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多年来,长期封闭的单一的职高语文教学模式导致了教师唯命唯名的思维定势,学生被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更谈不上“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把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教学之中。本文着重课程伊始、课程之中、课程将终等方面阐述了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教学 课堂教学
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应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但面对语文基础薄弱的职高学生,我们的老师却惯用“满堂灌”、“填鸭式”,把学生看作被动接收知识的容器,让学生机械地掌握呆板的知识,这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反而使学生厌恶学习语文的情绪不断加深,更不必说“不亦说乎”了!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调动情感呢?
课程伊始,可根据不同文章采用不同方法,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情感。
1、由作者、背景引入。
可由作者、时代背景或以与情感氛围相似的环境引入,渲染气氛,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梦和泪》时,学生对“甲午海战”这一段历史并不太熟悉,因此可以做些适当的背景介绍。在实践中,放映电视系列片《历史告诉未来》的相关部分(约15分钟),这有助于激发学生情感,奠定学习课文的情感基调,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感受、领会,顺利地进入下一教学过程。
2、由故事、趣事引入。
学生喜欢听故事,教师可结合课文实际,从故事、趣事、轶闻、寓言、典故、取材原型等方面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悼念玛丽·居里》一课时,我由“居里夫人的故事”引入,从美国记者寻访居里夫人、居里夫人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工作到她名闻天下后又是怎样的淡泊名利,唤起学生对居里夫人的崇敬之情,从而使学生很快进入新课的学习。
3、由制造悬念引入。
悬念,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或观看戏剧电影时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关注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
制造悬念引入,可吸引学生把注意力指向教学内容。设置悬念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运用教材设置疑团,促使学生解决疑团;二是从写作上看作者怎样解开疑团,学习写作的技能技巧。
在教学《窦娥冤》时,我这样引入:在生活中我们常听到有人在表明自己蒙受不白之冤时会说到“简直比窦娥还冤”,窦娥怎么成了冤屈的代名词,窦娥又有什么冤情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在戏曲舞台上塑造的这一典型人物形象她那感天动地的冤怨。
这样的问题,能撞击学生的心灵,形成他们心理上的悬念,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急于弄清问题的欲望,驱使他们为弄个水落石出,而认真学习课文。
4、由创设情境导入
这是一种运用形象生动,情感激昂的语言开讲,创造适宜的环境气氛,引发学生相应的情感,进而吸引学生的方法。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抒情性文章的教学。教师上课时一开始就用炽热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荷塘月色》的导入可以这样设计: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师生共同回忆朱自清的《背景》中的精妙语句,用炽热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评:描写的是父亲越过站台给儿子买橘子的情景,表現的是父亲那真挚、深沉、无言的爱。
一代文学大师朱自清先生用饱蘸深情而又富有灵性的笔墨,为我们描绘出一个个感人的形象。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又一篇美文《荷塘月色》,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为我们描绘的宁静、淡雅、柔和的、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之中吧……
二
教学过程中,学生感情往往是潜在的、内蕴的,需要老师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
1、朗读知情。
朗读,朗,指声音清楚、响亮;读,指读书、念文章。亦即叶圣陶先生所为“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
可见,朗读能把教材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当然,朗读的方法多种多样,为了指导学生朗读,教师还可以运用领读、带读、接读、轮读、齐读、合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
2、讲解激情。
在讲解课文时教师要饱含激情。要想以情感人,教师自己先要被情所感,这就需要教师首先吃透教材,体会课文情感,如此才能以情出语,以情发声。同时也要注意表情动作的密切配合,不能一味板着脸一副严肃状。出于教学的需要,教师的点头、手势、走步、眼神、表情、沉思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讲解《城南旧事》,当我用沉痛伤心的语调讲到“小栓子失足落水,被水冲走了。英子蹲在窗下,难过地哭出声来”时,并故意停顿了一段时间,教室里竟鸦雀无声,同学们也沉浸在悲痛之中,收到了很好的情感效果。
可以说,教师就是演员,讲台就是舞台,教师上课就应像演员演戏那样进入角色,根据课文情感变化调整表情和动作。
3、意境悟情。
意境指抒情诗及其他文学创作中一种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是由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而成的意蕴或形象,其特点是描述如画,意蕴丰富,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有着超越具体形象的更广的艺术空间。
《荷花淀》作者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和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风景画。如当水生告诉妻子:“明天我就到大部队去了。”作者写道:“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这一情节的描述,细致地反映出了妻子复杂激烈的内心感情活动:丈夫参军本在意料之中,但明天就走却在意料之外,所以实质上是心里“震动了一下”而传到了外在的“手指震动了一下”。作为成年人的教学对象来说,理解这种心理活动不难,但难在不一定自己就能认识到这里面隐含的情感因素,而一旦教师点到,把这种感情传递给学生,学生就会豁然开朗。
4、电教唤情。
电化教学,能把电、光、形、声结合起来,创造一种有利于学习的情境,使学生充分发挥视听作用,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能化抽象为具体,使教学内容鲜明生动,易于唤起学生情感体验,加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如教学《黄山记》时,通过投影、录像来展现黄山风光,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在于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把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感动传递给学生,把感情真正作为激励学生学习的起点和动力,激发出学生潜在的情感。
5、排演课本剧。
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学生感情强烈,能一下子进入角色,与课文形成共鸣。如教《周总理》、《雷雨》等课文时,就采用排演课本剧的形式,学生学得非常起劲,对课文的学习体会、理解也深刻多了。
此外,还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如针对文章中的某个观点展开辩论或进行演讲等。学生在准备、辨析、完善的过程中进一步得到了情感上的共鸣。
当然,以上也只是在实践中的一些尝试,调动学生情感的方法多种多样,课文内容所表现的情感也多种多样。但不管怎样,对于职业中学的学生,只要我们赋之以爱,以情换情,“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苏霍姆林斯基),就一定能调动学生情感,从而与学生共同合作,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教学 课堂教学
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应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但面对语文基础薄弱的职高学生,我们的老师却惯用“满堂灌”、“填鸭式”,把学生看作被动接收知识的容器,让学生机械地掌握呆板的知识,这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反而使学生厌恶学习语文的情绪不断加深,更不必说“不亦说乎”了!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调动情感呢?
课程伊始,可根据不同文章采用不同方法,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情感。
1、由作者、背景引入。
可由作者、时代背景或以与情感氛围相似的环境引入,渲染气氛,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梦和泪》时,学生对“甲午海战”这一段历史并不太熟悉,因此可以做些适当的背景介绍。在实践中,放映电视系列片《历史告诉未来》的相关部分(约15分钟),这有助于激发学生情感,奠定学习课文的情感基调,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感受、领会,顺利地进入下一教学过程。
2、由故事、趣事引入。
学生喜欢听故事,教师可结合课文实际,从故事、趣事、轶闻、寓言、典故、取材原型等方面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悼念玛丽·居里》一课时,我由“居里夫人的故事”引入,从美国记者寻访居里夫人、居里夫人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工作到她名闻天下后又是怎样的淡泊名利,唤起学生对居里夫人的崇敬之情,从而使学生很快进入新课的学习。
3、由制造悬念引入。
悬念,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或观看戏剧电影时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关注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
制造悬念引入,可吸引学生把注意力指向教学内容。设置悬念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运用教材设置疑团,促使学生解决疑团;二是从写作上看作者怎样解开疑团,学习写作的技能技巧。
在教学《窦娥冤》时,我这样引入:在生活中我们常听到有人在表明自己蒙受不白之冤时会说到“简直比窦娥还冤”,窦娥怎么成了冤屈的代名词,窦娥又有什么冤情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在戏曲舞台上塑造的这一典型人物形象她那感天动地的冤怨。
这样的问题,能撞击学生的心灵,形成他们心理上的悬念,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急于弄清问题的欲望,驱使他们为弄个水落石出,而认真学习课文。
4、由创设情境导入
这是一种运用形象生动,情感激昂的语言开讲,创造适宜的环境气氛,引发学生相应的情感,进而吸引学生的方法。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抒情性文章的教学。教师上课时一开始就用炽热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荷塘月色》的导入可以这样设计: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师生共同回忆朱自清的《背景》中的精妙语句,用炽热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评:描写的是父亲越过站台给儿子买橘子的情景,表現的是父亲那真挚、深沉、无言的爱。
一代文学大师朱自清先生用饱蘸深情而又富有灵性的笔墨,为我们描绘出一个个感人的形象。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又一篇美文《荷塘月色》,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为我们描绘的宁静、淡雅、柔和的、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之中吧……
二
教学过程中,学生感情往往是潜在的、内蕴的,需要老师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
1、朗读知情。
朗读,朗,指声音清楚、响亮;读,指读书、念文章。亦即叶圣陶先生所为“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
可见,朗读能把教材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当然,朗读的方法多种多样,为了指导学生朗读,教师还可以运用领读、带读、接读、轮读、齐读、合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
2、讲解激情。
在讲解课文时教师要饱含激情。要想以情感人,教师自己先要被情所感,这就需要教师首先吃透教材,体会课文情感,如此才能以情出语,以情发声。同时也要注意表情动作的密切配合,不能一味板着脸一副严肃状。出于教学的需要,教师的点头、手势、走步、眼神、表情、沉思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讲解《城南旧事》,当我用沉痛伤心的语调讲到“小栓子失足落水,被水冲走了。英子蹲在窗下,难过地哭出声来”时,并故意停顿了一段时间,教室里竟鸦雀无声,同学们也沉浸在悲痛之中,收到了很好的情感效果。
可以说,教师就是演员,讲台就是舞台,教师上课就应像演员演戏那样进入角色,根据课文情感变化调整表情和动作。
3、意境悟情。
意境指抒情诗及其他文学创作中一种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是由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而成的意蕴或形象,其特点是描述如画,意蕴丰富,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有着超越具体形象的更广的艺术空间。
《荷花淀》作者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和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风景画。如当水生告诉妻子:“明天我就到大部队去了。”作者写道:“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这一情节的描述,细致地反映出了妻子复杂激烈的内心感情活动:丈夫参军本在意料之中,但明天就走却在意料之外,所以实质上是心里“震动了一下”而传到了外在的“手指震动了一下”。作为成年人的教学对象来说,理解这种心理活动不难,但难在不一定自己就能认识到这里面隐含的情感因素,而一旦教师点到,把这种感情传递给学生,学生就会豁然开朗。
4、电教唤情。
电化教学,能把电、光、形、声结合起来,创造一种有利于学习的情境,使学生充分发挥视听作用,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能化抽象为具体,使教学内容鲜明生动,易于唤起学生情感体验,加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如教学《黄山记》时,通过投影、录像来展现黄山风光,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在于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把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感动传递给学生,把感情真正作为激励学生学习的起点和动力,激发出学生潜在的情感。
5、排演课本剧。
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学生感情强烈,能一下子进入角色,与课文形成共鸣。如教《周总理》、《雷雨》等课文时,就采用排演课本剧的形式,学生学得非常起劲,对课文的学习体会、理解也深刻多了。
此外,还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如针对文章中的某个观点展开辩论或进行演讲等。学生在准备、辨析、完善的过程中进一步得到了情感上的共鸣。
当然,以上也只是在实践中的一些尝试,调动学生情感的方法多种多样,课文内容所表现的情感也多种多样。但不管怎样,对于职业中学的学生,只要我们赋之以爱,以情换情,“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苏霍姆林斯基),就一定能调动学生情感,从而与学生共同合作,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