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才是语文课的全部

来源 :科学教育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ruy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运用“读”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读 语文 课堂教学 全部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受着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课堂教学已经变成了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主阵地。一节课下来,教师反思的是在这一节课上讲了些什么知识,而学生也是在想这一节课我学到了什么知识。教师完全没有顾及到让学生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而学生也很少去思考这一节课上有了什么感悟。日复一日,教师成了传授知识的机器,学生则成了被动的接受知识的载体。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当今教学的悲哀。数学教学如此,英语教学如此,语文教学也如此。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认为这样的语文教学更是一种莫大的悲哀。因为这样的语文教学完全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同时还提出了“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那么,对于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做到“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呢?笔者认为:“读”,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只有“读”,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全部。
  叶圣陶先生说:“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单是教师讲出来的,还要学生去读,去悟。”也就是说“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通过“读”,可以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激起学生的某种思想感情。同时,“读”既是一种重要的言语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智力活动。经常朗读可以加强记忆,丰富词汇。更重要的是,在“读”的过程中还能掌握语言规律,培养语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所以,在语文课上,教师更多的是要授予学生读的技巧和艺术。“读”既是教学目的,也是教学方法。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教学中,我们很多老师总是担心一节课短短的45分钟,让学生“读”得太多,耽误了过多的教学时间而完不成教学任务。其实,这是没把“读”当成一种教学手段而产生的错误认为。事实上,学生通过“读”,得到的感悟(知识、技能),才是我们课堂上真正的教学任务。教师的任务不过是把学生的这些感悟规范化、系统化,让他们更有效的掌握、运用而已。
  曾经多次听了程少堂、李卫东、余映潮等名师的语文课,深有感触。这些老师在他们的课堂上都很重视“读”这一环节。他们在课堂上的“读”,已经不局限在学生开口读课文,而拓展到了读字、读句、读资料等。而且每一处“读”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充分运用了“读”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自己的教学目的。他们的课,真正地凸显了“读”才是语文课的全部。
  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景下,许多语文教师都已认识到了“读”的重要性,并对“读”的方法、作用、习惯形成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这是令人鼓舞和高兴的。但是,不乏在语文课上让学生一味地漫无目的的“读”、教师无所事事的现象出现。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知道:课堂上的“读”,应注重读法的多样性及教师的引导性。
  读法的多样性是指针对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情景,要运用不同的朗读方式。通常情况下,我们常用的有范读、齐读、自读、听读等方式。读法的引导性是指教师在让学生读时,应给学生设定一些问题、要求,在问题的带动下,学生往往感到很有趣,读书也有了方向。学生的“读”有了目的性、方向性,最后才有所悟。比如,我在上朱自清的散文《春》的时候,就运用了多种读法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方法,来实现教学目的。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再让学生齐读课文,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时的理解也许是不全面的,甚至是不正确的。)接下来我范读课文,学生听读。并给学生布置了听读任务:“把老师读的与自己读的不同之处勾画出来,并体会这样读有什么好处。”而我在范读时,则有意识地将许多地方都进行了轻声、儿化处理。如把“太阳”、“风筝”、“轻悄悄”等词读成轻声,将“打几个滚”读成“打几个滚儿”、“风轻悄悄的”读成“风轻悄悄儿的”、“野花”读成“野花儿”等。读完后,学生们基本上都能说出老师的读法,读出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接着,我再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读法进行朗读,尽量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这样,学生对于“写景抒情”这种文章的目的是要“抒发作者的某种情感”的知识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
  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读”。只有在相关课上引导学生朗读,才能在抑扬顿挫中领着学生去感触文章每一缕灵魂所在,才能快速引领学生进入作家作品天然浑成的意境,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其他文献
【摘要】问题情境教学是指通过问题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心理需求却不知道怎么去实现这一心理需求的心理困境的教学方法。问题情境教学具有激发数学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应用价值、突破数学教学难点等价值,在新课改理念的背景下,应通过创设实践性、趣味性、开放性、发散性、直观性等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激情,培养学生探索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 问题情境教学 新课改    20
期刊
【摘要】初中化学是化学启蒙教育。通过化学实验教学,使同学们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了和谐统一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初中化学 实验教学 作法和体会    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决定了我们新的教法。几年来我们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进行认真的探索,具体作法如下:    1.认真做好课堂演示实验    化学式一门实验科学,每届初三化学边讲解、边演示的实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在新课程中的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开展“科学、技术、社会”(即STS)教育的意义、特点、应遵循的原则、应建构的教学模式、方法、手段等。  【关键词】中学物理 教学 STS教育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全国将全面实行新课程。在新课程中,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开展“科学、技术、社会”(即STS)教育。    1.在物理教学中开展STS教育的意义    在物理教
期刊
【摘要】估算不是“瞎估”,更不是“瞎算”。如果对估算的结果不作任何限制,势必造成学生的盲从和无助。估算教学不像四则运算那样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估算的方法,估算的结果往往是开放的,难于评价其优劣。对此,我们进行了系列的探索研究与实践,觉得只要遵循“三求”的原则,估算教学亦有“法”可依。具体是:估算的结果求接近;估算的过程求简便;联系生活求实用。  【关键词】估算教学 “三求”的原则 有“法”可依
期刊
【摘要】把握小说主题是培养学生整体理解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平台。小说的主题思想不能像论文那样明明白白的说出来,也不是作者把自己的观点目的生巴巴的硬贴上去,它是融合在小说作品的题材、人物形象尤其是主人公形象、巧妙的情节布局以及环境描写和高明的语言技巧之中,需要靠读者整体把握、分析、挖掘出来。  【关键词】小说主题 整体能力    主题是一切作品、文章的灵魂,小说也不例外。  小说的主题思想不能像论文那样
期刊
【摘要】“阅读与鉴赏”,既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的主要能力目标和高中语文课程着力的“主体内容”,又是高考语文大纲具体的“考试目标与要求”,其“主体内容”首先是文学作品。而“环境”则是文学作品的“三大要素”之一,是“阅读与鉴赏”文学作品不可回避的内容,因此,把握“环境描写的作用”就成了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教学的主要任务。环境描写为“人物活动”创设相应的时空背景,其作用主要表现为:或交代(暗示)故事
期刊
【摘要】说话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而且能朋友观察、思维等能力。在低年级进行说话的训练过程:在语文课内注重说话训练;配合课外活动,积累说话素材;实地观察,丰富词汇,充实语言内容;专题训练,提高说话质量。  【关键词】低年级 口语交际 说话训练    儿童从一两岁起就牙牙学语,进入小学时,已有几年的说话史了,但要他做到有头有尾,层次准确,语言规范地把一件事情说清楚,却是需要严格的训练。
期刊
【摘要】图表作文是英语写作中难度较大的一类写作题型,不仅考查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同时,还考查学生能够从非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能够对图表、数据进行分析,以及把非文字信息转换成文字信息的能力。  【关键词】英语写作 图表说明 文策略    图表作文是英语写作中难度较大的一类写作题型,不仅考查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同时,还考查学生能够从非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能够对图表、数据进行分析,以及把非文字信息转换成
期刊
【摘要】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加强命题不失为一种解决某些有关数列的不等式问题的好方法。但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如何加强命题,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操作中,认真研究题目的已知条件和待证不等式的特点,不断尝试,大胆猜测,小心验证。  【关键词】加强命题 数学归纳法 数列的不等式    有关数列的不等式问题是历年来高考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因其综合性强,对学生能力要求高,常常被作为高考的压轴题。从本质上来说,这类题就是
期刊
【摘要】笔者根据新课程理念,结合语文教学实践,在诗歌教学中渗透美育,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理解、再精读品味,让学生感受领悟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在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同时,注重了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的启迪。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诗歌教学 美育    诗歌是一种最简洁的文学样式。优秀的诗歌以其语言的高度凝练性,表现手法的多样性,行列形式的特殊性,强烈的抒情性,联想和想象的丰富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