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的写作,特别是小学三年级的写作是令很多语文教师头痛的难题。因为小学生刚从说话、写话转型,有很多小学生还没有懂得写作的方法,有的识字量少,影响遣词造句。还有,小学生的生活阅历少,没有什么写作素材。所以,写出的文字不成样,进而害怕写作。但是,小学三年级的作文非常重要,如果这个阶段的作文教不好,势必严重影响后面阶段的写作训练。因此,教师一定要认真对待这个小学生初学写作训练的阶段。多年的作文教学,我总结出下面的一些方法:
一、积累素材,拓展知识空间
作文离不开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学生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内容丰富了,作文的素材也就多起来了。这样,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才有话可写,否则就是咬破笔头却一个字都写不出来。甚至容易产生对写作的恐惧感,影响高年级的写作训练。
我上三年级作文指导课时,经常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事物,用以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习惯,为写作做好准备。有一次,我布置学生写《春天的校园》的习作。我就带学生到校园去,看看校园有什么景物,景物的名称是什么?有什么色彩特点?我面对景物一一做介绍,让学生记起来。回来后,再指导他们写作。虽然是三年级的小学生,但是,由于他们认真地观察了景物,并且有我的介绍,所以,他们都能够写出三百多字的小作文,而且多数学生的作文,语句通顺,甚至还有的学生能够用上修辞手法,使文章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了。
事实证明,学生写作,一定要在平时养成细心观察身边事物的好习惯,在脑海里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才能写出作文,才能写好作文。
二、说写结合,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总是遵循由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规律,说是写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再把说的写下来。这样,既能打开学生写作的思路,又让学生知道该怎样写;既进行了说的训练,又进行了写的训练,使说和写都得到了发展。
有一次,我们学校进行了一次校园除草的小劳动。我就利用这次的劳动来指导学生的写作。我有意在劳动中,问一些与写作有关的问题。比如:
1.我们为什么要除草?
2.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什么工具来除草?
3.这些草的名字分别是什么?
4.当有些草你拔不动怎么办?
5.除草后,我们的校园有什么变化?
我边提问,边和学生一起劳动。劳动结束后,我用一节课的时间来让学生说说刚才拔草的经过。因为都是自己亲自经历的事情,加上我在劳动中的启发,所以,学生都能有条理地说出整个的劳动经过。
这个“说”过程的好处是,活跃作文教学的课堂,消除学生对写作的害怕心理。同时,也巩固和展示学生的说的能力,为下面的“写”服务。
接着,我叫学生将刚才自己所说的内容和刚才自己在拔草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等写出来。同学们都很高兴,有的说:老师,这次作文这么容易啊!我会写!
这次作文,多数学生仅用了大半节就写好了。我趁热打铁,叫几个学生当众读自己的习作。我惊奇地发现,他们写的比刚才说的好多啦!语句比较连贯,语言也规范得多,还有的学生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想象等修辞手法,使句子显得生动多了。
三、感受成功,增加作文动力
学生作文完成后,需要鼓励和帮助。“善于表现”是学生的天性,教师要善于抓住有利的契机来提高学生的习作热情,增加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我喜欢把学生的优秀习作重新让小作者抄好,张贴在教室的后面,让全体同学都来观看、学习。那些被老师拿来张贴的作者当然十分高兴啦!而大家都在写作时力求将最好的作文呈现给老师。于是,好作文不断涌现。一个学期下来,教室后面的学习园地贴满了学生的习作。甚至是一些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因为写作有出色的表现,同样能在同学们眼前风光了一把。
总之,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善于总结经验,大胆创新,是会走出作文教学的新路子的。
一、积累素材,拓展知识空间
作文离不开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学生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内容丰富了,作文的素材也就多起来了。这样,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才有话可写,否则就是咬破笔头却一个字都写不出来。甚至容易产生对写作的恐惧感,影响高年级的写作训练。
我上三年级作文指导课时,经常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事物,用以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习惯,为写作做好准备。有一次,我布置学生写《春天的校园》的习作。我就带学生到校园去,看看校园有什么景物,景物的名称是什么?有什么色彩特点?我面对景物一一做介绍,让学生记起来。回来后,再指导他们写作。虽然是三年级的小学生,但是,由于他们认真地观察了景物,并且有我的介绍,所以,他们都能够写出三百多字的小作文,而且多数学生的作文,语句通顺,甚至还有的学生能够用上修辞手法,使文章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了。
事实证明,学生写作,一定要在平时养成细心观察身边事物的好习惯,在脑海里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才能写出作文,才能写好作文。
二、说写结合,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总是遵循由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规律,说是写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再把说的写下来。这样,既能打开学生写作的思路,又让学生知道该怎样写;既进行了说的训练,又进行了写的训练,使说和写都得到了发展。
有一次,我们学校进行了一次校园除草的小劳动。我就利用这次的劳动来指导学生的写作。我有意在劳动中,问一些与写作有关的问题。比如:
1.我们为什么要除草?
2.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什么工具来除草?
3.这些草的名字分别是什么?
4.当有些草你拔不动怎么办?
5.除草后,我们的校园有什么变化?
我边提问,边和学生一起劳动。劳动结束后,我用一节课的时间来让学生说说刚才拔草的经过。因为都是自己亲自经历的事情,加上我在劳动中的启发,所以,学生都能有条理地说出整个的劳动经过。
这个“说”过程的好处是,活跃作文教学的课堂,消除学生对写作的害怕心理。同时,也巩固和展示学生的说的能力,为下面的“写”服务。
接着,我叫学生将刚才自己所说的内容和刚才自己在拔草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等写出来。同学们都很高兴,有的说:老师,这次作文这么容易啊!我会写!
这次作文,多数学生仅用了大半节就写好了。我趁热打铁,叫几个学生当众读自己的习作。我惊奇地发现,他们写的比刚才说的好多啦!语句比较连贯,语言也规范得多,还有的学生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想象等修辞手法,使句子显得生动多了。
三、感受成功,增加作文动力
学生作文完成后,需要鼓励和帮助。“善于表现”是学生的天性,教师要善于抓住有利的契机来提高学生的习作热情,增加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我喜欢把学生的优秀习作重新让小作者抄好,张贴在教室的后面,让全体同学都来观看、学习。那些被老师拿来张贴的作者当然十分高兴啦!而大家都在写作时力求将最好的作文呈现给老师。于是,好作文不断涌现。一个学期下来,教室后面的学习园地贴满了学生的习作。甚至是一些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因为写作有出色的表现,同样能在同学们眼前风光了一把。
总之,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善于总结经验,大胆创新,是会走出作文教学的新路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