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之初

来源 :延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p_ca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么也没想到,落满尘埃的岐山博物馆居然陈列着一件小小的“节约”。
  我的确有点惊讶,急呼同伴过来欣赏,这个被称为“节约”的西周马车零件,是青铜的,就萎缩在那个歪歪扭扭的玻璃橱窗里,静静地注视着突然的造访者。这般小模样,似曾相识的,怎么会是节约呢?老馆长见我脸现疑惑,便拉开柜门把“节约”拿出来递到眼前,似乎很像现在工厂常见的四通结构件,有两寸多长,四个管口,内腔通连。我不得其解又小心放回橱窗端详,似乎有点像战死疆场的勇士,两只手臂高扬着,两腿笔直平躺着,即使被割去了头颅依然保持着昂扬的气势,好像在等待着打扫战场的胜利者来“欣赏”。
  听那白发馆长口若悬河地介绍,原来这半个巴掌大的构件,是用来联结马笼头的,古时往往会在马头系上二三对“节约”。我听得懵懵懂懂,几经模拟演示,终于琢磨清楚了,那冷兵器时代的马车属于重型武器装备,大多两匹战马驾一辆战车,为在左冲右突的搏杀中控制住马的方向和速度,人们便用皮绳穿过“节约”织成筒状,牢牢地套住马头,然后再牵出一左一右两条缰绳,握到驭人手上。前进抖绳,减速拉绳,左拐拉左绳,右拐拉右绳,如果驾驭两匹以上的车辆依然如此。
  老馆长振振有词道,这个“节约”,原本是节制约束之义。
  这般有趣啊,我们走出隐藏在周原村落里的博物馆,便见一片平坦的麦田,微微起伏,一望无垠,可以设想若平原深处几百辆战车呼啦啦冲过来,必是风卷残云,铺天盖地,任何人想阻挡都会被碾成齑粉,顷刻之间整齐的阵营便会被冲得丢盔卸甲溃不成军,敌人闻风丧胆也就是必然的了。
  我望着老馆长混浊的眼睛,恍然想起多年前曾在朋友家见过一对这样的青铜件,知道是古代马车上的器物,可不知有何作用,更不知何许名称。我电话告诉朋友那是“节约”,他听罢便回家翻箱倒柜找起来,家人提醒可能孩子拿去了,又急忙敲开孩子家门,一眼就看到书桌上黄亮亮的“节约”。只是两只孔已经砸扁插在台历板上,另两孔朝上,一孔插着红笔,一孔插着蓝笔。
  我再见到朋友故弄玄虚地说:古战车上的“节约”作用了得。那时驾车人每只手上要操控两条以上的缰绳驭马,若是多马驾辕,手握的缰绳更多,驾驭难度更高。若战车要投入战斗,驭手驾马立在车前,执戈兵士紧贴其后,一旦冲入血肉横飞的战场,车轮滚滚,风驰电掣。显然,这战车能否随心所欲地搏杀于战场,驭手的驾车技术就是关键了。所以有人发明了“节约”,将几匹马左边的缰绳统到左“节约”上,右边的缰绳统到右“节约”上,大大降低了驭车的难度,也大大减轻了皮绳疙瘩磨砺马脖的痛苦。我一板一眼地说,千万别小看这个发明,在那烽烟四起的古代可绝对是一项重大的技术革新,一定引起了驭手们振臂欢呼,也一定让马匹们欢喜地抖起了尾巴。
  谁知后来朋友又来找我求证,我不假思索告诉他:西周初年的战车可能较商朝战车先进许多,那缔造了西周王朝的武王也许就是凭借着这项创造,在牧野吹响了决战的号角,千乘战车逐鹿中原,一举冲垮了商朝的道道防御,可怜那荒唐的纣王刚刚从“酒池肉林”中钻出来,便哀号大势已去,不由地让人扼腕笑叹。
  然而,这个建立在猜想基础上的推断,居然纠缠得我神魂颠倒不能自已,便又去请教考古专家:为何在商代车马坑里很少发现“节约”?专家告诉我,陕西境内的商代车马坑大都发现过“节约”,只是要比周朝的简陋许多。
  我闻声拍腿大呼,这不就说明问题了吗?西周的车马坑发现的“节约”比商朝的精巧,就说明周人握有青铜冶炼技术的诀窍,从而提升了战车的越野性能,那周武王横扫商军班师凯旋,亲驾战车气宇轩昂,环顾旷野指点江山,敢问天下谁主沉浮?
  这小小“节约”是这般神奇!可这“节约”怎么演变成今日之意的?尽管朋友已对他当初的“疏忽”懊悔不已,但依然追问不止。我告诉他,古人一定注意到“节约”使驭手节省了气力,后人引申发挥,节约之义便应时而生了。
  面对如此聪慧的先人,何人敢不佩服啊!
其他文献
当我赶到宝鸡博物馆,看到馆长正摆弄被称为“管辖”的古代车辆构件,就忍不住笑了。  圆圆的,空心的,小茶杯样的西周青铜件,横插着一个食指粗的销子。这是古时套在马车轴上的构件,但表面布满线条流畅的美丽纹饰,细细看去,竟是许多青铜器上常见图案,前后两个强悍的饕餮,龇牙瞪眼,杀气逼人,仿佛要把飞驰而过的军车兵士吞进肚里;旁边排成一溜的小龙穿行在云纹之中,与那龙头状的销子互为呼应,恰似马车在空中跃过,犹如天
期刊
老派人请客吃饭,最后一道菜是鱼。年年有余,成全最后的圆满。现在不讲究,昨天在饭店,凉菜还没上,先端来一盘刀鱼。  以前“有余”是余情未了下次继续,是希望,是憧憬,也是对生活的热情。现在“有余”,除了余下很多菜,余无足观。真浪费,真浪费,真浪费,真浪费,真浪费。我连说五遍真浪费,因为有人说就要浪费给我看看,我不得不浪费点笔墨让他瞧瞧。  有一年在香港,某富豪请吃饭,席终时剩下半盘红烧肉,他打包带走了
期刊
有个朋友很瘦,我们喊他山药,有个朋友矮胖,我们喊他洋葱头。很多菜名是绰号,周围还有朋友叫豇豆、扁豆、苦瓜、茄子、西红柿、地瓜。好在没有人叫大米、小麦、面条,若不然可以开餐馆了。  我在南方没吃过山药,山楂吃过不少。南方的山楂果肉薄,入嘴酸涩,远不如北方的味道好。老家山多,可惜不产山药,草药漫山遍野。这些年出去玩,识得一些草药之名,很多人以为我学识多,其实不过少年时候在乡村学到的。一个人不妨在乡下待
期刊
似是一戟惊雷劈入脑海,全体师生肃立。  没有人移动,没有人言语,一声声防空警报似是巨鸟哀嚎,低徊盘旋,裹挟着巨大的悲怆与痛苦,时远时近,号叫在每个人耳边。这声音像是一条乌黑的绳索缠住咽喉,又或是一个连绵不休的噩梦要窒住人呼吸。我默立着,垂着头,仲秋的萧风甩不掉连绵阴雨的寒气,渗入肺腑,霜雪一般浇入胸臆,直觉头顶似有闪电盘旋,而我希冀着它的降落,劈裂这压抑空气,拯救这一刻无尽的悲凉。  今天,已是九
期刊
在我转过身的那一刻,忽然好似背后传来梵唱,悠远高古,大德之音。苍天博大,降落雨莲花,四面潮涌都似因此一静,有所震慑。嘈嘈切切,温存浪涌。  我再一次回眸,打量这座色调温柔的哑白建筑,一浪浪涌来的尽是慈济志工质朴的表白:“我们不知道伟大是什么。”“我们不知道永恒是什么。”“虚空有尽,我愿无穷。”  敦厚的云层,温柔地包裹了太阳流光溢彩的张扬,然而行道树上流淌的日华见证了,太阳的确造访过。人总爱自作多
期刊
古陶器为何钟情于绳纹而久久不弃呢?我身边这位十三岁的小侄儿,盯着橱窗里的一件陶罐,清澈的眼仁里涌满了狐疑,居然眯成了绳纹状。  记得那年去淳化甘泉宫遗址踏青,就发现过堆得如垃圾般的瓦砾,随意用木棍拨捡,偶尔会发现刀刻木划的痕迹,而最多的还是走向整齐的绳纹。有朋友在旁边佯装内行地说,这些带绳纹的瓦砾肯定都是古陶片。我反问那不带绳纹的就不是古陶片了?的确,那绳纹恐怕是中国古代陶器最常见的纹饰了,几乎在
期刊
走进蒲城帝陵,可阅大唐全景。  ————作者题记  我是在一个清凉的日子走进蒲城的,而赶往帝陵的公路却是一条等待开发的大道,斜走不远便有高高阙楼扑入眼帘,躲在那挑檐后边的便是大唐的桥陵了。在这里安息的唐睿宗充满了悬疑,作为武则天的幼子,一生难得两度登基,曾在壮年时让位于母后,二十年后再次登基,却仅仅坐了两年皇榻,又让位于三儿李隆基,五年之后便隆重地葬到这面山坡上了。眼前的桥陵果然威风八面,凝聚着一
期刊
走进被绿树环绕的大明宫,看着那微缩了的大明宫城,不是那雍容的建筑布局让人振奋,也没兴趣追寻哪座宫殿的坎坷,却不知怎么总会想起那位浪漫而又可爱的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常常会随着诗人的吟诵而使历史在眼帘演绎开来。  那位天才的诗人是在天宝年间走进恢宏的大明宫的,是被唐玄宗一纸圣旨召进了宫内翰林院。当时的李白梦想入宫施展抱负的愿望十分强烈,当他接到进宫任职的诏书时,曾经高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期刊
著名散文家  吕向阳在追述关中民风村情的散文中,将自然美与人之美融为一体,或者说他很善于写自然美中人之大美。他将被人们遗忘或者丢失了的乡野风景唤醒,呈现于忙忙碌碌不曾记得回家乡路的人面前,让他们沉吟和思索。他把土炕上的那盏煤油灯提到我的面前,让我闻到泥土的暖,炊烟的香。乡愁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也是文艺创作的永恒题材。吕向阳从土得掉渣的《门楼》引发出的乡愁,让我不由得想到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小时
期刊
六岁以前我住在城墙里,那儿是古都的魂。平层的大院子,讲不完故事的老人,有猫咪抱了尾巴,阳光下睡得安详。  那会儿家里是没有电脑的,电视也不甚有人看,头发被妈妈一剪便可上街,衣服发型难辨性别。但想来那时我也不大在意这些,照样天天搬了小板凳乐颠颠地在大院里候着。吃完午饭,胡子爷爷就会来讲故事。  爷爷其人,在我印象里已是相当模糊了。唯有一道鼻下青胡记得分明,讲起话来扭来扭去,激昂时唾沫星横飞,端的是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