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我国一直致力于推进农村的基础教育设施建设,一座座配备了现代化教学设施的校园出现在中国农村。然而,对于拥有9亿人口的广袤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最为稀缺的却是会利用这些现代化教学设施的教师。
一方面,由于自然环境、工作条件、生活水平等问题的限制,很难吸引有经验、高质量的教师执教。另一方面,这些地区的很多优秀教师出于自身发展、经济报酬等考虑,不断向城市流动。缺乏优质的师资是困扰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最为迫切的问题。
相对于农村的尴尬状况而言,城市掌握了大多数的优质教师资源。然而,这些优质教师资源中的一部分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我国每年有5800万离退休人员,这其中不乏有一线教学经验、丰富人生阅历的优秀教育工作者。
退休之后的教师们离开自己工作半生的讲台,大多赋闲在家,再也无法体现事业上的价值。对于教师本身而言,是巨大的心理落差;对于整个教育现状而言,却是巨大的资源浪费。
一面是缺乏师资的农村,一面是老有可为的优秀退休教育工作者,当他们变成供需关系时,将会呈现出怎样的局面呢?
“聚出来”的退休志愿者
吴萌发老师从事中专学校行政管理工作16年,之后又在广西教育厅从事勤工俭学工作16年。两个16年,吴老师把毕生精力全部奉献给了教育事业。
“2009年,我参加南宁师范学校校友聚会,友成基金会的汤敏博士提出了组织我们这些退休教师到贫困山区支教的倡议。既能够老有所为,又能对社会、对教育工作做出一些贡献,何乐而不为呢?”据吴老师回忆,汤敏提出这个想法时,在场的很多人都热切响应。
2010年3月,由汤敏博士倡导,友成基金会提供支持的以组织城市优秀退休教师到贫困地区学校进行教育管理和教学水平的提升与帮扶的志愿者支教项目“守望者”正式启动。吴老师作为第一批退休教师志愿者来到广西巴马甲篆中学,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支教活动。
让吴老师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竟然连续参加了三次支教活动,“几乎整个学期都呆在甲篆中学。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心,让我知道我做的事情很有意义。”
“如今农村教育的硬件条件,其实大有改善。然而奇怪的现象是:学校新建操场的中心区域是空的,学生们三三两两地聚在角落里,各玩各的。历史、地理这样的副科没有专职的教师,基本都是由其他科目的老师代教的。更不要说反映学校的校园文化,唯一的一块宣传板上就写了四个字:欢度国庆。”“常青义教”发起人汤敏博士向记者描述他的考察结果。
而针对校园文化的缺失,支教老师马建宁积极帮助甲篆中学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与校长反复讨论,根据甲篆中学的特色构建校园文化的定位,建起了校园文化长廊。
这些志愿者们都是像吴老师这样被“裙带”到“常青义教”的,“我们都是差不多一起退休的同学,能够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共同努力,还能继续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是我们最大的快乐了。”吴萌发说。
“授人以渔”的支教新模式
“常青义教”无论是参与主体还是教学方式都“不走寻常路”,与传统的支教老师直接面对学生不同,“常青义教”的受众是支教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一年多来,支教老师们已经探索出一套具体可行的模式:“一对一”帮扶体系、加强教研组建设、专题培训等。
“这样的模式现在看起来很自然,但在项目建立初期,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我们去那里做什么?教学生还是教老师?一开始我们是教学生,但是这些老师与当地老师在教学质量上会有较大反差,可能会对当地老师的威信造成一定的影响。那么,几节课之后,支教时间到了,学生们还是需要本校的教师来教学,这种落差要学生自己去消化,反倒是害了学生。”汤敏博士说。
把帮扶对象变成学校的老师,切实帮助受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支教就有了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在甲篆中学,政治、历史等副科都严重缺乏教师,比如政治课就是由学校的教务主任代教的,地理则是由一名数学老师代课。“甲篆中学的政治平均分是15分,这么低的成绩,在城市可能是无法想象的。像音乐这样中考不考的课程,都不开。”汤敏博士介绍说。
缺乏专业的教师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为根本的原因。然而,短期之内解决教师问题是不现实的。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和能够尽量辐射周边的学校和老师,汤敏想到了远程教育。
2010年,友成基金会出资2万余元,为巴马全县中学配备了国家斥资几亿元、聘请全国特级教师演示的刻录光盘。“这样,即使没有专业的老师,这些课也可以在电教室来上,学生可以享受和城市孩子一样好的教学过程。”
“国家其实投入非常大,致力于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的状况。学校的硬件条件都很好,投影设备、因特网、电话教研室等等。但是,由于没有教师会使用这些设施,只好闲置。”
为此,“常青义教”组织退休教师志愿者对受助学校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全员培训,并设置了监督机制,定期查看电教室的使用情况。“一学期下来,教师和学生的反响都很好,利用率也很高。”汤敏语气中透着欣慰。
一年的努力换来了丰硕的回报,2010年的甲篆中学,迎来了很多个“第一次”,2010年中考,甲篆中学上线人数出现了多年来没有出现过的高分段。
2010年10月,在河池市组织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规范评估”活动中,甲篆中学首次被评为优秀学校。
2010年12月,甲篆中学出现了第一位在县里的课程展示比赛中荣获一等奖的老师。
“野心勃勃”的常青义教
从2009年的同学会上提出“退休教师志愿者支援农村教育建设”到2010年巴马甲篆中学“常青义教”项目正式启动,甲篆中学的支教活动已经历时一年。
汤敏博士表示,“支教是拐棍,是辅助,但是绝不是一条腿,一年的时间已经足够让一个中学进入到发展的下一个阶段。我们要做的事情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还有很多更需要我们的学校。”
同时,汤敏告诉记者,对于已经结束的支教学校,仍需要跟踪回访。“我希望可以把这些学校的老师带到城市中的重点中学,跟班学习一星期。让他们切身感受和体会到先进的教育环境和理念。这样,他们就有了双向交流。”
2011年“常青义教”相继启动了马山县林圩一中支教点和田东县上法初中支教点,“常青义教”的步子迈的不可谓不大,但是汤敏博士所带领的“长青团队”却有更大的“野心”。
目前,参加“常青义教”的南宁市退休教师已经达到100多人。“我们的目标是在14个城市全面开展,同时,在3到5年的时间内将逐步推广到全国50个城市100个贫困县,覆盖500所贫困学校。”
“野心”更不止于此,汤敏在今年5月14日举办的“常青义教研讨会”上表示,“常青义教”既有横向的意义,也有不可小觑的纵向意义。横向意义在于,城里名师下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乡公平、公正。纵向意义则在于,社会上各行各业都有大量退休人员,其中不乏热心人。如能以常青义教模式来推动各行各业的热心退休人员下乡,可能会探索出一条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新路来。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政策评估室主任杨银付在“常青义教”项目中期评估报告中指出,该项目创造了城市退休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新模式,为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开辟了一条有益的新路。
而任何事物的推进都不是畅通无阻的,如何让这种支教模式扩展到全国?如何招募更多的志愿者?这些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
对此,汤敏博士表示,“常青义教”是一种有创意的模式,把那些愿意贡献自己余热的退休教师较大规模地组织起来,到贫困地区去支教。这一活动,最好是采取民办公助的模式,由民间来组织,发动退休教师志愿参与,政府教育部门给予支持。
汤敏建议,可以通过企业赞助,或是从国家的教师培训经费、扶贫经费中拿出一点钱来,给予微薄的交通和食宿补助,以体现公助的特色。
一方面,由于自然环境、工作条件、生活水平等问题的限制,很难吸引有经验、高质量的教师执教。另一方面,这些地区的很多优秀教师出于自身发展、经济报酬等考虑,不断向城市流动。缺乏优质的师资是困扰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最为迫切的问题。
相对于农村的尴尬状况而言,城市掌握了大多数的优质教师资源。然而,这些优质教师资源中的一部分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我国每年有5800万离退休人员,这其中不乏有一线教学经验、丰富人生阅历的优秀教育工作者。
退休之后的教师们离开自己工作半生的讲台,大多赋闲在家,再也无法体现事业上的价值。对于教师本身而言,是巨大的心理落差;对于整个教育现状而言,却是巨大的资源浪费。
一面是缺乏师资的农村,一面是老有可为的优秀退休教育工作者,当他们变成供需关系时,将会呈现出怎样的局面呢?
“聚出来”的退休志愿者
吴萌发老师从事中专学校行政管理工作16年,之后又在广西教育厅从事勤工俭学工作16年。两个16年,吴老师把毕生精力全部奉献给了教育事业。
“2009年,我参加南宁师范学校校友聚会,友成基金会的汤敏博士提出了组织我们这些退休教师到贫困山区支教的倡议。既能够老有所为,又能对社会、对教育工作做出一些贡献,何乐而不为呢?”据吴老师回忆,汤敏提出这个想法时,在场的很多人都热切响应。
2010年3月,由汤敏博士倡导,友成基金会提供支持的以组织城市优秀退休教师到贫困地区学校进行教育管理和教学水平的提升与帮扶的志愿者支教项目“守望者”正式启动。吴老师作为第一批退休教师志愿者来到广西巴马甲篆中学,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支教活动。
让吴老师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竟然连续参加了三次支教活动,“几乎整个学期都呆在甲篆中学。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心,让我知道我做的事情很有意义。”
“如今农村教育的硬件条件,其实大有改善。然而奇怪的现象是:学校新建操场的中心区域是空的,学生们三三两两地聚在角落里,各玩各的。历史、地理这样的副科没有专职的教师,基本都是由其他科目的老师代教的。更不要说反映学校的校园文化,唯一的一块宣传板上就写了四个字:欢度国庆。”“常青义教”发起人汤敏博士向记者描述他的考察结果。
而针对校园文化的缺失,支教老师马建宁积极帮助甲篆中学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与校长反复讨论,根据甲篆中学的特色构建校园文化的定位,建起了校园文化长廊。
这些志愿者们都是像吴老师这样被“裙带”到“常青义教”的,“我们都是差不多一起退休的同学,能够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共同努力,还能继续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是我们最大的快乐了。”吴萌发说。
“授人以渔”的支教新模式
“常青义教”无论是参与主体还是教学方式都“不走寻常路”,与传统的支教老师直接面对学生不同,“常青义教”的受众是支教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一年多来,支教老师们已经探索出一套具体可行的模式:“一对一”帮扶体系、加强教研组建设、专题培训等。
“这样的模式现在看起来很自然,但在项目建立初期,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我们去那里做什么?教学生还是教老师?一开始我们是教学生,但是这些老师与当地老师在教学质量上会有较大反差,可能会对当地老师的威信造成一定的影响。那么,几节课之后,支教时间到了,学生们还是需要本校的教师来教学,这种落差要学生自己去消化,反倒是害了学生。”汤敏博士说。
把帮扶对象变成学校的老师,切实帮助受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支教就有了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在甲篆中学,政治、历史等副科都严重缺乏教师,比如政治课就是由学校的教务主任代教的,地理则是由一名数学老师代课。“甲篆中学的政治平均分是15分,这么低的成绩,在城市可能是无法想象的。像音乐这样中考不考的课程,都不开。”汤敏博士介绍说。
缺乏专业的教师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为根本的原因。然而,短期之内解决教师问题是不现实的。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和能够尽量辐射周边的学校和老师,汤敏想到了远程教育。
2010年,友成基金会出资2万余元,为巴马全县中学配备了国家斥资几亿元、聘请全国特级教师演示的刻录光盘。“这样,即使没有专业的老师,这些课也可以在电教室来上,学生可以享受和城市孩子一样好的教学过程。”
“国家其实投入非常大,致力于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的状况。学校的硬件条件都很好,投影设备、因特网、电话教研室等等。但是,由于没有教师会使用这些设施,只好闲置。”
为此,“常青义教”组织退休教师志愿者对受助学校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全员培训,并设置了监督机制,定期查看电教室的使用情况。“一学期下来,教师和学生的反响都很好,利用率也很高。”汤敏语气中透着欣慰。
一年的努力换来了丰硕的回报,2010年的甲篆中学,迎来了很多个“第一次”,2010年中考,甲篆中学上线人数出现了多年来没有出现过的高分段。
2010年10月,在河池市组织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规范评估”活动中,甲篆中学首次被评为优秀学校。
2010年12月,甲篆中学出现了第一位在县里的课程展示比赛中荣获一等奖的老师。
“野心勃勃”的常青义教
从2009年的同学会上提出“退休教师志愿者支援农村教育建设”到2010年巴马甲篆中学“常青义教”项目正式启动,甲篆中学的支教活动已经历时一年。
汤敏博士表示,“支教是拐棍,是辅助,但是绝不是一条腿,一年的时间已经足够让一个中学进入到发展的下一个阶段。我们要做的事情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还有很多更需要我们的学校。”
同时,汤敏告诉记者,对于已经结束的支教学校,仍需要跟踪回访。“我希望可以把这些学校的老师带到城市中的重点中学,跟班学习一星期。让他们切身感受和体会到先进的教育环境和理念。这样,他们就有了双向交流。”
2011年“常青义教”相继启动了马山县林圩一中支教点和田东县上法初中支教点,“常青义教”的步子迈的不可谓不大,但是汤敏博士所带领的“长青团队”却有更大的“野心”。
目前,参加“常青义教”的南宁市退休教师已经达到100多人。“我们的目标是在14个城市全面开展,同时,在3到5年的时间内将逐步推广到全国50个城市100个贫困县,覆盖500所贫困学校。”
“野心”更不止于此,汤敏在今年5月14日举办的“常青义教研讨会”上表示,“常青义教”既有横向的意义,也有不可小觑的纵向意义。横向意义在于,城里名师下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乡公平、公正。纵向意义则在于,社会上各行各业都有大量退休人员,其中不乏热心人。如能以常青义教模式来推动各行各业的热心退休人员下乡,可能会探索出一条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新路来。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政策评估室主任杨银付在“常青义教”项目中期评估报告中指出,该项目创造了城市退休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新模式,为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开辟了一条有益的新路。
而任何事物的推进都不是畅通无阻的,如何让这种支教模式扩展到全国?如何招募更多的志愿者?这些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
对此,汤敏博士表示,“常青义教”是一种有创意的模式,把那些愿意贡献自己余热的退休教师较大规模地组织起来,到贫困地区去支教。这一活动,最好是采取民办公助的模式,由民间来组织,发动退休教师志愿参与,政府教育部门给予支持。
汤敏建议,可以通过企业赞助,或是从国家的教师培训经费、扶贫经费中拿出一点钱来,给予微薄的交通和食宿补助,以体现公助的特色。