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吴华芳,江西省鄱阳县第一中学高级语文教师,江西省特级教师,上饶市“领军人才”,主持或参与研究多个课题。一直致力于生命教育、语文思维和师德修养的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受邀在省内外做讲座数十场。
导 读:
无论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还是应对新一轮高考改革,都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让学校尤其是县域学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提出了为促进县域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充分调动家长教育积极性,家庭全员可参与的既经济又富于操作性的几条路径。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京发布。这里所说的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发展必备的素养中最核心、最关键、最重要的品格和能力,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随着2017年上海、浙江高招录取工作的结束,新一轮高考改革可谓已经落地生根,紧接着,各省也将实施新政。无论是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还是新政的实施,其目标都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人。但是,对于如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即将到来的高考改革,我们真的做好准备了吗?尤其是县乡级学校,硬件和软件都明显落后于城市学校,要实施新政无疑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清华大学附中校长王殿军说:“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很重要,实施过程、评价结果及应用更重要。”他又说:“相关的文件和理论框架,往往只会告诉我们方向和目标,不会告诉我们具体落实的过程和方法。”新的理念和目标的提出固然重要,但如何让这些理念和目标真正落到实处,我想是摆在每一位教育者面前的严峻问题。对于县乡级学校来说,达成目标所需教育资源严重缺乏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此,笔者就如何发展县域学校学生核心素养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和看法。
家校联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学生的核心素养从哪里来?显然不能光从学校的课堂中来。毋庸讳言,长期以来,不少学校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大多是围绕着“分”进行的教育,传授知识是教师的主要教育活动。不可否认,有些学校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采取多种措施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如开设国学、美术、音乐、体育等兴趣班,各大类下又分设子课堂等。不可谓用心不良苦,也不能说考虑得不周到,但这些做法就像剃头的挑子,只是学校这一头热。这种大包大揽导致的结果就是由于缺少任务指令,绝大多数家长只是站在旁边看热闹,完全不用也无法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县乡级学校更是如此。
华东师大周彬教授在《寻求教育共识:学校应走向“集体行走时代”》一文中提到,“今天的教育,不论是家校合作,还是学校分科教学,或者为了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个人英雄主义已经没有市场,在教育共识基础上的学校‘集体行走时代’已经来临”。教育的集体行走时代的特点是,“在一所学校里,校长和教师,学生和家长,每一个人都在思考教育教学活动,每一个人都将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县域学校没有科技馆、博物馆,没有学工学农基地,甚至没有家长学校,许多学生还是留守孩子,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有些素养根本无从发展。与此同时,源自家长的许多优质教育资源处于被搁置的状态,这实际上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因此个人认为,县域学校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任务除学校外,也应走向家庭,由家长分担。具体做法包括:
(一)分年级、分学段让学生向家长学习生活、职业等技能
从小学到高中,学校分学段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在每个学段的起始年级布置总的任务目标:
小学阶段:主要向家长学习生活知识与技能,如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安全避险、学会观察、习惯养成、待人接物、遵守规则和培养运动体能等;家长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特长和爱好。
这个阶段的学习目标设置是让家长也有课程意识,有目标和规划,使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从无处入手的迷茫到能力目标的清晰,从话语层面上升到实践层面,从日常生活中的反复叮嘱唠叨上升为有序列、系统性的教育活动。在学习中,家长还可以不间断地发现、引导和培养孩子爱好与特长。
初中阶段:尝试向家长学习技术技能,培养其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的能力。家长的职业千差万别,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很有可能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职业特长。
学校的课程设置倒逼家长必须有职业规划,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较为系统的认识,不断内生出把本职工作做得更好的愿望,创新方法,提高技巧,在此基础上梳理自己的實践、认识和经验,和孩子一起学习,探讨,共同提高。生活即教育,让核心素养在家长与孩子的相伴相生中落地,从而实施另一种形式的社会参与教育。
高中阶段:把前两个阶段的实践和发现上升到研究性学习的高度,力求做出初步成果,借此初步确立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和奋斗目标。
随着知识量的增多以及学习能力的提高,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高中学生可以对自己在前两个阶段的实践和发现进行归纳、整合,然后去比较,去审视,去思考,去探索,去判断,去质疑,去批判,去提升,去创造。这样,学生对自己的了解更加全面,未来的职业方向就会初步明确,实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认识上的飞跃。
以上三个总的任务目标等于是学校向家长和学生布置了为时三年或六年的作业,只不过这种作业不是无效与重复的书面作业,而是让家长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要,运用自己的爱、责任、经验、技能和智慧为孩子开创的一片教育的新园地。这种做法比空洞地要求家长关心孩子、帮助孩子实用得多,不仅可以把家长从繁重的、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作业辅导中解放出来,也是一种最经济、最富于操作性、家庭全员可参与的方法。家长的任务具体可感,活动的结果真实有效。绝大多数家长都具有必备的生活常识和生活技能,只要把这些常识和技能在学校和老师的帮助下梳理为个性家庭教程即可;有的家长自身的素养有限,技能缺乏,为了完成“作业”,不让自己的孩子落在别人后面,他们必须加强学习,向亲友请教,向专业人士请教。县城学校学生很多是留守孩子,在外务工的家长大多是尽力满足孩子物质方面的需求,参与教育活动的意识相对淡薄也无从下手,这种任务驱动型的作业使得家长必须利用假期部分地完成,和谐了亲子关系,充分发挥了家长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和主观能动性,把家长们拉到教育者的行列中来。
吴华芳,江西省鄱阳县第一中学高级语文教师,江西省特级教师,上饶市“领军人才”,主持或参与研究多个课题。一直致力于生命教育、语文思维和师德修养的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受邀在省内外做讲座数十场。
导 读:
无论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还是应对新一轮高考改革,都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让学校尤其是县域学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提出了为促进县域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充分调动家长教育积极性,家庭全员可参与的既经济又富于操作性的几条路径。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京发布。这里所说的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发展必备的素养中最核心、最关键、最重要的品格和能力,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随着2017年上海、浙江高招录取工作的结束,新一轮高考改革可谓已经落地生根,紧接着,各省也将实施新政。无论是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还是新政的实施,其目标都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人。但是,对于如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即将到来的高考改革,我们真的做好准备了吗?尤其是县乡级学校,硬件和软件都明显落后于城市学校,要实施新政无疑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清华大学附中校长王殿军说:“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很重要,实施过程、评价结果及应用更重要。”他又说:“相关的文件和理论框架,往往只会告诉我们方向和目标,不会告诉我们具体落实的过程和方法。”新的理念和目标的提出固然重要,但如何让这些理念和目标真正落到实处,我想是摆在每一位教育者面前的严峻问题。对于县乡级学校来说,达成目标所需教育资源严重缺乏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此,笔者就如何发展县域学校学生核心素养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和看法。
家校联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学生的核心素养从哪里来?显然不能光从学校的课堂中来。毋庸讳言,长期以来,不少学校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大多是围绕着“分”进行的教育,传授知识是教师的主要教育活动。不可否认,有些学校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采取多种措施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如开设国学、美术、音乐、体育等兴趣班,各大类下又分设子课堂等。不可谓用心不良苦,也不能说考虑得不周到,但这些做法就像剃头的挑子,只是学校这一头热。这种大包大揽导致的结果就是由于缺少任务指令,绝大多数家长只是站在旁边看热闹,完全不用也无法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县乡级学校更是如此。
华东师大周彬教授在《寻求教育共识:学校应走向“集体行走时代”》一文中提到,“今天的教育,不论是家校合作,还是学校分科教学,或者为了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个人英雄主义已经没有市场,在教育共识基础上的学校‘集体行走时代’已经来临”。教育的集体行走时代的特点是,“在一所学校里,校长和教师,学生和家长,每一个人都在思考教育教学活动,每一个人都将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县域学校没有科技馆、博物馆,没有学工学农基地,甚至没有家长学校,许多学生还是留守孩子,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有些素养根本无从发展。与此同时,源自家长的许多优质教育资源处于被搁置的状态,这实际上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因此个人认为,县域学校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任务除学校外,也应走向家庭,由家长分担。具体做法包括:
(一)分年级、分学段让学生向家长学习生活、职业等技能
从小学到高中,学校分学段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在每个学段的起始年级布置总的任务目标:
小学阶段:主要向家长学习生活知识与技能,如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安全避险、学会观察、习惯养成、待人接物、遵守规则和培养运动体能等;家长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特长和爱好。
这个阶段的学习目标设置是让家长也有课程意识,有目标和规划,使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从无处入手的迷茫到能力目标的清晰,从话语层面上升到实践层面,从日常生活中的反复叮嘱唠叨上升为有序列、系统性的教育活动。在学习中,家长还可以不间断地发现、引导和培养孩子爱好与特长。
初中阶段:尝试向家长学习技术技能,培养其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的能力。家长的职业千差万别,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很有可能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职业特长。
学校的课程设置倒逼家长必须有职业规划,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较为系统的认识,不断内生出把本职工作做得更好的愿望,创新方法,提高技巧,在此基础上梳理自己的實践、认识和经验,和孩子一起学习,探讨,共同提高。生活即教育,让核心素养在家长与孩子的相伴相生中落地,从而实施另一种形式的社会参与教育。
高中阶段:把前两个阶段的实践和发现上升到研究性学习的高度,力求做出初步成果,借此初步确立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和奋斗目标。
随着知识量的增多以及学习能力的提高,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高中学生可以对自己在前两个阶段的实践和发现进行归纳、整合,然后去比较,去审视,去思考,去探索,去判断,去质疑,去批判,去提升,去创造。这样,学生对自己的了解更加全面,未来的职业方向就会初步明确,实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认识上的飞跃。
以上三个总的任务目标等于是学校向家长和学生布置了为时三年或六年的作业,只不过这种作业不是无效与重复的书面作业,而是让家长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要,运用自己的爱、责任、经验、技能和智慧为孩子开创的一片教育的新园地。这种做法比空洞地要求家长关心孩子、帮助孩子实用得多,不仅可以把家长从繁重的、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作业辅导中解放出来,也是一种最经济、最富于操作性、家庭全员可参与的方法。家长的任务具体可感,活动的结果真实有效。绝大多数家长都具有必备的生活常识和生活技能,只要把这些常识和技能在学校和老师的帮助下梳理为个性家庭教程即可;有的家长自身的素养有限,技能缺乏,为了完成“作业”,不让自己的孩子落在别人后面,他们必须加强学习,向亲友请教,向专业人士请教。县城学校学生很多是留守孩子,在外务工的家长大多是尽力满足孩子物质方面的需求,参与教育活动的意识相对淡薄也无从下手,这种任务驱动型的作业使得家长必须利用假期部分地完成,和谐了亲子关系,充分发挥了家长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和主观能动性,把家长们拉到教育者的行列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