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新探

来源 :高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yilang78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学结合是新时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种主要模式,它从建设理念、管理机制、训练模式、硬件环境、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高职实习基地建设提出了许多明确要求。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高职 工学结合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0001-02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入世后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明显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为此,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十一五”时期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现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政方针已经确定。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周济部长曾指出:“推进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职业教育战线要提高认识,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逐步将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到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的路子上来,与产业部门和企业一道,共同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互利共赢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把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工学结合、勤工俭学,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
  本文结合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实际情况,就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对如何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1 工学结合在国外的地位、现状
  
  1.1 运用比较教育科学,研究国外工学结合模式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于1903年开始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SandwichEducation)。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开始实施与英国基本相同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并称之为“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纵观世界发达国家高职教育模式,大多突出“工学结合”教育,例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教育、美国和加拿大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澳大利亚以行业为主导的“TAFE”模式等等。
  他们的成功让我们看到工学结合模式有很多优点,也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与产学研结合不同,产学研结合的主体依托是教师、科研人员,主要是通过科研项目作为载体,通过科研成果的转化提高生产,同时也提高科研与教学水平,学生参与和受益面不大。而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主体是学生,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带来很多利益。
  其次,在政府方面,很多发达国家都制定了相关政策。这些政策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鼓励用人单位接收学生实践;二是鼓励学校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在我国的历史及其存在的问题
  
  2.1 新中国成立后的半工半读的历史是从勤工俭学开始的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作为教育制度,可以上溯到近代实业教育和新式学校的“工学并举”;上世纪50年代,我国教育改革中出现了三类学校并存的形式,即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业余学校。
  纵观这一时期半工半读的实践,从1957年《中国青年报》提出这一问题,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半工半读和勤工俭学始终没有中断。然而,这一时期是我国教育史上出现偏差最严重的时期,半工半读在极左思想的影响下,片面强调生产劳动,无视学校教育特有的规律,半工半读成了“只工不读”,勤工俭学也演变成“勤工即学”。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重提“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意义深远。它是现代职业教育将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学习制度。
  2.2 我国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科本位思想的课程模式尚存,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都有这种观念。高职学校专业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大多是由国家统一规定,没有体现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没有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更没有体现职业教育以发展技能为主的本质。第二,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支持系统的要素短缺。与国外相比,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持系统很不完善。在教育这一层面,我们缺少管理体制、人员结构、教学制度、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支撑。第三,学校成本增大,学生教育管理难度加大,问题增多。高职学校实行半工半读,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学籍管理、实习管理等问题将会增多,难度将会加大,如何适应新的形势要求,改革和创新学生管理办法,也是学校面临的一大难题。
  
  3 针对我院国际贸易专业的实际情况,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3.1 贯穿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设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在培养方案上要进行必要的更改,贯彻工学结合的精神。转变教育观念是前提,转变教育观念的核心是转变人才观,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这是人才整体构成的基石。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就是用全新的人才观,让学生看到自身价值,从成功走向成才,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推进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思想必须先行。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必须根据企业提出的学生就业岗位和岗位能力要求,明确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是什么,岗位能力要求是什么,岗位核心能力是什么。
  每年我们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都要进行市场调研,找国际贸易行业专家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3.2 贯穿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目标定位法课程体系
  专业设置是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是毕业生“出入口”畅通的根本保证,因而也是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专业设置首先必须充分体现本地区和周边区域产业、企业的特点,把面向企业、面向基层、面向第一线,培养行业和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类技术应用性和现场管理型人才作为办学的根本目的。
  实施工学结合,一要打破原有的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根据职业标准的要求,建立能力本位,注重技能培养,以实现岗位目标要求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二要细化教学环节,教学环节细化的过程是工学关系细化的过程,即每一模块单元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讲什么内容,在什么地方讲,由什么样的人讲,采用什么方法讲。各教学环节始终贯彻工学结合。
  3.3 贯穿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增加学生职业知识和素质教育
  加强学生的一般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这是从入学就开始伴随学生在校期间的始终。服务是宗旨,就业是导向。在各类教育中,职业教育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最为密切。坚持半工半读,学生才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精湛的职业技能,有现代的专业知识,有较强的团队精神,才能在生产一线沉得下来,在任务面前冲得上去,这样的人才企业就欢迎;。
  3.4 贯穿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采取多种模拟仿真手段,加大校内课外集中实训力度
  我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每一学年都有一门在校内能进行模拟实训的课程。国际贸易专业十分重视实践教学的研究及改革,校内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在加强课内实践性教学的同时,我们还在校内建立了国际贸易综合实训室、国际贸易实务实训室、商品学实验室、国际贸易谈判实训室、电子商务综合实训室等实训场所,引进了大量的设备与软件,通过在校内对各门专业课程进行课后为期1~2周的集中实训,使学生在模拟仿真的岗位(群)工作情境中熟悉相关岗位(群)的操作流程与技能,进一步为其顺利走向工作岗位铺平道路。
  3.5 贯穿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校外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真实战场
  对于实习基地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协议式的,主要是外贸企业或工商企业:另一种是非协议式的,主要是一些政府的职能部门.如海关、检验检疫局、外管局、港务局、国税局等。
  3.6 贯穿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高职学生毕业多证书
  我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是要求学生既要拿到大专文凭,又要求学生都必须参加并通过一种或多种专业资格证的考试,如外贸业务员、报检员、单证员、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应用专员证书、货代员等,使学生具有“多证”在手。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从教材的选购与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入手对各岗位(群)的教学进行了大胆有效的改革,主要课程直接选用相关考证教材,按考证要求组织教学,侧重于对考生的实际业务岗位技能的培训和考核,以达到实际工作的要求,真正做到教学与考证相结合,学生可以在毕业时得到“多证书”,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创造了条件。
  3.7 贯穿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注重“双师”建设
  “工学结合”的精髓:实践性教学。有了实训实习基地这一硬件武装,教育模式的成功或人才培养目的的实现,关键就是看软件了。这个软件,就是教师的教法。高职院校的老师必须是双师型的———既具备教师资质,又具备工程师素质。把传统的“学术型”教师队伍改建成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发展高职教育的关键之所在,更是课程发展的动力。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需要结合各校实际情况,进一步提高认识,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孙菲.校企合作给职校带来什么[J].中国教育报,2008,5,10第2版.
  [2] 周明星,汤霓.我国半工半读教育实验的回顾与展望[J].职教论坛,2008(5).
  [3]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2005,11,11.
  [4] 郭敏雄.不断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张惠敏:我代表《我们三代之间》题目组首先发言.这个题目不张扬,平实厚重,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得比较紧密,能够激活我们的思维,调动我们的生活积累.我们三代之间,有多少故事发生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2008年7月10日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们汇聚在哈尔滨市呼兰区美丽的大学城,隆重举行哈尔滨市呼兰区美术馆揭牌仪式,同时,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天高云淡”--当代中国画名家康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