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式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本理念。所以,如何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主动学习生物呢?
一、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就要讲究导课艺术,以教师的出其不意,引发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并促使其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去。教师设计的导言能否产生悬念,能否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也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不能千篇一律,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去学习,去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去标新立异。
例如:在讲到遗传的基本定律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言的:“大家都长得像自己的父母,但你们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女同学多数像爸爸,而男同学则多数像妈妈,为什么?生物的遗传有什么规律呢?”;又如:“血型是父母遗传的,但你的血型与父母的是否一定相同?如果不同,你会不会怀疑你是否是你父母亲生的?”;在讲到性别决定时,我引用英国北部女儿村的故事,巧设悬念:为什么这个村的妇女都生女孩?生男生女的奥秘在哪里?
通过精心设计这些既有启发性又有趣味性的导入环节,可以烘托气氛,让学生满怀好奇,带着想解决心中疑团的急切愿望,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只有当学生真正有了“我要学”的欲望,才算向“自主学习”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二、多渠道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因此必须通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日常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中,逐渐掌握一些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和方法。
1.注重培养画图分析习惯的教学策略
在生物教学中,学生练习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练习是学生探究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具体学习形式,也是教师与学生书面交流的主要方式。而目前许多表述生物情景的练习题一般是通过文字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阅读再现情景。由于没有配图,学生对于题目的理解程度不同,往往会弄错情景、遗漏条件、降低练习的正确率。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模型图,将生物条件标注在图形的相应位置,寻求因果关系,从而提高了练习的正确率,培养了学生画图分析的良好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生物知识分析探究,突出解答问题的层次性和条理性。
如:一对夫妇都正常,他们的父母也正常,妻子的弟弟是色盲。问他们所生的儿子是色盲的概率是( )
A.1 B .1/2 C. 1/ 4 D .1/8
这一题就需画遗传系谱图解题,经过长期的训练使学生养成了画分析图的良好习惯,提高了学生练习的正确率,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培养实验探究习惯的教学策略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用的自然科学,来源于自然、服务于生活。学生能否学好生物,关键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有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进行知识建构,才能形成学习生物的浓厚兴趣。我的教学策略有些知识点尽量指导学生做实验,让他们自己去观察、探索、总结生物规律。具体的讲:一方面教师自己在课堂上做好各种演示实验,还有一些受条件限制而无法做的实验也要尽量通过多媒体动画或课件给予展示,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过程和现象,思考总结生物规律。学生分组实验要放手让学生去做,让他们在实验中体验成功。另一方面在对于某个具体的生物问题的处理中,有条件的必须要求学生先做实验,当然教师要尽量创造实验条件或参与指导学生实验,让实验作答。如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中,糖类和蛋白质的鉴定的操作中,让学生切身体会NaOH和CuSO4的加入先后顺序及出现的现象的异同。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让他们找出间、前、中、后、末期的图像,感受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的特点。这样坚持训练就能使学生养成实验探究的好习惯,从而培养了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三、转变教学观念,改进实验教学模式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在秉承传统优秀教学方法的同时,要敢于跳出传统思路,尝试新型教学模式,敢于对课本实验进行改编和扩展。而教学模式是教育基础理论应用与教学实践的转化环节,是教育观念在教学中的具体化,是教学实践活动的高度提炼。我们研究教学模式在于充分发挥它的功能,并以教学模式为载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真正实现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如“还原糖的鉴定实验”,用还原糖含量较高的无色果汁替代苹果,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发现选材的重要性。再如“观察植物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既要求学生使用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技能,又要通过实验对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原理进行验证。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在完成基本实验要求的前提下,要善于对实验进行“变形”,比如:1—4实验小组探究“洋葱表皮细胞在60%的蔗糖溶液中是否会发生质壁分离?能否复原?”,5—8实验小组探究“洋葱表皮细胞在10%的盐酸溶液中是否发生质壁分离与复原?”,9—10实验小组探究“洋葱表皮细胞在30%的乙二醇溶液中是否会发生质壁分离,能否自动复原?”,11—14实验小组探究“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在30%的蔗糖溶液中能否发生质壁分离与复原?”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除了对学生实验过程的巡视、一般指导外,要重点指导科学研究的方法技能,对实验现象数据的处理分析,对实验结果的书面报告等。在实验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新情况”,从多角度出发进行指导,巧设疑,巧导学,给学生营造一种大胆想、创新做、巧结论、会实证的氛围,真正的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角。
总之,新课程理念特别强调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教师要注重从转变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等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积极促进学生学习形式的改变,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实践,主动创造,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就要讲究导课艺术,以教师的出其不意,引发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并促使其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去。教师设计的导言能否产生悬念,能否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也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不能千篇一律,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去学习,去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去标新立异。
例如:在讲到遗传的基本定律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言的:“大家都长得像自己的父母,但你们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女同学多数像爸爸,而男同学则多数像妈妈,为什么?生物的遗传有什么规律呢?”;又如:“血型是父母遗传的,但你的血型与父母的是否一定相同?如果不同,你会不会怀疑你是否是你父母亲生的?”;在讲到性别决定时,我引用英国北部女儿村的故事,巧设悬念:为什么这个村的妇女都生女孩?生男生女的奥秘在哪里?
通过精心设计这些既有启发性又有趣味性的导入环节,可以烘托气氛,让学生满怀好奇,带着想解决心中疑团的急切愿望,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只有当学生真正有了“我要学”的欲望,才算向“自主学习”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二、多渠道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因此必须通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日常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中,逐渐掌握一些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和方法。
1.注重培养画图分析习惯的教学策略
在生物教学中,学生练习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练习是学生探究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具体学习形式,也是教师与学生书面交流的主要方式。而目前许多表述生物情景的练习题一般是通过文字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阅读再现情景。由于没有配图,学生对于题目的理解程度不同,往往会弄错情景、遗漏条件、降低练习的正确率。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模型图,将生物条件标注在图形的相应位置,寻求因果关系,从而提高了练习的正确率,培养了学生画图分析的良好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生物知识分析探究,突出解答问题的层次性和条理性。
如:一对夫妇都正常,他们的父母也正常,妻子的弟弟是色盲。问他们所生的儿子是色盲的概率是( )
A.1 B .1/2 C. 1/ 4 D .1/8
这一题就需画遗传系谱图解题,经过长期的训练使学生养成了画分析图的良好习惯,提高了学生练习的正确率,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培养实验探究习惯的教学策略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用的自然科学,来源于自然、服务于生活。学生能否学好生物,关键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有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进行知识建构,才能形成学习生物的浓厚兴趣。我的教学策略有些知识点尽量指导学生做实验,让他们自己去观察、探索、总结生物规律。具体的讲:一方面教师自己在课堂上做好各种演示实验,还有一些受条件限制而无法做的实验也要尽量通过多媒体动画或课件给予展示,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过程和现象,思考总结生物规律。学生分组实验要放手让学生去做,让他们在实验中体验成功。另一方面在对于某个具体的生物问题的处理中,有条件的必须要求学生先做实验,当然教师要尽量创造实验条件或参与指导学生实验,让实验作答。如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中,糖类和蛋白质的鉴定的操作中,让学生切身体会NaOH和CuSO4的加入先后顺序及出现的现象的异同。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让他们找出间、前、中、后、末期的图像,感受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的特点。这样坚持训练就能使学生养成实验探究的好习惯,从而培养了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三、转变教学观念,改进实验教学模式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在秉承传统优秀教学方法的同时,要敢于跳出传统思路,尝试新型教学模式,敢于对课本实验进行改编和扩展。而教学模式是教育基础理论应用与教学实践的转化环节,是教育观念在教学中的具体化,是教学实践活动的高度提炼。我们研究教学模式在于充分发挥它的功能,并以教学模式为载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真正实现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如“还原糖的鉴定实验”,用还原糖含量较高的无色果汁替代苹果,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发现选材的重要性。再如“观察植物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既要求学生使用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技能,又要通过实验对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原理进行验证。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在完成基本实验要求的前提下,要善于对实验进行“变形”,比如:1—4实验小组探究“洋葱表皮细胞在60%的蔗糖溶液中是否会发生质壁分离?能否复原?”,5—8实验小组探究“洋葱表皮细胞在10%的盐酸溶液中是否发生质壁分离与复原?”,9—10实验小组探究“洋葱表皮细胞在30%的乙二醇溶液中是否会发生质壁分离,能否自动复原?”,11—14实验小组探究“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在30%的蔗糖溶液中能否发生质壁分离与复原?”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除了对学生实验过程的巡视、一般指导外,要重点指导科学研究的方法技能,对实验现象数据的处理分析,对实验结果的书面报告等。在实验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新情况”,从多角度出发进行指导,巧设疑,巧导学,给学生营造一种大胆想、创新做、巧结论、会实证的氛围,真正的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角。
总之,新课程理念特别强调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教师要注重从转变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等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积极促进学生学习形式的改变,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实践,主动创造,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