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致力于金融体制改革,希望不断健全我国的金融体系,完善金融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将会对企业的投融资行为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金融体制改革措施应该建立在国内金融市场和企业实际营运状况的基础之上。本文首先从国家金融宏观调控体系、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三方面概述了金融体制改革的内涵,然后重点分析了金融体制改革之下的银行和企业关系,最后重点探讨金融体制改革对企业投融资行为的影响,旨在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金融体制改革企业投融资行为
一、金融体制改革概述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国家也从宏观的角度加深了对金融体制改革的调控力度。金融体制改革主要包括金融机构体系改革、金融市场体系改革和宏观调控体系改革。
(一)国家金融宏观调控体系
国家的宏观调控是金融体制改革的路引和标杆,是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在1984年到1998年这段期间,国家对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实现了从直接调控到间接调控的转变,到1998年以后,国家赋予了中央银行更大的自主权,中央银行可以根据国内的市场经济现状和未来发展预期,合理定制银行贷款的规章制度和贷款的限额。中央银行的发展逐步与西方发达国家接轨,以国际资金制度为标准合理控制资金的流通与借贷,强化了银行行为的规范性。银行发展的国际性为市场发展营造了更加稳定安全的环境,但与此同时这也对企业的运营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金分配的合理性和资金利用的高效性至直接决定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
(二)金融机构体系改革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整体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经济发展带动了金融行业的迅速发展,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起来。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证券机构、财务企业、金融信托公司,金融机构的业务涉及面非常广泛,因此金融机构体系的改革是金融机制改革的重要环节。金融机构的迅速发展减轻了企业发展融资问题的难度,但数量激增的金融机构也造成了企业的融资依赖,大量企业的融资借贷都存在数目大、还款周期长等症结。国有银行是企业寻求借贷融资的第一选择,但近年来国有银行加强了资金风险控制的力度,并且开始积极进行商业改造,针对企业贷款融资增加了很多附加条款,因此企业向国有银行进行融资的难度加剧,只能转向金融机构寻求融资支持。
(三)金融市场体系改革
伴随金融机构数量的增加,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金融市场体系的秩序建设愈加完善。1990年,我国的第一个证券交易所在深圳成立,由此拉开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序幕。此后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以证券作为资金筹集的重要方式,到2000年证券集资已经成为了多数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但不可忽视的是,证券融资相较国有银行融资而言,还是存在资金额度小的问题,因此大型企业融资还是要依靠国有银行。国有企业类型的直接融资也是大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融资选择。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不同于西方的市场化运行模式,我国政府为了助力国有企业的资金筹集,增强对各大企業的监管控制,增强股票市场的稳定性,加强了对证券市场的干预,导致我国的证券市场问题不断。企业筹资的金额数目不断扩大化,但是企业的实际经济收益却不断缩水,企业还款周期延长,甚至丧失还款能力。由此而言,我国的证券市场必须要进行革新,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金融体系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金融体制改革之下的银行和企业关系分析
伴随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金融市场的整体秩序、金融市场的制度规章等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还处于完善过程中,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对企业的发展影响较大,企业的运行模式、运行状况和经济收益与企业的融资方式有着直接联系,企业必须根据金融体系的变革实况实时变革。
银行和企业之间实际上是属于动态发展变化的博弈关系,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均属于国家所有,因此传统的国有企业融资是通过国家内部调控实现的,属于内部融资,这种融资方式容易导致国有企业面临较高的负债率,运行风险也急剧增加。但伴随国有银行的变革与商业化转向,导致国有企业的融资方式也不得不发生变革,目前国家已将取消了国有银行向国有企业直接拨款的形式,企业需要按照常规的银行贷款政策进行融资贷款,并且还存在较多的贷款项目束缚。但是,国有银行无论如何变革都还是无法改变其国有性质,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之间并非强制关系,因此企业无法在期限内还款时将会面临严重的破产风险。国有银行相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还存在诸多劣势,国有银行对企业的束缚能力较低,企业更多是站在自身的利益发展角度进行资金的借贷与还款,如果企业无法顺利还款将增加银行的整体运营风险,银行出现运营风险将暂停企业贷款,加深企业资金困境,如此恶性循环连锁反应。
企业资金周转的速度直接影响企业的运营状况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国家尝试通过加强资本市场管控,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力量来缓解企业的资金筹备难问题,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资金保障,尽量满足企业的直接融资需求。上市是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选择,但是企业也可以自由选择是否上市,当企业具备上市资格和机会时,企业如果放弃上市则可能永远失去上市资格。我国目前对于企业的监管还有诸多不足,国家成立企业监管部门主要目的是实现利益最大化,一方面,国家通过证券公司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资金难问题,为企业上市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国家进行企业监管可以更好的规范企业行为,稳定企业市场竞争环境。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远远晚于西方发达国家,证券市场的运营和管理都还有所欠缺。监管部门如果要实现监管全覆盖,就必须健全监管制度,持续投入适当的监管成本,严格查处企业存在的大股东恶意损害企业合伙人利益等问题。
目前,银行为应对运营亏损严重、不具备贷款偿还能力的企业实行债转股制度,银行可以将企业的贷款转化为企业的实际股份,实现企业坏账剥离,降低企业的的负债率。与此同时,银行还会为企业带来一笔新的发展资金,缓解企业面临的财务危机,这样的方式就可以实现银行和企业的双赢。债转股通常存在以下两种状况,第一种是债转股之后,企业的亏损经营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经济效益逐步回升,银行也可以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第二种情况是,企业的亏损状况已经非常严重,即便实施了债转股也难以维系,还是面临破产风险。企业如果想通过债转股的方式改善经营状况,首先要向银行提出申请,只有得到审批批准后的企业才能与银行实现债转股。主要原因在于,债转股企业转股后到底会如何发展很难准确预测。 三、金融体制改革对企业投融资行为的影响分析
我国的金融体制尚处于改革发展进程中,银行和企业还未达成可持续健康发展关系,金融体系不完善,企业的投融资行为不规范等都是目前急需改善的重要问题。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导向,企业会积极跟随市场经济的变化调整投融资行为,因此企业发展目标与国家金融体制改革之间的一致性会直接影响社会成本。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形来看,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与企业的发展目标一致性较差,属于目光短浅型,缺乏长期性和动态发展性。增强金融体制改革的企业适应性、强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方法和手段、增强金融体制改革方案的科学性、健全金融体系、规范企业的運营行为等都是降低金融体制改革成本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还面临严重的资金价格问题,因为国家监管失当导致资金价格扭曲。这将严重抑制利率市场对于金融体制改革的调节作用,还会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简言之,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可以加强对利率市场的关注,通过改善资金价格来影响企业的投融资行为,为企业提供更多可选的集资方式。此外,企业的管理者能够充分利用市场利率因素,完善对企业的投融资风险的分析,从而降低企业运营的投融资成本和资本浪费,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制定出更加完善的企业投融资方案,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实现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就应该重视金融体制改革,合理调节金融体制改革与企业投融资行为之间的关系。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还存在诸多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实际考察,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详细分析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再根据探究出的问题制定详细的有针对性的改革方案。目前国家倡导国有企业的商业化转变,这将加剧企业向银行借贷的难度和限制,也容易加深企业无力还款时的破产风险。债转股的方式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的运营危机,但是债转股的形式并不普遍,企业必须经过严格的申请和审批才能获得债转股机会。总之只有银行和企业协调发展,才能避免可能产生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窦钰.金融体制改革对企业投融资行为的影响[J].农家参谋,2018(13):271.
[2]张杰.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演进轨迹与取向观察[J].改革,2018(05):37-47.
[3]刘铮.金融体制改革对企业投融资行为的影响[J].中国商论,2017(25):21-22.
[4]何德旭,苗文龙.论金融体制改革与民营企业发展[J].新金融,2015(09):30-34.
[5]霍培红.新制度经济学下金融环境变迁对企业投融资的影响[D].河北大学,2012.
[6]史辰生.金融体制改革对企业投融资行为的影响[J].今日中国论坛,2009(09):73-75.
[7]翟照艳.我国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5.
关键词:金融体制改革企业投融资行为
一、金融体制改革概述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国家也从宏观的角度加深了对金融体制改革的调控力度。金融体制改革主要包括金融机构体系改革、金融市场体系改革和宏观调控体系改革。
(一)国家金融宏观调控体系
国家的宏观调控是金融体制改革的路引和标杆,是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在1984年到1998年这段期间,国家对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实现了从直接调控到间接调控的转变,到1998年以后,国家赋予了中央银行更大的自主权,中央银行可以根据国内的市场经济现状和未来发展预期,合理定制银行贷款的规章制度和贷款的限额。中央银行的发展逐步与西方发达国家接轨,以国际资金制度为标准合理控制资金的流通与借贷,强化了银行行为的规范性。银行发展的国际性为市场发展营造了更加稳定安全的环境,但与此同时这也对企业的运营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金分配的合理性和资金利用的高效性至直接决定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
(二)金融机构体系改革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整体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经济发展带动了金融行业的迅速发展,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起来。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证券机构、财务企业、金融信托公司,金融机构的业务涉及面非常广泛,因此金融机构体系的改革是金融机制改革的重要环节。金融机构的迅速发展减轻了企业发展融资问题的难度,但数量激增的金融机构也造成了企业的融资依赖,大量企业的融资借贷都存在数目大、还款周期长等症结。国有银行是企业寻求借贷融资的第一选择,但近年来国有银行加强了资金风险控制的力度,并且开始积极进行商业改造,针对企业贷款融资增加了很多附加条款,因此企业向国有银行进行融资的难度加剧,只能转向金融机构寻求融资支持。
(三)金融市场体系改革
伴随金融机构数量的增加,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金融市场体系的秩序建设愈加完善。1990年,我国的第一个证券交易所在深圳成立,由此拉开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序幕。此后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以证券作为资金筹集的重要方式,到2000年证券集资已经成为了多数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但不可忽视的是,证券融资相较国有银行融资而言,还是存在资金额度小的问题,因此大型企业融资还是要依靠国有银行。国有企业类型的直接融资也是大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融资选择。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不同于西方的市场化运行模式,我国政府为了助力国有企业的资金筹集,增强对各大企業的监管控制,增强股票市场的稳定性,加强了对证券市场的干预,导致我国的证券市场问题不断。企业筹资的金额数目不断扩大化,但是企业的实际经济收益却不断缩水,企业还款周期延长,甚至丧失还款能力。由此而言,我国的证券市场必须要进行革新,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金融体系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金融体制改革之下的银行和企业关系分析
伴随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金融市场的整体秩序、金融市场的制度规章等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还处于完善过程中,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对企业的发展影响较大,企业的运行模式、运行状况和经济收益与企业的融资方式有着直接联系,企业必须根据金融体系的变革实况实时变革。
银行和企业之间实际上是属于动态发展变化的博弈关系,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均属于国家所有,因此传统的国有企业融资是通过国家内部调控实现的,属于内部融资,这种融资方式容易导致国有企业面临较高的负债率,运行风险也急剧增加。但伴随国有银行的变革与商业化转向,导致国有企业的融资方式也不得不发生变革,目前国家已将取消了国有银行向国有企业直接拨款的形式,企业需要按照常规的银行贷款政策进行融资贷款,并且还存在较多的贷款项目束缚。但是,国有银行无论如何变革都还是无法改变其国有性质,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之间并非强制关系,因此企业无法在期限内还款时将会面临严重的破产风险。国有银行相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还存在诸多劣势,国有银行对企业的束缚能力较低,企业更多是站在自身的利益发展角度进行资金的借贷与还款,如果企业无法顺利还款将增加银行的整体运营风险,银行出现运营风险将暂停企业贷款,加深企业资金困境,如此恶性循环连锁反应。
企业资金周转的速度直接影响企业的运营状况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国家尝试通过加强资本市场管控,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力量来缓解企业的资金筹备难问题,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资金保障,尽量满足企业的直接融资需求。上市是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选择,但是企业也可以自由选择是否上市,当企业具备上市资格和机会时,企业如果放弃上市则可能永远失去上市资格。我国目前对于企业的监管还有诸多不足,国家成立企业监管部门主要目的是实现利益最大化,一方面,国家通过证券公司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资金难问题,为企业上市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国家进行企业监管可以更好的规范企业行为,稳定企业市场竞争环境。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远远晚于西方发达国家,证券市场的运营和管理都还有所欠缺。监管部门如果要实现监管全覆盖,就必须健全监管制度,持续投入适当的监管成本,严格查处企业存在的大股东恶意损害企业合伙人利益等问题。
目前,银行为应对运营亏损严重、不具备贷款偿还能力的企业实行债转股制度,银行可以将企业的贷款转化为企业的实际股份,实现企业坏账剥离,降低企业的的负债率。与此同时,银行还会为企业带来一笔新的发展资金,缓解企业面临的财务危机,这样的方式就可以实现银行和企业的双赢。债转股通常存在以下两种状况,第一种是债转股之后,企业的亏损经营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经济效益逐步回升,银行也可以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第二种情况是,企业的亏损状况已经非常严重,即便实施了债转股也难以维系,还是面临破产风险。企业如果想通过债转股的方式改善经营状况,首先要向银行提出申请,只有得到审批批准后的企业才能与银行实现债转股。主要原因在于,债转股企业转股后到底会如何发展很难准确预测。 三、金融体制改革对企业投融资行为的影响分析
我国的金融体制尚处于改革发展进程中,银行和企业还未达成可持续健康发展关系,金融体系不完善,企业的投融资行为不规范等都是目前急需改善的重要问题。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导向,企业会积极跟随市场经济的变化调整投融资行为,因此企业发展目标与国家金融体制改革之间的一致性会直接影响社会成本。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形来看,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与企业的发展目标一致性较差,属于目光短浅型,缺乏长期性和动态发展性。增强金融体制改革的企业适应性、强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方法和手段、增强金融体制改革方案的科学性、健全金融体系、规范企业的運营行为等都是降低金融体制改革成本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还面临严重的资金价格问题,因为国家监管失当导致资金价格扭曲。这将严重抑制利率市场对于金融体制改革的调节作用,还会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简言之,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可以加强对利率市场的关注,通过改善资金价格来影响企业的投融资行为,为企业提供更多可选的集资方式。此外,企业的管理者能够充分利用市场利率因素,完善对企业的投融资风险的分析,从而降低企业运营的投融资成本和资本浪费,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制定出更加完善的企业投融资方案,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实现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就应该重视金融体制改革,合理调节金融体制改革与企业投融资行为之间的关系。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还存在诸多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实际考察,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详细分析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再根据探究出的问题制定详细的有针对性的改革方案。目前国家倡导国有企业的商业化转变,这将加剧企业向银行借贷的难度和限制,也容易加深企业无力还款时的破产风险。债转股的方式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的运营危机,但是债转股的形式并不普遍,企业必须经过严格的申请和审批才能获得债转股机会。总之只有银行和企业协调发展,才能避免可能产生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窦钰.金融体制改革对企业投融资行为的影响[J].农家参谋,2018(13):271.
[2]张杰.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演进轨迹与取向观察[J].改革,2018(05):37-47.
[3]刘铮.金融体制改革对企业投融资行为的影响[J].中国商论,2017(25):21-22.
[4]何德旭,苗文龙.论金融体制改革与民营企业发展[J].新金融,2015(09):30-34.
[5]霍培红.新制度经济学下金融环境变迁对企业投融资的影响[D].河北大学,2012.
[6]史辰生.金融体制改革对企业投融资行为的影响[J].今日中国论坛,2009(09):73-75.
[7]翟照艳.我国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