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文学博士 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吕向阳的散文有“说”的风格,说话般随意,说书般快意。说的是西府方言,响的是地方腔调,传的是时代精神。是不是所有的说话都能够成为散文?这是个没有异议的问题。所以,难题就在于,怎样“说”才能成为散文?“说”什么才能成为散文?我理解中的好散文恰恰需要从这两点去衡量。轻盈地说,轻松地说,自由地说,平常地说,悠闲地说,松弛地说……散文的笔触应该是自由不拘、平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博士
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吕向阳的散文有“说”的风格,说话般随意,说书般快意。说的是西府方言,响的是地方腔调,传的是时代精神。是不是所有的说话都能够成为散文?这是个没有异议的问题。所以,难题就在于,怎样“说”才能成为散文?“说”什么才能成为散文?我理解中的好散文恰恰需要从这两点去衡量。轻盈地说,轻松地说,自由地说,平常地说,悠闲地说,松弛地说……散文的笔触应该是自由不拘、平和随意的。“说”的内容则相反,需要重一些,文字背后的生活、情思、意味、精神越重越深邃,就越有力量,越能打动人心,越能穿越时光。不论是史铁生的散文还是贾平凹的散文,语言都是质朴的,平常的,而内容则是丰盈的,充实的。这样去看吕向阳的散文,我以为“说”话而非写文是他散文最重要的气质。吕向阳的这种语言特色并不是偶然形成的,而源于他清醒的本土文化自觉意识,他清醒地认识到民间文化的重要地位。
其他文献
怎么也没想到,落满尘埃的岐山博物馆居然陈列着一件小小的“节约”。 我的确有点惊讶,急呼同伴过来欣赏,这个被称为“节约”的西周马车零件,是青铜的,就萎缩在那个歪歪扭扭的玻璃橱窗里,静静地注视着突然的造访者。这般小模样,似曾相识的,怎么会是节约呢?老馆长见我脸现疑惑,便拉开柜门把“节约”拿出来递到眼前,似乎很像现在工厂常见的四通结构件,有两寸多长,四个管口,内腔通连。我不得其解又小心放回橱窗端详,似
2015年1月,作家吕向阳出版了他写作30年来的第一部散文集《神态度》,引发媒体对其人其文跨年的报道。2015年12月16日,《陕西日报》以整版篇幅解读吕向阳系列民俗文化散文,篇幅之巨系该报近20年来“头一遭”。2016年1月1日,《中国文化报》刊发文坛大家周明先生阅读吕向阳散文新作的长篇评论。2016年6月,吕向阳相继又出版他的第二部散文集《老关中》。吕向阳散文系列,自出版以来引起的巨大反响,被
陕西省作协副主席 著名作家 千古一部《诗经》,风、雅、颂,风独占鳌头,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等,统纳在国风之中计有六十三篇,是咱们中国人最早的文学记忆。吕向阳发现了风,并为之像文物考古工作者一样,进行着他艰苦而细微的追索和探求,他做得比考古还致密还深入。所以他对风的考古,是专业的。他在繁重的新闻领导岗位上,见缝插针的挤时间,出版发表的百万余字专著
西安晚报文化部主任 和象牙塔里的学院派相比,吕向阳是个行走的写实派。作为长篇文化叙事散文,“关中三部曲”以关中为主的民俗民情、传统文化以及生活其中的人为叙述对象,开掘、表现和反思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旨在挖掘以关中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在当前的困窘及预测今后的趋势。为让作品能赢得时间和历史的承认,他在动笔前就从传说和史料中寻觅出民俗文化的诞生原因、根脉神韵、生长轨迹、精神原乡。他在读书学习之余,沉下心
西安市作协副主席 《美文》杂志常务副主编 写世故的文章不好写,难处既在文法,还在心法。写世故就是写人心,难写之处在于心有千千结。吕向阳知难而进,敢涉险滩。譬如他的作品《小人图》,就写得好,语言扎实,生动畅快,又直指人心。后来全文发表在《美文》上,是头题。2013年《美文》和《西安晚报》评第三届“中国报人散文奖”,该文高票获奖。 吕向阳是西府人,西府地厚,是厚土。由周,而秦,而如今,风雨浸淫砥
仵埂,陕西富平人,西安音乐学院教授。1984年7月本科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1992年在西北大学中文系获文艺学硕士学位。长期致力于思想文化批评与文学艺术研究,专著有《受难与追寻》《文学之诗性与历史之倒影》、《魂魄何系》;主编并撰写《影视鉴赏》。任陕西散文学会副会长、柳青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会员。获陕西文联第二届德艺双馨荣誉称号;其理论作品《论作家的内心
著名文艺评论家 我以为:《神态度》是陕西散文界近几年来不可多得的重要收获。它在文心与民心、土地与精神、俗语与信仰、传统与现代、大俗与大雅等方面都有自己独有的个性特征。它在平民生活、百姓感情与时代精神、社会责任的融合处提衡而立。读完这本30万字的散文集,吕向阳给我的印象是一位具有屈子般忧国忧民、愤世嫉俗、才气冲天、诗意盎然的诗人。他的散文是深山峡谷中的幽兰,是黄土高原上的山丹丹,是太白山上的灵芝草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著名作家 用现在一个时髦词语讲,吕向阳是一位“接地气”的作家。不过,与那些对当下生活只知皮毛、不领真味的作家不同,阅读相继在《宝鸡日报》和《天水日报》连载的吕向阳系列文化随笔《封神新榜十六封》,我总觉得对当下社会、生活、人情、人性的熟谙与思考,让吕向阳以一种“借尸还魂”的机智,通过对亦真亦幻的鬼神世界的介入,更为真切而直接地进入到一个民族文化精神深处,赤裸裸展示出当下生活中我
陕西作家协会会员 宝鸡日报专栏作家 吕向阳的《老关中》在搜寻与补充老关中的文明史。在《易经》里找到了“编匠、木匠”,在《诗经》里找到了“铁匠、骟匠”,在《周礼》里找到了“门楼、庙会”,在《史记》里找到了“磨坊、油坊”,还从孔子老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先贤论述中摘录了上百条珍贵线索,从而一鼓作气顺藤摸瓜,为《老关中》找回了许多活生生的影像。 《老关中》可贵在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吕向阳的文章,以民俗
军旅作家 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吕向阳的《老关中》贵在有“情”。文章萌于生活,生于“情胎”。刘勰《文心雕龙》云:“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无情无文章,小情小文章,大情大文章。《老关中》给予我们的重量,不仅仅是关中民间文化这个大题材的重量,而是赤子之于母亲的亲情重量,还是寻根问祖、叩问历史文化的重量。文章中那俯仰五千年关中厚土大地的大气度,那倾心关中民间文化的大情怀,那骨子里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