆、钓鱼岛大酒店、金海花园等。近景天际线高度平缓,海洋馆的体量最大,没有高层标志性建筑。
背景天际线由不同高度的居住建筑构成,包括村庄、多层社区与高层社区等,其中近山社区对山体形成了遮挡,且所处位置将山体背景分为了两段。
(2)日照商务商业中心区
片区以居住与公共绿地为主,同时建设了部分市属办公与商业酒店,高层建筑较多且集中在远景,整体天际线北低南高,近海酒店为区段视觉重点;城市色彩以白色、玻璃蓝为主,建筑多为现代风格,屋顶为平屋顶。
临海近景天际线由沙滩、广场、林带及部分酒店建筑构成,空间节点有万平口广场、灯塔,高层标志性建筑有海纳君豪、海景生态酒店,近景天际线高度变化较大,高层分布较突兀。
背景天际线由不同高度的居住、酒店建筑构成,包括太阳海岸、君临天下、四季圣园与广电中心等,天际线高层分布较为零散,无变化韵律。
(3)日照国家保税港区
片区为港口与居住,建筑以多层为主,南部港口的塔吊与仓库较为凸显,后排建筑不可见;城市色彩以灰色、黑色为主,塔吊为红色较为明显。
临海近景天际线由堤坝、堆场及仓库建筑构成,较突出的建筑为工业仓库。近景天际线南高北低,没有高层标志性建筑。
背景天际线多为低层建筑,在天际线上不可感知。
2.3 城市天际线景观的组织设计
(1)调整建筑物与山体背景的布局关系,塑造天际线的多样性与识别性
日照滨海地区北段靠近自然山体,城市建设形态讲究与自然景观的有机融合,北部旅游开发区作为中心区北向扩张的缓冲带,以较平缓的天际轮廓线为主,且沿岸设景观步行道,强化自然生态的旅游品质;向南近滨海奥林匹克运动公园片区则强调城市人工化建设特色,营造节奏明快、形态丰富的空间韵律感,突出层次分明的滨海特色界面,打造不同特色的高层建筑群落,并在重要通海路径节点设置标志性建筑,增加场所识别性。
(2)调整建筑物高度与密度的关系,塑造天际线的整体协调性
日照滨海地区高层空间布局结构为“显山迎海,一带多轴,核心集聚”。根据高层适建性多因子综合评价情况,整合日照市滨海高度分布现状,提出日照市滨海地区高度分区,将滨海地区高层布局在空间管制上分为五类。
1)高层建筑适宜发展区——规划一个高层优先发展带,即青岛路沿线高层发展带,包括滨州路以南的青岛路西侧路段和太公一路以北的青岛路东侧路段。该片区的建设高度控制在80-100米以上,对于高层节点地区鼓励设置标志性超高层节点地标,形成结构清晰、分布均衡、层次鲜明的高层建筑布局系统。
2)高层建筑适度发展区——规划6条通海高层廊道,包括沿淄博路两侧的中央通海绿廊商务轴及海曲东路、山东东路、太公一路-滨州路、太公二路-学苑路、太公三路通海廊道。该片区的建设高度控制在50-80米范围内,允许结合道路和市政设施容量验算适度发展高层建筑,同时注重与青岛路高层节点的对比与联系,在高度上形成梯次与节奏,创造高低错落的城市景观与行车景观。
3)高层建筑一般控制区——规划城市高层核心发展带及其过渡区外围圈层为高层建筑一般控制区。此区域为城市高层核心片区以外无特殊要求的城市建设区域,建筑高度控制在25-50米左右,可根据周边城市空间区域关系及地块的具体情况发展中小高层建筑,以小高层、多层建筑并举为主,结合具体景观和城市规划需要,适当成组成团的空间形态,形成高层集中区的衔接和过渡区域,丰富城市景观层次。
(3)控制天际线体量与通廊,提高天际线景观可视性
滨海天际线的建筑体量应有一定的相似性,体量的对比不宜过于强烈,造成尺度的混乱;避免天际线的沉闷、单调、对视觉的阻碍感,应限制超大体量的建筑。同时缩小滨海第一建筑界面的街坊尺度,在增加视觉通透性的基础上防止局部建筑占据天际线过多位置。
海岸、山体、公园是稀缺公共资源,因此应满足公共环境的通风需求。而从城市景观的角度看,景观通廊的设置亦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要对离稀缺公共资源最近的第一排建筑的面宽进行控制。具体控制措施有:
1)离稀缺公共资源最近的第一排塔楼建筑的最大面宽应控制在75米以内,而这一排塔楼建筑的面宽总和不应超过地块沿稀缺资源一侧边长的60%,有条件的应控制在50%。
2)地块沿稀缺资源一侧边长达到或超过90米的,每75米应设置一条宽度不少于25米的景观通廊,同時景观通廊范围内不应建有碍通风和视线的构筑物。
3 结语
总之,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天际线已成为城市设计的核心问题之一。以城市天际线控制为核心的城市设计引导能有效增强城市发展的空间秩序,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在滨海天际线景观设计时,应分析城市天际线的属性、组成、结构层次及特征,注重建筑物与城市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优化建筑天际线与自然天际线的组合设计,塑造具有多样性、变化性和节律性的天际线景观。
参考文献
[1]查振华.论城市形象的构成[J].城乡规划,2009(5)
[2]毕文婷.城市天际轮廓线的保护与设计[J].重庆建筑,2005
关键词:滨海城市;山地海岸;天际线;景观组织设计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城市的实体是由大量的建筑物与地貌组成,当人们的视点远离被观察物时,更容易注意到它们的轮廓,这种以天空为背景的城市剪影被称为天际线。天际线是城市形体轮廓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城市景观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滨地区是滨海城市最富活力的空间领域,往往也是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延展的起源, 对于城市特色景观形象塑造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天际线作为城市滨海地区景观构成的重点要素之一,组织得当可以升华为滨海城市的标志性景观、富有诗意的宏观背景与画龙点睛之笔。因而,在滨海城市景观塑造中如何因地制宜地进行天际线设计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日照市位于山东半岛城市群“一体两翼”的南翼,是以临港工业和海滨休闲旅游业为特色的深水港口城市,鲁南的出海门户和亚欧大陆桥重要的东方桥头堡之一。
2 日照滨海城市天际线设计
2.1现状天际线景观构成及特征
(1)凹凸有致的岸线形态
日照滨海北部岸线为原生态渔港、以保护与旅游为主,中部为沙滩、南部为散货码头,其中海岸线沙滩比例最高;在滨海沿岸沙滩以内覆盖着宽度约150米原生态的森林,林木高度6-7米,是滨海第一层天际线。海岸线中部设置了若干海水浴场与城市广场,以万平口最为特色;南部石臼港与中部沙滩的交汇处建有灯塔一座,是观海、听涛、看日出的绝妙佳地。
(2)环绕起伏的山体轮廓
日照滨海地貌呈北高南低,北部的卧龙山脉至海岸线距离1.5-2公里,与南部城市空间紧密相连;是从海岸线方向观察的最重要的山体景观,同时也是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城市空间高度格局中起伏变化的绿色背景(图1)。
图1 现状城市资源分布图
(3)种类交织的建筑布局
日照市不仅城市历史悠久,还是近代我国对外开放口岸城市之一。城市文化的开放性也促成了建筑类型的多样性,在滨海地区内既有海岸沿线留存下来的近代历史建筑与街区,也有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几年拔地而起的海岸高楼,不同建筑在风格和体量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种类交织的建筑布局既为滨海天际线提供了对比强烈的层次性特征, 也对城市滨海天际线控制与塑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2)。
图2 现状建筑高度分布图
从分布区域看,日照高层建筑集中在日照中心区,其它片区的高层相对较少。
从分布功能看,日照高层建筑多为商业和办公用地,居住建筑以多层为主,地块较大,呈现面状分布;少量高层地块零散分布;教育与公共设施建筑以多层为主,占用地块较大;
从分布状态看,日照高层建筑呈散点分布,沿政府周边的主要道路相对集中,如北京路、烟台路、济南路与迎宾大道两侧高层较为密集;青岛路西侧高层相对集中。
2.2 城市天际线景观的层次分析
城市天际线作为一种景观现象, 离不开景观主客体因素及其相互之间必要的视觉条件保证。由视觉美学意义上看,城市海滨岸线上的景物在纵深方向主要由前景、中景和背景等多层次展现出来。因此,从客观上根据景观客体的体量和位置进行层次划分、并进行分层次的解析是尤为重要的。
(1)北部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大学科技园片区
片区为居住与科教,建筑以多层为主,中部局部有高层,整体天际线中高南北低,且较为平缓,制高点为230米高的卧龙山可以清晰观察,无过大体量建筑;城市色彩以白色、暖黄色为主,建筑风格多变,屋顶为红色坡屋顶。
临海近景天际线由沙滩、渔港及部分公共设施建筑构成,较突出的建筑有水芙蓉大酒店、逸海豪庭、山海天大酒店、海洋馆、钓鱼岛大酒店、金海花园等。近景天际线高度平缓,海洋馆的体量最大,没有高层标志性建筑。
背景天际线由不同高度的居住建筑构成,包括村庄、多层社区与高层社区等,其中近山社区对山体形成了遮挡,且所处位置将山体背景分为了两段。
(2)日照商务商业中心区
片区以居住与公共绿地为主,同时建设了部分市属办公与商业酒店,高层建筑较多且集中在远景,整体天际线北低南高,近海酒店为区段视觉重点;城市色彩以白色、玻璃蓝为主,建筑多为现代风格,屋顶为平屋顶。
临海近景天际线由沙滩、广场、林带及部分酒店建筑构成,空间节点有万平口广场、灯塔,高层标志性建筑有海纳君豪、海景生态酒店,近景天际线高度变化较大,高层分布较突兀。
背景天际线由不同高度的居住、酒店建筑构成,包括太阳海岸、君临天下、四季圣园与广电中心等,天际线高层分布较为零散,无变化韵律。
(3)日照国家保税港区
片区为港口与居住,建筑以多层为主,南部港口的塔吊与仓库较为凸显,后排建筑不可见;城市色彩以灰色、黑色为主,塔吊为红色较为明显。
临海近景天际线由堤坝、堆场及仓库建筑构成,较突出的建筑为工业仓库。近景天际线南高北低,没有高层标志性建筑。
背景天际线多为低层建筑,在天际线上不可感知。
2.3 城市天际线景观的组织设计
(1)调整建筑物与山体背景的布局关系,塑造天际线的多样性与识别性
日照滨海地区北段靠近自然山体,城市建设形态讲究与自然景观的有机融合,北部旅游开发区作为中心区北向扩张的缓冲带,以较平缓的天际轮廓线为主,且沿岸设景观步行道,强化自然生态的旅游品质;向南近滨海奥林匹克运动公园片区则强调城市人工化建设特色,营造节奏明快、形态丰富的空间韵律感,突出层次分明的滨海特色界面,打造不同特色的高层建筑群落,并在重要通海路径节点设置标志性建筑,增加场所识别性。
(2)调整建筑物高度与密度的关系,塑造天际线的整体协调性
日照滨海地区高层空间布局结构为“显山迎海,一带多轴,核心集聚”。根据高层适建性多因子综合评价情况,整合日照市滨海高度分布现状,提出日照市滨海地区高度分区,将滨海地区高层布局在空间管制上分为五类。
1)高层建筑适宜发展区——规划一个高层优先发展带,即青岛路沿线高层发展带,包括滨州路以南的青岛路西侧路段和太公一路以北的青岛路东侧路段。该片区的建设高度控制在80-100米以上,对于高层节点地区鼓励设置标志性超高层节点地标,形成结构清晰、分布均衡、层次鲜明的高层建筑布局系统。
2)高层建筑适度发展区——规划6条通海高层廊道,包括沿淄博路两侧的中央通海绿廊商务轴及海曲东路、山东东路、太公一路-滨州路、太公二路-学苑路、太公三路通海廊道。该片区的建设高度控制在50-80米范围内,允许结合道路和市政设施容量验算适度发展高层建筑,同时注重与青岛路高层节点的对比与联系,在高度上形成梯次与节奏,创造高低错落的城市景观与行车景观。
3)高层建筑一般控制区——规划城市高层核心发展带及其过渡区外围圈层为高层建筑一般控制区。此区域为城市高层核心片区以外无特殊要求的城市建设区域,建筑高度控制在25-50米左右,可根据周边城市空间区域关系及地块的具体情况发展中小高层建筑,以小高层、多层建筑并举为主,结合具体景观和城市规划需要,适当成组成团的空间形态,形成高层集中区的衔接和过渡区域,丰富城市景观层次。
(3)控制天际线体量与通廊,提高天际线景观可视性
滨海天际线的建筑体量应有一定的相似性,体量的对比不宜过于强烈,造成尺度的混乱;避免天际线的沉闷、单调、对视觉的阻碍感,应限制超大体量的建筑。同时缩小滨海第一建筑界面的街坊尺度,在增加视觉通透性的基础上防止局部建筑占据天际线过多位置。
海岸、山体、公园是稀缺公共资源,因此应满足公共环境的通风需求。而从城市景观的角度看,景观通廊的设置亦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要对离稀缺公共资源最近的第一排建筑的面宽进行控制。具体控制措施有:
1)离稀缺公共资源最近的第一排塔楼建筑的最大面宽应控制在75米以内,而这一排塔楼建筑的面宽总和不应超过地块沿稀缺资源一侧边长的60%,有条件的应控制在50%。
2)地块沿稀缺资源一侧边长达到或超过90米的,每75米应设置一条宽度不少于25米的景观通廊,同時景观通廊范围内不应建有碍通风和视线的构筑物。
3 结语
总之,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天际线已成为城市设计的核心问题之一。以城市天际线控制为核心的城市设计引导能有效增强城市发展的空间秩序,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在滨海天际线景观设计时,应分析城市天际线的属性、组成、结构层次及特征,注重建筑物与城市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优化建筑天际线与自然天际线的组合设计,塑造具有多样性、变化性和节律性的天际线景观。
参考文献
[1]查振华.论城市形象的构成[J].城乡规划,2009(5)
[2]毕文婷.城市天际轮廓线的保护与设计[J].重庆建筑,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