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农村

来源 :艺术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_be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对泰康空间以前做过的“51平方”和一些实验项目,对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历史题材的展览有些好奇,问到泰康空间艺术总监唐昕时她说:“其实土地和农村问题都是中国非常有代表性、重要和有意义的话题,当代艺术领域也值得去关注。把中国当代艺术放进1942年至今的历史里考察是泰康空间所独有的研究视角,一方面符合泰康空间一贯的‘追溯’理念——以当代艺术的眼光来关照过去的历史如何影响到今天的进程,同时与我们—直以来对摄影的历史与新摄影的关注也不谋而合。”
  为了使展览更加多元,在展示柯鲁克夫妇作品的同时,泰康空间策展团队还特意选取了与柯鲁克夫妇1947年土地考察同时发生的、中国共产党军政系统内部两位已故随军战地摄影师高粮和吴群的作品,期望观众能在相同时间、主题的摄影作品中,感受到他们各自不同的出发点与观看视角。
  柯鲁克夫妇是中国最重要的国际友人之一,他们一生都留在了中国。1947年年底,柯鲁克夫妇经由英国共产党介绍来到中国,对中共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进行调查研究。他们以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方式捕捉到华北一个村庄发生的巨大变迁:不仅出版了重要的社会人类学著作《十里店》,还拍摄了700余张北乡村重要历史照片、土改和其他日常生活照片。为了增强展览的现实感,这次展览还收集了十里店耕地中的泥土、老式纺车,当地老屋的建筑砖石、土坯以及柯鲁克夫妇当年拍摄用的相机和日记、手稿等。在展览前期,泰康空间策展团队曾先后两次与青年学者高初共赴当年土改的发生地——河北邯郸武安县的十里店村,进行实地勘访和实物采集。与此同时,现场还播放着如今已98岁高龄的伊莎白-柯鲁克女士的口述录像,从策展人高初、王烁对老人历时近3年、60个小时采访与拍摄素材中凝练压缩而成,相差70岁的两代人共同实现的资料整理和学术对话,在此尤显珍贵。
  另一侧展厅——“土地改革:历史叙事与革命表达”是吴群与高粮两位已故“红色摄影师”关于同一历史时期土改题材摄影作品的展示。吴、高二人都在中共军部机关长期从事革命宣教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在主流摄影媒体暨相关岗位任职。现场展出的多幅黑白照片以人物肖像为主,兼有《刘少奇在土地工作会议上作报告》这样的典型场景类图片。拍摄时间和地点均与柯鲁克夫妇相近——40年代末的华北农村。值得注意的是每幅照片旁边用刻字形式呈现的吴、高二人的拍摄注解笔迹,其叙述口吻和角度很好地揭示着图像表层内外的主体发生机制。对于一个艺术机构来说,不仅关注当下的艺术生产,同时也能对过去做追溯和梳理、对未来做前瞻是非常可贵的。
其他文献
自我组织应该是去职业化的,把观众从美术馆系统的追随者转换成与艺术组织的参与者,这决定了自我组织的机制和行政结构,不再是美术馆的初级模仿者和替代者;也不是寻求自主建设而保持距离的平行关系,而是去充当一个不断鼓励改造艺术生产关系的组织者和宣传者。  一般来讲,今天的美术馆还是审美机制,召集观众进入一个特定的场所来观看作品,给观众提供凝视和沉思的空间,作品成为审美的客体,艺术家则是这种消费的生产者和提供
期刊
艺术时代=ARTTIME  汤大尧=汤  ARTTIME:你做过别的材料或形式的作品吗?比如装置行为,等等。汤:没有。  ARTTIME:想过要做没有?  汤:想过。  ARTTIME:为什么没做?  汤:不熟悉吧,而且每次我都在绘画里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的时候,新媒介对我的吸引力也减弱了。  ARTTIME:熟悉对你很重要?  汤;也不是。绘画里也给我很多陌生的感觉。我一直还是想着能一步步来吧,绘
期刊
艺术时代=ARTTIME  Joep Van Lieshout=JVL  ARTTIME:你的作品中最着重表达的是什么?  JVL:我对权力、组织和系统这些问题很感兴趣,我用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方式来展现人们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挣扎生存。我想探讨的是理性和非理性、自由和不自由还有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  ARTTIME:你能举例说明吗?比如你的“奴隶城”计划。  JVL:“奴隶城”是一个乌托邦社会的模
期刊
什么是写读?罗兰·巴尔特:阅读是身体最自由的行动和劳动;写作必须为这种身体之读服务;去写,是为了促进读;而写,首先是一种自读:严格和残酷地读自己的写,才是“写作”;写和读无法分开,应该合称为“写读”。每一次写读,都是一个军事行动,相当于向别人的领土的一次悍然出兵。  这种反复读自己的写,无情地重置甚至推翻自己的写的能力,说到底,也就是思想的能力:反身地反思地反刍。思想,就是反复地读自己的写、说和想
期刊
“自我生成”是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对1992年以来的教育与创作特性的归纳。这与具体展出的作品并无多大关系。展览只是一个借口和由头,其主要的诉求大致有两个方面:其一是通过自我历史化的方式再塑其作为教育主体在当下艺术环境中的身份与角色;其二是通过塑造一个学院的历史形态来呈现被遮蔽的艺术现象。因此,《从实验到实践——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学术文献(1992-2012)》就成为本次展览不可或缺的内容。事实上,我
期刊
8mg(8毫克)实验艺术小组成立于2011年6月,主要成员陈望、陈喜平、梁建成、刘伟伟、刘浊仁、徐起阳、余洪举等都是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2007级同学。  小组以消失个体、集体发生、主动介入当下社会,以研究的方式关注日常生活和行为中隐藏的问题,通过现场的质疑、介入、再造等,提出命题和另一种判断的可能性。  小组中个体作为讨论者参与者出现,强调讨论过程与结果的多重性可能,达成一种集体创作与个体创造自助
期刊
在踏入“奴隶城”并成为其中的一名“居民”之前,参与者要先通过“欢迎中心”(Welcoming Center,2007),在这个大型建筑物里,奴隶们要被筛选,以确定他们在奴隶城里适合什么样的角色。那些年老、残疾、有疾病和品味差的人会被投入沼气池里以进行新的能源循环利用。健康但是不聪明,但吃起来味道不错的人会被送入肉类加工厂作为可食用的肉类。年轻且非常健康的人会被纳入器官移植项目,而那些既健康又聪明的
期刊
艺术与现代设计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格罗伊斯思考当代艺术纷繁复杂之现象的重要切入点之一。本文中,格罗伊斯沿着这一思路继续深入,试图探讨在一个“全然设计”的世界中,一个被设计全然遮蔽及覆盖的表象世界里,当代艺术家们如何实践一种不受任何设计所羁縻的真诚之生产。而此种真诚之生产又是如塑造了艺术家自身的公共形象,以及艺术家与观众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如今,几乎人人承认,艺术试图自治(无论成功与否)的时代已经结
期刊
方向在哪里?在VIP的餐桌上?在政治的赌博中?是在接上那条电线之前?还是在打烊后重叠的椅子上?也有可能是在去下一个包房的过道中,最终也许就在你手中的方向盘上。但画毕竟不管这些,它能做的是这些形状和这些线条相互克服、相互亲吻直到你有了方向感。
期刊
艺术并没有死,而是通过变成自我消除的无,获得了超出自身寿命的永生。缺乏内容、在原理上被无限双重化的艺术在“美学领地”的虚无中彷徨,在形式和内容的沙漠里游荡,它被不断带往自身形象以外,在寻找自我确认这一不可能实现的尝试中,不断唤起然后又立刻废除各种形式与内容。艺术的黄昏可以比艺术的整个白天还要长,因为艺术的死亡正意味着它变成一种死不了的东西,意味着它已无法用作品在本质意义上的起源来衡量自身。  为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